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擦鉆孔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摩擦鉆孔

    編輯

    摩擦鉆孔是一種在金屬上打孔的方法,借助摩擦產生的熱量材料推開。 該工藝也稱為熱鉆孔、流動鉆孔、成型鉆孔或摩擦攪拌鉆孔。

    摩擦鉆孔通常用于自行車車架、熱交換器,以及用于安裝軸承的孔。

    歷史

    編輯

    1923 年,法國人讓·克勞德·德·瓦利埃 (Jean Claude de Valière) 嘗試制造一種工具,該工具可以通過摩擦熱而不是機械加工在金屬上打孔。 這只是一個適度的成功,因為當時還沒有合適的材料。 而且,他還沒有找到適合這種工具的形狀。

    直到 20 世紀 80 年代,才有了有用的工具。

    原則

    編輯

    摩擦鉆孔使用的是一種由硬質合金等非常耐熱的材料制成的錐形鉆頭。 該設備以高轉速和高壓壓在目標材料上。 這樣,就會產生大量的局部熱量,從而軟化物體,使其具有塑性。 然后,該工具穿過物體下沉,在其中打一個洞。 潤滑劑有助于防止工作材料粘附在鉆頭上。 與鉆孔不同,流動的材料不會丟失,但會在孔周圍形成套筒。 該套筒的長度最多可達材料原始厚度的 3 倍。 孔邊緣周圍金屬唇的存在使連接更牢固。

    該技術有多種選擇。 鉆頭可能包括一個切割裝置,可以去除典型的向上流動的塑化材料環,從而獲得平坦的頂面。 鉆孔可用于減少所需的軸向力并在襯套的下邊緣留下光滑的光潔度。 內螺紋可以用絲錐切削或用模具滾壓。

    優勢

    編輯
    • 過程非常快(2 到 6 秒)
    • 該過程重塑所有材料,因此不會丟失任何材料。 多余的材料形成一個套筒,比目標材料的原始厚度長約 3 倍,這使得在薄材料中制造非常堅固的螺栓接頭成為可能。
    • 這是一個干凈的過程,因為不會產生垃圾(顆粒)。
    • 無需接觸工件背面,就像使用壓入式或自鉚接硬件一樣。
    • 鉚螺母更可靠、速度更快(一種替代方案,也不需要接觸工件背面)。
    • 適用于幾乎所有類型的金屬。

    摩擦鉆孔

    缺點

    編輯
    • 摩擦鉆孔在大塊材料中是不可能的,因為被置換的金屬必須能夠在某處流動。 最大材料厚度通常是孔徑的一半,鉆頭制造商會提供具體指導。
    • 目標材料必須能夠承受增加的熱量。 經過涂塑料涂層、鍍鋅或熱處理的材料通常不適合此工藝。
    • 需要比傳統鉆機更高的電機容量和轉速。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42655/

    (1)
    詞條目錄
    1. 摩擦鉆孔
    2. 歷史
    3. 原則
    4. 優勢
    5. 缺點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