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編輯牙刷是一種口腔衛生工具,用于清潔牙齒、牙齦和舌頭。 它由一個緊密排列的刷毛頭組成,刷毛頂部可以涂抹牙膏,刷毛安裝在手柄上,便于清潔難以觸及的口腔區域。 它們應該與牙刷刷毛無法觸及的牙齒之間的東西結合使用,例如牙線、膠帶或牙縫刷。
它們具有不同的刷毛質地、尺寸和形式。 大多數牙醫建議使用軟牙刷,因為硬毛牙刷會損壞牙釉質并刺激牙齦。
由于牙膏中許多常見和有效的成分如果大量吞咽會有害,應該吐掉,所以刷牙最常在廚房或浴室的水槽里進行,之后可以在那里沖洗刷子以去除 殘留的任何碎屑然后干燥以減少細菌生長的理想條件(如果是木制牙刷,還有霉菌)。
有些牙刷有植物手柄,通常是竹子。 但是,還有許多其他產品是由廉價塑料制成的; 這種刷子構成了重要的污染源。 僅在美國,每年就有超過 10 億支牙刷被丟棄到垃圾填埋場。 刷毛通常由尼龍(雖然不能像塑料一樣可生物降解,但仍可回收利用)或竹粘膠制成。
歷史
編輯前體
在牙刷發明之前,人們使用了多種口腔衛生措施。 這已通過挖掘得到證實,挖掘過程中發現了樹枝、鳥羽、動物骨骼和豪豬刺毛。
牙刷的前身是咀嚼棒。 咀嚼棒是一端磨損的樹枝,用來刷牙,另一端用作牙簽。 最早的咀嚼棒是在公元前 3500 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蘇美爾發現的,這是一座公元前 3000 年的埃及古墓,在公元前 1600 年的中國文獻中也有提及。
中國僧人義凈(公元 635-713 年)在他的書中描述了僧侶的規則時介紹了印度使用牙木刷牙的方式:每天早上,和尚必須咀嚼一塊牙木來刷牙 他的牙齒和刮他的舌頭,這必須以正確的方式進行。 只有在一個人洗完手和嘴之后,才可以行禮。 否則,敬禮者和被敬禮者都有過錯。
在梵語中,牙木被稱為 dantakastha——danta 意思是牙齒,kastha 是一塊木頭。 它的長度有十二指寬。 最短者不短于八指寬,與小拇指相仿。 將木頭的一端咀嚼很長時間,然后用它刷牙。
希臘人和羅馬人用牙簽清潔牙齒,秦代墓葬中曾出土過類似牙簽的細枝。 咀嚼棒在非洲、美國南部農村地區仍然很常見,而在伊斯蘭世界,使用咀嚼棒 miswak 被認為是一種虔誠的行為,并規定每天在每次祈禱前使用五次。 自 7 世紀以來,穆斯林就開始使用 Miswaks。 印度楝樹的樹枝已被古代印第安人使用。 盛開的印楝可以通過保持該區域清潔和消毒來幫助愈合。 事實上,即使在今天,稱為 datun 的印楝樹枝在印度仍被用于刷牙,盡管并不十分普遍。
牙齒刷
xxx支類似現代牙刷的刷毛牙刷是在中國發現的。 在唐代(619-907)使用,它由豬鬃組成。 豬鬃來自生活在西伯利亞和中國北部的豬,因為較冷的溫度提供了更堅硬的豬鬃。 它們被固定在由竹子或骨頭制成的手柄上,形成了一把牙刷。 1223年,日本道元貴元禪師在他的《正法元藏》中記載,他看到中國的僧人用牛骨柄上的馬尾毛制成的刷子刷牙。 刷毛牙刷傳到歐洲,由旅行者從中國帶到歐洲。 它于 17 世紀在歐洲被采用。
最早在英語中使用 toothbrush 一詞的是 Anthony Wood 的自傳,他在 1690 年寫道,他從 J. Barret 那里買了一把牙刷。 歐洲人發現從中國進口的豬鬃牙刷太硬,更喜歡用馬毛制成的軟毛牙刷。 直到 20 世紀中葉,大量生產的馬鬃或野豬鬃牙刷一直從中國進口到英國。
在英國,據信威廉·亞迪斯于1780年制造出xxx支量產牙刷。1770年,他曾因引發騷亂而入獄。 在獄中,他認為用沾有煙灰和鹽分的抹布抹在牙齒上是無效的,可以改進。 他從一頓飯中救出一根小骨頭后,在骨頭上鉆了幾個小孔,然后用他從一根骨頭上得到的一簇剛毛系在骨頭上。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4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