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體征
1.好發部位 可發生體表任何部位,但好發生于脂溢部位,如頭面,尤其是顳部、頸部、、背部,也可見于四肢或其他部位,但不發生掌拓,單發或多發。
2.臨床癥狀 早期為淡黃褐色或茶色斑片,直徑一般不超3cm,境界清楚,表面光滑。以后皮損漸擴大隆起,色素加深,呈深褐色或黑色。表面粗糙呈疣狀,可形成一層油脂性厚痂,質軟而脆,揭去痂皮后呈粗糙、濕潤的基底,表面呈乳頭瘤樣,毛囊角栓是重要特征之一,通常無自覺癥狀,偶有瘙癢感(圖1)。
病程緩慢,損害可擴大或融合成大塊。
用藥治療
本病一般不需治療。病變較大,影響外觀時可用如下方法。
1.5%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軟膏外用,2~3次/d,較小皮損可逐漸消退。
2.刮除術 常規消毒后,用刮匙用力將皮損刮除,再涂33.3%三氯醋酸止血,再涂2%甲紫(龍膽紫)防止感染。
3.冷凍 用氯乙烷噴霧冷凍治療皮疹,使其變脆,再用刮匙刮除。
4.激光 較小面積者可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療。
飲食保健
根據醫生的合理飲食。
預防護理
本病暫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病理病因
尚不完全明確,有人認為是一種遲發性上皮痣,也有人報告本病與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關。還有人認為是角化細胞局部成熟受阻,或是老年皮膚變化及感染性病變。Arndt氏認為是因DNA合成減低,而RNA及蛋白質合成增多所致。
疾病診斷
1.日光角化病 又稱老年角化病,系一種癌前期皮膚病,部位多見,常見于老年人。開始為針頭至黃豆大斑片,形圓或不規則形,表面痂黃而干燥,不易剝去,剝除可出血,皮損可潰破,形成潰瘍,有發展成鱗癌的可能。
2.色素性基底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初為小結節,有蠟樣色澤,邊緣隆起,內卷,如卷心菜樣,中央可破潰,常有毛細血管擴張,但組織病理可鑒別。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可見表皮角化過度、棘層肥厚和乳頭瘤樣增生(圖2)。
其他輔助檢查: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并發癥
可因反復摩擦刺激而發生類癥、破潰、出血、結痂和不規則增生。
預后
病程進展緩慢,無自愈傾向,甚少惡變。
發病機制
基本病理為表皮角化過度、棘層肥厚和乳頭瘤樣增生。腫瘤下界基底在同一平面上,表皮突無向長傾向,兩側邊界清楚增生的表皮中可見鱗狀細胞與基底樣細胞。在表皮xxx交界處及表皮上部尚可見黑素細胞。
根據組織病理有3種類型:角化型、棘層肥厚型和腺樣型。
1.角化型 以角化過度和乳頭瘤樣增生較為顯著,棘層肥厚較輕,并且由于角質內陷,多有假性角質囊腫形成。黑素增多不明顯。
2.棘層肥厚型 以棘層肥厚最為顯著,而角化過度和乳頭瘤樣增生較輕,有時亦可見假性角質囊腫,偶爾可見真正的角質囊腫。黑素多少不一。
3.腺樣型 由多數細束條狀表皮細胞組成。束條相互交織成網并分支,似腺體。黑素增多。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4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