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醫院簡介
大學第三醫院(簡稱北醫三院)始建于1958年,是衛生部部管的集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甲等醫院,是2008年奧運會定點醫院。現有在職職工2295人,床位1264張。設有34個臨床科室、10個醫技科室,有26個碩士點、27個博士點、1個臨床博士后流動站。在崗博士生導師近57人,中科院院士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長江學者1人。
北醫三院的優良傳統、濃厚的學術氛圍、美好的發展遠景吸引了大批有志獻身于醫療衛生事業的優秀醫學技術人才和專業管理人才。北醫三院將秉承“團結、奉獻、求實、創新”的醫院,創建“、公平、公開”的人才成長,為有識之士提供廣闊的施展空間。大學第三醫院專家在線治療掛號。
社會責任
北醫三院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投身公立醫院。近年來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參與多個xxx重大項目和課題的研究,取得被相關管理部門所采納。在臨床徑、優質服務護理工程、對口支援等方面發揮了xxx醫院的作用。同時,醫院還承擔著國家重大活動的醫療保障工作,承擔著重大突發事件的醫療救援任務。近年來,出色完成了奧運會、建國六十周年慶典、抗震救災、健康快車、歷次全國“”等各項醫療保障任務。
擁有50余年歷史的北醫三院,積淀歷久彌新的醫院文化,充滿朝氣與活力。全體北醫三院人將繼續秉承“團結、奉獻、求實、創新”的院訓,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度的責任感承載生命的重托,為建設“xxx醫療中心、高水平的疑難重癥診治及醫療指導中心、高水平的國家臨床醫學研究和高水平的臨床醫生培養”而努力奮斗!
院獲榮譽
十余年來,北醫三院門、急診量始終居市各大醫院前列。2010年,年門急診量達266.8萬余人次,年出院患者6.7萬余人次,年手術量達3.4萬余例次,平均住院日進一步縮短至6.57天,各項主要管理指標達先進水平,多次受到衛生部和市衛生局的表彰。在北醫三院住院患者中,三分之一以上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雜癥患者。
同時,作為大學的教學醫院,北醫三院承擔著大學臨床醫學、藥學、護理、檢驗、預防5個專業的教學任務,以及研究生培養、醫師教育等大量教學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績。
北醫三院擁有16個市專科醫師培訓、11個衛生部亞專科醫師培訓和6個衛生部內鏡診療技術培訓。作為大學臨床醫學院,每年1000余名醫學生、300余名博士生、碩士生在此進入臨床學習。同時,還承擔著近千名醫生和近200名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任務。每年40個左右的xxx繼續教育項目吸引了全國各地3000余名。2005年,醫院獲xxx教學二等一項;2006年,曲綿域教授榮獲大學首屆蔡元培;2007年,醫院以全“A”的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檢查;2008年,通過市全科醫師培訓評審,成為市首批具有全科醫師培訓資質的醫院之一,手術室成為全國首批專科培訓之一,在2008年度市衛生局科教工作大檢查中排名xxx;
多年來經過不懈努力,北醫三院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獲xxx科研8項,省部級科研155項,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國家醫療機構SCI收錄論文排名中,北醫三院連續3年排在全國醫療機構前20位。2007年、2008年,骨科、運動醫學研究所分別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2008年,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國際標準化藥物臨床試驗研究技術平臺建設(心血管疾病及神經退行性疾病)”項目獲得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資助1500萬元。
由于醫院的出色表現,連續多年榮獲多項榮譽。榮獲全國衛生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模范職工之家稱號;榮獲首屆中國醫院協會醫院創新科技三等;榮獲中國衛生經濟學會第十批招標課題研究一等;榮獲衛生部2009年“醫療質量萬里行”全國綜合醫院病歷質量評比一等;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眼科、運動醫學等4個病房獲“xxx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由神經內科牽頭的大學“神經內科學”課程被評為xxx精品課程。陳仲強院長先后榮獲醫院協會醫院管理突出貢獻、2010年度中國醫院協會醫院管理突出貢獻。
院徽設計
院徽呈紅色,由中英文的北醫三院及蛇杖、雙手、梅花圖案組成。
院徽寓意:“北醫三院”四個漢字由全國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韓啟德院士親筆題字,蛇杖上纏繞的靈蛇的造型近似“3”,與三院名稱相呼應,也寓意著“醫、教、研”三大重點工作的深刻內涵。蛇頭朝上預示著三院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美好未來。雙手帶有,關愛及賦予之涵義,寓意北醫三院對患者健康的,也象征著三院人對三院的。“健康,三院”之意。梅花象征北醫三院,,奮勇爭先,自強不息的品質。五朵花瓣相互擁簇有團結互愛的含義,同時該院徽啟用正值醫院成立50周年慶典之時,也寓意著對北醫三院這一歷史性時刻的美好祝福。
院級領導
院長:喬杰黨委:賀蓓
副院長:王健全(醫療)
黨委副:喬杰
副院長:高煒(教學)
黨委副:李樹強
副院長:光(科研)
紀委:劉東明
副院長:金昌曉(經營)
副院長:李樹強(后勤)
醫院
真正治愈病人的,不是冷冰冰的醫療器械而是醫生的愛心,責任心。 對病人認真負責就是xxx的醫德,能起到治療效果的藥一定要開。
醫院價值觀
以患者為中心、以技術為根本、以服務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樹人文醫療、創行業品牌、一次就醫,終身為友。
門診分布 新門診大樓
一層:東側服務臺(咨詢服務)、西側服務臺(門診蓋章、醫保轉診、現場預約)、掛號、辦理就醫卡、收費處、藥房、放射科(CT等)、兒科急診
二層:兒科門診、外科一診區(普外、肛腸、介入血管)、外科二診區(骨科、創傷復診、疼痛)、外科三診區(泌尿、胸外、神外、心外、職業病科)、放射科(x攝像)
三層:內科一診區(呼吸、核醫學、內分泌科普通、營養咨詢)、內科二診區(心內、內分泌科專家)、內科檢查區(心電圖、動態血壓、動態心電圖、肺功能、胃動力等)、檢驗科(術前八項免疫等)、靜脈取血室(驗血驗尿)、取化驗結果處、門診中心治療(輸液、注射)
四層:超聲科、超聲心動圖室、內科三診區(神內、風濕免疫)、內科四診區(消化、血液)、產科、婦科
五層:內科五診區(腎內、PICC)、康復門診及治療中心、心理門診、外科四診區(運動醫學)、皮膚科、102門診
六層:內科六診區(腫瘤化療與放射病、放射治療、化療室)、中醫針灸診區
七層:門診接待室
地下一層:急診(門診樓前急診入口--玻璃房)
地下二層:泌尿碎石中心
眼科中心樓
一層:掛號室、病案室、收費處、藥房、PRK檢查室、手術室、驗光室、小兒眼科檢查室
二層:南側:眼科門診
北側:口腔科門診
三層:北側:耳鼻喉科門診
十層:門診特需醫療部
其他
原急診西側輕體樓:一層 注射疫苗、機動車駕駛員體檢處
二層:整形美容門診
三層:兒童保健
原急診東側輕體樓:肝炎門診、腸診、發熱門診
生殖中心
生殖醫學、男科(門診向西500米)
醫師介紹 周方
業務專業: 創傷骨科及脊柱外科。主要包括:骨盆、脊柱及四肢骨與關節骨折和創傷的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滑椎等脊柱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從醫經歷:
1984年畢業于醫學部(現北大醫學部)。師從黨耕町教授,于2000年獲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89—1993年先后在英國DONCASTER皇家醫院及阿伯丁大學醫學院任骨科高級住院醫師及總住院醫師;2000年在美國大學分校醫學中心接受高級創傷骨科培訓。
婁思權
專業特長:
主要從事脊柱外科及關節外科的臨床和研究。對頸椎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豐富的經驗,在關節外科方面,對骨性關節炎的臨床,尤其是人工關節置換技術方面有較高的水平,對骨性關節炎的基礎研究也有一定的成就。
光
專業特長:
頸椎病與頸椎骨折脫位;腰椎病(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脊柱腫瘤與脊柱骨折及感染
學習及工作經歷(國內外工作、學習及研究經歷): 1998美國大學UCSD分校 ,2001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大學
馬慶軍
專業特長:
頸椎病與頸椎骨折脫位;腰椎病(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脊柱腫瘤與脊柱骨折及感染
學習及工作經歷(國內外工作、學習及研究經歷): 1998美國大學UCSD分校 ,2001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大學
黨耕町
一直從事脊柱外科的臨床工作,重點是頸椎病、頸椎外傷、寰樞椎畸形及脫位、頸椎腫瘤、腰椎間盤病等的臨床與研究,曾對國人頸椎的發育及退變狀況作過流行病學調查,提出國人頸椎管發育性狹窄的標準,研究它與頸椎病、脊髓損傷的關系,研究頸椎病發病機制和手術治療,在國內首先開展經皮穿刺腰椎間盤切除及激光汽化椎間盤切除治療腰椎間盤脫出癥的實驗研究與臨床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承擔醫學系、公共衛生系、骨科研究生、理工生的教授任務,曾講授外科總論、急腹癥、骨與關節損傷、頸、腰椎疾患、代謝性骨病及骨組織學、骨生理學、骨組織形態學等。在基礎研究方面,1984年籌建骨組織生理學實驗室,從事骨質疏松發病機制與防治藥物篩選取的實驗研究,先后獲得6項xxx課題及1項攻關課題資助。
孫宇
脊柱外科,重點為頸椎疾患和腰椎疾患。包括頸椎病、頸椎管狹窄、頸椎畸形、頸椎創傷;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等。
主要經歷(國內外工作、學習及研究經歷)
1984年——至今:畢業于醫學院(現大學醫學部)醫學系,在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工作,歷任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主任醫師。頸椎外科專業組負責人,主持頸椎外科專業組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
1994年1月——1998年7月:獲得英國國家專科行醫執照,在英國ABERDEEN大學醫學院骨科從事脊柱外科、關節外科和創傷骨科臨床工作。1999年9月——11月獲得國際內固定研究學會(國際上最著名的骨科專業學術委員會)的學金,赴大學附屬醫院創傷骨科和脊柱外科的內固論和技術。2002年7月受馬來西亞國民大學的邀請,參加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的“首屆馬來西亞頸椎外科專題研討會”,并在會上做專題報告和手術表演。
2002年11月受國際脊柱科學發展基金會(Spinal Science Advancement Foundation, SSAF)的邀請,作為國際醫學繼續教育項目——“現代脊柱(current spine)”系列的特邀教員,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為亞太地區的脊柱外科醫師作了“頸椎管狹窄的診斷與治療”和“創傷后頸椎后凸的處理”專題,并演示了最新一代頸椎人工椎間盤的手術技術和其他脊柱外科手術操作,獲得了來自和歐洲的其他教員以及來自亞洲和太平洋地區80余位脊柱外科醫師的好評,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馬勇光
中國康復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專業委員會全國委員,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分會全國青年委員,中華整形外科編委。
1987年畢業于醫科大學后,即進入全國著名的整形外科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成形外科工作至今,現已能夠完成所有整形外科的手術,特別擅長男女外生殖器畸形與缺損的修復與再造,如:膜修補、縮小、緊縮、成形、膜閉鎖、再造、延長、加粗、再造、下彎和痛性勃起的矯治等。另外,對乳房縮小、鼻下部畸形的矯正、下肢潰瘍的修復、各種創傷后的畸形等等有一定造詣,如:垂乳與巨乳的矯正、鼻翼缺損所修復與再造、鼻端肥大(圓鼻頭)的矯正等。
李東教授繼承大學第三醫生成形科60年的臨床經驗,歷經20余年潛心研究和工作成功地完成眼部,鼻部,面部輪廓,唇腭裂等整形美容手術數千例。崇尚自然和諧是李東教授的一貫風格。具有繪畫技藝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使得李東教授頭面部和外形有的審美觀和雕塑家般的設計技巧。手術技巧之嫻熟被同行們贊譽為:看李教授的手術是一種享受。李教授在眼部、鼻部美容術、面部輪廓、唇腭裂整形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詣,被譽為整形美容外科界的藝術家。近年來李東教授在眼部創傷、唇腭裂、胸廓等整形手術方面的研究獲得重大進展,因而使面部和的整形實現了由表及里和諧統一的深層次藝術創作。李教授熱心參加社會公益事業,參加國際微笑行動近10年,每年利用自己公休時間在國內外免費為唇腭裂患兒進行手術。除此之外李教授在理論研究方面也卓有成效,在國內、國外發表相關論文幾十篇。并多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整形美容學術交流。由于他出色的成就,在國內的學術界擁有多個資深任職,并擔任歐洲整形外科編委。
個人簡介:男,37歲,整形外科博士,畢業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現任北醫三院成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學習工作經歷:1996年畢業于醫科大學,經過臨床各科培訓后進入整形美容外科工作,現已從事整形美容外科工作12年。先后任整形外科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主治醫師,獲得整形外科碩士、博士學位。已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4篇。曾多次在全國整形外科學術會議上論文。
擅長: 鼻部整形、眼部整形、各種頜面外科整形美容手術、整形、除皺、創傷后多種畸形、缺損修復等。
職業信條:我喜愛整形外科手術,追求完美的術后效果。我要將我的細心、精心、耐心融入手術。完美的術后效果是對我xxx的回報。
重點科室
大學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是教育部重點學科,目前擁有包括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心血管病專家陳明哲、郭靜萱、毛節明、陳鳳榮、高煒、張幼怡、郭麗君、張福春等一批全國甚至世界知名的專家學者。心血管內科為博士后流動站,現有博士導師5人,碩士導師8人,副教授以上專家3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臨床醫師 19人。全科包括3個病房(2個普通病房及CCU,床位76張),并設有心導管室、心電生理室、超聲心動圖室、血管醫學研究所、心臟康復治療室、心血管臨床藥理等部門。年門診量10萬人次,超聲心動圖檢查2萬例次,住院病人達2500人次,平均住院日9天。
皮膚科
大學第三醫院皮膚科創建于1958年,歷屆學科帶頭人分別為王雙元教授、李世蔭教授、陳學榮教授、李鄰峰教授。現任主任為徐敏麗副主任醫師。是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博士點,國家住院醫師培訓,臨床藥理。科室目前擁有正教授2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6名。先后培養博士生30余名,碩士生數十名。2001年與大學xxx醫院、人民醫院皮膚科聯合成立大學皮膚性病防治中心。
專業特色:(一)濕疹皮炎及過敏性疾病,該專業處于國內xxx,國際知名水平。出版《特應性皮炎》《濕疹皮炎的發病機制》《濕疹皮炎的臨床診斷》《濕疹皮炎的治療》《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在皮膚科的應用》《接觸性皮炎與皮膚反應》等多部專著,在過敏性皮膚病分類診斷治療方面有獨到見解,發表該領域英文SCI論文30余篇。每年舉辦xxx繼續教育項目“全國接觸性皮炎與皮膚反應”。
(二)感染性皮膚病我們在感染性皮膚病上做出了顯著成績,成功治療許多深部真菌感染及少見細菌感染性皮膚病,在著名《柳葉刀》上發表多篇論文,引起同行密切關注。淺部真菌病更是我們幾十年一直專注的課題,的二級生物安全真菌實驗室,發現命名新的真菌菌種。
(三)光動力治療取得顯著成效,已成功治療數百例尖銳濕疣患者,百例甲周疣患者,越來越多患者慕名而來。
(四)皮膚病理 已有幾十年歷史資料,為臨床正確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
(五)銀屑病治療的窄譜UVB,白癜風治療的表皮移植術,激光去紅、去黑、脫毛、嫩膚都有多年的經驗和資料。
(六)開展慢性痛癢分類診斷與治療。
整形外科
大學第三醫院整形外科(原成形外科)隸屬于大學第三醫院,位于市海淀區上地信息38號,具有值得驕傲的歷史,她成立于1949年,與新中國同齡,是我國最早成立的整形外科專業學科;其老一代整形外科大家朱洪蔭教授、王大玫教授、孔繁怙教授等堪稱我國整形外科事業的奠基人,為新中國整形外科從零起步,由弱到強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正是在他們的引領和努力下,大學第三醫院整形外科(原成形外科)在國內外同行中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廣泛的影響。
微創美容科
微創美容科(北醫三院微創美容中心)是從成型外科細分出來的一個科室,科室位于市海淀區上地信息38號,主要從事:脫毛、嫩膚、 去胎記、洗紋身、紅血絲、 痘坑痘印 、皮膚美白、 毛孔粗大、 色斑、 疤痕、 色素痣、 黑鼻頭、 紅鼻頭、洗眼線、 凹陷面部填、充魚尾紋、川字紋、抬頭紋、鼻背紋、鼻唇溝填充、頸紋修復、紋繡美容、皮膚護理等微創美容服務。科室現有坐診專家20名,科室現已設置周一至周五全天門診。
呼吸內科
大學第三醫院呼吸內科是一個設備完善,臨床、科研和教學均頗具實力的優秀專業科室。科室設置包括:普通病房(32張床位)、RICU(12張床位)、門診、肺功能室、支氣管鏡室、睡眠呼吸監測室、霧化治療室、戒煙門診、藥理和實驗室。目前有醫生23人,其中主任醫師5人、副主任醫師6人、主治醫師8人,住院醫師4人。呼吸科每年門診量均超過5萬人次;病房收治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800余人次,每年搶救病例均逾百人。
腎臟內科
腎臟內科創建于1988年,創始人為腎臟病學家范敏華教授,現任主任由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汪濤教授擔任,目前科室共有醫護技人員61人。其中醫師19名(包括1名退休人員),其高4名(包括1名退休人員),副高3名,主治醫師12名,其中博士學位9名,碩士學位5名;39名,其中主管護師13人,護師13人,碩士學位2人,本科7人,大專17人(大專及以上學歷占60%以上);營養師1名。在汪濤主任的帶領下,經過全科醫護技人員的努力,已將腎內科建成學科全面、人員精良、技術先進、設施完備的醫科大學臨床科室。
血液科
大學第三醫院血液科、淋巴瘤研究中心是醫院的重點學科之一,全科共有醫護人員及實驗技術人員40余人,其中主任醫師、教授4名,副主任醫師、副教授3名,主治醫師6名,主管技師3名,助理研究員3名。血液科目前共有床位53張,其中骨髓移植病房床位3張,無菌層流室床位9張。主要收治各類血液病,特別是血液淋巴系統惡性腫瘤,如:各種惡性淋巴瘤,急、慢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惡性淋巴瘤的診斷治療及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我科特色。
風濕免疫科
大學第三醫院風濕免疫科成立于2006年10月,目前共有醫護人員11名,其中高級職稱4名,博士后1人,博士3人,碩士3名。編制床位12張,診治病種包括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各種脊柱關節病(如強直性脊柱炎等)、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多肌炎/皮肌炎、干燥綜合征、白塞病、各種系統性血管炎及纖維肌痛綜合征,復發性多軟骨炎等,診治水平在全國處于較先進行列。科室與檢驗科合作,目前能夠進行的相關檢查包括抗核抗體譜,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抗心磷脂抗體,β2糖蛋白1抗體,抗環瓜氨酸多肽抗體等,即將開展的研究和治療項目包括免疫吸附治療風濕免疫疾病,干細胞移植治療風濕免疫病等等。科室現已設置周一至周五全天門診,并有專門的周末門診,盡量滿足患者需要 。
就醫制度 住院注意事項
住院治療需要做哪些準備
1. 準備好日常生活用品如洗漱用具、餐具、拖鞋等。
2.接到住院通知后,請按醫生的要求去門診做入院前的常規檢查。
3.請攜帶“住院通知書”,身份證,醫療本,住院預交金、門診檢查結果到住院處辦理住院手續,填寫“流行病學調查表”。
(如果您以前在我院住過院,請持“住院掛號證”來辦理住院手續。如果掛號證丟失,請到掛號室查詢住晚病歷號后,再辦理住院手續。)
4.辦完住院手續后,持住院病歷首頁。“流行病學調查表”到接診室測體溫,由接診室送您到病房。
如何準備住院預交金
1.普通患者交納的住院預交金為醫生填寫的“住院通知書”上的預交金數額。
2.“醫療保險”患者(藍本)交納的住院預交金為醫生填寫的“住院通知書”上的預交金金額的40%,最低不低于4000元.若需用貴重的材
貴重的材料(如支架、內固定、人造器官、起搏器等)則需多付住院預交金。
3. “醫療保險102”患者(紅本)交納的住院預交金為2000元。若需用貴重的材料則需要付住院預交金。
4.“海淀區記帳”患者(紫本)交納的住院預交金為2000元。若需貴重的材料則需多付住院預交金。
5.使用“合同三聯單”的患者請持“合同三聯單”辦理相關住院手續,無需交納住院預交金,。
住院注意事項
1.若您接列入院通知當天因故不能住院,請及時與病房的管床醫生說明原因,讓醫生另行通知,否則
病房會認為您主動放棄住院治療。
2.在收到“預交金收據”后要仔細核對姓名和金額,并妥善保存好,出院結算時要收回。
3. 住院期間原則上不退住院預交金。
診斷治療檢查的履行程序
1) 疾病的情況:包括病人的病情、程度、情況、診斷、預后、合并疾病的影響等。
2) 擬實施的進一步檢查或治療方法、目的,及難以避免的治療矛盾。
3) 檢查、治療措施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以及為矯正不良后果可能采取的進一步措施。
4) 醫療費用情況(自費、進口、高額等)告知。
5) 有創檢查、特殊檢查、手術、使用高值耗材等簽署知情同意書。
6) 疑難危重手術及時通知醫務處,參與術前談話。
醫療保險門診特殊病申報程序
門診特殊病范圍:長期在門診治療的慢性腎功能不全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治療、腎和肝移植術后服用抗免疫藥物 治療和癌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等四種特殊病患者。
就醫程序:持基本醫療保險手冊、老年醫療保險手冊、兒童醫療保險手冊的病人在我院門診就診,臨床醫生明確診斷為上述疾病并采取相關治療,病人同意,在醫院醫療保險辦公室門診216房間領取門診特殊病申批單,由醫生填寫審批單,醫院醫療保險辦公室簽章,由病人到單位向參保地醫療保險中心申請審批;審批后回醫院將審批單交住院處備案。病人每次就診后在住院處結算,支付個人負擔部分。醫院將醫療保險支付部分給市區醫療保險中心。
歷屆領導 北醫三院歷屆正副院長 北醫三院歷屆正副院長: 1958-1971年 院長 左奇
副院長 李慶華、馮金生、蔡、王承祝 1971-1973年 院長 高發祥
副院長 李震忠、趙實誠 1973-1975年 院長 左奇
副院長 席徑滿、王繼山、齊英 1975-1985年 院長 左奇
副院長 李柄章、王繼山、陳培元、高林濤、高云秋、曲綿域 1986-1988年 院長 王繼山
副院長 陳浩輝、黨耕町、王文學、蔡欽林 1988-1993年 院長 王繼山
副院長 蔡欽林、周仲福、高云秋 1993-1996年 院長 陳明哲
副院長 毛節明、周仲福、賈廷珍、伍贊群 1996-1999年 院長 侯寬永
副院長 林共周、鄧紹慶、陳鳳榮、伍贊群、范鳳立、賈建文 1999-2002年 院長 侯寬永
副院長 伍贊群、范鳳立、陳鳳榮、陳仲強、賈建文 2002- 院長 陳仲強
副院長 敖英芳、范鳳立、樊東升、王薇、金昌曉 北醫三院歷屆黨委 北醫三院歷屆黨委: 1958-1971年 左奇
副 錢小明、李慶華、方守潼、吳希如 1971-1973年 高發祥
副 李震中 1973-1975年 左奇
副 席徑藩、王繼山、齊英 1975-1978年 白仲珊
副 左奇、余進、席徑藩 1978-1985年 左奇
副 王繼山、徐天民 1985-1986年 左奇
副 賈廷珍 1986-1988年 賈廷珍
副 褚雅賢 1988-1995年 楊連啟
副 褚雅賢 1995-1996年 侯寬永
副 賈建文 1996-2002年 賈建文
副 吳建偉(1998-2001.10)、顧蕓 (2000.7-2002.9)
金昌曉(2001.10-2003)、 賀蓓 2003- 賀蓓
副 喬杰 、李樹強 相關信息 掛號
時間:上午7:00—下午5:00
7am--8am在一樓門診大廳2-11號窗口,8點以后各樓層均。撥打114或者登錄掛號網可進行預約,現場預約中心位于門診一層大廳西側服務臺和眼科大樓。
大學第三醫院郵編:100191
醫院地址:市海淀區花園北49號
時間:上午7:00—下午5:00
7am--8am在門診一樓大廳12、13窗口,8點后各樓層掛號窗口均可
建就醫卡
時間:上午6:45—下午5:00
6:45am--8am在門診一樓大廳14、15窗口,8點以后各樓層均可
收費
時間:上午8:00—下午6:00
下午5點前各樓層均可,中午12點到一點半間機五點以后在一樓收費處
乘車線
大學第三醫院乘車線:外地患者行車線:火車站線:從站出發,乘坐地鐵2號線在積水潭下車,換乘609在北醫三院下車;從西站出發,乘21在塔院小區南門下車到骨科研究所,向北步行約600米至醫院;從北站出發,乘375、438在航空航天大學站下車往東300米;南站出發,乘坐地鐵4號線在西直門下車,換乘375、438在航空航天大學站下車往東300米。本地患者行車線:市內乘坐公交323快、331、484、609在北醫三院下車;乘375、386、392、398、438、478、490、498、562、604、617、632、944、運通103在航空航天大學站下車往東300米。
大學第三醫院圖書館
圖書館介紹
北醫三院圖書館建立于1958年,位于教學科研樓三層,館舍面積700平方米,藏書5萬冊,工作人員8名。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圖書館與北大和醫學部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1999年全面實現計算機管理。在現代化服務手段應用的基礎上,圖書館不斷創新、優質服務,始終做到“讀者xxx ,服務至上”,能夠提供借還書、電子閱覽、復印、文獻檢索、原文傳遞、課題查新、引文分析、循證醫學提供等多種層次的信息服務。
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四: 8:00—20:00
星期五: 8:00-17:00
星期六、日:閉館
入館須知
一、憑證入館
讀者憑本人有效一、借書證入館。所有讀者必須刷證入館。
二、保持安靜
保持圖書館內安靜,在館內喧嘩、大聲接機。
三、安全防火
圖書館是重點防火單位,嚴禁在館內任何地方吸煙、用火。
四、保持清潔
保持館內清潔衛生,在館內吃東西,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
五、愛護公物
愛護館內設施設備,嚴禁隨意涂抹刻畫和設備。愛護圖書館的書刊資料,文明閱覽。
六、自覺遵守本館的各項規章制度,支持工作人員按章辦事。
七、對違反上述的讀者,圖書館有權和其行為。對情節嚴重者,圖書館將予以處罰。
八、本由圖書館負責解釋。
辦證須知
持一的本院職工直接開通借還書功能
其他人員辦證時請攜帶介紹信,一張一寸照片并注明科室、姓名,辦證費10 元 / 人
圖書證丟失必須到圖書館掛失,并將所借書刊還清,方可辦理補證手續。補證費 15 元 / 人。
借閱證只限本人使用,請勿轉借他人。
借書權限:本科以上本院職工可借 6 本,生、研究生可借 4 本,一般實習生可借 2 本,其他人員可借 4 本。
讀者畢業、調離、出國、離退休時,請還清所借書刊資料,持有關通知到圖書館辦理退證手續。
辦證時間:星期三 上午 8:00—11:30
地點:借閱臺
旗下中國微創外科
《中國微創外科》是教育部主管,大學主辦,大學第三醫院承辦的一本反映國內外微創技術在傳統上需要通過手術治療的疾病上的進展的專業性期刊。2001年2月創刊,2004年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收錄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國內統一刊號:CN 11-4526/R ,國際統一刊號(ISSN):1009-6604。
《中國微創外科》設置的欄目:院士筆談,專家筆談,臨床論著,基礎研究,經驗交流,介入治療,新技術新方法,國外醫學動態,技術改進,文獻綜述,短篇/個案報道,基層園地,爭鳴園地等。傳統外科是微創外科的基礎,因此,有關傳統外科方面的學術論文同樣受歡迎。請寄單位證明信,注明無一稿多投,署名無爭議,內容屬實,審稿費40元 (xxx郵局匯款)。
《中國微創外科》為月刊,大16開,96頁, 國內外公開發行,每期15元,全年180元,全國郵發代號2-742,亦可來函至編輯部訂閱,免費郵寄。
編輯部地址:100191海淀區花園北49號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4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