人物簡歷
1916年6月12日生于省市。
1941年7月畢業于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士學位。被分配前往貴陽市圖云關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成為一名xxx救亡醫療工作者。
1944年,加入印度戰區的遠征軍,在美軍43流動手術隊當外科醫師。
1948年任國防醫學院副教授。
1951年12月,奔赴朝鮮戰場,任上海市抗美援朝醫療手術隊副大隊長兼頜面外科中隊隊長。
1952年任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
1955年任上海第二醫學院(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
張滌生1958年,參加搶救罕見大面積燒傷病人邱康財成功,受到衛生部表彰,在中國整復外科史上寫下重要的一筆。
1966調任上海第二醫學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主任。
1977年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院長。
1982年,張滌生應邀赴美訪問。
1989年,第十屆國際顯微外科學會會議。
2003年,第三屆亞太顱面外科會議。
任職
張滌生
工作經歷
現任中國康復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會顧問,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和美國整形外科學報(中國專號)特邀主編,歐洲整形外科編委,國際淋巴學會會員等職.
人物生平
張滌生張滌生的父親是銀行的會計,母親是家庭婦女。他童年時代隨父親顛沛。那時軍閥混戰,。他父親時常失業,為謀生計,不得不帶領全家到處奔走,先后駐、停、轉天津。最后回到無錫老家定居。他在那里念完了初中和高中。
經歷十數年的奔波生活,父親親眼目睹了餓殍遍野的悲象,心情壓抑。時時告戒張滌生要愛國家,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初中時代,他的國文教師是嚴濟寬先生,嚴濟寬先生教學方法嚴謹,語文知識豐富。他還向學生道理,并介紹學生閱讀進步書籍,如魯迅的《吶喊》、《彷徨》,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的》,屠格涅夫的《前夜》和高爾基的《母親》等等。這不僅培養了張滌生的文學,更重要的是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崇尚真理、向往進步的種子。父親以及嚴先生的長期熏陶,使張滌生確立了自己的志向:努力學習和掌握一項專業技術,做一個有學問、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張滌生九一八事變前后,國家處于存亡之秋,許多青年知識紛紛直上街頭,進行反對投降,要求抵抗日本侵略的宣傳活動,那時張滌生年僅十三四歲,也舉著旗幟、口號,加入宣傳隊伍。
1932年9月,張滌生就讀于私立無錫中學,學習成績年年名列前茅。
1935年張滌生考入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他在xxx救亡的推動下,積極參加南京運動。
1937年七七事變后,學校西遷到成都華西壩,他繼續投身于xxx救亡運動,擔任華西壩學生xxx救亡團的主要xxx之一。他又地學習醫學專業知識。在臨近畢業時他渴望到延安去,但由于的層層,他終未能遂愿。
1941年大學畢業后,張滌生被分配到貴陽,任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部醫師,從事治療抗戰傷員達3年之久。他注意到許多傷員的生命雖然得到,但為創傷造成的外貌畸形以及功能障礙所苦。因此,他對整形外科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師從中國外科老前輩張先林教授,學習整形外科技術。從此他的醫學生涯有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折。
他于1944年秋到達印(度)緬(甸)戰區,參加美軍第43戰地流動手術組,在日本侵略軍的炮火射程內搶救從前線送來的傷員。4年多的戰時救治工作,既了他勇敢無畏、的意志,又奠定了他創傷外科基礎。
1946年夏,張滌生獲得赴美國公費留學的機會。抵美后進入賓夕凡尼亞大學醫學研究院,隨美國張滌生整形外科權威艾維(RobertH.Ivy)教授學習。
1948年春,他學成回國。不久便在上海參加美國教授來華舉辦的xxx屆整形外科班。他即是,又是教員。這個班可說是中國整形外科醫學的萌芽。
1949年初他在同濟大學醫學院任外科副教授,3年后升任教授。
1950年冬,他參加上海市xxx批抗美援朝醫療手術隊,任副大隊長之職。由于xxx和地理的,燒傷和凍傷戰士甚多。在他的和努力下成立了一個燒傷整形中心,總部設在。
這是中國xxx個燒傷整形組織,他為此獲得抗美援朝后勤衛生部三等。
1956年7月,張滌生任上海廣慈醫院(現名瑞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主任。1964年他擔任整形外科主任。
1966年1月隨科遷到上海第九人民醫院。
1966年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主任、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所長。
1978年8月,出任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院長兼整復外科主任(后任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顧問),全國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
1982年后任中國康復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會顧問、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張滌生不僅有高超的醫術,而且還具有的醫德,經常幫助因傷毀容及四肢殘缺以致極度憂郁的患者樹立信心。
現受聘上海華美醫療美容醫院名譽院長
所獲項
張滌生先后獲得國家發明三等1項、衛生部重大科技(甲級1項、乙級3項)4項、上海市科技進步6項(二等2項、三等4項)、上海市醫結合一項。
1986年在意大利布雷西亞(Brescia)舉行的第九屆國際顯微外科大會上,他和意大利、美國、4個國家的4位專家受到大會的提名表揚,并由布雷西亞市長各授予布雷西亞市徽一枚。
在大會結束時,他被推選為1989年在中上海舉行的第十屆國際顯微外科大會。
1982年后他還擔任下述國際學術團體的職務:美國整形外科學會通訊院士、美國整形外科學報特邀主編、歐洲整形外科編委、國際淋巴學會會員等。
1958年,參加大面積燒傷病員邱財康的搶救工作,創造了世界上醫治大面積燒傷史的奇跡,獲中央衛生部二等。
1976年張滌生教授成功地矯治了我國xxx例眶距增寬癥,從而使我國的顱面外科躋身于國際前列,并獲得1994年上海市科技一等,衛生部二等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
相關經歷
他先后出訪過泰國、印度、新加坡、日本、意大利、羅馬尼亞、英國、法國、和美國等國。參加過20余次國際會議,作過40余次學術報告。1979年在印度舉行的亞非手外科大會上,他論文《手部晚期燒傷畸形507例分析和8點方法改進》;
1981年赴參加國際第六屆顯微外科大會,論文《中國顯微外科的進展》、《應用腸段移植再造食管缺損》等;
1982年應美國整形外科教育基金會的邀請,在夏威夷作了一小時題為《中國整復外科進展》的專題報告。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紐約大學,法國里昂大學、南錫大學、波爾多大學,日本長崎大學和昭和大學等國外許多名牌大學聘他為訪問教授。
他所領導的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已擁有170張床位,40余名專業醫師。外國專家、學者來訪后無不贊嘆。第十屆國際整形外科安梯爾(N.Antia)在參觀時曾說:這里的醫療水平可同世界上任何一個同類專業中心媲美。日本和新加坡著名整形外科專家熱情稱張滌生為亞洲的驕傲。
走近張滌生
1916年6月12日,祖籍無錫的張滌生在市誕生。張滌生從小好學,少年時代曾一度酷愛文學,夢想將來讀文科,做一個記者或者作家。雖然后來志向改變,但良好的文學素養,使他這個外科醫生不僅手術做得漂亮,而且能寫能講,從醫60余年來,著書立說等身,培養后人無數。
艱苦磨練成就神刀
1935年,張滌生考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求學期間加入了進步組織南京,參與xxx活動。七·七盧溝橋事變后,張滌生積極投身學生xxx救亡后援團,被委任為救護隊隊長。1941年畢業時,他被分配前往貴陽市圖云關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成為一名xxx救亡醫療工作者。
1944年,張滌生又加入印度戰區的遠征軍,在美軍43流動手術隊當外科醫師。日軍投降、xxx結束后,張滌生受到表彰,于1946年被公派赴美留學,學習整形外科。學成歸國后,張滌生先后在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中美醫院(今長征醫院)、同濟醫院工作,1952年晉升為教授,任頜面外科主任。
1951年12月,朝鮮xxx爆發。張滌生又一次奔赴戰場,任上海市抗美援朝醫療手術隊副大隊長兼頜面外科中隊隊長,在燒傷、戰傷、凍傷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58年,張滌生參加搶救罕見大面積燒傷病人邱康財成功,受到衛生部表彰,在中國整復外科史上寫下重要的一筆。
1961年,張滌生在廣慈醫院(今瑞金醫院)成立整形外科,1966調任上海第二醫學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主任,1977年起擔任第九人民醫院院長。1982年,張滌生應邀赴美訪問。
36年前,張滌生赴美是為了學習,36年后,張滌生的再訪卻使九院整形外科在美國一舉成名。我國在整形外科專業方面的成就,已經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 從此,在張滌生的推動下,我國整形外科專業了世界舞臺,不斷前進,終于達到令天下英雄競折腰的高度。
開拓創新填補空白
張滌生是我國整復外科、顯微外科奠基人之一與開拓者,也是我國顱面外科、淋巴醫學的創始人。
20世紀60年代,我國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流行絲蟲病。絲蟲病到了晚期,患者發生肢體的淋巴水腫,下肢粗腫,形成了象皮腿。當時對于象皮腿的治療,國外都采用手術切除的辦法,但效果不好。張滌生受民間烘烤療法的,親自設計了安全、方便的電熱烘箱,后又改進為微波治療儀,使有效率提高到95%左右,迄今已治療5000余例。
張滌生的烘綁療法被國際淋巴學會所承認,認為是世界上治療肢體象皮腫xxx的保守療法之一,在不少國家推廣應用。
影響
1976年,張滌生為中國創造了xxx例腸游離移植再造食管手術。1976年,張滌生又完成了中國xxx例眶距增寬癥的矯治手術。1982年,張滌生成功地進行了世界xxx例一次性再造手術。
消息傳開,轟動了國際醫學界。因為過去再造手術,整個手術至少要半年或一年,而且要經過三至五次手術。
國際醫學界將該手術稱為張氏再造術、中國卷筒技術。
1996年,張滌生以80歲高齡,創新性地完成了中國醫學史上xxx例胸骨缺損移植修復手術,震撼了世界。
科學童心偉大愛心
1996年,張滌生光榮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所以能在當時并不紅火的整復外科獲得如此高的榮譽,除了張滌生的勤奮、努力和機遇,要歸功于他的科學童心和偉大愛心。
張滌生秉性好奇,對各種東西都感興趣,且勇于探索。在他畢生從事的醫學實踐過程中,還常懷著一種強烈的敢為天下先的執著,力求不斷創造新技術,開拓新領域。
要做到這點,須不斷更新開拓自己的知識范圍及其深度。不但要掌握自己專業的新知識技術,還應隨時了解相關專業的新發展,甚至不太相關的科學進展。在他的生活中,報刊、電視等都可以成為信息來源,都是他開拓性思維的源泉。張滌生創制的烘療機來源于學習祖國醫學文獻,以后又利用微波代替電熱,可以說就是一個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他發明的張氏再造術,靈感則來源于火車上鄰座小女孩的剪紙!
張滌生對病人,則懷有一顆赤子,時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行醫道不可能是一條坦途,病人病情可以千變萬化,各有不同,疑難雜癥又是那么千奇百怪,但這才是醫生技術和醫德水平的試金石。要做一名能獲得廣大病人信賴的醫生,還得要樹立勇于探索,敢擔風險的崇高。跳一跳可以摘下果子,但有時雖跳了可還夠不著,這時就得想方設法,取一塊磚石來墊腳,或請人托一把。
張滌生很少對病人說:不、沒辦法,他在遇到疑難重危病人時,雖介于可治和不可治的矛盾中,但總是想辦法跳一跳,把不可治為可治。這種敢擔風險,無畏,成就了他醫學生涯中的無數個xxx。
科普先行惠澤大眾
張滌生一貫認為向群眾作科普宣傳工作,是每一個科技工作者應盡的義務,是的責任。早在1948年,他的老友裘法祖教授擔任本刊主編時,他就經常為本刊和其他報刊撰寫文章。從中,張滌生獲得了兩點認識:xxx點是寫科普文章需要把一些醫藥常識或疑難雜癥,特別是某些新醫學科的發展,用樸實無華的文字,短短兩三千字道出主題、指出方針,使一般群眾易于閱讀,這可并非易事,非得多想多練多寫。另一方面,對作者來說,科普文章也是一個展示特長、向病人宣傳的窗口。這是一件利人利已的好事!
張滌生一生寫了約百余篇科普文章,2003年又以院士名義出版了一本科普小《整形與美容》,以通俗的文字介紹了整形外科和美容外科的范圍、內容和知識,使廣大群眾可以對這門外科新專業有所認識,使他們可以尋醫問藥,投醫有門。
保健之道貴在養生
如今,張滌生已邁入耄耋之年,他自嘲滿頭銀發稀落,臉部散散的皺紋,眼睛也縮小不少,同時又自夸:只要理過發,穿上西裝,打扮一下,走起來還是腰背挺直、步履輕快,絕大部分人見到我,都猜我只有70余歲! 張滌生至今仍每年上兩三次手術臺,親自為一些疑難病例做手術。
張滌生認為自己并沒有特別的養生之道,因為養生之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總的來說,貴在養生。張滌生在讀書的時候,雖不是運動員,但每天都認認真真參加晨操,經常跑步。可以說勤鍛煉,鍛煉就養生之本。張滌生迄今還保持做早操的習慣,但內容進行了調整,什么部位不好,就練哪一部位。
大學畢業后,張滌生參加了xxxxxx,到過印緬戰場,在槍林彈雨中做救治工作,后又參加抗美授朝醫療隊,這不但鍛煉了體魄,而且還培養了他臨危不懼、不拔的意志。如今張滌生無論春夏秋冬,每天早晚都用泠水洗臉,這是預防感冒的有效方法之一。
年事高了以后,張滌生的工作生活有了些改變。早上6時起身,晚10時左右睡覺。上午到醫院上班,下午睡個午覺,起來后再看看、寫寫東西。近兩年來還出版了三本書。晚上不工作已有十年以上了,看看電視。飲食不挑剔,葷素不拘,多魚類少吃肉,吃個半飽是常事。所以張滌生說:保健之道,貴在養生。
自身健康
張滌生患頸椎和腰椎增生癥已20余年了,這是外科醫生的職業病,有個階段經常感到頭暈、頸腰部肌肉僵直疼痛,走不穩,以致住院休息兩個月。但現在穩定下來了,照常工作。不過參加會議或做手術,低頭工作時得帶上頸托和腰托以加強。
張滌生為患者做手術超過萬例,但自己也挨過幾刀。1988年他做了膽囊切除手術,1998年又做了肺癌切除手術,現在仍然健康地工作和生活著。這除了要感謝醫護人員外,也是他對疾病采取樂觀態度的結果。誰都難說一生之中不會和病魔打交道,一旦病魔來訪,就得安然相處,除靠醫生的藥物進行治療外,最重要的是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以樂觀的心情來接受治療。
突出貢獻
張滌生最突出的貢獻,就是打破整形外科傳統的醫療觀點,指出必須把組織器官缺損畸形在形態上的修整和在生理功能上進行xxx限度的恢復兩者結合起來。
在他的下,整復外科擴大了治療范圍:各種先天或創傷所致的四肢畸形、顱頜面畸形以及燒傷畸形,均能得到整復和改善。他是中國xxx個應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科學實驗的人。
20世紀60年代在國內首先開展顯微外科動物實驗,1964年開始做吻合小血管游離皮瓣的動物實驗,20世紀70年代初期,逐步應用于整復外科臨床病人1964年又在淋巴水腫領域中獲得成功,獨創烘綁療法,研制了治療淋巴水腫患者的電熱式烘箱和微波烘療器(經過2000余例病人的治療分析,總有效率達到96%)。
70年代應用顯微外科技術,在國內外xxx前臂皮瓣一期再造手術,距趾關節移植重建顳頜關節強直等手術;在國內首先開展游離腸段移植再造食管,大網膜游離移植治療顱骨壞死等手術,并開展顱面畸形外科,胸骨裂心臟外露等xxx性手術。
1976年成功矯治中國xxx例眶距過寬癥。1982年獨創應用前臂皮瓣一期再造的醫學,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盛譽。迄今已完成60余例,其中7例已有生育。
張院士在疤痕修復領域,他始終刻苦鉆研,勇于開拓,敢為人先,傾盡畢生心血,研發出了疤痕修復止癢膏,并在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進行了40年的臨床使用,獲得了上百萬患者的肯定與好評。然而,當更多的外地患者想購買時,此配方卻由于無法上市流通而擱淺,為了讓更多的患者解除疤痕所帶來的痛苦,張滌生院士決定將此配方投入市場,在丁小邦博士的協助下,他們成功實現了投產,將配方升級為商品,并將它定名為巴瑞康。
突破更名
張滌生打破舊的醫療觀點,將整形外科更名為整復外科,使其概念確切。整復外科學是外科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邊緣科學,涉及到骨科、產科、五官科、口腔外科、神經外科和顯微外科等有關醫學學科。
整復外科醫學在國外起步較早,在中國則是在中華人民國成立后才逐步發展起來的。在張滌生等的不懈努力下,中國的整復外科醫學已形成較大規模,某些技術領域已躍居國際先進水平。
張滌生了新的學術思想,即創造性地將整形外科學會更名為整復外科,幾十年如一日,始終把外形的修整與功能的恢復有機地統一起來。他認為整,是指對人體組織器官缺損畸形在形態上進行修整;
復,則是使病人在生理功能上進行xxx限度的恢復。在張滌生的下,整復外科已突破了以往頜面整形和美容的范疇,擴大了治療范圍,處理范圍涉及各種先天或創傷的四肢畸形、顱頜面畸形以及燒傷畸形。幾十年來,他在整復外科、顯微外科和淋巴醫學領域中創下累累。
獨創療法
他獨創了治療慢性肢體淋巴水腫的方法。肢體淋巴水腫俗稱象皮腫,原因是淋巴回流受阻,淺層軟組織內液體和蛋白質急劇積累,而高濃度的蛋白質造成了組織內肢體滲透壓的增高,從而形成水腫,并導致繼發性炎癥,使得筋膜及皮膚增厚、粗糙、病人肢體臃腫、行走不便。有的病人丹毒樣炎性反復發作,皮膚發生皸裂、潰瘍,甚至常年有淋巴液外滲,給工作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患者不勝痛苦,并逐漸勞動力。
淋巴水腫無論在國內或國外發病率均較高。
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有血吸蟲病流行,數百萬患者并發下肢象皮腫。因外科手術和放射治療引起的醫原性四肢淋巴水腫病人也為數不少。過去國內外一般都采用抗生素治療急性局部感染,或治療足癬、進行按摩療法、采用手術切除植皮等療法,但療效低、復發率高。
張滌生經過長期探索和研究,匠心獨運地結合中醫傳統烘療方法,獨創了烘綁療療淋巴水腫。1964年他設計紅外電熱式烘療器,并輔以彈力繃帶加壓治療慢性肢體淋巴水腫。
此后他又進一步改進研制了微波烘療器。經過3~5個療程的治療,患肢皮膚松軟,水腫明顯消退。經過2000余例的病例分析,總有效率達到96%。英國、美國和等國的一些患者,不遠萬里慕名而來,治愈而歸。此治療原則以及方法已為意大利、波蘭、印度、日本和美國等外國同行所仿用,同樣獲得良好的效果。這項科技于1985年8月通過技術鑒定,1986年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
顯微外科
張滌生是中國顯微外科創始人之一,也是中國xxx個應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科學實驗的人。1964年他就開始做吻合小血管游離皮瓣的動物實驗。70年代初期就逐步將顯微外科應用于臨床。他開展了許多新型手術,如足趾足背皮瓣移植再造拇指、空腸移植再造食管、跖趾關節移植治療顳頜關節強直等手術,xxx地縮短了治療時間和提高了療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期再造術。槍彈襲擊、動物咬傷、機器撕脫等意外情況均可造成部分缺損或全部缺失,患者排尿功能及生殖功能均受影響。傳統的再造術是在腹部或大腿部制備皮管,經過幾次轉移形成尿道和體,最后進行軟骨移植完成。整個手術歷時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病員不堪如此大的壓力及經濟負擔。
張滌生發現前臂皮瓣具有皮下組織較薄、均勻又柔軟、血管蒂長、面積大等優點,可用以施行一期再造術。1982年3月,他應用顯微外科技術一期再造獲得成功,術后病人外形滿意、排尿通暢、性生活和諧。至90年代已完成50余例,有效率達到xxx,其中3例已生兒育女。國際整形外科專業權威--美國的Plasticand Te-constructive Surgery(《整形與修復外科》)于1987年第8期發表了張滌生撰寫的再造論文。國際醫壇反應極大,數十個國家百余名專家紛紛來信資料。而后,美國、法國、新加坡、菲律賓、科威特、巴基斯坦等國的新聞報刊頻頻報道此事。多名巴基斯坦患者聞訊前來求治,滿意而歸。張滌生被邀請擔任1991年在西班牙舉行的第11屆國際整形外科學會本專題討論主持人之一。國內已有廣西、廣東、四川、浙江、江蘇等30多家省市級醫院效仿張滌生的再造術,取得了成功。
矯正畸形
顱面畸形指人的頭面部畸形,可分為先天畸形和后天創傷畸形兩大類。先天性顱面畸形如眶距過寬癥,短頭(扁頭)畸形、舟狀頭、塔狀頭和顏面裂等;后天顱面畸形由嚴重創傷,諸如車禍、工傷、腫瘤切除和放射線等造成。 原來顱面外科手術僅有法國、美國、等少數國家開展。1976年張滌生雖已年屆花甲,仍進行開顱鑿骨手術,成功地矯治了中國xxx例眶距過寬癥。在他親自操作和指導下,10余年內已完成100余例各類顱面嚴重畸形矯正手術。
同年,一位背部至臀部生了一個30多公斤重的神經纖維瘤的女青年,輾轉來到張滌生門下要求手術。患者長期不能直立,只能俯臥在床。摘除這樣一個沉重而又廣泛的腫瘤,世界醫學史上亦無先例。張滌生苦思冥想數天,一個大膽而又合乎科學邏輯的計劃終于形成。術中運用一輛吊車吊住巨大的腫瘤,以便順利切除,然后又利用瘤體上的表皮來覆蓋移植病人背部面積達1600平方厘米碩大的創面。45天后病人康復出院,數月后便能參加田間農業勞動,一年后分娩了一個健康的嬰兒。
相關論文
1964年,張滌生xxx一期修復眼瞼癥。有關論文于1977年發表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華醫學》英文版)上。第二年出版的Ophthal mologic(《國際眼科》)全文轉載,并加編者按,高度評價該手術是令讀者推崇備至的中國杰出的眼部整形術。
主要著作
張滌生主編《唇裂與腭裂的整復術》 (1957)、 《整復外科學》 (1979)、 《顯微整復外科學》 (1985)和 《實用美容外科學》 (1990)、《修復重建外科學》、《顱面外科學》、《整形外科手術圖解》、《張滌生整復外科學》等9部著作,參加中外文出版參考書專章編寫共30余冊,發表論文200余篇。另外還擔任《The Princip and practice of Microsurgery》(1984)、《The Chinese Experiences of Plastic Surgery and Burn》(1987) 2本英文專著的主編。
主要榮譽 團隊
張滌生張滌生領銜的的上海整復外科研究所擁有晚期燒傷、顯微外科與四肢創傷、顱面外科、淋巴水腫和美容外科五大分支,成為專家實力雄厚、技術xxx、特色顯著、設備先進的國內外整復外科中心之一,1982年評定為上海市重點發展學科。1955年評為上海xxx專業學科。
個人
張滌生先后榮獲上海市先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戰線先進工作者,上海市先進科技工作者,上海市勞動模范,國家教委科技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先后獲得xxx,省部級,市級科技進步項25項。
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獲上海市醫學榮譽。2000年獲何梁何利,2008年6月榮獲中國第七屆光華工程。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3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