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編輯漆酒 /??ru??i.?l/ 是一種油性有機化合物混合物,在漆樹科植物中發現,具有致敏性,尤其是 Toxicodendron spp。 也存在于芒果樹的部分以及腰果樹的果實中。 在大多數人中,漆酚會在接觸時引起過敏性皮疹,稱為漆酚誘發的接觸性皮炎。
漆酚的名稱源自日語中漆樹 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漆,urushi)的意思。 樹液中的漆酚在水分存在下氧化和聚合,使其形成硬漆,用于生產傳統的中國、韓國和日本漆器。
歷史
編輯盡管含漆酚的漆及其刺激皮膚的特性在東亞已廣為人知幾千年,但最早記載的西方文本是 1624 年由約翰·史密斯 (John Smith) 撰寫的,他最初將毒藤比作英國常春藤。 由于皮疹消失的速度,他起初沒有將其歸類為毒藥,史密斯推測這種植物實際上可能有藥用價值。 在 18 和 19 世紀,人們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實驗,以確定這個理論是否正確。 由于那個時代的醫藥文化以植物療法為主,醫生們希望這種化學物質對身體產生的強烈作用能夠以某種方式發揮作用。 André-Ignace-Joseph Dufresnoy 是最早在 1780 年提出這種化學物質的藥用用途的人之一,當時他將毒葛煮沸制成內服輸液。 這導致了一種毒藤的蒸餾提取物,他將這種提取物開給許多患有皮膚問題甚至癱瘓的人。
多年來,毒藤被認為屬于漆樹屬; 然而,在 1900 年代,它被重新歸類為更合適的屬 Toxicodendron,意思是毒樹。 有許多關于這種植物的刺激和過敏反應的記錄案例,它在藥用上的流行迅速減少。 在這個新的分類之后,科學家們開始嘗試確定是什么使該屬植物有毒,首先是植物中存在揮發油的假設。 雖然這被證明是錯誤的,但來自日本的 Rikou Majima 能夠確定化學漆酚是刺激物。 此外,他確定該物質是一種烷基兒茶酚,由于其結構,它能夠穿透皮膚并在表面存活數月至數年。 漆酒聚合成堅硬光澤涂層的能力是許多亞洲國家傳統漆器的化學基礎。 漆酚與氧氣接觸后,在一定條件下變成黑色的漆,故名漆漆。
特點
編輯純粹形式的漆酒是一種淡黃色液體,比重為 0.968,沸點為 200°C(392°F)。 溶于乙醚、丙酮、乙醇、四氯化碳、苯。
漆酒是幾種密切相關的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 每一種都由在 3 位被具有 15 或 17 個碳原子的烴鏈取代的鄰苯二酚組成。 烴基可以是飽和的或不飽和的。 混合物的確切成分因植物來源而異。 西方毒橡樹漆酚主要含有帶 C17 側鏈的兒茶酚,而毒藤和毒漆樹主要含有帶 C15 側鏈的兒茶酚。
對漆酚過敏反應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取決于烴鏈的不飽和程度。 一般人群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會單獨對飽和漆酚產生反應,但超過 90% 的人會對至少包含兩個不飽和度(雙鍵)的漆酚產生反應。 較長的側鏈往往會產生更強的反應。
漆酒是毒藤及相關植物的汁液中含有的一種油樹脂,在植物受到傷害后,或在秋季后期,汁液會滲漏到植物表面,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漆酚會變成一種 與氧氣接觸后漆黑。 漆漆非常穩定。 它能夠承受堿、酸和酒精的干擾,同時還能承受 300 °C 以上的溫度。 然而,漆會被來自太陽和其他來源的紫外線降解。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48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