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馬尾
編輯馬尾辮是一種發型,其中頭部的部分、大部分或全部頭發從臉上拉開,聚集并用發帶、夾子或其他類似配件固定在腦后,并允許自由懸掛 從那時起。 它因外形酷似小馬的尾巴而得名。
馬尾最常戴在后腦勺中間或脖子底部,但也可以戴在頭的側面(有時被認為是正式的),或戴在頭頂。 如果頭發被分成兩部分,它們被稱為馬尾辮、雙馬尾辮、辮子,如果松散,則稱為束,如果編成辮子,則稱為辮子、辮子或辮子。
關于婦女和女孩的馬尾
編輯馬尾辮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從古希臘手工藝品和藝術品中描繪女性扎馬尾辮的圖像記錄,例如幾千年前在克里特島(公元前 2000 年至公元前 1500 年)繪制的壁畫。 因此,馬尾辮發型很可能出現在古希臘,然后傳播到不同的文化和地區,因為埃及和羅馬藝術也描繪了女性梳著我們現在稱為馬尾辮的發型。
在歐洲和西方文化中,直到 20 世紀中葉,女性(而不是女孩)在公共場合扎馬尾辮是不常見的。馬尾辮發型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第一個 Mattel 的芭比娃娃流行了這種發型,而像 Sandra Dee 這樣的電影明星也在 Gidget 等電影中穿著它。
今天,婦女和女孩通常在非正式和辦公室環境或鍛煉時將頭發扎成馬尾辮; 他們可能會在正式場合選擇更精致的款式(例如辮子和帶有配飾的款式)。 馬尾辮很受學齡女孩的歡迎,部分原因是飄逸的頭發往往與青春聯系在一起,也因為它很簡單; 例如,一個年輕女孩可能會在上完體育課后重新梳理自己的頭發。 馬尾辮也可以是一種時尚宣言; 有時意味著運動,有時低馬尾辮發出別致個性的信號。
馬尾辮是一個實用的選擇,因為它可以在做很多工作或愛好時讓頭發遠離眼睛。在木材商店、實驗室、體育活動、醫院等環境中,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將長發扎起來的情況并不少見 ., 即使發網不是強制性的。 馬尾辮,尤其是低馬尾辮,通常是最實用的固定頭發的方式。
作為男性發型
編輯歷史
在 18 世紀下半葉的歐洲,大多數男人都留著長發,用絲帶向后扎成我們現在所說的馬尾辮,盡管有時頭發會被收進一個絲綢袋子里,而不是自由垂下。 當時俗稱queue,法語中tail的意思。 隊列在平民中失去了青睞,但在 19 世紀初之前一直是所有歐洲軍隊中男性的強制性發型。 英國軍隊率先廢除了它,到拿破侖戰爭結束時,大多數軍隊都改變了他們的規定,強制要求留短發。
在亞洲,辮子是滿洲中部的滿族人特有的男性發型,后來在清朝強加給漢人。 從 1645 年到 1910 年,中國男人都留著這種及腰的辮子。 隊列被用作滿族人對漢人統治的象征。 作為滿族發型,強加給漢人以迫使他們屈服。 隊列發型包括剃掉頭部正面和兩側的其余頭發,留下一小部分緊緊扎成辮子。
有了這種發型,漢人就不能像在自己的文化中那樣自然自由地留發來造型,因此被剝奪了舒適留發的文化權利,在統治中受到壓制和有限的代理。 慶。 漢人凡不戴辮子者,一律斬首。 這種法治得到維護,但僧侶除外,他們去修道院并剃光了整個頭發。 僅出于這個原因,許多漢人就離開家園前往寺院,以保護他們免受這種統治象征的自由。 否則,那些反對排隊的人會被視為對清朝文化和權力的威脅而被清除。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許多為這項法律的實施做出貢獻的官員都是投奔清朝的漢人。
1910 年,在反對法律的革命中,通過插隊示威、修改法律以使其更加寬松,以及受西方民主影響的中國人進一步插隊示威,所有這些都對中國的法律改革施加了壓力。 不久之后,清朝于 1911 年或 1912 年結束。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4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