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紅斑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癥狀體征

      口腔紅斑發病年齡以41~50歲發病最高,發病部位以舌緣部最多見,齦、齦頰溝、口底及舌腹、腭部次之,國外文獻多以口底、舌腹為高度區。

      Shear(1972)將紅斑分為3型:

      (1)間雜型紅斑(interspersed erythroplakia):紅白間雜,好比紅中出現不規則的白斑點,即紅白斑,臨床多見此型,類似扁平苔蘚(圖1~4)。

      (2)均質性紅斑(homogenous erythroplakia) 病變較軟,鮮紅色,表面光滑,無顆粒。表層無角化,紅色光亮,狀似“無皮”。損害平伏或微隆起,邊緣清楚,范圍常為黃豆或蠶豆大。紅斑區內也可包含外觀正常的黏膜。(圖5~14)。

      (3)顆粒型紅斑(granular erythroplakia) 在天鵝絨樣區域內或外周可見散在的點狀或斑塊狀白色角化區(此型也即顆粒型白斑),稍高于黏膜表面,有顆粒樣微小的結節似桑葚狀或似顆粒肉狀表面,微小結節為紅色或白色。此型最為嚴重,這一型往往是原位癌或早期鱗癌。鄭麟蕃1983年報告,26例中18例為浸潤癌,認為大多不是癌前病變,而是原位癌或早期浸潤癌(圖15~28)。

       用藥治療

      一旦確診后,立即作根治術。手術切除較冷凍治療更為可靠。

       飲食保健

      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

       預防護理

      本病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病理病因

      病因不明。

       疾病診斷

      1.扁平苔蘚 扁平苔蘚邊緣可變性,常在發紅區周圍發生白色條紋或網狀損害,往往對稱,并可在多處發生。病損區域黏膜平,白線條稍高,糜爛可愈合。病理檢查基底層液化變性,固有層內有淋巴細胞浸潤帶。而紅斑邊緣清楚,范圍固定。病損高出黏膜,或與黏膜平,或蝕下。天鵝絨樣表面,有顆粒或結節,呈肉芽狀、磨砂狀表面,不愈合。病理檢查上皮萎縮,上皮異常增生,可能已發生原位癌或浸潤癌。上皮內有角化不良細胞,有時有角化珠形成。

      2.白斑 一般稍高出黏膜表面,去除可能的刺激因素,癥狀不減輕。可以是斑塊狀、顆粒狀、皺紋紙狀或疣狀。一般無自覺癥狀,自覺局部粗糙。有潰爛時出現自發痛及刺激痛。病理檢查上皮增生。粒層明顯,棘層增厚。上皮釘突增大,結締組織中有炎細胞浸潤。可見到上皮異常增生。紅斑是在紅色病損基礎上有白色斑點,或有白色磨砂狀表面,病損不愈合。病理檢查除可見到上皮異常增生外,尚有原位癌或浸潤癌。

      3.念珠菌白斑:從病史、涂片檢查、病理組織檢查可以鑒別。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上皮不全角化或正角化與不全角化混合存在。角質層極薄甚至缺乏,頭層上有2~3層棘細胞,以至乳頭非常接近上皮表面,而毛細血管的明顯擴張,使病損表現為鮮紅色。鏡下除見有上皮萎縮外。尚有表現為上皮增生,釘突增大伸長,釘突之間的上皮萎縮變薄遂使結締組織更接近表面。顆粒形成的機制就是釘突增大處的表面形成凹陷,而高突的結締組織乳頭形成紅色顆粒。上皮細胞排列紊亂,極性消失,細胞形態大小不一,棘細胞縮小,核大深染,有絲象增多等上皮異常增生。固有層內炎細胞浸潤明顯,主要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上皮層內有角化不良細胞,胞核大、細胞質呈強嗜酸性,有時有角化珠形成。顆粒型紅斑大多為原位癌或已經突出基底膜的早期鱗狀細胞癌

      其他輔助檢查:

       并發癥 預后 發病機制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3800/

    (17)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