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石塵
編輯鉆石塵是由微小的冰晶組成的地面云。 這種氣象現象也簡稱為冰晶,在 METAR 代碼中報告為 IC。 鉆石塵通常在晴朗或近乎晴朗的天空下形成,因此有時被稱為晴空降水。 鉆石塵最常見于南極洲和北極,但也可能發生在溫度遠低于冰點的任何地方。 在地球的兩極地區,鉆石塵可能會不間斷地持續數天。
特點
編輯鉆石塵類似于霧,因為它是基于表面的云; 但是,它在兩個主要方面不同于霧。 一般霧是指由液態水組成的云(冰霧一詞通常是指由液態水形成然后凍結的霧,并且似乎經常發生在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等空氣污染的山谷中,而鉆石塵直接形成 如冰)。 此外,霧是一種足夠密集的云,可以顯著降低能見度,而鉆石塵通常非常薄,可能不會對能見度產生任何影響(一定體積的空氣中的晶體遠少于相同體積的霧中的液滴) . 然而,鉆石塵通常會降低能見度,在某些情況下會降低到 600 米(2,000 英尺)以下。
鉆石塵埃層的深度可以從 20 到 30 米(66 到 98 英尺)到 300 米(980 英尺)不等。 由于鉆石塵埃并不總是會降低能見度,因此當微小的晶體在空氣中翻滾并將陽光反射到眼睛時,通常會首先引起短暫的閃光,從而首先注意到它。 這種閃閃發光的效果使這種現象得名,因為它看起來就像許多微小的鉆石在空中閃爍。
編隊
編輯這些冰晶通常在地表出現逆溫并且地面上方較暖的空氣與地表附近較冷的空氣混合時形成。 由于較暖的空氣通常比較冷的空氣含有更多的水蒸氣,這種混合通常也會將水蒸氣輸送到地表附近的空氣中,導致近地表空氣的相對濕度增加。 如果表面附近的相對濕度增加足夠大,則可能形成冰晶。
要形成鉆石粉塵,溫度必須低于水的冰點 0°C(32°F),否則冰無法形成或會融化。 然而,在接近 0 °C (32 °F) 的溫度下,通常不會觀察到鉆石粉塵。 在 0 °C (32 °F) 和大約 ?39 °C (?38 °F) 之間的溫度下,增加相對濕度會導致霧或鉆石粉塵。 這是因為非常小的水滴可以在遠低于冰點的情況下保持液態,這種狀態稱為過冷水。 在空氣中存在大量來自人類污染或灰塵等自然來源的小顆粒的區域,水滴可能會在 ?10 °C(14 °F)左右的溫度下凍結,但在非常干凈的區域 ,在沒有顆粒(冰核)幫助水滴凍結的情況下,它們可以在-39°C(-38°F)以下保持液態,此時即使非常小的純水滴也會凍結。 在南極洲內部,溫度低于 -25°C(-13°F)時鉆石塵相當普遍。
將冰晶吹向空氣的造雪機可以形成人造鉆石粉塵。 這些是在滑雪勝地發現的。
光學特性
編輯鉆石塵通常與光暈有關,例如太陽狗、光柱等。與卷云或卷層云中的冰晶一樣,鉆石塵埃晶體直接形成簡單的六角形冰晶——與冰滴相反——并且通常形成緩慢。 這種組合產生具有明確形狀的晶體——通常是六角形板或柱——它們像棱鏡一樣,可以在特定方向反射和/或折射光。
氣候學
編輯雖然在世界上任何冬季寒冷的地區都可以看到鉆石塵,但它在南極洲內部最常見,全年都很常見。 Schwerdtfeger (1970) 表明在南極洲高原站每年平均有 316 天觀察到鉆石塵埃,Radok 和 Lile (1977) 估計 1967 年落在高原站的降水量中有超過 70% 是以鉆石的形式落下的 灰塵。
一旦融化,全年的總降水量僅為 25 毫米(0.98 英寸)。
天氣報告和干擾
編輯鉆石塵有時會導致機場自動化氣象站出現問題。 云高計和能見度傳感器并不總是正確地解釋下落的鉆石塵埃并將能見度和天花板報告為零(陰天)。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4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