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
編輯外灘或外灘(中文:外灘;拼音:Wàitān,上海話拼音:Nga3thae1,發音為 [?à.t???],直譯為“外灘”)是上海市中心的一個濱水區和受保護的歷史街區。 該區域以原上海國際租界內的中山路(中山東路1號)一段為中心,沿黃浦區東部黃浦江西岸延伸。 沿江區域面向浦東陸家嘴現代化的摩天大樓。 外灘通常是指這段路上的建筑物和碼頭,以及一些鄰近的區域。 從 1860 年代到 1930 年代,它是上海外國機構的富強中心,作為受法律保護的通商口岸運作。
名字
編輯外灘一詞從印度斯坦語借入英語,最初指的是堤壩或堤岸。 在中國的通商口岸,專指沿岸的堤岸碼頭。 外灘的中文名稱與起源無關:它的字面意思是外岸,并將這部分江邊與毗鄰上海老城的內岸區分開來。
歷史
編輯上海外灘有數十座歷史建筑,沿黃浦江而建,曾經是英國、法國、美國、意大利、俄羅斯、德國、日本、荷蘭和比利時的眾多銀行和貿易公司的所在地,還有 俄羅斯和英國的領事館、一家報紙、上海俱樂部和共濟會俱樂部。 外灘位于上海古城的北部。 它最初是英國人的定居點。 后來英國和美國的殖民地合并為國際租界。 隨著外灘發展成為東亞的主要金融中心,在 20 世紀初前后的幾年里,宏偉的美術風格商業建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前法國外灘(法蘭西碼頭,上海法租界的一部分)直接向南,就在舊城墻的東北部,其規模與外灘相當,但更像是一個工作港口。
到 1940 年代,外灘已成為許多在中國經營的主要金融機構的總部所在地,其中包括民國時期的四大國家銀行。 然而,隨著共產黨在中國內戰中的勝利,許多金融機構在 1950 年代逐漸遷出,酒店和會所關閉或轉作他用。 點綴在河邊的殖民地人物和外國名人的雕像也被拆除。
文革后
20 世紀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政策的解凍,外灘的建筑逐漸恢復了原來的用途。 政府機構被轉移到金融機構,而酒店也恢復了交易。 也是在此期間,臺風引發的一系列洪水促使市政府沿河岸修建了一座高大的堤壩,現在堤壩比街道高出約 10 米。 上世紀90年代,外灘中心的中山路(以孫中山命名)拓寬為十車道。 結果,沿路存在的大部分公園消失了。 也是在這一時期,連接外灘和浦東的輪渡碼頭,曾服務于該地區的原始用途,被拆除。 許多游輪仍在附近的一些碼頭運營。
在 1990 年代,上海市政府試圖推廣外灘的擴展概念,以促進附近地區的旅游業和土地價值,并使殖民地遺跡的推廣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相協調。 在其擴展形式中,外灘(新外灘或北外灘)一詞用于指代延安路以南的地區和蘇州河(閘北)以北的一段河濱地區。 然而,該術語的這種使用在旅游文獻之外仍然很少見。
2010年3月28日,世博會開幕前夕,外灘全面完成改造工程。
二十一世紀重建
編輯從 2008 年開始,外灘沿線的交通流量進行了重大重組。 一期規劃涉及外灘南端,拆除部分延安路高架,包括拆除原主導延安交匯處的大型高架出口構筑物 路和外灘。 第二階段是對外灘北端具有百年歷史的外白渡橋進行為期一年的修復。 在第三階段,原來的 10 車道外灘道路被改造成兩層,在一條新隧道中增加了 6 條車道。 騰出的道路空間被用來拓寬海濱長廊。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4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