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手指醫生馮興華:家庭實用小兒常見病xxx推拿手冊》是“手指醫生”馮興華,小兒推拿20年的經驗實錄,治愈30多種小兒常見的病癥,對癥奇效,簡便易學。
作者簡介
馮興華,女,79歲,博野縣人,1959年畢業于醫學院醫療系(西醫)。從事臨床醫療工作30年,曾任兒科醫師、內科主治醫師,1986年病休。退休后為治自己的病及家里人的病致力于中醫耳穴、小兒推拿的學習及研究。4年間不但治好了自己的多種疾病,退休25年來還為家人、親朋、鄰居,及慕名而來者,治療各種疾病上百種。馮老醫生還不顧年邁,編寫了《家庭實用小兒常見病xxx推拿手冊》一書。該錄了馮老醫生用推拿療愈的小兒感冒、發燒、流感、急性乳突炎、小兒手足口病等多種常見病、急癥病例30多種,以及她對小兒推拿的認識和。因治病不打針、不用藥,全憑手指推拿,所以病人稱她為“手指醫生”。
目錄
概述
小兒推拿的基本知識
一、操作注意事項
二、推拿基本手法
1.推法
2.拿法
3.揉法
4.運法
5.掐法
6.按法
7.點法
8.分法
9.
三、常用
1.百會穴
2 天門穴
3.攢竹穴
4.魚腰穴
5.絲竹空穴
6.黃蜂入洞穴
7.人中穴
8.脾土穴
9.肝木穴
10.心火穴
11.肺金穴
12.腎水穴
13.少商穴
14.中沖穴
15.左端正
16.右端正
17.腎頂穴
18.腎紋穴
19.大腸穴
20.小腸穴
21.四橫紋穴
22.小橫紋穴
23.板門穴
24.小天心
25.內勞宮
26.內
27.運土入水穴
28.運水入土穴
29.分
30.合穴
31.合谷穴
32.二扇門
33.精寧穴
34.二人上馬穴
35.外穴
36.外勞宮穴
37.乙窩風
38.總筋穴
39.列缺穴
40.陽池穴
41.上三關
42.退六腑
43.天河水
44.天突穴
45.氣海穴
46.龜尾穴
47.涌泉穴
48.橋弓穴
49.天柱骨穴
50.肩井穴
51.老龍穴
52.十宣
53.胃經
54.七節骨
55.耳門
56.聽宮
57.翳風
58.足三里
59.豐隆
60.腹
61.天樞
62 曲池
小兒常見病治療
一、
二、夜啼
三、鵝口瘡
四、自汗、盜汗
五、小兒臍疝
六、腹股溝疝
七、小兒肌性斜頸
八、泄瀉
九、腹痛
十、外感咳嗽
十一、感冒、高燒、驚風
十二、腮腺炎
十三、鬢禿
十四、哮喘
十五、遺尿
十六、口瘡
十七、乳蛾(即急性扁桃體炎)
十八、疳積(營養不良)
十九、手、足、口病
二十、瞼板腺囊腫
二十一、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二十二、瞼腺炎
二十三、尾骨骨折或脫位
二十四、目赤痛(紅眼病)
二十五、痢疾
二十六、蕁麻疹
二十七、小兒癲癇
二十八、鼻衄、齒衄(鼻出血、齒出血)
二十九、小兒腦性癱瘓
三十、便秘
三十一、脫肛
參考文獻
文摘
六、腹股溝疝
腹股溝疝是小兒常見病,由于出生以后腹膜鞘狀突未能閉合,形成缺損,當腹內壓增高時,比如哭啼、咳嗽等,腹股溝有光滑、整齊、稍帶彈性的腫物突出而發生疝氣。
(癥狀)
當疝發生時,在腹股溝一側或兩側可見光滑、整齊、稍帶彈性的腫物突出或進入,若站立咳嗽時,腫塊處可觸及膨脹性沖擊感。患兒安靜平臥時即逐漸縮小至完全消失。也可用手指由下而上輕壓腫物,還納入腹腔。復位時或可聽到氣過水聲。
當突出的內容物過大,時間過久沒有復位時,則局部有明顯的腫脹疼痛,還納就很困難,這就稱為嵌頓癥,可出現腹痛、、腹脹、腸梗阻癥狀。應立即送醫院。當晚期因血行障礙,腸管壞死時,則出現發燒等熱毒癥狀,疝部也紅、腫、熱、痛。
(治療)
(一)推拿
取補脾土200~300次,清大腸150次,清肝木200~300次,點氣海100次,揉天樞100次,揉足三里100次,揉百會100次。
手穴雙側取,2~3次/日。
方義淺解:以上調整大腸功能,舒肝合胃,健脾益氣,補虛扶弱,補血生肌,升陽舉陷,幫助還納。
(二)捏脊
見本書第58頁“小兒臍疝捏脊”。
(案例)我們的鄰居鐘小姐,2002年生了一對兒子。大兒子叫麒麒,二兒子叫麟麟。發現麟麟在哭鬧的時候,右側腹股溝有一腫物突出,腫物似核桃大小,有彈性,有時進入,當安靜平臥時,腫物縮小,有時完全消失。去深圳兒童醫院和深圳市醫院,醫生都說是“疝氣”。說孩子太小,等幾歲的時候如果沒能自然痊愈,可以手術治療。鐘小姐夫婦不忍心等,更不忍心給孩子手術,來找我給想想辦法。我畫出小兒推拿治腹股溝疝圖,教給鐘小姐推拿方法。鐘小姐給孩子治病心切,在月子里就給孩子推拿起來了,推拿一個月,孩子腹股溝疝完全好了,未用捏脊。
七、小兒肌性斜頸
小兒肌性斜頸系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及變短引起的,頭傾向肌肉攣縮一側,下頦轉向對側為主要表現的病癥。胸鎖乳突肌經筋受損,可能是生產時通過產道受損,也可能由于胎兒時期,胎頭長期不正造成。祖國醫學認為,本病是由于小兒經筋受損,瘀血停著,聚而不散,經筋攣縮而成。
(癥狀)
頭偏向患側,下頦轉向對側,該癥狀可在初期即出現,也可在生后2~3周出現。輕者2~3周癥狀自然消失、痊愈。重者4~6周加重,頭頸斜歪日趨嚴重,屈向健側的活動受限,患側面部變短,健側面部長圓。更嚴重者頸椎甚至胸椎出現側彎畸形。
觸摸患側頸部,可觸及一梭形腫物,質硬,大小似小指粗,與胸鎖乳突肌走行一致,無痛,皮膚無異常。
(治療)
主穴:橋弓(即胸鎖乳突肌全部)。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