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德醫學院

    長期建檔 鎖定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同德醫學院

      學校簡介

    ?同德醫學院是中華德醫學會創辦的。德醫學會是由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大學前身)畢業同學于1916年在上海成立的校友會性質的團體。1917年,該會會員沈云扉應聘就任南通醫學專門學校主任。1918年沈因故辭職回滬時,該校有10多名學生隨沈來滬。沈為使他們能完成學業,于同年8月向中華德醫學會開辦醫科學校。在該會的支持下,推舉干事10人組成委員會,籌劃建校,募集基金,租麥根(今淮安)19號為校舍,定名為同德醫學專門學校。推舉江逢治為校長,沈云扉為教務長。學制五年,xxx年招學生36名,于1918年9月16日正式開學。教員16人,其中12人是同濟醫科畢業校友,多數為義務兼課。這是同德醫學院的肇端。

       發展歷程

    1919年2月,學校設附屬同德醫院于青島,供學生臨床實習,推張近樞為醫院院長。同年學校建立解剖、化學、病理等實驗室,添置各項教學設施。

      

    1920年2月,德醫學會決定,學校,由江逢治、沈云扉、張近樞、黃鐘等組成學校委員會,主持校務。江逢治聘請社會康有為、錢新之、陳光甫、周良、江上峰、黃季植、袁履登、袁觀瀾組成董事會,康有為為董事,呈北洋教育部備案。

      

    1924年秋,學校委員會因校長人選問題,意見不一,發生矛盾,經董事會調停,改推黃鐘為校長,黃鐘聘周琦為教務長,龐京周為事務長,鄭邦彥為附屬醫院院長。因原址被江逢治改稱“崇德醫學專門學校”,乃另租麥根33號為校舍。不久,崇德醫專宣告結束,校政重行統一。

      

    1925年秋,黃鐘辭職,由龐京周負責。龐重組董事會,聘中法藥房經理黃楚九為董事,董事會推龐京周為校長兼附屬醫院院長,曾立群為教務長,朱仰高主持醫院業務。經不足,乃向黃楚九商借同孚(今石龍一)67弄1屋一幢作為校址,并自行籌款在其空地上添造教室及病房,1927年6月新屋落成正式啟用。

      

    1930年,教育部頒布新制,同德醫學專門學校申報改為醫學院,但因校舍不符合要求而未能獲準。龐京周無奈于1932年辭職,時值“一二?八”事變,無法召開董事會,乃由教務長曾立群召集教師商議,成立由吳憶初、沈謙、金問淇、尤彭熙、顧毓琦、曾立群6人組成臨時校務委員會,推顧毓琦為主任委員暫維校務。

      

    顧毓琦聘請邵力子、李大超、潘公展、吳敬恒、顏福慶、虞洽唧、毛和源、王心如、陳星五、余云岫、周邦俊、程慕頤、李元善、范守淵、龐京周暨院務委員共22人組成新校董會,推邵力子為董事,顧毓琦為院長。1934年成立同德醫學院新校舍募建委員會,校董、教職工、校友、學生家長紛紛捐資相助,并向銀行借貸一部分,購得江灣翔殷五畝土地建造新校舍。于1935年夏竣工,是年9月經批準立案,正式改為私立上海同德醫學院,學制為六年。新學年開始,一、二、三年級學生遷入新址上課,四、五年級仍在同孚附屬醫院。

      

    1937年“八?一三”戰事起,同德師生辛苦建設起來的校園除教學樓外,在日軍炮火下蕩然,勉強擠在同孚附屬醫院,另租附近樂群中學四間教室上課。1937年11月,西撤,同濟大學、上海醫學院(今上海醫科大學)內遷,但兩校教授學生因往xxx交通阻塞而留滬者仍不少,重慶教育部囑令學生到同德借讀,以完成學業。當時上醫留滬教授周誠滸、樂文照、粟華、高日枚、張鋆、李亮、鄒仲等也到同德兼課。1941年底日軍進入市區,上海與xxx交通,滬上高中畢業生到同德報考者甚多,學校盡力擴增新生名額,當年在校學生為551人。

      1945年抗戰勝利后,教育部派員來滬辦青年班,即指令借同德翔殷校址。青輔班結束,該部又令同濟大學借用,同德因此而未收回江灣院址進行重建。

      戰后,改組董事會,仍推邵力子為董事出有因。同德醫學院得到了善后救濟總署分配的美制100張病床的野戰醫院全套設備以及撥款擴建病房,添置20架顯微鏡

      

    1949年解放后,華東軍員會教育部頒布《華東區私立高等學校董事會組織暫行綱要》,顧毓琦與學校工會、校友會協商,推薦新的董事會人選,報華東教育部審核。新董事會有邵力子、榮毅仁、吳蘊初、朱恒壁、余氵賀 、陳邦典、陳王善繼、蘇復、鄭定竹、錢士良、陳建晨、王世偉、江、林有泉、高日枚、蘇祖雯、黃鐘強、楊保俶、李元善、龐京周、沈謙、吳憶初、曾立群、顧毓琦等24人組成,仍推邵力子為校董。

      

    1951年1月,邵力子到上海,召開院董事會議。根據華東教育部的,仍由顧毓琦任院長,并改組行政機構,設教務處、總務處、取消訓育處、進行人事調整,由楊保俶任教務主任,童致棱為副主任,謝大任為總務主任。華東教育部還撥款給同德醫學院,用以購置教學設備、藥品、器材和圖書,以改善教學條件。

       課程設置

    同德的專業課程設置。在1918年—1935年的17年間是一個醫療專業的專科學校,學制五年。和人早年所創辦的同濟醫科相似,前期二年,設解剖、組胚、生理、物理、化學、生物及外國語(德語及拉丁文)等基礎科目;后期三年包括臨床實習在內,科目有病理、細菌、寄生蟲、診斷、放射、衛生、藥理、處方學以及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皮膚性病、神經、眼、耳鼻喉等科。第五年除聽力外在附屬醫院實習。五年期滿考試及格者予以畢業。

      

    1930年,同德醫專受江蘇高等法院之委托,特設專修班,定名為“同德醫學專門學校附設講習所”,學習期限為一年,辦了一期結束。

      

    后階段的同德醫學院,即1935年—1952年的17年間,學制改為六年,在科目上前期添了高等數學、普通化學、生物學和國文,后期增設實驗診斷、物理診斷、泌尿科、骨科及整形外科

      

    同德醫學院附屬醫院病床不到100張,只能供部分學生分批見習。臨床實習基本由學生自找醫院,大部分到市立醫院和有一定基礎的私立醫院實習,也有一些學生去南京中央醫院、鼓樓醫院、蕪湖弋磯山醫院實習。實習一年結束考試及格者準予畢業,并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1952年原系調整是,同德醫學院有教職工58人(其中教學人員38人,職工8人,工友12人)、學生429人,師生一起合并到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同德醫院仍維持私立性質,仍由顧毓琦任院長。1955年該院與浙紹醫院、尚賢堂婦孺醫院合并成立上海北站醫院,顧毓琦任北站醫院院長。

      

    同德建校后就成立學生會,參加了“五四”。1925年“五?卅”運動,人惲代英曾兩次借同德開會發動工人、學生,日本帝國主義的。1940年學校開始有了地下,他們在學生中廣交朋友,培養積極,發展進步力量。1944年成立學生自治會,學生會成為黨領導的全校性公開組織,為開展創造了條件。1945年初建立黨支部,同年夏建立學生自制會黨團,進一步加強黨對的領導。同德學生參加了全市性一系列,了鍛煉和,不少學生如王希孟、吳滌蒼等解放后成為上海市衛生局的黨政領導。

      同德醫學院是一所國人自辦的私立學校,在坎坷中發展,34年總共培養畢業生1055人,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6720/

    (4)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