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齦瘤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牙齦瘤

      癥狀體征

      牙齦瘤最常見的部位在雙尖牙區,女性多于男性,以青中年為常見。常發生于牙齦頭部。唇頰側多于舌腭側。腫塊較局限,呈圓形或橢圓形,有時呈分葉狀,大小不一,直徑可為數毫米至數厘米,腫塊有的有蒂如息肉狀,大多無蒂而基底較寬,顏色與正常牙齦有時區別不明顯,特別是纖維型牙齦瘤,但多高出正常牙齦。一般生長緩慢,妊娠性牙齦瘤可以迅速長大。較大的腫塊可以遮蓋一部分牙及牙槽突,表面可有壓跡。易被咬傷,形成潰瘍,伴發感染。隨著腫塊的增大,可以牙槽骨壁;X線攝片可見骨質吸收牙周膜增寬的陰影。晚期牙可松動移位。

      

    根據病理組織結構和臨床表現,可將牙齦瘤分為肉腫型牙齦瘤、纖維瘤型牙齦瘤、血管型牙齦瘤、先天性齦瘤及牙齦纖維瘤病。

      1.肉芽腫型牙齦瘤 牙齦瘤多為牙齦乳頭腫塊,易出血,粉紅色肉芽組織。有蒂或無蒂,基底較寬。

      2.纖維型牙齦瘤 牙齦瘤不易出血,呈灰白色,有彈性較硬,有蒂,表面呈分葉狀,波及牙槽突。

      3.血管型牙齦瘤 齦瘤極易出血,紫紅色,柔軟,有蒂或無蒂。妊娠所致者可為多發性。

      4.先天性牙齦瘤 此瘤見于新生兒,牙齦上有腫物。上頜前區牙齦好發。表面光滑圓形,有蒂或無蒂。

      5.牙齦纖維瘤病 亦稱牙齦橡皮病。

      上下頜牙齦彌散性增生,其質地堅韌,色澤正常與牙齦相似。先天性比藥物性增深更甚。可使牙移位,或將牙冠大部或全部覆蓋(圖1)。

       用藥治療

      牙齦瘤的治療多采用局麻下的手術切除,為了切除徹底,切口應在圍繞病變蒂周的正常組織上。將病變波及的牙、牙周膜、骨膜及鄰近的骨組織一并切除,創面縫合。如創面過大不能縫合時,可用碘仿紗條覆蓋。或在創面上用牙周塞治劑止血。對早期較小的牙齦瘤,牙不松動且患者年輕,有時不愿意拔牙,則可局部切除,對牙周作一定的搔刮,暫時不拔牙,術后嚴密觀察,待有復發時再切除并拔牙。

       飲食保健

      飲食宜清淡為主,注意衛生,合理搭配膳食。

       預防護理

      本病暫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病理病因

    牙結石機械刺激及炎性刺激是引起牙齦增生的直接原因。婦女懷孕期易發生牙齦瘤,因此,可能與內分泌有關,除此之外,還有先天性、遺傳性因素。

       疾病診斷

      牙齦瘤需與其鑒別的是遺傳性牙齦纖維瘤病,后者是一種罕見的口腔遺傳性疾病又稱為先天性巨牙齦癥,表現為牙齦組織的彌漫性纖維性增生,其局部的特征與纖維性齦瘤極為相似,不易出血,牙齒被淹沒于增生的牙齦內。但其往往波及全口牙齦,有家族遺傳性,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切除后易復發。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從病理角度看,牙齦瘤表現是多樣性的;根據病理組織結構及發生原因可將其分為肉芽腫性、纖維性、血管性、先天性牙齦瘤等。

      肉芽腫性齦瘤主要是肉芽組織所構成,可見許多新生的毛細血管及成纖維細胞。有許多炎癥細胞浸潤,主要是中性白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膠原成分較少,血管壁為單層內皮細胞所構成。腫塊表面呈紅色或粉紅色,易出血。該型齦瘤與局部刺激和感染有關。

      纖維性齦瘤是肉芽腫性齦瘤纖維化瘢痕化而成,細胞及血管成分極少,纖維組織及成纖維細胞較多。腫塊顏色與正常牙齦顏色類似,表面光滑,不易出血。有的病例可見有化或骨化發生。

      血管性齦瘤血管豐富似血管瘤,血管間的纖維性間質可有水腫及黏液樣變,并有炎癥細胞浸潤。損傷后極易出血。

      妊娠性齦瘤發生于妊娠的第3個月或者以后,分娩之后可能消退。有認為妊娠性齦瘤實質上是肉芽腫性齦瘤,乃是局部刺激或損傷的結果。也有認為屬血管性齦瘤。其病理表現與血管性齦瘤類似。

      先天性齦瘤見于新生兒口腔中,發生率極低,以女性為多,可發生于上、下頜的牙齦部,但以上頜切牙多見。

      其他輔助檢查:

      X線攝片可見骨質吸收牙周膜增寬的陰影。

       并發癥 預后 發病機制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6264/

    (15)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