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離派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分離派

    編輯

    在藝術史上,分離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群前衛藝術家與保守的歐洲學術和官方藝術旗手之間的歷史性決裂。 這個名字最初是由 Georg Hirth(1841-1916 年)提出的,他是頗具影響力的德國藝術雜志 Jugend(青年)的編輯和出版商,該雜志后來也將其名稱借給了 Jugendstil。 他的用詞選擇強調了在重新構想傳統藝術時對它的強烈拒絕。

    在各種分裂國家中,維也納分裂國家(1897 年)仍然是最具影響力的。 由古斯塔夫克里姆特領導,他喜歡華麗的新藝術風格而不是當時流行的風格,它的靈感來自慕尼黑分離派(1892 年)和幾乎同時發生的柏林分離派(1898 年),所有這些都產生了 Sezessionstil 一詞,或 分離派風格。

    漢斯-烏爾里希·西蒙 (Hans-Ulrich Simon) 后來在他于 1976 年發表的論文《分離主義:文學與繪畫藝術中的藝術融合》(Sezessionismus: Kunstgewerbe in literarischer und bildender Kunst) 中重新審視了這一觀點。西蒙認為,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歐洲連續不斷的藝術分離浪潮共同形成了一場運動,最好用以下語言來描述 包羅萬象的術語分離主義。

    按照慣例,這個詞通常僅限于幾個分裂國家之一——主要是在德國,但也在奧地利和法國——恰逢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早期魏瑪德國的結束。

    藝術家和他們的藝術

    編輯

    第一次分離,被稱為戰神沙龍(1890 年至今),以 1791 年的戰神大屠殺命名,當時有數十名平民死于軍方之手,這使巴黎市民變得激進——以及 沙龍的組織者可能希望獲得類似的革命性效果。 Puvis de Chavannes 和 Auguste Rodin 渴望策劃自己的作品,通過組建一個脫離團體宣布獨立,這對于可追溯到 1700 年代早期的沙龍傳統文化來說是一個突破性的突破。 與隨后的分裂不同,夏瓦納集團尋求更高的標準和更保守的方法,而不是更自由的方法。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歐洲各國的藝術家都追隨著沙龍的腳步,同樣脫離了傳統的藝術運動,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維也納分離派成立于 1897 年,是這些團體中最著名的。 盡管奧地利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Gustav Klimt) 是其最著名的成員之一,但該團體還包括捷克阿爾方斯·穆夏 (Alphonse Mucha)、克羅地亞雕塑家伊萬·梅斯特羅維奇 (Ivan Mestrovic) 以及波蘭藝術家約瑟夫·梅霍夫 (Jozef Mehoffer)、亞采克·馬爾切夫斯基 (Jacek Malczewski) 和斯坦尼斯瓦夫·維斯賓斯基 (Stanislaw Wyspianski),后者受邀加入分離派 在成立的第一年,以及為 Ver Sacrum 撰稿,Klimt 創立的分離派雜志傳播了新藝術運動的影響。 那個時期的曲線幾何形狀和圖案是它的典型。 藝術家們陶醉于該運動廣泛的視覺詞匯。 他們的作品跨越藝術——繪畫、裝飾建筑平面設計家具陶瓷玻璃器皿和珠寶——有時是自然主義的,有時是程式化的。

    德累斯頓分離派成立于 1919 年,與維也納分離派形成鮮明對比。 維也納版本以其美麗而聞名,而德累斯頓版本則以其政治和后表現主義對浪漫主義美學的拒絕而聞名。 奧托·迪克斯 (Otto Dix) 和康拉德·費利克斯穆勒 (Conrad Felixmüller) 等藝術家的新客觀主義和德國表現主義風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恐怖中變得更加堅強,并充滿了對魏瑪德國的批評。 納粹后來譴責了這兩位藝術家。 盡管德累斯頓分離派于 1925 年正式解散,但其許多藝術家在 1930 年代及以后繼續追求事業,即使納粹開始清洗他們認為具有冒犯性的現代主義藝術和藝術家的文化。 他們的凈化計劃包括用早期的僵化現實主義風格和美化第三帝國的阿波羅“古典”風格取代德國博物館中的現代主義藝術。

    1937 年,希特勒的帝國公共啟蒙和宣傳部部長約瑟夫·戈培爾 (Joseph Goebbels) 在計劃舉辦一場大型純藝術展覽的同時,還構想了一次墮落藝術展,最終展示了從 32 個不同博物館沒收的 650 件藝術品——然后 出售獲利。

    分離派

    墮落在當時是一項根深蒂固的政策,對于兩次未能進入藝術學校的希特勒來說,這是一種經常制裁其他藝術家的有用方式。 那時,可以逃跑的藝術家,不能逃跑的藝術家后來都被驅逐到集中營。 有些人,例如柏林分離主義者恩斯特·路德維希·基什內爾 (Ernst Ludwig Kirchner),自殺了。 還有其他人合作。

    1945 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后一年,英國美國對(平民)德累斯頓的轟炸引起了爭議,使這座城市成為藝術和文化地標,以德累斯頓分裂國家和世紀之交的表現主義藝術運動而聞名 Die Brücke,一片廢墟。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41354/

    (2)
    詞條目錄
    1. 分離派
    2. 藝術家和他們的藝術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