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開達

    長期建檔 鎖定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周開達(1933.04~2013.07.20),男,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全國著名水稻育種專家,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致力于農業教育和雜交水稻研究事業,首創秈亞種內品種間雜交培育雄性不育系方法,培育出岡、D型系列不育系及系列雜交稻,提出亞種間重穗型雜交稻超高產育種思及重穗稀植栽培技術;創造光敏不育系生態育種方法和技術,解決了四川及長江中上游地區兩系雜交稻育種的難題;...

      

    周開達(1933.04~2013.07.20),男,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全國著名水育種專家,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致力于農業教育雜交水稻研究事業,xxx亞種內品種間雜交培育雄性不育系方法,培育出岡、D型系列不育系及系列雜交稻,提出 亞種間重穗型雜交稻超高產育種思及重穗稀植栽培技術;創造光敏不育系生態育種方法和技術,解決了四川及長江中上游地區兩系雜交稻育種的難題;發掘與創建出具有固定雜種優勢特性和具有早代穩定特性的種質,為探索雜種優勢利用新途徑奠定了基礎。截至2013年6月,周開達培育出的岡型、D型雜交稻推廣3.048億畝,增產稻谷228.58億公斤,創社會經濟效益320億元。先后獲部省部以上23項,被譽為西南雜交水稻之父。 2013年7月20日,周開達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81歲。

       人物經歷 1936年

      立志讓川人都吃上大米

      

    1933年,周開達出生于江津區先鋒鄉曉堂村。周開達出生后的第3年(亦即1936周開達向人們介紹水稻種植情況年),軍閥混戰后的巴蜀大地爆發嚴重。據記載,當時四川重慶各地均遭災,餓殍遍地,多地出現易子相食的。幼時的周開達,經歷過挨餓的滋味。紅苕是當時窮人們的主食,稻米十分珍貴。少年時期的周開達成績很好,考上了當地的江津一中。但普通中學讀書,要交幾擔大米作為學費。窮苦的周家,拿不出這么多大米供幺兒(周開達是父母的第六個孩子)求學。周開達只有報考學費較低的農業職中。童年的饑餓記憶和這次求學經歷,讓周開達立下志向學農。在農業職中的求學經歷,為青年時期的周開達打下了水稻育種基礎。

      新中國剛成立,周開達在當地區工所做公務員。雖工作繁忙,卻沒有放棄對水稻育種的嘗試。沒有田地,周開達就在自家狹窄的居所擺起幾個瓦罐、水缸,種下從外地農業科技者那里要來的水稻種子,自己搞起實驗。

       1965年

      播種希望 科學家到海南當農民

      

    1956年,周開達所在的單位鼓勵在職干部考大學。經認真復習,周開達順利考入四川周開達(右二)和學生在試驗田從事研究大學農學院(現四川農業大學),并成為著名水稻專家楊開渠教授的學生。在楊開渠的影響下,周開達堅定了培育高產水稻的志向。畢業后,周開達留在學校,1965年被調到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最開始研究條件極差,沒有經費,一切都靠自己做。犁田、挑糞、栽種、觀察、收割,沒有一樣可以省略。周開達一邊搞科研,一邊當農民。受氣候條件影響,四川常年水稻只產一季。為了加快育種進程,周開達一年分別在雅安、南寧和海南島種三季水稻,去往更南的地方育種就叫做南繁。南繁時,周開達用挑子挑著兩個箱子。其中一個鐵皮箱里放育種需要的材料和種子;另外一個木箱子則裝著簡單的衣服和xxx、干糧。為追趕時間,在火車上進行泡種,一到目的地就立即開始播種。

       1969年

      高產水稻全國1/3稻田都種它

      

    1969年,周開達在從事的常規育種工作中,發現了數份高不育的雜交后代,按常規要求周開達年輕時從事水稻研究應予淘汰。周開達卻把不育這一不利性狀看成使水稻易于雜交的有利因素,自此,闖入了秈亞種內品種間雜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研究的國際禁區。20世紀70年代,雖然雜交水稻已被研制成功并大量推廣,但在四川的效果卻并不理想。由于四川屬低溫少光照地區,氣候條件讓傳統的雜交水稻難以適應。在全面推行周開達研制的岡型、D型雜交稻之前,四川大面積種植的是一種植株較矮的常規稻,這種水稻在廣東等沿海地區畝產能達到700斤,但在四川,畝產量只能達到五六百斤。20世紀70年代末,經10多年系統研究,周開達的岡型雄性不育雜交水稻開始在四川推廣。一年后,在試點地區水稻畝產已近千斤。僅以四川8700萬的人口計算,新水稻品種能多養活2600多萬人。當時,周開達研制的岡型、D型雜交稻和袁隆平研制的秈型雜交水稻,成為全中國種植面積最廣的水稻品種。截至2013年,岡型、D型雜交稻在長江中上游及云、貴、川等地,仍在廣泛種植,約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

       1990年

      轉戰溫江 要種比泰米好吃的大米

      

    1990年,周開達將水稻育種研究所從雅安搬到溫江,開始新的研究。水稻,是中國人最主要的糧食。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國農業的現狀。稻田種植面積日益萎縮,成為農業發展最嚴峻的現實。在四川,傳統的雜交水稻只能耕種一季,還需要大量育種田,產量能不能有新突破?雜交水稻的口味,與傳統水稻相比有差距,能不能在四川的水田中,種出口感趕超泰米的大米?周開達多次告訴小兒子兼助手周曉禾,這是他下半生研究的重點。再做出點成績,一生就值了。20世紀90年代,在溫江新的水稻研究所內,超泰米計劃和無融合生殖水稻正在積極實施中。至20世紀末,水稻研究所一批顯著增產的xxx性雜交稻已初步育成,預想中的又一個水稻增產增質飛躍即將實現,但突如其來的疾病讓周開達的研究停了。

       2000年

      水稻鐵人 暈倒在院士上

      2000年,在一次院士大會上作報告時,周開達突發腦溢血暈倒。隨后被緊急送往醫院,在住院40多天后,又轉至四川大學西醫院。周開達成為華羅庚之后新中國第二個倒在上的院士。

       2013年

      2013年7月20日11時27分,周開達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逝世,享年81歲。

      

    2013年7月22日上午,周開達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四川省都江堰殯儀館舉行,四川農業大學校長鄭有良主持遺體告別儀式。四川大學等20余所高校發來唁電或敬送花圈,對周開達逝世表示哀悼,袁隆平等院士送來花圈。

       主要成就

    1965年,進入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室,并培育出岡朝1號A、岡29矮7號、岡46A周開達在海南等岡型不育系水稻。

      20世紀70年代,培育出D汕A、D297A、D62A、D優1號等優勢組合并推廣。截至1988年,岡型、D型雜交稻累計推廣3.048億畝,增產稻谷228.58億公斤。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提出雜交稻超高產育種新途徑--亞種間重穗型雜交稻育種方法,并育成Ⅱ優6078、Ⅱ優163、岡優501等單穗重達4.5克以上的重穗型組合,使雜交水稻產量實現重大飛躍。

      20世紀80年代后期,創造性地運用生態育種法選育兩系雜交稻,使水稻育種能在23℃低溫下穩定進行,并培育出蜀光612S、蜀光570S等稻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現已成為全國兩系雜交稻研究單位廣泛應用的方法。

       科學研究

      周開達潛心于雜交水稻遺傳育種理論與技術應用等方面的研究,xxx了秈亞種內品種間雜交培育雄性不育系方法,提出了亞種間重穗型雜交稻超高產育種思及重穗稀植栽培技術,創造了光敏不育系生態育種方法和技術,解決了四川及長江中上游地區兩系雜交稻育種的難題。

      周開達研制的岡型、D型雜交稻和袁隆平研制的秈型雜交水稻,成為當時全中國種植面積最廣的水稻品種。即使現在,岡型、D型雜交稻在長江中上游及云、貴、川等地仍廣泛種植,約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

       人才培養

      周開達院士的xxx位博士、四川農業大學水稻所所長李平。

       獲記錄

      所獲項

      

    1988年,周開達開始進行水稻無融合生殖研究,該項研究1993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

      1988年,周開達獲國家發明一等,成為四川省xxx該項獲得者。

      1989年,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特等。

      1991年,獲評四川省有重大貢獻科技工作者。

      1992年,受到四川省重。

      1994年,被評為四川省十大英才。

      1996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

      1999年,獲四川省科技杰出貢獻。

      

    1999年,被人事部記一等功。

      1999年11月,周開達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開達先后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四川省勞動模范,先后獲國家發明一等、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等部省以上23項。

      榮譽稱號

      1999年11月,周開達先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還先后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四川省勞動模范等。

       社會任職

      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水稻研究所所長

       人物故事 家庭

      寄去申請 贏得書女友

      

    周開達在6個兄弟姐妹中是老幺,本來考起了江津一中,由于家貧交不起學費讀了農校。農校畢業后被分到江津當時的德感區當辦公人員。當時,出身于書香門第的李仁恕24歲,在德感區一所學周開達在進行學術校當老師。學校校長與德感區分管學校的一個南下干部結婚,兩人做媒,介紹周開達與李仁恕認識。過后周開達曾主動給李仁恕寫信。李仁恕就此征求父親意見,父親對這個年輕人還算滿意,表示支持。當時已是的李仁恕,回信要求周開達把申請書先寄過來。兩人就這樣開始了交往。1956年,周開達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現四川農業大學),入學前幾天,兩人舉行了簡單的結婚儀式,隨后周開達前往雅安讀書,隨身還帶著自己育出來的水稻種子。

      家務活妻子包干 兒子喊他周叔叔

      

    周開達參加國慶慶典后在留影大學畢業后,周開達留校,1965年正式調入水稻室。妻子李仁恕說他只是埋頭做科研,從來沒開過孩子的家長會,家務活都是她包干。另一方面,周開達又通過孩子表達了自己在水稻育種方面的期望。周開達育有兩子一女,本來準備用歲寒三友松、竹、梅來給孩子取名,排到小兒子周曉禾時,應為周曉竹。但在周曉禾出生的1969年,局勢動蕩,周開達的水稻育種研究遭到,他不得不偷偷摸摸在地下從事育種研究。當時水稻研究已有初步,他希望能夠順利進行下去,就給小兒子取名周曉禾,寄托期望。由于自1972年起每年都要去南寧、海南南繁,在家時間少,小兒子一段時間內都會喊他周叔叔。

       生活簡樸

      年年都去海南 對景點一無所知

      

    2000年住院前,周開達的家仍在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的筒子樓里。學校為他修的周開達(右一)在試驗田進行水稻研究3層小別墅院士樓2001年竣工,周開達一天也沒有住過。最開始,周開達住在雅安原西康省的車隊辦公室。一個房間被隔成兩個小間,廚房那間還留著過去修車專用的溝渠。后來學校在雅安修了新房。搬過去沒多久,1991年周開達又隨水稻研究所搬到了溫江。在這里住筒子樓一直到住院前。1995年校區建起新的宿舍,周開達卻提議教授不搬,先解決其他人員的住房問題。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周開達已累計去海南南繁10多年,然而對當地的景點仍一無所知。

      老頭衫起洞 他看上去像個農民

      每次下田,周開達喜歡穿被稱作老頭衫的白背心,再搭條打濕了的毛巾在頭上,白背心腰帶部位常被磨出洞眼,卻不肯換,20世紀90年代,周開達仍穿著磨起洞的老頭衫。在進行研究時,水稻抽穗開花前要一株一株套隔離袋,揚花時要一穗一穗觀察花粉,逐一記錄。每次觀察花粉都須在中午太陽最的時候進行,周開達被曬得又黑又亮。

      

    20個世紀60年代物資匱乏時,周開達做科研用的紙是去油印廠找回來的印壞的紙,在背面進行演算。1999年周開達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相關部門收集他的原始資料,妻子李仁恕找出了這些演算在油印廠紙張背面的厚厚材料。

      

    周開達自己對物質生活豪無要求,對別人卻充滿關愛。1958年,正在讀大學的周開達下放到天全縣思經鄉村進行勞動鍛煉。周開達居住在農戶阿哥家里。因為有這一段經歷,周開達一家和阿哥一家建立了聯系,像一家人一樣親。后來阿哥的后代全香來到周開達家里做保姆,而全香的子女上學讀書,也都由周開達一家資助。

       教學

      學生找對象 都要請老師來把關

      

    周開達生病前,曾自謙地稱自己一生只做了兩件事,育種和育人。甚至學生找2012年4月袁隆平賀周開達80周歲壽辰對象,也會把男、女朋友帶給他們夫婦幫忙把關。水稻研究所副所長李仕貴自1995年開始成為周開達指導的博士研究生。1998年,李仕貴的博士畢業論文被評為優秀博士論文。周開達特別振奮,表現得比獲者本人更高興。

      在做學術方面,周開達對學生要求非常嚴苛,自己能吃苦,也鼓勵學生吃苦。在生活上對學生很照顧,自己不食,偶爾有機會得到好酒都會留給學生。許多傳統節日都是跟學生一起過,還喜歡為學生下廚做xxx拿手的菜,煎

      為博采眾長 送學生出去培養

      周開達曾對學生說,搞科研就像談戀愛,要經常看,經常觀察,多培養感情。為讓學生視野更開闊,能博采眾長,了解到前沿科技動態,周開達在人手緊張的時候把學生送去中國科學院等科研單位聯合培養。

       事業

      不服輸的人 在不可能的領域創新

      

    為通過產業反哺科研,1993年,周開達創建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科技開發公司妻子李仁恕照看病床上的周開達。2001年該公司改制為四川農大高科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在科研方面,周開達不服輸。20世紀70年代,周開達選定的秈亞種品種間雜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三系育種研究課題被認為極富挑戰性和開創性。因為利用亞種內的不同品種雜交培育不育系,在學術界已宣布不可能,國際水稻研究所的專家也作過研究,失敗了。但不肯服輸的周開達認為還有可能,即便失敗,也能把教訓留給后人。最終周開達帶領課題組奮斗10余年,xxx運用栽培亞種間雜交選育不育系的理論和方法,為此后開發利用現有幾萬個稻種開辟了廣闊空間。

      

    不設禁區 提倡研究轉基因水稻

      

    轉基因農作物,至今仍是人們爭議的問題。2000年,周開達就對轉基因有自己的態度。對水稻的育種方式,周開達重視兼容并蓄,多次提到傳統的雜交育種方式,對水稻進一步增產有局限,認為通過基因改良手段,是下一步提高水稻產量的。對于轉基因作物的爭議一直都有,但周開達認為,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來源。所有發達國家都在以轉基因作為育種方向進行研究。如果某一外放開轉基因產品,但國內沒有相關技術,那時我國農產品在國際競爭中將處于劣勢。

       人物評價

      他是一個特別謙虛低調的人。對于年齡和自己差不多或年長的教授,周老師始終稱呼對方為老師。他當了院士以后,很多單位請他去當評審專家或指導工作。當時他已經67歲,還患有糖尿病。我勸他能推的就推掉。他卻表示,在育種、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上,自己有些經驗,有單位需要的話應該去傳授一下。他去參加院士大會時,我曾勸說他帶個秘書,萬一身體不適也有個照應。他說必須按照會議,不能帶就是不能帶,不要講特殊。

      他還是個很能吃苦的人。在一般人眼里,大專家大都風度翩翩,但我們做水稻育種的人常常比較狼狽。除了在雅安育種,我們每年冬天還要去海南島南繁(作物育種專用術語,指在冬天用海南的光溫條件對育種材料進行繁殖加代--編者注)。以前我們都是坐火車去海南島,大家用地質隊那種背包裝著種子、生活用品和四川豆瓣醬。周老師也和我們一樣,大包小包的背著東西。火車檢票員、乘務員都以為他是農民工,把他推來推去的。有時買不到坐票,大家還得一站到湛江。但周老師從來沒說苦,他覺得很正常。

      周老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辭。一方面,凡是吃不準的東西,他一概不說,很注重說話的科學性;另一方面,除了專業上的東西,其他方面的話題他也不大愛說。他當院士以后,有一次四川省委來川農大考察,見到他問有什么需求。當時他最缺的是科研經費和實驗條件,但他沒提,只講了一些當前農民迫切需求的品種問題。后來我們問起,周老師說跟省委要錢不太好意思,相信會幫助解決的。

       新聞報刊評價

    華西都市報:對自己,周開達生活簡單,不在意物質上的得與失;對妻子,周開達(左二)與袁隆平參加學術研討會他內心有情卻吝于言語;對待學生和需要幫助的人,周開達情深義重,盡自己xxx可能幫助他們成才;對水稻育種科研事業,他則是傾盡畢生心血。

      2013年6月23日,《華西都市報》B02版發表《水稻之父:一生只會育種和育人》一文。同時配發記者手記《生如稻穗 越飽滿越謙遜》。全文如下:

      非常遺憾,因為周老的身體情況特殊,我們無法與他進行面對面的交談。何其幸運,通過與周老的家人、學生和同事對話,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周老對科研的執著以及待人的情。

      童年記憶里留下了對饑餓的印象,從青年時期起,周開達就致力于水稻育種研究。遠離饑餓,最開始只是他心底一個樸素的念想,后來成為一個目標,再后來,通過努力將愿景變為現實。當他終于功成名就,可以不必再在南繁擠著睡大通鋪,可以搬出筒子樓里的蝸居,沒有被科研難題擋住腳步的他,卻被病魔擊倒了。

      周老的一生就像他極鐘愛的稻穗。前半生攻堅,默默成長,后來取得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又像成熟飽滿的稻穗,仍舊躬身在田里。因為對科研的關注,周老在生活中幾乎沒有什么愛好。穿著幾十塊錢一件的老頭衫,搭個濕帕子跟學生一起下田就是他的樂趣所在。家人說周老不辭,學生卻贊他思維,這種對比也是一個注腳:他的畢生精力和熱情,都投入到了育種領域。

      關于周老的身體狀況,我們都很清楚,但同時我們仍然盼望還有奇跡,就像當年周老在被認為不可能成功的領域,取得開創性的研究。祝福周老。

       悼詞

      周開達院士是四川農業大學的驕傲,是一座永遠矗立在我們心中的。他的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他的優秀品德和情操是我們永遠學習的典范!讓我們化悲痛為力量,學習周開達院士為人師表的品格、求真務實的學風、艱苦奮斗的和淡泊名利的胸懷,進一步川農大,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學而不懈努力,以告慰周開達院士!

       社會影響

    周開達院士逝世后,中央總、國家、習,原中周開達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央總、國家、通過中國工程院對周開達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中央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原中央局常委、國務院總理,中央局常委、全國常委會委員長,中央局常委、中央處,原中央局常委、中央委等通過中國工程院對周開達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并以個人名義送來花圈。原中央局常委、中央紀委,通過秘書對周開達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并以個人名義送來花圈。中央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中央局委員、中央組織部部長趙樂際通過秘書對周開達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并以個人名義送來花圈。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士,四川省委、省常委會主任明,四川省委副、省人民省長魏宏,原四川省人民省長張中偉,四川省委副柯尊平,四川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陳光志,四川省委常委平,四川省人民副省長黃彥蓉,成都市常委會主任于偉等也送來花圈。

      

    袁隆平院士、張院士、傅廷棟院士、熊遠著院士、陳煥春院士、鄧秀新院士、謝華安院士、朱英國院士等送來花圈,深深緬懷周開達院士。

      

    中央組織部、教育部、中國工程院、四川省委、省、省委組織部、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四川省委辦公廳、省人民辦公廳、省總工會、省教科文衛委員會、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雅安市委、市、市、市政協和四川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20余所高校發來唁電或敬送花圈,對周開達院士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5385/

    (1)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