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編輯鳳梨酥(中文:鳳梨酥;拼音:fènglísū;臺灣地區福建話:王梨酥 ?ng-lai-so?)是一種臺灣地區甜傳統糕點和甜點,含有黃油、面粉、雞蛋、糖和菠蘿醬或菠蘿片。
歷史
編輯菠蘿蛋糕和菠蘿撻很可能在 16 世紀左右問世,當時葡萄牙商人將菠蘿這種原產于南美洲的水果引入該地區。 大約在這個時候,葡萄牙人在馬六甲、新加坡和臺灣地區等地建立了據點,他們稱這些地方為該島現在的古名。
在日本殖民時代,菠蘿果實成為臺灣地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期間,日本實業家進口了各種各樣的菠蘿品種,并建立了眾多的加工廠。
到 1930 年代后期,臺灣地區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鳳梨出口國。 然而,當臺灣地區的菠蘿生產轉向國內銷售和使用新鮮菠蘿時,當地面包店試圖將剩余的菠蘿用于糕點。 雖然菠蘿蛋糕在歷史上是作為一種禮儀食品生產的,但政府的推動和全球化的結合使菠蘿蛋糕流行起來。 鳳梨酥已成為臺灣地區最暢銷的紀念品之一。
自2005年起,臺北市政府舉辦一年一度的臺北鳳梨酥文化節,以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促進鳳梨酥的銷售。 2013 年,臺灣地區鳳梨酥面包店的收入總計新臺幣 400 億元(12 億美元),鳳梨酥的銷售也促進了該國農村地區的農業經濟。
象征意義
編輯在臺灣地區福建話中,菠蘿 (王梨; ?ng-lai) 聽起來類似于一個短語,意思是出現、繁榮和繁榮 (旺來; ōng-lai)。 這句話傳達了希望家庭出生許多孩子的希望。 因此,菠蘿蛋糕通常作為訂婚禮物贈送,或者只是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祝福禮物。 今天,鳳梨酥被認為是臺灣地區美食的象征之一。
品種
編輯現代菠蘿蛋糕面包店在傳統菠蘿蛋糕的基礎上做出了變化。 餡料還可以加入腌制蛋黃或其他干果,如蔓越莓或草莓。
面包店也可以在菠蘿醬中加入冬瓜。 這種做法最初是為了讓酸菠蘿餡更美味。 然而,在現代面包店,在餡料中加入冬瓜可能被視為質量較低的指標。
一年一度的臺北鳳梨酥文化節經常舉辦一場比賽,面包店競相制作包含大米或臺灣地區茶等非傳統原料的鳳梨酥。
制作
編輯傳統鳳梨酥的外皮是用豬油做的,內餡多是鳳梨拌冬瓜。 近年來,很多商家都用純菠蘿做餡料。 雖然它的口感沒有冬瓜餡那么綿密綿軟,但是純菠蘿餡獨特而濃郁的果味,酸酸甜甜的口感,是冬瓜餡無法比擬的。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4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