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華西協和大學是成都乃至中國西部所建立的xxx所現代化意義的大學。抗戰時期,這里成為保存、延續中國高等教育命脈的圣地之一。這里是我國牙科學的發源地,享有了“東亞xxx”的美譽,其文理哲各科在當時的西南地區也是處于頂端的。
成立之初在著名教育家波爾頓、張伯倫的指導下,華西協合大學的組織方案、專業設置、課程計劃、教育管理等都采用了當時英美較為先進的水平。與四川通省大學堂(四川大學前身)的“并重”相比,華西協合大學可以說是“全盤西化”的。它所實施的教育以、為重,其教員大多來自英、美、加三國。
學校的組織管理按“協合”的原則,仿照、劍橋大學的體制,實行“學舍制”,即每個差會建立和資助自己的學院,管理自己的資金和設備;學校則提出教學大綱,制定錄取、考試標準,使集中化與個性化相結合。這個創造性的體制既解決了各提供資金、設備和相互的協調工作,也反映了現代大學的特點,了學校在育才方面擁有的辦學自主權。
歷史沿革
華西協和大學
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教各差會決定聯合在四川文化中心的成都創辦一所規模宏大、科學完備的高等學府,并由畢啟(Joseph Beech)、啟爾德(O.L.Kilborn)和陶維新(R.T.Davidson)等人著手籌建。
1910年3月11日,在成都“南門外二里許、錦江之濱、南臺寺之西選擇了據傳為古‘中園’舊址的風景清幽之地”——華西壩,華西協合大學正式開學。由于它是由英、美、三國的5個差會(美以美會、公誼會、英美會、浸禮會、圣公會)共同開辦的,故名華西協合大學。也正因如此,當時的成都市民都稱之為“五洋學堂”。
1950年1月12日,xxx代表組進駐華西協和大學。1951年10月6日,人民正式從外國手中收回華大的教育主權。1952年院系調整中,華西協和大學被肢解,學校醫學院接收了重慶大學醫學院后建立四川醫學院(1953年定名為四川醫學院,20世紀80年代改成華西醫科大學,2000年并入四川聯合大學,成為如今四川大學醫學院);文理哲學院被合并給四川大學,藏品豐富的歷史博物館則調整到川大,其中社會學系及民族學(即人類學)組于半年后年從四川大學劃并入西南民族學院(今西南民族大學);工學院被合并給成都科技大學(1997年與四川大學合并為四川聯合大學);農學院被合并給四川農學院(今四川農業大學,遷至雅安)。
學科建設
華西協和大學
1910年,大學成立之初設文、理、教育三科,開哲學、英文、中文、歷史、經濟學、物理、化學、生物、解剖學、教育學等課程。1913年設醫科,1914年設牙科;1927~1928年醫牙兩科合并為 8年制醫牙學院。1933年華西協合大學正式立案后,分設文、理、醫牙三學院。1920年后大學逐漸向少數優秀畢業生同時授予華西協和大學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34年后者正式接受華西協和大學為兄弟校,授予醫牙學院畢業生醫學博士和牙學博士學位,授予文學院和理學院畢業生文學士和理學士學位,發給文憑。1914-1949年期間共招收博士研究生682人,碩士研究生16人,其中授予博士學位592人,碩士學位6人。
華西協合大學經費,除由各提供外,紐約華西大學托事部亦接受私人或某些基金委員會捐款。此外,哈佛-燕京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英、美、加醫藥援華會亦有不定期經濟補助。
華西協合大學醫牙學教育成績尤為顯著。曾設置醫學技術檢驗專修科、大學3年制和一些短期訓練班,如制藥班等。附設的學校,到20世紀40年代發展為護理學系。該校除設立綜合性的附屬醫院外,尚有口腔病院、麻風病院、結核病院、眼耳鼻喉病院。循道會特重醫牙學教育,因此該校自成立直到20世紀50年代,外籍教師多為人。醫牙學院的院長由籍的L.G.啟真道、A.W.林則等擔任。文、理學院的教師則以英美的傳教士較多。到20世紀30年代該校教師已由1910年的10余人發展到 100余人,學生由10余人發展到四、五百人,其中一部分來自四川省各中學。1924年開始招收xxx批女生入學。醫牙學院還有來自朝鮮、蘇聯、南洋群島的留學生。在社會服務方面,1944年該校曾派出由牙科醫生、組成的24人醫療組赴河南災區進行巡回醫療。
歷史人物
畢啟 華西協和大學
——“積極提倡實業教育,以利本省天然出產,增進人民殷富”
1946年,73歲的畢啟告老回鄉,中國比照美國杜威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勃蘭克博士的先例,授予他外籍特殊勛績人士榮譽:紅藍鑲綬四等采玉勛章。
這位獲文學士、博士的美國傳教士,1905年參與籌建大學,1913年當選首任校長,1931年改任校務長,主持校政30多年,為華西協合大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百年校舍
大學開初只有簡易的臨時建筑,xxx性建筑是畢啟到任校長后才募集到一些經費,根據英國著名建筑師弗烈特·榮特易堤會學校溪始修建的。校園以鐘樓為原點,向南向北延伸為中軸線,主要建筑皆在東鋪開。青磚,墨瓦,歇山式大屋頂,對稱的布局,具有中國民俗風味的花卉鳥獸飾物。
上世紀八十年代,前英國首相希思受托之托造訪了華西醫大,委托之人正是榮特易的孫子。當初榮特易在設計事務所時,在基礎工程中他采用了當時的新技術——倒拱形結構,效果如何,一直是他牽掛的心事,他孫子了解祖父的心情,遂托希思前往華西壩探個究竟。
十九世紀末,上海大學懷施堂開始呈現式風格,之后學校相繼效仿。華西協合大學的創建者們在校園規劃之始,采取了國際招標的形式,榮杜易中標。當時成都比沿海閉塞,對外來文化的反應,榮杜易的設計較多地采用了中國古典建筑形式,可以緩解當地的抵觸情緒,這是華西協合大學的創建者選中他的方案的重要原因。
為籌措建校經費,畢啟先后15次橫渡太平洋回國及在中國內多方游說籌集辦學經費,經手的中外捐款達400多萬美元。他每到一處,不論資本家、人士、中國的,都主動去拜會,爭取同情與贊助。在他的操辦下,十幾年間,年復一年地爭取各種捐贈,修建了辦公、教學、宿舍樓等大小39幢。如懷德堂(行政樓,1915-1919年捐建)、合德堂(赫裴院,1915-1920年捐建)、萬德堂(1920年捐建)、嘉德堂(生物樓,1924年捐建)、雅德堂(廣益宿舍,1925年捐建)、鐘樓和塔(1925-1926年捐建)、懋德堂(圖書館,含歷史博物館,1926年捐建)、教育學院(1928年捐建)、藥劑樓(1942年捐建)……這些合璧的典雅堂舍,成為中國建筑史上融合的典范,大部分建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提倡實業教育
兼及,提倡實業教育,使學生真正實用于社會,是畢啟基本教育。他認為“在一個農業人口與絕大多數的地區,幫助大多數農民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顯然是我們最迫切的任務。”因此在《發展四川省工業及改良經濟狀況的商椎》中他提出:“積極提倡實業教育,以利本省天然出產,增進人民殷富。”他認為,為了發展種桑、養蠶,繅絲、造林教育、皮毛生產、制革工業、礦業開發、五金制作等方面的事業,必須培養人才,詳細論述了辦學準則、條件、方法、經費自力來源,以及現代工廠管理、技工培訓等。同時,學校把實業教育與實驗教育、生活教育結合起來,學生要“真正實用于社會”。
在他主政期間,華西協合大學興辦了醫科、牙科、藥學以及農藝專科、農藝系、鄉村教育系、鄉村建設系等。學校還開辦了女子學院,1924年9月7日,華大迎來了xxx批八名女學生,成為四川女子高等教育的開端,也率先在中國西部高校實現男女合校。樂以成就是其中之一,日后她成為了華西大學xxx位女博士,為我國的婦產醫學傾盡畢生心血。
推動融匯
在四川傳教多年,畢啟對四川有深切的了解,對中國傳統文化是尊敬的。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合影中,的洋校長卻站在后面。在外聘教授來校任教中,特別重視兼及,聘了合格的西洋教師外,也聘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如廖平、劉豫波、龔道耕、程芝軒、林山腴等來校任教。1926年,他對學生萬縣慘案采取措施,激起了更大的與罷教浪潮,使他認識了錯誤,允許改進校政并與學生達成了相關協定。
多次的碰撞,他明確了學校中國化的趨勢,1933年在報告中說“我們希望,一個教大學生,他獻身和忠于中國的歷史文化方面會做得更好。在混亂時期,我們可以作為一個屏障,擋住對傳統價值無情和膚淺的與拋棄。”因此在向中國立案中他能以自己的閱歷董事部接受并最后完成了立案的手續,促使學校發生里程碑的變化,開始了中國化的新篇章。
張凌高 ——“培養品格,教授高深學術,造就專門人才,適應社會需要”
1926年母校危難之際,張凌高出任華西協合大學副校長,1931年出任校長。1946年,華大畢業同學會與學生自治會發起慶祝張凌高任校長20周年的紀念活動,主賓千人濟濟一堂。1947年,張校長因病辭職。他淡薄名利,常接濟貧困員工、資助學生,并無積蓄,辭職后一度陷于經濟困境,生活靠子女、親屬資助維持。1955年張凌高因心力衰竭在成都病故,終年65歲。
1926-1946年,中國經北伐至統一,由抗戰至勝利,是物質條件最缺乏,客觀最困難之時。張凌高強力支撐,苦心經營二十年,大學發展成為一座西南知名的學府。
精深
1931年,在張凌高的努力下,大學正式立案,華大的地位進一步化。鑒于華大師資力量薄弱,張凌高四處聘請學者,請其蔈,C,在他盛情邀請下,龔向農、李培甫、龐石帚、魏時珍、周太玄、畢天民、沈嗣莊、李思純、朱少濱等一批著名學者紛紛來到華大。數年后,一些來到大后方的學者,諸如陳寅恪、蒙文通、顧頡剛、錢穆、徐中舒、梁淑溟、何魯之等人也在張凌高的邀請下來到華大。中國近代歷史上,無數學者來到成都,在這里著書、做學問,結下了與成都的,這顯然與張凌高不遺余力的邀請不無關聯。
華大素來“愛人如己,重道,精誠無間”的辦學,在此基礎上,張凌高又提出,大學應“以服務之,培養品格,教授高深學術,造就專門人才,適應社會需要”,如果培養的學生不能服務于社會,不能到華大基層和邊疆去服務,那么教育就是失敗。在他下,華大學生自治會成立了一個平民服務處,學生紛紛社會。
10年間,華大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圖書館、教育學院、育德宿舍、女子宿舍、制藥廠相繼建成;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陸續成立,學校又增設了農業、染色、制革等專業;《華大校刊》、《華西邊疆學會》《華報》等刊物也紛紛問世,華大成為了西南乃至全國著名的專業大學。
五大學時期
xxxxxx期間,、上海、江蘇、浙江等省的高校紛紛內遷,四川省是聚集高校最多的地區,約有46所,成都接待了約8所學校,其中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齊魯大學、燕京大學五所大學以及蘇州東吳大學生物系集中在華西大學所在地華西壩,稱這一時期被稱為抗戰“五大合時期”。抗戰勝利后,1946年內遷高校陸續返遷,華西壩上五大學也拉上了歷史帷幕。
精誠團結御國難
國難當頭,壩上的師生驟然增至約5000名,作為東道主的華西協合大學迎接友校,張凌高動員學校各單位騰出教室、禮堂、過道、走廊、實驗室,甚至教職工的住房,接納五校師生。地下室、閣樓裝上老虎窗是師生們的實驗室,教學樓兩頭裝上隔板便成了窗明幾凈的辦公室。另一方面,由于張凌高積極奔走下,紐約聯合托事部也同意撥款5000美金,這筆錢協助五校建起了各自的校舍。
1938年,張凌高組織五校大學校長定期會議,聯合辦學。不久,華大與五校的聯合醫院成立,醫院名醫云集,治病救人,在成都名揚一時。各校采取松散結盟的方式,對教學采取統一安排,分別開課的辦法,允許學生在校際之間任意選課,各校承認學生讀得的學分,教授師資和教學設備都可以互通有無,華西壩成為五大學的共同家園。
校園里,還活躍著一大批當時國內頂尖學術大師的身影,陳寅恪、錢穆、梁漱溟、朱光潛、顧頡剛、蓀、呂叔湘、馮友蘭、許壽裳、孫伏園……他們成為壩上一文景觀和各大學共享的寶藏。
伴隨著前線的,幾所學校表現出了精誠團結,共渡國難的合作,此外,華西協和大學還接收了另外30多所淪陷區大學的100多名借讀生。華西壩上的高等教育不僅沒有萎縮,反而得到了發展:各大學學生人數普遍比聯合辦學前增多,還增設了一批新系科。更值得一提的是,各校師生由于朝夕相處,互相取長補短,既增進了友情,也擴展了知識。
“天堂”也有艱辛
抗戰時期中國大后方的教育文化中心有“三壩”:重慶沙坪壩、成都華西壩和漢中鼓樓壩。華西壩因處于天府之國首邑成都,優裕,故被譽為“天堂”;中央大學所在的沙坪壩,被稱為“”;陜西漢中鼓樓壩因各方面條件較差而被貶為“”。風景優美的華西壩,對于戰火之苦的五校師生,不啻是理想的“天堂”。對于壩上風光,陳寅恪先生有詩贊曰:“淺草方場廣陌通,小渠高柳思無窮。雷奔乍過浮香霧,電笑微聞送遠風。”
但在這風景如畫的“天堂”里,也有著平的艱辛。一次講話時,張凌高說:“本校教職員的待遇一向是公開的事實,比較任何大學都在……最近某大學的學費已增至百二十元,又學校食米問題延期開學。但個人以為無論時局是何等艱苦,能開學就開學,多上一節課,就多上一節課。這都是學校上所以報效國家,下所以成全學生。”最困難的幾年,華大非但未提高學費,裁減生源,學校在校學生卻從過去的335名增加至1300名。張凌高常年身著一件補丁西裝,常用“十年不制衣,穿破衣教學”,“前方有啥吃啥,后方吃啥有啥”激勵師生,并自己帶頭降低工資。
1941年,抗戰進入到最艱苦的階段,物價飛漲,學校經費緊缺,師生生活。當時公務員每月有5斗“平價米”補貼生活,張凌高八方游說,竭力為華大與五校的教職工和學生爭得這一優待。可以說,五校的學生能順利在成都完成學業,沒有張凌高的支持是xxx不可能的。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