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地區】
院景
廣東省-廣州市
醫院性質:國營醫院
類型:綜合醫院
醫院等級:甲等
面積病房:病床700張
營業時間:24小時
在美麗的珠江河畔,矗立著我國歷史最悠久的西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這里曾留下孫中山先生學醫的足跡,這里也曾了無數患者的性命,這里還為祖國西醫學的發展培養了無數的醫學人才。她從清朝時期的一所小小的眼科醫局,發展成為這所集醫、教、研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教學醫院,她了中國西醫的整個發展史,同時也在不斷的繼承和發展中譜寫著嶄新的篇章。
該院創建于1835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西醫院,孫中山先生曾在該院的華南醫學校習醫,現是衛生部直屬的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是中山醫科大學嶺南醫學院(即第二臨床醫院)所在地。醫院位于廣州市中心地段,倚珠江北岸而立,占地1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4萬平方米;設病床700張,有職工1227人,其中肯有高級職稱者119人,中級職稱者126人;日均門診量4000人次,年收治病人1.3萬人次。
前身
據院方史料記載,1834年10月,美部會派往中國的xxx位醫學傳教士伯駕(Pe-terParker)抵廣州,并于次年得到華商伍怡和先生資助,在廣州十三行新豆欄街豐泰行3號創辦了眼科醫局(博濟醫院前身)。當時的醫局設有候診室、診室、配藥室、手術室、留醫室并逐步發展壯大,成為中國歷史上xxx間xxx特征的西醫院。
175年滄桑巨變,博濟醫院歷經戰火硝煙,幾經遷徙更名,最終成為了擁有三個院區、一個門診部、年門診量逾200萬人次的這個大型綜合性醫院——孫逸仙醫院。
然而,隨著患者的日益增多,老城區道狹窄、停車位數量稀少等問題給患者帶來了諸多不便。對此,該院院長沈慧勇透露,醫院計劃在5年內,于仁濟(該院急診科對面)籌建一幢教學科研大樓,同時擴建地下停車場,屆時將可提供四五百個車位,解決患者看病停車難的問題。
歷史溯源
據醫院有關資料記載,1883年孫中山從檀香山求學歸來后回到家鄉香山翠亨村,靠親戚資助生活。后來和陸皓東在打碎,呆不下去了,于是來到廣州。他在沿江上逛街時遇到了當時博濟醫院(現孫逸仙醫院前身)的院長嘉約翰。由于他英語流利,加上在認識的喜嘉理引薦,嘉約翰對其印象頗好,遂邀請其入博濟醫學堂求學,并為其減免了學費,讓他在醫院兼職當翻譯。
提議撤帷幔男女同學習
孫中山入學時僅20歲,全班男生12人,女生4人。此時孫中山的思想越發激進。一年后,便轉入西醫書院,期間取名“逸仙”。
雖然在博濟醫院學習僅一年,但孫中山卻給院長嘉約翰提過不少。例如當時受“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影響,課室中男女同學座位之間都設有帷幔,而且男生不可參加婦科的臨床實習。對此,孫中山提出要撤銷帷幔,并讓男生參與婦科實習,理由是“男醫生以后也會遇到婦科病人”,嘉約翰欣然接受。
xxx失敗校助脫險
1895年,孫中山在廣州發動首次xxxxxx。事敗,孫中山潛入博濟醫院,在校友的協助下乘船脫險,由澳門赴日。
1912年1月1日,中華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4月25日,孫中山辭職南下廣州。5月9日,出席博濟醫院舉行的耶酥聯合會歡迎會,孫中山即席應眾。他追憶26年前在這里習醫,現在又在這里與校友會面,感嘆“誠想所不及”。
據了解,在1911年、1912年和1916年的中,有超過600名傷員在博濟醫院得到救治。此間,孫中山一直有與博濟醫院保持聯系,最后一次聯系還為嶺南校園內的診所捐款1000大洋。
1930年嶺南大學接管博濟醫院后,校董事會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籌辦孫逸仙博士醫學院,并于5年后在醫院內建了一座,碑文刻有“孫逸仙博士開始學醫及運動策源地”17個金字。宋慶齡后來到訪醫院時,曾在此碑前留影。
機構設置
醫院各類學科齊全,技術力量雄厚,設備先進,優美。現有職工2600多人,具有副高以上職稱近300人;所有臨床醫學、口腔臨床醫學學科均為碩士、博士點單位。現有博士生導師53人,碩士生導師140人。醫院普通外科、神經內科、腎內科、內分泌內科、耳鼻喉科為國家重點學科;臨床醫學為廣東省重點學科;心血管內科、骨外科、皮膚性病科、乳腺外科、泌尿外科、婦科內分泌專科為醫院重點學科。醫院年床位1300余張,年門診量超過160萬人次,年住院手術例數愈24000臺,年出院病人愈38000人次。
現該院有院本部(廣州市沿江西107號)、南院區(廣州市東曉南盈豐街33號)、增城院區(增城市人民醫院)、南校區門診部(中山大學南校區)等院區,多院區的良性發展格局的形成,為醫院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發展的空間,掀開了醫院發展歷程上嶄新的一頁。
故事
中國最老的西醫院開門首日竟無一人登門,然而隨后卻掀起一陣西醫熱潮,為虎門銷煙的欽差大臣林則徐看過病,治好了半身癱瘓的張竹君,還為“偉哥之父”看過病得感謝信……近日,孫逸仙醫院院史館籌備辦公室主任楊聘英向記者講述了醫院175年來與名人之間求醫的故事。
屢創國內醫學史“xxx”
1835年11月4日,眼科醫局首日開業,雖然診治免費,但面對如此新鮮的事物,沒有人敢跨進醫院的大門。第二天,一位深受眼疾困擾的婦女“冒險”來此就診,一下擴大了醫院的影響,第三日已有六位患者慕名而來,隨后就診人次顯著增多,xxx季度共收治女病人270人,男病人925人。
在隨后的短短三四年里,醫院創造了中國西醫史上的多個“xxx”:中國xxx例眼科手術,治愈了一位瞼內翻患者;xxx例耳廊再造術,為一位沒有外耳而聽覺功能正常的的男人成功完成了人工開口;xxx例體外腫瘤切除術;xxx例膀胱取石術;xxx例截肢手術……
另外,該院設立的中國最早的西醫學府——博濟醫學堂還培養了如孫中山、黃寬、張竹君等一大批名人志士。解放后,一批全國著名的醫學家、醫學教育家,如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周壽愷、毛文書、秦光煜、林樹模、鐘世藩、陳國楨等人也投身這里,培養了大批醫學人才。
林則徐:先探個虛實再“隔岸”看病
清朝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的病歷被記載在1840年4月的<中國叢報>里,是目前保存下來的中國最早的西醫病歷。
這張由該院創始人伯駕為林則徐親筆記錄的病歷卡編號為“6565”,記載稱當時林則徐身患疝病。然而據院史資料記載,伯駕當時并未與林則徐見過面。 原來一直痛恨外國人帶來鴉片之害的林則徐雖被疝氣所纏,卻不愿與外國人有任何私下的接觸,他先設法向伯駕取得“治療疝病的藥品”,并要求送他一副“疝帶”。不過“疝帶”的xxx次使用必須由外科醫生親自代病人托綁,林則徐于是找到一位用“疝帶”治愈的老,由其到伯駕處替自己帶一副并指導使用。
病歷卡上記錄,疝帶送給林則徐后,他的健康狀況良好。
“按照史料追蹤,林則徐在看病之外,其實更大的目的是想通過自己的幕僚和行商去打探醫局以及十三行一帶的虛實,摸清這些外國人來華的目的。”楊聘英主任說。
張竹君:醫好半身癱救
張竹君的名字想必也家喻戶曉,她于1876年出生于西關的一個顯宦之家,卻不幸在七八歲時患嚴重的腦病,半身癱瘓,當時的中醫名醫均束手無策。家人抱著“病急亂投醫”的心態把她送進博濟醫院住院,經過長期治療竟痊愈了。
1897年,張竹君立志要學西醫,初就讀于博濟醫校,后轉入夏葛女醫學堂。1900年畢業后即在廣州從醫,并于1901年開創了廣州市xxx自辦醫院和女子任院長的先河。武昌xxx后,她發起成立中國赤十字會并任會長,率醫生、120人赴武漢救治傷員。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本進犯上海,十九軍奮起。她則在槍林彈雨中搶救傷員,被譽為中國xxx個“南丁格爾”。
“偉哥之父”:治好腸胃炎留下感謝信
因其研究而直接催生了藍色小藥丸“偉哥”誕生的“偉哥之父”、美國著名學者弗里德·穆拉德也與孫逸仙紀念醫院有過一日之緣。
2001年10月22日,弗里德·穆拉德被邀請來華進行學術研討,不料在來華轉機途中,因懷疑吃了不潔食物而引起發燒、、腹瀉,當晚7時許被送進了孫逸仙醫院。經診斷,他患上了急性胃腸炎。經補液、補鉀、抗感染等一個晚上的治療體迅速康復,23日一早出院,臨走時,他還給醫院寫了一封感謝信。
院長寄語
沈慧勇院長
我們是中國的xxx家西醫院,我們也要做中國xxx流的醫院。
王景峰
我們要培養具有人文關懷的學者型醫學家,營造有深厚底蘊和溫文儒雅的醫療文化,讓百年老院綻放世紀之光,源遠流長。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4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