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肛腸病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中國肛腸病

      期刊簡介

    中國肛腸病是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管、山東中醫藥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主辦的醫學專業學術期刊。

       欄目

    設有:論著與臨床研究、病例報告、文獻綜述、專題、短篇報道等欄目。

       歷史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的肛腸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老一代肛腸病學專家的和努力下,有關領導對成立肛腸專業學術團體的報告批示后,于1980年7月在福州召開全國肛腸學術會議(如以肛腸分會成立之日為起始,此次會議可稱為xxx屆全國肛腸學術會議)時,成立了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現為中華中醫藥學會,下簡稱總會)肛腸分會,同時決定出版肛腸,并做了初步準備。辦刊的申請呈報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和衛生部批準后,1981年3月全國肛腸學會正副主任委員及有關人員18人在杭州舉行座談會,原總會郭儀副秘書長親臨指導。

      會議討論了出版肛腸的各項工作,成立了編委會,并確定了出版發行單位。、健康報、日報在報道成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肛腸分會的同時并報道了創辦肛腸的消息。出版部門批準公開發行后,1981年8月創刊號正式出版。原衛生部崔月犁部長為撰寫了題為為了人民的利益努力辦好肛腸的創刊詞:這個刊物的出版,標志著我國肛腸學科,在臨床和科研工作方面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將成為全國肛腸學科的中醫、西醫、醫結合三支隊伍,進行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思想,提高學術水平的重要陣地。創刊初期刊名為《肛腸》,出版周期為季刊。

      當時出版了,但尚無固定的編輯部。當時由原浙江醫學院xxx附屬醫院陸琦主任任編委會主任委員兼主編。肛腸的印刷由營口市中醫院義主任負責。的編輯加工由成主任負責,加工后的寄杭州由陸琦復審簽署意見,再寄至營口印刷出版。

      當出版兩期后,即1981年創刊號和1982年第l期,由于辦刊經費不足和其他困難,于1982年5月28日至5月31日在杭州召開了xxx次肛腸編委會擴大會議,由有關同志匯報了創辦的情況,討論今后如何辦刊。由于編輯出版的各個環節結合不嚴密,再加上印刷、出版承辦者業務水平有限,刊物質量較差。

      1983年中國科協期刊部根據讀者提出的意見,通知總會本停刊整頓。的出版陷入困境,面臨著夭折的。經肛腸編委會和肛腸分會理事會主要領導共同研究后,認為必須采取果斷措施,在末停刊的情況下,于1983年11月在由原總會呂炳奎秘書長、郭儀副秘書長主持召開了有關人員會議,出席會議的肛腸分會理事會和肛腸編委會有丁、陸琦、成、周濟民、黃乃健、張樹義以及康志國和原營口市中醫院院長共8人,經研究決定肛腸由營口移至濟南出版發行,郭儀副秘書長提議,肛腸更名為《中國肛腸病》。會后丁、陸琦、成、黃乃健即赴濟南山東中醫學院進行實地考察,認為《山東中醫》編輯部有能力承辦《中國肛腸病》。后因無經費等原因,與《山東中醫》合辦未能成功,但出版業務已由營口移至濟南,1984年的出版工作暫由黃乃健負責。

      本刊移濟南后,為適應工作的需要,在山東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內成立了編輯部。這時,重新設計了封面,中文刊名仍由陸琦主任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題寫,英文名稱采納喻德洪教授的意見,由直腸病學(Proctology)改為結直腸病學(Coloproctology),連同漢字拼音刊名均由山東中醫學院美術教師劉文學書寫。本年度發行工作為自辦發行,同時由新華書店和部分編委代為銷售

      由于當時無專職編輯,經費亦有困難,1984年12月在又召開了有關人員會議,再次研究肛腸的合辦問題,出席會議的有丁、陸琦、成、史兆歧、黃乃健。經過討論本刊仍與《山東中醫》合辦,并委托黃乃健向山東中醫學院有關領導進行匯報,就在此時,國家財政部下發了有關文件,首次提出出版刊物所需經費自給自支的原則,國家不再撥款。為此,山東中醫學院領導本刊與山東中醫藥學會合辦,衛生廳原中醫處蔡劍前處長代表山東中醫藥學會接受了這項,每年支付辦刊經費,并配備專職編輯,負責具體工作。黃乃健將此情況向丁、陸琦、成等匯報并同意此意見后,又請示總會魏福凱秘書長,魏秘書長完全贊同肛腸分會與山東中醫藥學會合辦此刊,并定于1985年適宜時間召開編委擴大會議。此會議原擬在山東曲阜召開,后xxx291醫院原院長金虎主動承辦了此次會議。

      于1985年5月15日至5月20曰在包頭市召開了本刊第二次編委擴大會議,經過討論和協商,通過了肛腸分會與山東中醫藥學會合辦《中國肛腸病》的協議書。主辦雙方領導簽字蓋章后,此協議自1985年3月生效。協議第八條:本協議自生效之日起,雙方均不得借故中止協議。協議執行時間沒有具體限定。此后國家衛生部、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肛腸分會、山東中醫藥學會的有關領導又分別在本刊的有關文件上如期刊登記表等簽字蓋章。這次會議還增補了編委,加強了編輯部的建設。自此,本刊的編輯出版等工作了規范化的道,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的基礎,這是《中國肛腸病》發展史上的轉折點和里程碑。

      1991年8月,在南寧市召開了《中國肛腸病》創刊10周年紀念會,對工作進行了階段總結,黃乃健為慶祝本刊創刊10周年,發表了題為《為我國肛腸事業的發展而努力奮斗》的專文,對我國肛腸學科和肛腸取得的成績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并在文中強調指出:《中國肛腸病》是我國肛腸學科中醫、西醫、醫結合三支力量長期密切協作,攜手并進的產物,為中華肛腸學科興旺發達、奮勇前進的象征,讓我們把這棵已經成長起來象征三支力量的友誼之樹,培植得更加茂盛,使其茁壯成長,同時通過它,把全國肛腸學科、消化科、普通外科、腫瘤科和廣大基層醫務人員緊密團結起來,只有團結才能成功,才能勝利。

      1998年在湖南張家界召開全國肛腸學術會議時,肛腸分會理事會進行了換屆。在這次會議上肛腸專業委員會新的領導開始了奪刊斗爭。

      2001年是肛腸創刊20周年,理應召開慶祝會議,同時對近10年的工作進行總結,根據當時的情況,為開好這次會議,編委會致函每位編委,征求意見,有的編委提出了衷懇的,認為當時召開編委會議,不一定達到預期的效果。后與有關編委商定,這次會議只能暫停召開。之后由黃乃健發表一篇題為努力奮斗繼續進取--慶祝《中國肛腸病》創刊20周年的專文,于2001年第12期發表,以示慶祝。這篇文章對肛腸20年來所做的工作,進行了系統的總結,用一些數據肯定了多年來的成就,這是任何人不了的事實。這場曠日持久的爭奪的斗爭不僅在中醫學術團體內是xxx的,在我國其他學術團體內也是罕見的,這是肛腸發展史上值得記取的沉痛事件。

       編輯工作

      (一) 辦刊方針:

      自創刊以來編輯部貫徹執行了《中國肛腸病》的辦刊方針。在理論和+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黨的基本線和基本方針,貫徹黨和國家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團結依靠中醫、西醫、醫結合三種力量,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兼顧普及,貫徹雙百方針,反映肛腸學科研究,總結推廣肛腸病防治經驗,保障人民健康,為社會主義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服務

      (二) 突出本刊特色:

      《中國肛腸病》是我國惟一的防治大腸疾病的專業期刊,為全國肛腸學科進行學術交流,提高學術水平的重要工具。其內容包括中醫、西醫、醫結合三方面,而中醫學和醫結合對肛腸病的防治和研究為國外同類刊物所不能比擬。在選題上,既有臨床研究、基礎理論研究、文獻綜述、專題等內容,也有相當數量常見病、疑難病的診治經驗,使內容豐富,適于各層次讀者需要。同時,貫徹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方針,對學術不同見解的文章也見諸,讓大家深入探討,共同提高。由于內容廣泛,貼近讀者,從而形成較為穩定的讀者隊伍。

      (三) 版面更新,增加欄目:

      1984年重新設計了封面,由全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再次題寫刊名。本刊主要欄目為老中醫經驗、論著與臨床研究、病例報告、文獻綜述、專題等。為向讀者介紹一些切合實用的短小文章,1985年把單方驗方一欄改為臨床集錦,在面向臨床普及和實用方面前進了一步。同時注意內文版面的設計和每期重點文章的安排,并較早地采用了格式編排參考文獻。但由于名老中醫文章甚少,雖經約稿仍不能滿足發刊的要求,故1984年底通過肛腸主要負責人在開會討論,對老中醫經驗一欄采取靈活辦法,在上移在論著與臨床研究以下,如有此類文章則臨時開欄目發文,如無則可缺如。

      在學科建設中,還注意介紹我國老一輩專家學者的治學經驗和獻身祖國肛腸事業的崇高品德,如先后刊載王芳林等諸位名老中醫的業績,刊載著名肛腸病專家張慶榮先生和陸琦先生等名醫業績,報道喻德洪教授獲得2000年國際造151協會職業奉獻殊榮,給后學者以啟迪,激勵他們繼承和發揚老一代專家的優良傳統。在老一輩專家事跡鼓舞下,新一代學者茁壯成長,不少人已成為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和示范醫院的學術和帶頭人。

      (四) 增加論文刊載量:

      為滿足學術交流的需要,1993年本刊由季刊改為雙月刊,1998年改為月刊。為了與國際接軌,2001年起改為大16開版本。隨著刊期和版本的改變,容量xxx增加。創刊頭10年共刊載論文1357篇,其后10年稿4578篇,2001年以后表論文2702篇,近5年的數量是前10年的2倍。根據天津市人民醫院董菲菲匯編的《全國主要醫學期刊肛腸文獻題錄》統計,近10年本刊發表的論文約占全國主要醫學期刊發表的肛腸文獻總數的309,0。由于容量增加,刊出周期xxx縮短,使科研盡快與讀者見面。2005年本刊報道時差平均為8.2個月,較2000年的15.9個月下降了48.4%。迄今為止,《中國肛腸病》已出版發行25卷169期,刊載各種論文8637篇。發表的作品既有專家、學者的科研,又有廣大醫務工作者臨床經驗,其中包括國家和省、市科研基金資助項目及獲作品,有的研究已躍居世界前列,在國內外引起關注。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以來本刊發表的論文中,屬國家和省、市立項的課題有31項,客觀地展示了我國肛腸學科的發展現狀。有關圖書管理專家對本刊載文和引文情況進行了分析。承德醫學院圖書館張桂玲等統計本刊論著與臨床研究欄目的載文量,1991~1998年表論文3067篇,載文量呈逐年上升趨勢,1998年較1991年增長473.2%,認為我們肛腸病的研究在穩步發展。西安市中心醫院圖書館張小分析了1992~1994年相關文章引用本刊文獻情況,認為本刊在我國肛腸病學領域中占有較高的地位。據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統計,2004年本刊文獻被引用頻次為298次,影響因子為0.226已躋身于世界肛腸學科主要專業期刊之列,成為國家科技部文獻數據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CMCC)和《中國醫學文獻·中醫版》等的固定收錄對象,并被圖書館遴選為中文核心期刊。

      (五) 牢固樹立出精品意識:

      期刊質量除了認真執行原國家科委制定的科技期刊標準外,重要的是建立一支多層次的作者隊伍。由于質量逐年提高,按理的規范化要求,本刊被評為優秀期刊,并按上級的要求在本刊封頁左上角,多年標注優秀期刊標志。

      中華醫學會有關領導對本刊的評價說:肛腸的發展速度,在我國醫學期刊的發展史上是驚人的。就世界肛腸學科專業期刊出版情況來看,美國結腸與直腸外科醫師協會己建會105年,其主辦的《結腸與直腸疾病》為月刊,已出版47卷。日本大腸病學會主辦的《日本大腸病學會》每年出版lO期,已出版57卷。由Buhr主編的《國際結直腸疾病》創刊于1986年,為雙月刊,已出版19卷。由英國和結直腸病學協會所主辦的《國際結直腸疾病》創刊于1986年,為季刊,自1999年改名為《結直腸疾病》,為雙月刊,已出版6卷。美國克隆病和結腸炎基金會所主辦的《炎癥性腸病》,為雙月刊,已出版10卷。而我們的刊物,在25年較短的歷程中,由季刊改為雙月刊,后改為月刊,已出版25卷,按出版卷數已居于世界肛腸專業期刊第3位。

      (六) 加強編輯部建設

      不斷提高編輯人員的、業務水平:編輯部是編輯出版期刊的工作實體,沒有健全有力的編輯部,很難辦好。1985年在包頭召開的編委擴大會決定加強編輯部建設,為發展奠定了基礎。編輯部的編輯人員8名,其中在編5名,編外3名。高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3人,能勝任本職工作。

       印刷工作

      本刊原由營口日印刷廠印刷,移山東后內文由山東中醫學院印刷廠印刷,封面由濟南第三印刷廠(現更名為濟南新華印刷廠)印刷,內文為鉛印,封面為膠印,內文用凸版紙。封面用120克雙面膠紙,后改為120克雙面涂料紙。擔任印刷工作的兩個印刷廠基本上能印刷質量。自1989年印刷工作有了明顯改進,出版的各期均能按期交付郵局。但內文為活字印刷,印刷質量比膠印差。為了進一步提高質量,1992年全部改為激光照排,膠版印刷

      2005年本刊改為64頁碼,封面用157克銅版紙,內文用105克銅版紙,用紙與國外同類期刊水平相當,其印刷、裝幀也將進入一個新水平。

       發行工作

      本刊創刊后先為內部發行,由各編委代為銷售,故發行量較少。1984年的發行方式主要是新華書店征訂。按新華書店要求,1984年xxx、二期各印25000冊,第三、四期各印10000冊,當年由新華書店實際售出每期2712份,由編輯部銷出1600份,共售出4000余份。其中以山東訂戶為最多,達214份,其它各省多為幾十份。這種發行方式存在的問題是新華書店多在城市,與讀者見面機會少,訂閱困難,且又不能及時收到。因訂數不準,難以計劃印刷,故造成積存。1985年起,開始由市郵局發行,開通了訂閱渠道,使讀者能及時看到。1989年發行由郵局移至濟南郵局,結束了在濟南印刷然后運至外地發行的局面。在轉交濟南郵局發行的工作中,濟南市有關領導和部門,給予很大支持。為便于了解本刊發行量在各省的分布,現將2005年濟南市郵局統計的部分訂戶分布如下:河南704,山東510,江蘇448,433,四川421,廣東342,浙江338,湖北3l3,余略。

       注意事項

      經核實中國肛腸病在其主辦方山東中醫藥學會并未發布稿約和相關征稿信息,請直接與期刊聯系,以免上當。地址: 濟南市文化西42號,郵編: 250011。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5698/

    (9)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