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風
編輯屏風,又稱屏風(簡體中文:屏風;繁體中文:屏風;拼音:píngfēng),是一種獨立式家具,由數個框架或面板組成,通常由鉸鏈或其他方式連接。 它們具有實用和裝飾用途,可以用不同種類的材料制成各種設計。 屏風起源于古代中國,最終傳播到東亞其他地區,并在歐洲人中流行。
歷史
編輯起源
屏風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公元前 771-256 年)的中國。 這些最初是單面板屏幕,與折疊屏幕形成對比。 屏風發明于漢代(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 這些屏風的描繪已在漢代墓葬中發現,例如山東省諸城的一座墓葬。
屏風往往裝飾著精美的藝術品; 主要主題包括神話、宮廷生活場景和自然。 在中國文學中,它通常與陰謀和浪漫聯系在一起,例如,一位戀愛中的少女可能會躲在屏風后面好奇地偷看。 曹雪芹的古典小說《紅樓夢》就是屏風題材出現的一個例子。 屏風是唐代文學中反復出現的元素。 唐代詩人李賀(790-816 年)創作了《屏風曲》,描述了一對新婚夫婦的屏風。 屏風圍繞著這對年輕夫婦的床,十二幅屏風裝飾著蝴蝶落在中國粉紅色的花朵上(暗指戀人),銀鉸鏈像玻璃硬幣。
屏風最初由木板制成,并在漆面上涂漆,后來由紙或絲綢制成的屏風也流行起來。 盡管眾所周知屏風自古就已使用,但它在唐朝(618-907 年)迅速流行起來。 在唐代,屏風被認為是許多畫家展示書畫的理想裝飾品。 許多藝術家在紙或絲綢上作畫,然后將其應用到屏風上。 當時的歷史文獻中提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屏風。 其中一種被稱為畫屏(中文:畫屏;點燃“彩繪屏風”),另一種被稱為書屏(中文:書卷;點燃“書法屏風”)。 人們委托唐代畫家曹霸或宋代畫家郭熙等藝術家制作屏風并不少見。 屏風上的山水畫在宋代(960-1279)達到頂峰。 科羅曼德爾屏風的漆器工藝,稱為款彩(款彩刻彩),出現于明末(1368-1644 年),并應用于折疊屏風,以創造深色屏風,切割、繪畫和鑲嵌藝術 珍珠母、象牙或其他材料。
遍布東亞
韓國
屏風(朝鮮語:??;屏風)在統一新羅(668-935 年)時期變得非常重要。 byeongpung 最常見的用途是作為裝飾,作為房間隔板,或阻擋韓國常見的暖炕加熱地板氣流引起的風。 韓國屏風上通常描繪的是風景畫、花卉和書法的藝術演繹。 被稱為 irworobongdo 的突出屏風屏風是一些朝鮮國王寶座室的重要元素,緊靠寶座。 在韓國的景福宮、昌德宮和昌慶宮等宮殿中可以看到幾個 irworobongdo 的例子。
朝鮮王朝時期生產的常見屏風類型包括:
- Chimbyeong (??):放在床邊的屏風。
- Baeknapbyeong (???):一種裝飾有各種主題的圖畫或文字的屏風。
- Jangsaengdobyeong (????):一幅描繪 Shipjangsaengdo(長壽的 10 個象征)的屏風
- 神仙道屏 (????):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描繪神靈的屏風。
- 素屏 (??):一種用于哀悼或祭祀的屏風,上面只有白紙,沒有任何圖畫。
日本
日本屏風(或 byōbu)起源于中國漢代,被認為是在 7 世紀或 8 世紀傳入日本的。 日本最古老的屏風是 8 世紀的鳥毛立女屏風,現藏于正倉院寶物庫。 9 世紀平安時代之后,由于日本原始國風文化的發展,設計變得更加本土化,并開始用作 Shinden-zukuri 建筑風格中的家具。
室町時代屏風的特點是寂靜的空間表現,但在安土桃山時代,大名(封建領主)。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4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