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湖北醫藥學院1965年11月,原湖北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在創辦醫學院校,命名為武漢醫學院鄖陽分院。
1985年,隨武漢醫學院更名為同濟醫科大學更名為同濟醫科大學鄖陽醫學院。
1994年,正式列入國家普通高校序列,并定名為鄖陽醫學院。
1996年,首批一次性通過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
1998年,市衛生學校整體并入鄖陽醫學院。
200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并獲優秀結論。
2008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定為碩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
2010年5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湖北醫藥學院。
2013年7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根據2016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有14個教學單位,開設15個本科專業。
教學機構 層次 專業 基礎醫學院 -- -- 公共管理學院
本科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公共事業管理 xxx臨床學院 本科 臨床醫學、麻醉學、康復治療學 護理學院 本科 護理學 藥學院 本科 制藥工程、藥學、中藥制藥 口腔醫學院 本科 口腔醫學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本科 醫學影像學、醫學檢驗技術、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 繼續教育學院 -- -- 第二臨床學院(附屬東風醫院) -- -- 第三臨床學院(附屬人民醫院) -- -- 第四臨床學院(附屬襄陽醫院) -- -- 第五臨床學院(附屬隨州醫院) -- --
附屬太和醫院 -- -- 附屬口腔醫院 -- -- 師資力量
湖北醫藥學院根據2016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有教職工1113人。教授144人,副教授406人,博士221人(含附屬醫院)。教師中有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高端外國專家”項目1人、“百人計劃”4人、湖北省首屆醫學領軍人才3人、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3人、宣傳文化人才培養工程“百人計劃”1人、楚天學者17人,碩士生導師202名。建有2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17個省級優秀創新團隊。另有享受國務院、省特殊津貼專家45人、省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64人、省市級學科帶頭人78人。40余人(次)獲得國家、省“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章”、“全國優秀教師”“湖北名師”等榮譽稱號。
教學建設
根據2016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有國家特色建設專業2個、省級本科品牌專業5個。省級精品課程6門、省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示范中心3個。
國家特色建設專業
麻醉學、護理學;
省級本科品牌專業
麻醉學 護理學 口腔醫學 藥學 臨床醫學 --
省級精品課程
外科護理學 口腔修復學 生理學 內科學 人體解剖學 臨床麻醉學
省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 帶頭人 麻醉學教學團隊 傅南安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團隊 李文春
省級教學示范中心
生物(醫學)基礎實驗中心 臨床技能培訓中心 英語語言學習中心 學科建設
根據2016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有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3個、“楚天學者計劃”設崗學科8個。
一級學科碩士點
臨床醫學、基礎醫學,、護理學;
省級重點一級學科
臨床醫學 基礎醫學 護理學
“楚天學者計劃”設崗學科
外科學 內科學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 麻醉學 婦產科學 護理學 交流合作
學校同國內外醫學院校和科研院所保持著密切聯系和友好合作關系。先后在主干學科和聯合培養碩士點以非全職方式聘用了包括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獲得者Ferid·Murad教授、美國四院院士錢煦教授在內的45名學者擔任客座教授、學科帶頭人和學術。注重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大學醫學部等兄弟學校加強學科共建、科研師資培訓等合作,經常邀請著名專家來校從事學術交流活動,陳竺、陸士新、樊代明、阮長耿、鄧子新、楊叔子、樊明武、鐘世鎮、夏家輝、楊煥明、賀林等一批院士、留美博士和美、日、德、澳、羅馬尼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先后來校參觀考察、交流。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美國威斯康星大學WiCell研究所等國外高校和研究機構,大學、中南大學、山西大學生命技術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內知名高校、研究院(所)科研人員多次到胚胎干細胞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到生殖醫學研究所指導工作。2003年,學校與新南威爾士大學、ACU大學和悉尼西南衛生署分別簽定了教學與管理人員交流、護理通課程項目(學生交流和課程互認)、護理人員培訓(學生實習)等聯合辦學備忘錄并交付諸實施。2014年護理學院外籍院長維爾莉特.洛佩茲被聘任為國家高端外國專家。
學術研究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根據2016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圖書館館藏圖書95.55萬冊,購買有《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知網數據庫》、《維普智立方》、《萬方醫學網》、《SCI(Web of Science)》、《濟南泉方本地PubMed數據庫》、ProQuest平的《PHMC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等20余個中外文數據庫。可提供中外文文獻檢索、閱讀、下載、查新等信息服務。
學術刊物
《湖北醫藥學院學報》創刊于1982年3月,原名為《武漢醫學院鄖陽分院學報》,是湖北省新聞出版局審核,并報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的公開發行的綜合類學術性期刊,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萬方數據庫-數字化期刊群》、《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全文收錄;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亦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2]
科研機構
根據2016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有院士工作站2個、省級研究中心5個、省級創新中心1個、國家中醫藥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SPF級動物實驗中心1個、校級重點實驗室5個、校級研究所12個。
省級研究中心
衛生管理與衛生事業發展研究中心、中藥材及中藥飲片生產技術校企共建研發中心、湖北省藥用植物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金銀花精深加工研發中心、湖北省臍帶血干細胞治療醫學臨床研究中心;
省級創新中心
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培育)平臺;
國家中醫藥實驗室
中藥藥理(腫瘤)實驗室;
省級重點實驗室
武當特色中藥研究實驗室、胚胎干細胞研究實驗室;
SPF級動物實驗中心
湖北醫藥學院動物實驗中心;
校級重點實驗室
基礎醫學研究所 再生醫學研究所 生殖醫學研究所 臨床醫學研究所 與肝膽外科研究所 --
校級研究所
醫學化學研究所 神經疾病研究所 醫學信息與醫學圖像處理研究所 骨科研究所 醫院管理研究所 理研究所 藥物分析與篩選研究所 中藥產業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心血管生物研究室 病原生物和免疫研究室 醫學研究和診斷中心 醫藥技術公共平臺 科研
根據2016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共承擔和參與xxx科技項目71項,以及包括湖北省“2011計劃”在內的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700多項,SCI、EI、ISTP收錄726篇,統計源以上中文核心收錄11393篇,其中劉忠武教授、李健博士在《Nature》、《Cell Metabolism》、新英格蘭醫學上發表的論文引起國內外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出版專著、教材602部,獲得省部級科研勵59項、市廳級科研勵162項,鑒定科技210項,獲得授權專利225項。
現任領導
黨委、院長:涂漢軍
黨委副、副院長:李和
黨委副、紀委:趙鵬飛
黨委常委、副院長:魏文芳
黨委常委、副院長:李云霞
黨委常委、副院長:嚴世榮
黨委常委、副院長:閔前發
(資料來源2016年3月學校官網)
校園文化 校徽
湖北醫藥學院校徽校徽整體呈圓形。綜合了“蛇杖、太極、中草藥(或橄欖葉)”三種元素;蛇杖是醫學通用元素,標識著學校的主體是西醫教學事業,與xxx的中草藥(或橄欖葉)圖案相輔相成,表達著結合的,闡述了湖北醫藥學院的“醫”和“藥”兩大辦學特性;天下太極出武當,標識中使用了變形的太極圖元素,體現了學校的辦學區域特征;標識采用象征春天的綠色為主色調,代表著醫學的生命科學特征,也預示著學校蘊含著無限的發展生機和朝氣蓬勃的未來。
校訓
“厚德勤學 求實創新”
釋義:
1、厚德勤學,意謂以崇高的、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才,廣大學子勤奮學習,全面成長。
2、求實創新,即辦學求學,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誠實守信,并注重求索,開拓創新,把握規律。
特色專業高考派 麻醉學專業詳情>>
學制五年,出來做醫生。麻醉學專業開設于1989年,是湖北省最早、全國第二家開設的麻醉學本科專業。2003年被評為湖北省xxx醫學類本科品牌專業。主要學習的是臨床醫學專業主干課程及麻醉學專業課程,畢業后可在省、市(州)、縣各級醫院及其他衛生事業單位從事臨床醫療和科研工作;醫學院校、科研機構等單位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也可從事麻醉學科及臨床醫學其他學科,如內科、外科等工作。該專業歷年就業率都在90%以上。
詞條圖冊 校園風景(1張)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