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介紹 學校介紹
西北民族大學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的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前身為西北民族學院,創建于1950年8月,是新中國成立后創建的xxx所民族高等院校。校門
2003年4月,經教育部和國家民委批準,更名為西北民族大學。學校位于、回族自治區,占地3019畝(含綠化地),分城關校區、榆中校區和xxx附屬醫院。建校60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各級各類人才14萬余人。現有55個民族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
經過60多年的發展,學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研究生教育、預科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和國際教育等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擁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權和招收“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計劃”碩士、博士研究生權。2007年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校門校名
西北民族大學是一所優勢和特色比較鮮明的多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2個學科門類。現有70個本科專業;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民族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畜牧學、獸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4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碩士專業學位門類(11個授權點):法律碩士、藝術碩士、社會工作碩士、工程碩士、臨床醫學、金融。
學校現設有26個教學單位: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學院、院、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體育學院、文學院、維吾爾語言文化學院、藏語言文化學院、蒙古語言文化學院、外國語學院、新聞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化工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醫學院、口腔醫學院、管理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舞蹈學院、預科教育學院、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學院。設有6個建制的科研機構:中國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格薩爾研究院、海外民族文獻研究所、伊斯蘭文化研究所、動物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藏文典籍全文數字化研究所。
學校“以人為本,助人成功”的辦學,不斷深化教育教學,大力加強學科專業建設。2000年以來,學校獲xxx教學二等1項,教學29項,國家教改項目23項,省級精品課程35門。學校有1個xxx專業綜合試點:社會學專業,有1個xxx教學團隊:蒙古語言文學主干課團隊,1個xxx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民族信息技術實驗中心。6個省級教學團隊:蒙古語言文學主干課程、藏語言文學主干課程、20世紀中國文學、精細化工、口腔內科學、西北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4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中國少數民族(藏、蒙)語言文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社會學、漢語言。7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數學與應用數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技術、會計學、歷史學、阿拉伯語、口腔醫學。5個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公共基礎實驗教學中心、數字傳媒實驗教學中心、民族信息技術實驗教學中心、電氣電信實驗教學中心、工程訓練試驗教學中心。
學校現有1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其中,7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經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計算機應用技術、社會學、應用數學、、民族傳統體育學;12個重點建設學科: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畜牧學、獸醫學、教學、民俗學、格薩爾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美術學。學校現有教育部創新團隊:動物醫學生物工程創新團隊,建有10校級創新團隊。
學校德育為先,以民族團結進步為價值追求,匯聚各民族優秀文化,發揮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優勢,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努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曾先后兩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光榮稱號,兩次被授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光榮稱號。學校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被授予“國家西部大開發突出貢獻集體”榮譽稱號。
領導關懷
1949年,中國人民xxxxxx野戰軍在彭德懷的領導下,解放了大西北。1949年12月,對西北工作有一個明確的:“一切有少數民族存在的地方,都應該辦少數民族干部訓練班或干部訓練學校”。
為了落實的這一,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和西北局以及xxx一野黨委開始了籌備民族院校。1950年,在彭德懷、等領導的直接關懷下,成立西北民族學院。
學校成立60多年來,中央、中央人民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委、人民對學校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懷和支持。、董必武、彭德懷、陳毅、、李維漢、、額爾德尼?卻吉堅贊、賽福鼎?艾則孜、、費孝通、司馬義?艾買提、鐵木爾?達瓦買提、司馬義?鐵力瓦爾地等黨和國家xxx以及國家民委、委、領導同志都曾親臨學校視察指導工作,給各民族師生員工以極大的鼓舞和鞭策
辦學定位
辦學類型定位
教學型大學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培養專業基礎扎實,綜合素質優良,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各類高素質專門人才
辦學層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為主體,以預科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和國際教育等為補充,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
服務面向定位
立足西北,面向全國,服務民族
總體發展目標定位
立足西北,面向全國,保持傳統,彰顯特色,爭取前沿,開拓創新,把西北民族大學建成特色鮮明、實力雄厚的少數民族各類人才培養,西北民族地區知識分享與信息交流,民族問題和教問題的研究和咨詢,西北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收集、、研究、傳承,促進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發展的科研和服務。經過不懈的努力,將西北民族大學建設成為高水平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
學校榮譽
中華人民國xxx所民族高等學府
體育場
校園景色
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高校
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
xxx語言文字工作示范學校
兩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
國家西部大開發突出貢獻集體
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
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先進集體
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學報為全國百強學報,并榮獲第二屆中國出版
學校連續12年榮獲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集體
被社會譽為“西北少數民族的人才搖籃”
歷史革沿
1949年9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xxxxxx野戰軍根據的有關,在西北重鎮創辦了“藏民問題研究班”,不久擴大為“藏民學校”,1950年1月又改稱西北人民大學分校第三部(簡稱“革大三部”)。1950年8月,經中央西北局報請政務院批準,在“革大三部”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西北民族學院。老一輩家汪鋒為xxx任院長。
到1957年,學校先后設置了系、語文系、司法系和畜牧獸醫、軍政干部、師范、醫務、文化等教學班級,有16個民族學生2166人,教師干部人數發展到455人,各類圖書資料達到11萬冊,共計培養政工干部和各類專業人才4500余名。
“”十年中,學校遭到了性的。直至1973年,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學校才得以恢復,但復辦工作舉步維艱,進展十分緩慢。到1976年底,全院僅有在校學生616人,教師106人。
到1990年底,在校學生人數達到3500余人,辦學水平跨上了一個新臺階,學校已初步發展成為一座擁有文、史、政、經、理、農、醫、藝各類學科的9個系(部)共11個專業的多學科的高等學府。
2003年4月,經教育部和國家民委批準,學校更名為西北民族大學。2003年9月,學校舉行了更名暨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慶典大會。
2015年10月,國家民委和教育部決定共建西北民族大學[2]。
科研
學校注重科學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2001年以來,學校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828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項目1項,“863”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9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6項,省部級項目428項。科研獲得xxx勵2項,省部級勵407項。
學校研發《藏漢雙語信息處理系統》獲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藏文視窗平臺、字處理軟件和藏文網站》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受到了、等黨和國家xxx的高度評價。學校編輯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獻》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獻》出版計劃,實現了我國珍貴歷史文獻的回歸與面世,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敦煌學與藏學研究的又一個里程碑。
學校利用我國廣大牧區家畜資源,開發生產的“動物血清系列產品”,獲得科技進步等多項勵,銷售份額占國內血清市場40%以上。研發的“外墻保溫及圍護用斷熱節能復合砌塊與工藝設備成套技術”榮獲科技進步一等等多個勵,形成的嚴寒寒冷地區建筑節能與結構一體化新型保溫體系有效地解決了建筑保溫材料耐久性問題和防火安全問題。以上等研實現成功,有效促進了相關地區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效益。
科研項目
2001年至2013年,學校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659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項目1項,“863”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9項,省部級項目396項。科研獲得xxx勵2項,省部級勵407項。
2001年至2010年學校出版專著538部,發表論文7230篇,被SCI、EI、ISTP等收錄59篇,CSCD、CSSCI收錄607篇。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2個):《藏漢雙語信息處理系統》(1999年)、《藏文視窗平臺、字處理軟件和藏文網站》(2001年)
科技進步一等(1個):《外墻保溫及圍護用斷熱節能復合砌塊與工藝設備成套技術》
科學技術進步二等(1個):《動物細胞培養用胎牛血清系列產品開發及標準化的試驗研究》
科學技術進步三等(1個):《大尾羊資源與種質特性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機構
xxx科研平臺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教育部共建重點實驗室:中國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實驗室
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理論研究
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民族教理論甘肅研究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重點實驗室
藏文信息技術實驗室、生物工程與技術實驗室、口腔醫學綜合實驗室、電子材料實驗室
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
西北民族文獻研究
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
西北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中心
西北少數民族教研究中心
科學研究
動物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新型建材與建筑節能重點實驗室
民族語言智能處理重點實驗室(培育)
高校友好復合材料及生物質利用重點實驗室
教學示范中心
在60多年的辦學過程中,學校“以人為本,助人成功”的辦學,不斷深化教育教學,逐步形成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發展的教學。學校主動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從硬件和內涵著手,加強了多功能、專業化的實驗教學建設,不僅改善了實驗教學,而且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具有較強理論知識又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師資隊伍和實驗教學管理人員;不僅提高了實驗教學的水平和質量,推動了學科的融合與交叉,而且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目前,西北民族大學建有:
xxx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民族信息技術實驗中心
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公共基礎實驗教學中心、數字傳媒實驗教學中心、民族信息技術實驗教學中心、電氣電信實驗教學中心、工程訓練實驗教學中心
西北民族大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化學工程實驗教學中心、電氣電信實驗教學中心、通訊實驗中心、文物與修復實驗教學中心
學術資源
1、館藏資源
截至2013年,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有圖書資料340余萬冊,其中紙質圖書170萬余冊;博物館館藏文物1500余件,其中3級以上文物117件。圖書資料和館藏文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2、學術期刊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自然科學版、藏文版、蒙古文版),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是國內高等院校中xxx同時編輯出版3種文字4種版本學報的編輯部。開展民族學、教學以及西北各少數民族的經濟、歷史、語言等為主要內容的學術討論,為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服務。《西北民族大學學報》根據學校地處西北地區的區域優勢和西部地區藏傳佛教、伊斯蘭教豐富的教文化資源,特設民族教專欄,為教學和科學研究提供學術平臺;為黨和在民族教方面的決策提供智力支持。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漢文版)已成為西北乃至全國較有
自然科學版
影響和特色鮮明的學術期刊。先后獲國家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民族學類核心期刊、中國少數民族語言類核心期刊、“民族學類核心期刊”、首屆優秀社科學報、《CAJ-CD規范》執行優秀、“第二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第三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首屆全國民族地區學報名刊”、“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等榮譽稱號; 2009年,哲學社會科學(漢文版)被評為“中國北方優秀期刊”以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來源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1984年試刊,創刊于1986年。該刊物為xxx核心期刊,美國ULRICH國際期刊指南收錄期刊之一,也是中國人文社科引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期刊網等全文收錄刊物。
辦學條件 院系設置
2014年學校官網顯示,西北民族大學設有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學院、院、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現代教育技術學院、體育學院、文學院、維吾爾語言文學學院、藏語言文化學院、蒙古語言文化學院、外國語學院、新聞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化工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醫學院、口腔醫學院、管理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舞蹈學院、預科教育學院、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學院等26個教學單位,設有70個本科專業。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3月,學校有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學位碩士點。有3個國家民委重點學科,9個重點建設學科,3個省級重點培育學科。
重點學科
國家民委重點學科(3個):中國少數民族經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計算機應用技術
重點建設學科(9個):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畜牧學、獸醫學、教學、民俗學、格薩爾學
省級重點培育學科(3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美術學
碩博學位授予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博士授權點(1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3個):民族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畜牧學、獸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
專業學位碩士點(4個):法律碩士、藝術碩士、社會工作碩士、工程碩士
師資隊伍
學校擁有一支以博士研究生導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為中堅力量的教職工隊伍。現有教職工19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200余人;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60余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510余人;博士生導師22人,碩士生導師330余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1人;國家民委突出貢獻專家7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23人,“跨世紀學科帶頭人”1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6人。教學名師5人[3]。
教育教學
本科生教育
西北民族大學是一所以本科教育為主的綜合高等院校。學校一直把加強本科教學工作和提高教育質量作為學校的中心任務,科學發展觀,加強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不斷整合、優化結構;加大對教學投入,推動了教學工作持續健康發展;從嚴治教,強化教學管理,形成了高效有序的教學工作機制;深化教學,推進了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研究生教育
我校于1979年正式招收碩士研究生,是國家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現有碩士研究生導師三百多人。學校有1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0個碩士招生專業、6個專業學位碩士點
西北民族大學于200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設有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博士點,現有博士研究生導師24名,共有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古藏文文獻研究、藏族文學與藏傳佛教、格薩爾學、多語言信息處理、蒙古語族民間文學研究、少數民族民間文藝學等多個招生方向。2009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中國語言文學。
預科生教育
預科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特殊層次,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黨的民族政策的具體體現,是少數民族青年考生邁入高等學府的金色橋梁。
我校是全國高等院校中最早采用專門機構和專任師資承擔民族預科教育工作的院校之一。西北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以體現黨的民族教育政策為旨,樹立“以人為本,助人成功”的辦學。突出民族預科教育的特點,用新的教育教學思想推進預科教育教學,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高等教育培養合格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自創辦以來,先后開設了各種類型和不同層次的預科班,培養了12000多名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和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我校面向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招收少數民族普通文理科學生,同時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培養直升xxx高校的預科生和委培定向生。
我校預科生教育包括本校文、理預科教育、新疆民族班預科生教育。
本校文、理預科教育培養目標是,主要針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考生學習基礎薄弱的情況,強化其語、數、外及寫作、理、化等基礎知識,并使其初步了解和掌握本科學習方法,能適應本科各專業學習的需要,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本科生。
新疆民族班預科生教育,主要是針對已經被錄取到xxx高校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少數民族考生,進行一年或兩年的漢語言學習。學習期滿,經考核合格者,分別直接升入錄取院校大學本科各專業學習。
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
西北民族大學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以人為本,積極拓寬職培市場,注重辦學質量。在學校各種教學資源統籌共享的原則下,既可以舉辦國家計劃內的學歷教育,也可以舉辦為國家、地方、企事業單位服務的各類教育、職業教育、干部培訓等。
目前辦學形式分三大類:高等教育(脫產、夜大、函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干部培訓。辦學層次有:本科、專科、中專。
西北民族大學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五十多年來共培養各類學歷、非學歷教育畢業生20000余人,為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隨著學校“十二五”規劃的實施,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學院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依托學校,作為學校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的補充。立足西北,服務民族,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助人成功”的辦學,按照學校整體發展規劃,嚴把教育教學質量關,突出教學工作中心地位,以質量存,以職業培訓為特色,面對機遇與挑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加強工作力度,積極穩步地推進我校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留學生教育
西北民族大學辦學,積極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成為黨和國家民族政策與對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先后同美、英、加、韓、德、俄、蒙古等國家的二十余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和合作關系。學校定期選派優秀學生到國外訪問、交流、學習,選派教師出國、和從事科學研究,聘請外國專家來校執教和開展合作,擴大了學校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截止目前,聘請了200多位長期外籍專家和近600多位短期外籍專家,接收培養了500多名留學生
學生學習援助
2011年學校設立大學生學習援助中心。主要針對學生生源面廣,既有發達地區,也有中部地區,更多地則來自西部欠發達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許多同學中學教育不充分,知識基礎不扎實,進入大學后存在學業上的困難,亟需學校采取措施給予必要的幫助。而學業基礎較好的同學,進入大學后同樣存在如何開展有效學習、創造性學習,如何培養創新能力、提高學習效率等的困惑,學校從個性發展的角度提供幫助。
大學生學習援助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工作觀念,旨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與咨詢,培養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技能,拓寬學習視野,營造學習氛圍、滿足和激發學生多元化、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學習。
教師教學發展
為了全面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校教師教學能力,滿足教師個性化、專業化發展和人才培養特色的需要,2011年學校建立“西北民族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
中心將“以人為本,助人成功”為旨,以“貫徹先進的教學,創建優良的教學文化,探索科學的教學規律,實踐創新的教學方法”為,為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提供教學工作方面的服務,幫助教師進行教學職業生涯設計與規劃,解決教師教學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提供提升教學必需的技能與手段,創造充分交流、相互合作與資源共享的平臺。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14年3月,學校有4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xxx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校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門xxx精品視頻公開課、34門省級精品課程。
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中國少數民族(藏、蒙)語言文學、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社會學、漢語言
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數學與應用數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技術、會計學、歷史學
xxx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民族信息技術實驗中心
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公共基礎實驗教學中心、數字傳媒實驗教學中心、民族信息技術實驗教學中心、電氣電信實驗教學中心
校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化學工程實驗教學中心、電氣電信實驗教學中心、通訊實驗中心、文物與修復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以上精品課程一覽表
序號
項目類別
級別
年度
項目名稱
項目負責人
1
精品視頻公開課
xxx
2013
藏族民間文學
萬瑪項欠
2
精品課程
省級
2003
油畫色彩
周大正
3
省級
2003
蒙古族古代文學
烏尼烏蘭
4
省級
2004
文學概論
郭郁烈
5
省級
2004
梵文聲明學
扎西才讓
6
省級
2004
數學分析
馬生全
7
省級
2006
油畫寫生
林斌
8
省級
2006
藏族史
才讓
9
省級
2006
蒙古族現當代文學
喬旦德爾
10
省級
2007
藏族歷代文學作品選
多識
11
省級
2007
現代蒙古語
巴圖格日勒
12
省級
2008
蒙古民間文學概論
額爾登別力格
13
省級
2008
中國歷史文獻學
王繼光
14
省級
2008
藏族民間文學
萬瑪項欠
15
省級
2008
英語語音學
卜友紅
16
省級
2009
中國山水畫創作與教學
雁
17
省級
2009
寫作基礎(蒙文)
格日勒
18
省級
2009
動物外科學與手術學
魏鎖成
19
省級
2009
語言學概論
華侃
20
省級
2010
翻譯學概論
文英
21
省級
2010
考古學通論
段小強
22
省級
2010
人體解剖學
何燁
23
省級
2011
中國民族關系史
尹偉先
24
省級
2011
牙體牙髓病學
25
省級
2011
中國古代文學
26
省級
2012
蒙古族歷史
額爾登別力格
27
省級
2012
數學建模
馬德山
28
省級
2012
口譯
王謀清
29
省級
2012
口腔組織病理學
周海靜
30
省級
2012
形勢與政策(思政類精品課)
廉武輝
31
省級
2013
古藏文文獻
萬瑪航青
32
省級
2013
外國文學
陳召榮
33
省級
2013
牙周病學
包廣潔
34
省級思政精品課
省級
2012
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張萍
35
省級
2012
思想與法律基礎
康春英
教學
2000年至2012年,學校獲xxx教學二等1項,教學29項。
xxx教學二等(1個):藏漢翻譯教程(賀文宣)
2007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并獲得優秀。2008年,學校被認定為首批“xxx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學校曾先后兩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光榮稱號,兩次被授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光榮稱號。學校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被授予“國家西部大開發突出貢獻集體”榮譽稱號。1990年至2012年,學校連續十一年被、教育部、團中央、全國授予“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學校辯論隊連續三年獲全省“金城”大專辯論賽冠軍。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黃土地 黃河
詮釋:黃土地和黃河養育了西北民族大學,民大人秉承并發揚了黃土地和黃河。這就是樸實無華,甘于清貧,淡泊名利,奉獻的黃土地和志存高遠,奔流不息,,勇往直前的黃河。這種的深層內涵是“自強不息、艱苦創業”,是幾代民大人的承傳和積淀的結果,是學校的寶貴財富,是激勵民大人不斷進取的動力。
校訓
校訓內涵詮釋:“勤學”,即勤奮學習。語出韓愈“業精于勤荒于嬉”。以勤學為訓詞,意在要求全體師生辛勤耕耘,刻苦鉆研、勤以治學、勤以求學。以“勤學”作為民大人求學治校的內在,是保障學業有成、事業輝煌的根本前提。
校徽
整體設計體現西北民族大學的辦學特色和追求。
校徽由深淺兩色組成,外圓、白底深藍色字,上嵌仿毛體漢字校名,下列大寫英文校名。內圓、深藍色襯底,阿拉伯數字“1950”標明學校創立的時間。
1、深藍色內圓寓意知識和學無止境。黃、綠、藍寓意天文、地理、人學;橫看象征不斷翻動的教科書本,豎看意喻無限延伸的學術臺階,形象地展示了民大師生奮發向上、追求真知的科學。
2、深藍色內圓象征西北民族大學的和諧校園,黃、綠、藍諸色代表多民族文化和各民族學子。內圓及其中各色圖案交相輝映,蘊涵多元一體的文化氛圍和各民族師生和諧共進的辦學。
3、象征黃土地和黃河水,寓意著西北民大人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黃土地和黃河;綠色象征生機和活力,寓意西北民族大學生機蓬勃,前程無限美好;藍色象征藍天和大海,寓意西北民族大學將以無比寬廣的胸懷擁抱世界,海納百川,追求卓越。
文化
學校通過舉辦“民大之星”杯辯論賽、十佳歌手大賽、人文文化節、“CBCA”籃球賽、比賽、舞蹈大賽、話劇節、詩歌朗誦賽、書畫大賽、攝影展、DV大賽等成屆次的品牌活動,搭建校園文化活動平臺,舉辦和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大型校園文化活動50余場,各類活動參與人數共計85000人次,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黨委:鄧光玉
校長:趙德安
黨委副:王扎西
副校長:郭郁烈
黨委副兼紀委:王扎西
副校長:玉蘇甫江
副校長:李正元
副校長:何燁
總會計師:李輝
歷屆領導
歷任
張養吾(1952.4~1957.4)
韓豐(1964.11~1970.1)
蘇克勤(1973.8~1977.10)
趙啟明(1983.5~1984.3)
王應國(1985.3~1990.7)
李希(1990.7~1993.11)
宋耀祿(1993.11~2000.5)
李偉(2002.12~2005.1)
謝玉杰(2005.1~2008.7)
金雅聲(2008.7~2015.9)
鄧光玉(2015.9~)
歷任校長
汪鋒院長(1951.2~1956.9)
蒙定軍院長(1959.1~1967、1977.9~1982.5)
張宣院長(1982.5~1983.5)
何乃光院長(1983.8~1987.5)
閻思圣院長(1987.5~1991.4)
馬麒麟院長(1991.5~2000.6)
高瑞院長(2000.6~2005.1)
金雅聲校長(2005.1~2008.7)
趙德安校長(2008.7~)
知名校友 黨政領導
穆永吉,回族,副省長。
石源,回族, 1968年畢業于該校系。曾任國家新聞出版署署長、黨組,國家版權局局長。原貴州省委、貴州省常委會主任,十七屆。
沙新, 回族,2008年2月任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副社長、總編輯。
沙拜次力,藏族1973年畢業于該校少語系。曾任甘南州州長。現任扶貧開發辦公室(兩西農業建設指揮部)黨組、主任(指揮)。
,南京人,漢族,2013年在加入中國,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員,市律師協會會員。
孔國柱,1991年3月,孔國柱同志被任命為青海省副廳長,8月任黨組、廳長。
烏倫賽,1993年5月——1998年3月任政協七屆委員會副。
梁明遠,甘肅舟曲人,高級院長
馬有功,法律系1954屆校友、原青海省高級院長。
郭金春,大校,語文系1955屆校友、原軍區68002部隊大校。
陳大俊,1956年畢業于該校語文系。曾任新疆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處長。
于永茂,1956年畢業于該校語文系。原西北第二民族學院正院級副院長。
馬學軍,1984屆校友、平涼市委
尹萬杰,1955屆校友、高教管理專家。
吳廷富,1953屆校友、原文史館館長、著名回族書法家。
高瑞,教授,少語系1982屆首屆古藏文專業研究生、中南民族大學校長
閔文義,教授,漢語系1982屆校友、北方民族大學副校長
楊世宏,教授,少語系1982屆校友、合作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
道周,教授,少語系1988屆校友、合作師專副校長
蘭卻加,教授 ,少語系1988屆校友、格薩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扎西才讓,教授,少語系1988屆碩士研究生、“園丁”獲得者。
李紅梅,醫療系1985屆校友、主任醫師。
斯琴孟和,少語系1982屆校友、西北民族大學蒙古語言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曉,醫療系1984屆校友、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結核病防治所副所長。
旦正,教授,藏語系1989屆校友、青海民族學院藏學院黨總支書。
張宏超,語文系1962屆校友、維漢翻譯家。
吳海鷹,教授,系1982屆校友、博士生、社科院院長。
蒲文成,少語系1982年首屆古藏文專業研究生、青海省政協副。
孫發平 ,系1983屆校友、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知名學者
馬進武,教授 ,語文系1954屆校友、著名藏學家。
郝蘇民,教授,語文系1954屆校友、人類學、民俗學專家
馬俊民,教授,語文系1955屆校友、著名維漢翻譯學家。
趙國棟,教授,語文系1955屆校友、翻譯家。
賈晞儒,教授,語文系1955屆校友、青海民族學院。
劉珉,語文系1956屆校友、新疆師范大學教授。
劉文性,教授,語文系1956屆校友、語言學家。
楊才銘,教授,語文系1956屆校友、蒙古語學家。
唐占清,系1983屆校友、甘肅榮茂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加安巴依·阿薩納勒,漢語系1984屆校友、《新疆柯爾克孜文學》主編。
林斌,教授,美術系1983屆校友、美術學院院長。
張敬儀,教授,現代維語專業1983屆校友、碩士生導師。
阿里木·哈沙尼,漢語系1982屆校友、維吾爾文翻譯家。
才讓草,少語系1982屆校友、藏語系教授。
馬自祥,教授,1978屆校友、著名東鄉族作家、學者。
喬旦德爾,教授,蒙語系1977屆校友、蒙古學學者。
尕藏才旦,教授,系1968屆校友、著名作家、藏學家。
牛占林,1964屆校友中央人民、中國國際甘肅記者站。
王振本,語文系1956屆校友、新疆著名語言學專家。
甄守玉,維文班1955屆校友、先后任原七紡總廠辦公室主任,公共事業部經理等職,兼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會員,新疆翻譯協會會員,副譯審等技術職務
趙之洵,著名劇作家和詩人
朱仲祿,“革大三部”校友——著名花兒歌唱家、研究家。
馬忠仁,畜牧獸醫系1980屆校友、中美合資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
黃金中,音樂家協會理事,省青聯常委,第十四屆“十大杰出青年”,藝術評審委員會高職評委。
吳鈺,教授,藏語系1989屆校友,現任青海民族學院藏學院教授,準學科研究帶頭人,碩士研究生導師,青海省第十屆代表,同時還兼任青海省藏語學會理事,青海省翻譯學會理事。
才讓,教授,藏學者。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海外民族文獻研究所副所長員。
和,1986年畢業于西北民族學院獸醫專業。現為武威紅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
郝關中,1984—1994年連任四屆新疆吾爾自治區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朱解琳,西北民族學院西北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員。
唐景福,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研究中心主任,西北民族大學學位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樊保良,先后任大學歷史系教授、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特約顧問編委、藏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兼職教授等職。
洲塔,藏學家、博士生導師。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民族史學會會員、中國民族古文研究會會員、中國民族社會學學會理事和省藏學學會副會長等職。
盧亞軍,少語系1982屆校友,知名藏學學者。正在負責一項中英甘肅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項目子項目《藏族中小學教師培訓教材》的開發、編寫工作。
楊士宏,少語系1982屆校友。《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總編輯,2000年被學校遴選為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碩士研究生點民族教藝術培養方向導師。
阿日賓,90屆畢業生,現任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蘇布爾嘎鎮黨委
鄭飛玨,2003年畢業于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現為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特聘書畫家,問天閣畫院常務副院長
潘登科,漢族,1995年畢業于該校畜牧獸醫系。中國首例體細胞克隆豬的主要研究者、中國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
吳海鷹,回族,1982年7月畢業于該校系。曾任大學副校長,現任社會科學院院長,當選“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當選全國第十屆全國代表, 2005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萬果,男,藏族,1962年出生,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
奔嘉,男,1956年出生,研究員,1988年西北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學碩士畢業。現任藏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邏輯學、“古典文獻學”、“藏語言文學”等專業碩士生導師
貢保扎西,1966年出生,2004—2008年在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專業攻讀博士研究生
索南才讓,男,1965年出生,副教授,任藏學學院語言、翻譯教研室主任。
蘭生,漢族,《》、《中國教育報》、新華網曾專門其先進。
萬瑪才旦,藏族,編導影片《靜靜的嘛呢石》獲第10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新潮流特別。
瓊雪卓瑪,現代派、藏族著名女歌手。
特色專業高考派 藏、蒙古語言文學專業詳情>>
分為兩個方向藏語方向和蒙古語方向,主要學習藏語和蒙古語看說聽譯方面的知識,學生畢業后,可以做新聞編輯、翻譯、秘書和能從事文化、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或其它與專業相關實際工作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詳情>>
學習音樂理論,熟練掌握作曲技法,畢業后可在各類文藝團體、藝術教育機構、企事業單位、群眾文化團體擔當作曲、指揮、從事藝術行政工作
社會學專業詳情>>
學生主要學習社會學理論基礎相關知識,畢業后可在黨政機關、教育、科研、文化等事業單位、企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中從事社會調查研究與數據分析、政策研究與政策評估、社會管理與社會規劃等方面工作
漢語言專業詳情>>
主要有三個方向,維漢翻譯,蒙漢翻譯,藏漢翻譯,能夠在相關學術機構、各級黨政機關、文化教育、新聞出版、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科學研究、翻譯、行政管理、現代文秘等工作
詞條圖冊 校園風景(1張)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6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