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祖斐

    長期建檔 鎖定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人物簡介

    蘇祖斐,1898年10月23日生于上海。曾祖父從福建汀州遷滬,三代經商。外祖父是福建同安人,亦經商。她出生之年正值戊戌變法。她父母接受新思想,向往,熱心教育。她父親敬仰女家索菲亞(1853~1881);索菲亞一譯蘇斐亞,她在排行中值祖字輩,她父親就給她取名祖斐。后來她的大學同學常將她的名字誤寫為蘇祖裴,但寫著蘇祖裴收的郵件郵局都能準確投遞,寄給蘇祖裴的匯款她也能順利領

      

    名譽理事長蘇祖斐為基金會題詞取。她在家中排行第三,但雙生兄姐不到周歲即先后天折。她以下有弟弟6人。她父親也是商人,為人急公好義,熱心教育,毀家興學,與叔父開辦民立上海中學,又資助姑母開辦民立女子中學。母親求知欲強,30歲后尚人女塾求學,曾開辦民立幼童學校

      

    1915年,蘇祖斐畢業于民立女子中學。在民立女子中學時,從詞曲大家吳梅(瞿安)學習語文,一度愛好文學。畢業后因覺英文水平太差,又入清心女子高等中學學習,中途因母病父逝等輟學2次。1924年畢業并考取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但因江浙之戰交通阻斷,遂轉入滬江大學。滬江大學學風嚴肅而和睦。她在中學未學過化學,數學學得也少,入大學后努力補習才跟上課程。生物學則成績優秀。她母親患內痔經常出血,一次因失血過多而出現心率加快,庸醫誤診為心臟病,投以洋地黃溶液,母親用藥中毒幾死;做內痔手術后又發生高熱。1919年流行冒全球,她一家四人(包括她自己)染病,父親愈后復發,因肺炎不治病逝。這些都促使她下決心學醫。在滬江大學學習時即決心投考協和醫學院,并按協和醫學院入學考試的要求作好準備,如協和醫學院要求學生學過兩門外語,她就又學習法語。

      1927年她虛報年齡為24歲(的最高報名年齡),在上海考場參加協和醫學院的入學考試,被錄取。1928年獲滬江大學理學士學位。第二學年學習細菌學時,寫成一篇論文:《白喉毒素,抗毒素與類毒素的比較》,教授認為該文有臨床應用價值,即推薦給《中華醫學》。1930年該文發表,這是她發表的xxx篇醫學論文。兒科學由祝慎之主講,她后對課程極感興趣,決心從事兒科專業。1934年她從協和醫學院畢業,留協和醫院擔任住院醫師2年。她注意到當時人民生活水平很低,營養不足,身體抵抗力很差,患兒病死率高,所以,后來特別重視兒童營養,在以后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一直把兒童營養作為重點。又注意到如果嬰幼兒得不到足夠的照顧,終日平臥在床便容易出現肺炎,經常給患兒改變體位后肺炎發生率和病死率大為減少,因此,又十分重視護理工作。

      

    她在傳染科工作時,曾遇一位54歲的女性白喉患者在開業醫處未得及時診治,終因喉頭堵塞,未及氣管切開,窒息而死,深感預防和早期診治的必要性,便寫了一篇短文《白喉可以預防嗎?》,投到《世界日報》的一個副刊--丙寅醫刊,被刊用;這件事使她深切認識到預防的重要性。

      

    1934年應聘到湖南長沙湘雅醫學院工作。1937年后一直在上海任職。1950年中華醫學會總會遷京,她被選為上海分會會長,并主持成立多個分科學會的上海分會。總會在滬留下大批圖書,在蘇祖斐努力之下,這些圖書歸屬上海分會圖書館,圖書館公開對全市、全國醫務工作者。上海分會圖書館的藏書數量在全國醫學圖書館中僅次于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當時上海各醫療機構對傳染性肝炎的檢驗方法不統一,上海分會組織專家討論編寫《肝炎防治手冊》,由姚光弼執筆,蘇祖斐作序。1954~1985年她任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副會長,1985年后任名譽顧問。

      1952年曾參加第三批志愿醫療手術隊赴,幫助提高軍醫大兒科的質量,負責兒童營養學教學。

      

    中,蘇祖斐被封為學術權威,經常受到,每月只領到生活費40元,她家長期雇有一位幫助做家務的保姆,月工資25元,派命令保姆的工資分文不可少付,于是她自己只剩下15元度日。她家被抄兩次,一些珍貴的紀念品被掠走;她家的私房被,先人墳墓被毀。直至粉碎后,才恢復原薪金。1982年任上海市兒童醫院名譽院長。

      

    她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曾在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上海市衛生工作者協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紅十字會、上海生物化學學會、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優生保專家咨詢組、上海兒童世界基金會、上海地區托兒所協會、上海醫學衛生海外聯誼會、上海市靜安區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全國兒童食品學會營養臨床學組、上海市人口福利基金會、上海宋慶齡基金會、上海市少年兒童營養基金會、滬江大學校友會、中國婦聯、上海婦聯等機構任職。1998年8月2日因肺炎在滬去世。

      蘇祖斐終生未婚,以三弟之子肇伉為己子。肇伉夫婦也是兒科醫師,而且均是科主任和教授。

      湘雅醫院

      

    上海市兒童醫院1934年湖南湘雅醫學院聘她到長沙湘雅醫院擔任兒科主任。下決心接受新職之前她征求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教授格蘭特〔前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格蘭特的意見,格蘭特主張她接受聘請,她便啟程赴湘。當時湘雅醫院的兒科處于草創階段,有一個30張病床兒科病區,但因無人負責,病區內不但治患兒,反而住滿了成年患者。蘇祖斐到任之后,正式建兒科專業和名副其實的兒科病區。她不僅要負責門診、病房的臨床工作,還要教醫學生和培養。經她培養的梁覺如、楊顯素醫師后來都成為兒科學。經她整頓之后湘雅醫院的兒科工作正軌,贏得家長的信任,醫院附近學校的華籍、美籍員工子女有病,都來醫院就診。兒科的醫療質量逐漸提高,三年內住院患兒僅死亡三人。

      

    1936年冬,流行性腦膜炎在長沙流行,患者中兒童占了多數。那時還沒有抗生素,治療主要依靠抗血清。醫院為此開設兒科第二病區,蘇祖斐主持兩個病區的工作,帶領幾位醫師日夜辛勞,數月后疫情才被撲滅。她將治療過程寫成總結報告。她又創辦兒童保健會,先后入會兒童計100多人,每人每年交納一元會費,便可以就診12次,每次都測量身高、體重;醫院并對入會兒童進行預防接種和衛生知識宣傳。她將這些生長發育測量數據統計整理,寫成論文《湖南兒童生長發育》。她在湘雅醫院時工作極為繁忙,除門診、病房工作外,還要給醫學院和護校的學生上課,星期天又進行湖南橘柚維生素C的研究。

      兒童醫院

      

    蘇祖斐1937年美國兒童醫院同意蘇祖斐前去,她向湘雅醫院請了假,準備經上海赴美國。8月12日她回到上海。第二天日軍進攻上海,這就是八一三事變。上海的難民所了大批難民,她決心留在上海為難童服務。1937年12月,兒科專家富文壽創辦設有病床100張的難童醫院,自任院長,請蘇祖斐任醫務主任。當時難童體質極差,易罹患各種疾病,難民所每天都要往醫院送5~6名患兒,這些患兒病情多很嚴重,醫院開辦xxx個月內住院難童即死亡60人。她到任后擬定各種規章制度,盡力使醫院工作正規化。她發現難童中營養不良性疾病很多,這事實更使她深切認識到營養對健康的重要性。1940年7月,富文壽將難童醫院改組為上海兒童醫院,他仍擔任院長,蘇祖斐仍任醫務主任。上海兒童醫院是中國歷史上xxx所兒童醫院,招收了許多同德醫學院、上海醫學院、大學醫學院、協和醫學院畢業生,建立起堅強的技術力量,醫療質量可與當時的醫院媲美,醫院聲譽日隆。醫院改組后遷山,中華人民國成立后一度稱香山兒童醫院。

      抗戰后期她又自己開設診所。中華人民國成立后,她社會活動較多,診所經常停業,不久即停辦。

      

    1946年富文壽赴美,蘇祖斐代理上海兒童醫院院長之職。1947年7月蘇祖斐作為中國代表之一到紐約參加第五屆國際兒科會議。會后隨團參觀了美國部的兒科中心。隨即到紐約大學醫學院兒科。在她與富文壽進行了。抗戰期間,信息交流受阻,她在美國見到、聽到種種新進展,頓覺耳目一新。她地學習新知識,并爭取到生物化學實驗室學習技術,準備回國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又學習了3∶2∶1液(3份5%葡萄糖溶液、2份生理鹽水、1份1/6M乳酸溶液)治療嬰兒腹瀉的方法,回國推廣。曾在紐約法制醫院學習嬰幼兒發育診斷。1948年9月回到上海兒童醫院。

      

    她在美國學習了用鏈霉素和噻唑砜治療結核性腦膜炎的化學療法,回國時又帶回一些噻唑砜。她在上海試用這種新療法,治愈率達90%。這是國內首次治愈結核性腦膜炎。治療經驗寫入論文《兒童結核性腦膜炎聯合療法》,發表于1950年的《中華兒科》創刊號上。50年代,她曾任中國兒童結核性腦膜炎科研計劃的指導者。

      1953年上海兒童醫院申請由接辦,與上海市兒童保健院合并,遷往康定新址,成為上海第二醫學院兒科系學生的實習--上海市兒童醫院。蘇祖斐任副院長兼醫務主任。她又曾任上海市第六、第二人民醫院的兒科顧問和上海市兒科總顧問。50年代初上海兒科醫師奇缺,衛生局委托上海市兒童醫院將60名條件合適的長培訓為兒科醫師,富文壽與蘇祖斐負責教學。她從協和醫學院畢業后一直負擔教學任務。1940~1953年任上海同德醫學院兼職兒科教授,以后又任上海第二醫學院兒科系副主任、教授。1978年上海市兒童醫院兒童營養研究室成立后,她已年過八旬,仍親自帶研究生2名。

      

    50年代,中國南方血吸蟲病嚴重流行,患者中兒童占1/3。1954~1955年蘇祖斐帶領上海第二醫學院兒科系同學到滬、浙鄉間從事血吸蟲病的防治,石酸銻鉀20天長程療法最有效,南瓜糖漿療效不佳。也曾試用銻58肌肉注射,證明其療效并不明顯。她與同事根據400多個病例寫成論文《兒童時期血吸蟲病》,詳細分析了兒童血吸蟲病的分型和轉歸。后來她被推舉為全國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委員。1985年上海市宣布消滅血吸蟲病,她被記大功一次。 1957~1958年麻疹在全中國流行,上海在兒童醫院開設了80張麻疹病床。因為麻疹病例以前一向不收住院,所以,許多兒科醫師也不曾觀察過麻疹發病的全過程。蘇祖斐認為麻疹不能透發的原因是心血管功能不良,便大膽地給這樣的患兒使用毒毛旋花素K,用藥后皮疹透發,患兒一般情況好轉,肺炎等并發癥不再發生。這個經驗在上海、浙江推廣,收到很好的效果。1959年她在全國急性傳染病會議上論文《麻疹的治療》。 中華人民國成立后多次號召西醫在職或離職學習中醫。1958年蘇祖斐參加學習中醫后與中醫師徐蔚霖合作撰寫醫結合的《兒科臨床手冊》。該書于1959年出版,很受讀者歡迎,曾多次再版。 1963年蘇祖斐與復旦大學遺傳學家談家楨合作分析一例先天愚型患兒的染色體,研究結果寫成論文發表于《中華兒科》,這種研究在中國是首例。 中,蘇祖斐與廣大知識一樣備受,工作難以正常進行。后期她大量中外文獻,寫成綜述11篇,內容涉及營養和代謝等方面的問題。

       人物經歷

    蘇祖斐1898年10月23日 生于上海。

      1912-1915年 在上海民立女子中學學習并畢業。

      1915-1924年 在上海清心女子中學學習并畢業,中途二次輟學。

      

    1924-1927年 在上海滬江大學學習并畢業。

      

    1927-1932年 在協和醫學院學習并畢業,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28年 接受上海滬江大學理學士學位。

      1932-1934年 任北平協和醫院兒科住院醫師。

      1934-1937年 任湖南長沙湘雅醫院兒科主任。

      1937-1940年 任上海難童醫院醫務主任。

      

    1940-1953年 任上海兒童醫院醫務主任和上海同德醫學院兒科兼職教授。兒童營養學奠基人蘇祖斐

      

    1947-1948年 到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

      1953-1982年 任上海市兒童醫院副院長兼醫務主任,上海第二醫學院(今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兒科系副主任、兒科教授。

      1982-1998年 任上海市兒童醫院名譽院長。

      

    1998年8月2日 因肺炎在上海逝世。

       人才培養

    上海市兒童醫院舉行蘇祖斐教授塑像揭幕儀式蘇祖斐非常重視營養學人才的培養。兒童營養研究室是衛生部指定的兒童營養人才培訓,成立以來舉辦過多次的營養,培訓過上海市和外地的兒童保健人員,也常給其他群眾講授兒童營養知識。蘇祖斐雖年事已高,仍親自帶領研究生。1986年7月,聯合國糧農組織資助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辦中國營養人才培訓,蘇祖斐出席并講課。中華人民國成立以來未培養過營養師。舊時培養的營養師均已年高。多數醫院的營養工作由擔任,有些老營養師用帶徒弟的方式培養人,這樣的人才基礎知識不夠扎實。

      

    蘇祖斐一再大聲疾呼需要重視人才的培養。她認為除醫療機構需要營養師外,每個托幼機構和小學校都應配備一位營養師;向群眾普及營養知識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她發現,中國新生兒的體重并不低于發達國家,但7個月后中國嬰兒的發育指標便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嬰兒,中小學生的貧血發病率也相當高;其主要原因在于膳食不科學,營養跟不上,許多父母是雙職工,工作忙碌又缺乏營養知識,這導致孩子斷奶前后營養供應不足;托幼機構在市面上買不到適合不同年齡嬰幼兒需要的包裝合理方便的營養食品;許多中小學生因父母中午不在家而不能回家吃飯,結果吃不到符合營養要求的午餐。有些家長給孩子買了過多的巧克力糖果、銀耳、蜂王漿甚至人參等食品,這些東西既非兒童所需要,還會影響食欲。她呼吁工廠生產適合不同年齡兒童營養需要又容易消化的系列食物,如魚粉、菜泥、肝泥、肉泥、胡蘿卜泥等等,并呼吁對此給予支持。為改善兒童的營養狀態,她又呼吁成立上海市兒童營養中心。

       個人作品

      1 蘇祖斐.白喉免疫法:毒素抗毒素混合液與類毒素的比較.中華醫學,1929,15:584.

      2 蘇祖斐.白喉可以預防嗎?丙寅醫刊,1932.

      3 蘇祖斐.兒童營養.上海:上海亞美無線電公司,1933.

      4蘇祖斐等.小兒營養及正常代謝,見:吳瑞萍等,主編.實用兒科學(第6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5 蘇祖斐.兒童之大腦癱瘓癥:附病例報告八則.中華醫學,1938,24:163.

      6 蘇祖斐,楊顯素.兒童之腸熱癥及副腸熱癥.中華醫學,1938,24:197.

      7 蘇祖斐,楊顯素.兒童糖尿癥.中華醫學,1938,24:309.

      8 蘇祖斐.小兒常見病營養指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9蘇祖斐.兒童營養食譜.上海:百家出版社,1992.

      10 蘇祖斐.湖南土產食物研究之三:菜湯對于嬰兒營養之價值.中華醫學,1938,24:227.

      11 蘇祖斐,楊愛德,陸鐘貞.乙種維生素與兒童腳氣病(附260病例之研討).中華醫學.1939,25:419.

      12 蘇祖斐,聶重恩.先天右位心及內臟易側:報告病例一則.中華醫學1939,25:464.

      14 蘇祖斐.兒童大葉肺炎(二)用及不用sulnilyl衍化物治療之結果.中華醫學,1942,28:73.

      16 蘇祖斐,陸鐘貞,鄔金惠.兒童角膜軟化病.中華醫學,1942,28:183.

      17 蘇祖斐,許漢光.兒童桿菌痢疾化學治療.中華醫學,1942,28:308.

      19 蘇祖斐,須毓籌,張蓮芬,等.兒童體格發育.中華醫學,1948,34:69.

      20 蘇祖斐,吳明漪.兒童結核性腦膜炎:鏈霉素與屬制劑之聯合療法.中華兒科,1950,1:421 蘇祖斐,林鳳開,張菊英.兒童原發性異型肺炎初步報告.中華兒科,1951,1:119.

      22 黃景行,蘇祖斐.異煙肼臨床應用的初步報告:Ⅰ.兒童結核性腦膜炎.中華兒科1953,3:22.

      23 張彩英,張湘云,蘇祖斐.氯霉素治療兒童桿菌痢疾.中華兒科,1953,3:4.

      24 蘇祖斐.醫士兒科學.第1版,第3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53,1960.

      25 蘇祖斐,李瑞林等.婦幼營養.上海:華東醫務生活社,1954.

      26 蘇祖斐.營養.見:諸福棠,主編.實用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

      27 蘇祖斐,陳乃斌.兒童時期的血吸蟲病.中華醫學,1958,76:301.

      28 蘇祖斐.兒童時期的血吸蟲病.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8

      29 蘇祖斐.蛔蟲病見:吳光等主編.寄生蟲病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

      30 蘇祖斐,徐蔚霖.兒科臨床手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

      31 蘇祖斐.血吸蟲病.見:宋明通等,主編.醫療系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60.

      32 蘇祖斐.麻疹.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0.

      33 蘇祖斐,周煥庚,孫慶懿等.先天愚型及其染色體研究.中華兒科,1963,12:219.

      34 蘇祖斐,蔣穎、葉大愉等.一歲以內嬰兒因地制宜的簡易合理喂養法:應用鮮蛋白黃豆蛋白補充蛋白.中華兒科,1963,13:350.

      35 蘇祖斐主編.實用兒科營養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64.

      36 蘇祖斐.對兒科營養工作者當前任務的認識.中華兒科,1965,14:421.

      37 蘇祖斐.維生素D進展.國外醫學綜述.兒科學分冊,1974,(2)60.

      38 蘇祖斐.新生兒呼吸窘迫癥.國外醫學綜述.兒科學分冊,1975,(1):1.

      39 蘇祖斐.鐵與營養.國外醫學綜述.兒科學分冊,1975,(3):95

      40 蘇祖斐.兒童機會染.國外醫學綜述.兒科學分冊,1975,(3):95.

      41 蘇祖斐.、磷、鎂代謝進展.國外醫學綜述.兒科學分冊,1978,(2):16.

      42 蘇祖斐.營養、腎負荷、水平衡.國外醫學綜述.兒科學分冊,1978,(5):525.

      43 蘇祖斐.維生素C的效用與不良反應.上海醫藥,1978,(2):121.

      44 蘇祖斐.遺傳氨基酸代謝紊亂和篩選方法、營養療法.上海醫藥,1979,(2):69.

      45 蘇祖斐.從兒童時期起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國外醫學綜述.兒科學分冊,1980,(4):192.

      46 蘇祖斐.感染與營養代謝.國外醫學綜述.兒科學分冊,1980,(2):79.

      47 蘇祖斐.營養與大腦發育.國外醫學綜述.兒科學分冊,1982,(1):1.

      48 蘇祖斐,楊培云等.上海市母乳喂養情況調查.中華醫學,1981,61:580.

      49 蘇祖斐,龐文貞.婦幼營養.上海:上海科技情報出版社,1982.

      50 蘇祖斐.獨生子女營養指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51 蘇祖斐,楊光忻.魚粉補充乳蛋白.營養學報,1983,5:33.

      52 蘇祖斐.母乳喂養好.: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關心兒童

    蘇祖斐:兒童營養學奠基人蘇祖斐在協和醫學院學習兒科學時,課程由祝慎之醫師主講,講授內容是兒童生長發育和兒童營養。兒科課程雖然只有短短幾個星期,但蘇祖斐卻從中受到很大,認識到生長發育和營養就是兒科的主要內容。因為重視營養問題,她很早就留心學習有關的生物化學知識。在臨床實習時她爭取到代謝病房實習了3個月,每天進行尿氮定量試驗,這為她今后進行兒童營養研究打下基礎。畢業后任協和醫院兒科住院醫師時就注意到,雖然醫院的技術力量很強,但是,30張病床的兒科病區每天都有死亡病例。她詳詢患兒的膳食情況,了解到當時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食類單調,冬季蔬菜種類更少;如北平居民家庭,冬季的菜盤子里往往只有大白菜,營養素的攝入嚴重不足,故而機體抵抗力很差,感染等疾病容易發生,病后又常并發營養不良性疾病。她認識到兒童營養對健康的重要性,便決心寫一本論述兒童營養問題的小--《兒童營養》。當時自感有關兒童營養的知識十分貧乏,便查閱大量有關書籍,又請教協和醫院的營養師。她在業余時間寫作,花了一年時間,三易其稿,才完成4萬字的一本小書。書稿寫成之后曾請諸福棠醫師等審閱,得到一致好評。她將文稿寄往上海,由二弟等開辦的亞美無線電公司于1933年出版。她母親60壽辰時她即以此書為祝壽禮物。該書初次印刷3000冊,用以分贈來祝壽的親朋和在北平的師友。這本小很受讀者的歡迎,兩年后再版,第三版又作增訂,先后印刷了1萬冊,被視為哺育嬰幼兒的實用手冊。她又曾在他弟弟們辦的亞美無線電兒童營養12講。

      在湘雅醫學院工作時,她注意到,這兒的技術力量和設備條件不及協和醫院,但病區內患兒的病死率卻低得多。經思考她悟出其中道理:湖南氣候條件優于華北,是魚米之鄉,盛產柑,新鮮蔬菜終年不斷,因此,人民的營養狀態較好。她想測定湖南盛產的柑橘中維生素C的含量,每星期天早晨后便到實驗室做實驗,連續數周,得出大量數據;又用豚鼠做動物實驗,觀察維生素C缺乏或供應不足時發生的病理變化。研究結果發表于《中華醫學》中、英文版上。又曾研究各種新鮮蔬菜中所含維生素C的量,據此寫成論文《菜湯對兒童的營養價值》。 1937年她到上海難童醫院主持醫務。該院有100張床位,xxx個月內住院患兒即死亡60名。她原因是難童的營養狀況太差。當時難民所的難民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營養缺乏性疾病非常多見。醫院開辦xxx年內即收治200多例各種類型的腳氣病患兒。曾有一例8歲兒童,因兩手入院,開始住院醫師診斷為脊髓灰質炎,但她認為可能是腳氣病,給患兒試注射維生素B1一針,一天后癥狀即大為好轉,她的判斷得到。她與同事根據此例寫成論文《乙種維生素與兒童腳氣病》,發表于《中華醫學》。因維生素A缺乏而發生角膜軟化者也很常見,有因此而角膜穿孔失明者。還見到過麻疹后發生走馬疳死亡的病例,這也是嚴重營養不良的后果。后來侯祥川教授等籌資,在醫院汽車房內開設豆漿站,她也資助電動磨子一臺,豆漿站每天免費給難民提供豆漿,使難民的營養狀況稍得好轉。 1958年她到桂林出席中華兒科學會大會,得知陽朔地區思的大隊發生鎘中毒,便前往調查,搞清污染來自上游的一座鉛鋅礦。他們向有關方面反映,該礦后被關閉。她根據這次調查寫成論文《鎘污染對兒童健康的影響》,1979年在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食品衛生學會成立大會上。這方面的研究在國際上也是首次。 1959~1960年,中國經濟出現嚴重困難,人民營養狀況極差,兒童中營養性疾病也很多發。上海市衛生局撥出一小筆款子,委托上海市xxx人民醫院和上海市兒童醫院進行營養研究。蘇祖斐與上海市兒童醫院營養室的工作人員一同實驗用新鮮魚肉代替母乳喂養嬰兒,取得很好的效果。又與上海魚品廠合作制造用以喂養嬰兒的魚蛋白粉,亦獲成功。這些方法是國際xxx。她與葉大瑜等根據這些工作寫成的論文《應用鮮魚蛋白黃豆蛋白補充乳蛋白》,1964年于中華兒科學會大會上,后又發表于《中華兒科》上。 50年代后期,人民衛生出版社即約她撰寫一本《實用兒童營養學》,工作剛開頭即值的經濟困難,工作遂告擱淺。直到1964年,國家的經濟情況好轉,這60萬字的中國xxx部兒童營養學專著方得問世。不久爆發,文化領域一片凋零。又過20多年,至80年代末該書才大幅度修訂再版(1989年),篇幅增至80多萬字。 60年代初,蘇祖斐在營養科研上取得進展后,便希望能很快建立一個營養病區。可是這時極左愈演愈烈,她的希望成了泡影。1978年上海市衛生局批準在上海市兒童醫院成立兒童營養研究室,由蘇祖斐負責。初創時只有人民幣8000元,一間房,兩個人。后來陸續調入各種人才,派人到醫學院學習,建立合格的動物實驗室,又增添了精密儀器和電子計算機。幾年慘淡經營,研究室已具一定規模。他們的研究課題包括母乳喂養調查、代乳品研制、兒童營養供給量標準和兩歲以下兒童的營養與疾病等。1981年他們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在上海城鄉進行了3855個對的調查,統計了母乳喂養率,分析了造成母乳喂養率下降的因素。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資助在上海召開了中國母乳喂養,會上兒童營養研究室接受了母乳喂養監測、母乳量、母乳成分分析的課題。1983年上海市兒童醫院受衛生部委托舉辦全國母乳喂養監測。受訓者回到各地后即開展母乳喂養情況的調查,到1985年共調查9萬多個對。兒童營養研究室將各地的調查結果匯總并作統計分析,寫成報告,世界衛生組織對之評價極高。蘇祖斐極力主張將母乳喂養知識編入醫學院校教材,將有關母乳優點的知識編人中小學常識和生理衛生課本。蘇祖斐與同事研制成以大豆蛋白質為基礎的代乳品。又用賴氨酸和鈣質強化乳兒糕,改善了乳兒糕的質量。并研究出一整套促進母乳喂養的具體措施。1985年世界糧食計劃署向多個國家廠商募捐得到一些脫脂奶粉和無水黃油,贈送給中國六大城市。兒童營養研究室對每批到貨進行了動物實驗檢驗,證明它們符合嬰兒營養要求。以前中國兒童的營養素供給量標準是參考國外標準擬定的,他們連續數年在機關和民辦的托兒所進行四季稱重法營養調查,從而制定出中國自己的較高和較低兩個兒童營養素供給量標準。一般嬰兒出生6個月后,體內儲存的鐵質即會耗盡,這時如果膳食中沒有足夠的鐵質補充,嬰兒可能患缺鐵性貧血。中國6個月至一歲半的嬰幼兒患缺鐵性貧血者甚多。為補充牛奶中的鐵質,他們與上海牛奶公司合作研制成鐵劑強化牛奶。 1981年8月蘇祖斐參加在美國圣迭戈舉行的第12屆國際營養會議,在會上論文《魚蛋白粉和嬰兒喂養》。后Nutrition ReportsInternational發表了該文并聘請她為編委。

      蘇祖斐自幼喜愛體育運動,身體健康,一生都工作繁忙。中能勝任包括清掃、護理等等超負荷的工作量。90余歲后仍思維敏捷,行動自如,能指導開展中小學生的早餐調查。 她為兒科事業辛勤工作60多年,1985年6月,與王淑貞、陳伯吹、袁瑢等同獲首屆樟樹。在她九秩初度之際,上海市衛生局、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市兒童醫院為她祝壽。中國福利會為樟獲者留念,為她所攝的兩部片分別名為《開遲愈見凌操》和《九旬祝壽》。1992年她第14次遷居,新居取名傲霜小憩。1998年,上海醫界舉辦活動慶賀她百歲華誕。 蘇祖斐撰寫或與人合作撰寫中、英文論文34篇,文獻綜述11篇,她熱心普及保健知識,常為各種報刊撰寫科普短文,并編寫科普書籍多種,她又參加過幾本醫學教科書的編寫。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7320/

    (3)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