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音樂治療師應用音樂等手段在醫療衛生?、心理、康復、教育、救助、社會工作等領域對來訪者進行相應的治療工作的一門職業。從1944年和1946年,在美國州立大學和肯薩斯大學先后建立了專門的音樂治療課程來訓練專門的音樂治療師開始世界上的第一批音樂治療師誕生了。從六十年到七十年代,一些歐洲國家,如荷蘭、、挪威、丹麥、和東西、、法國、、比利時、南斯拉夫、建立了音樂治療的專門機構或治療協會,七十年代后,又有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烏拉圭、日本、、以色列、、意大利、波蘭、西班牙、南非、葡萄牙等國紛紛建立了音樂治療專業。迄今為止全世界已有45個國家150所大學開設了音樂治療專業。在歐美發達國家音樂治療已形成了一個社會職業,僅美國就有6000多名注冊音樂治療師在在病醫院、綜合醫院、老年病醫院、兒童醫院、特殊教育學校和各種心理診所工作。音樂治療師
工作范圍
從這個發展領域來看,世界各地的音樂治療主要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逐步興起的。
美國有6000多名音樂治療師工作在以下領域:
艾滋病
語言遲滯
與救助
產科
病
神經損傷
音樂家舞臺緊張
視覺障礙
家庭治療
/戒酒
帕金森
學校
早產兒
性犯罪者
老年癡呆癥
生理殘疾
腦部損傷
青少年犯罪
腦卒中后遺癥
哮喘
RETT癥
外科手術
正常心理治療
燒傷
臨終關懷
創傷后緊張綜合癥
脊椎損傷
語言障礙
聽力障礙
兒童心理治療
教育培養
學歷教育發展
中國音樂治療開始于上個實際80年代。 1988年中國音樂學院建立音樂治療大專班,由中國早期音樂治療專家張鴻懿等任教。后由于師資等原因,此專業很快停辦。但以1988年中國音樂學院招收第一屆音樂治療專業學生和1989年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的成立為標志(張鴻懿:發展中的音樂治療,《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中國音樂治療開始了正式的專業化發展道。中國的音樂治療發展與音樂治療最初形成的模式非常相似,也是由醫療和康復體系的輔助治療作為最初的發展和研究對象的。而后在八十年代,中國的音樂治療研究領域擴展到了兒童智力障礙與兒童孤獨癥的發展研究領域,并在此領域中獲得了眾多的。除此之外就是關于傳統音樂治療觀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對傳統音樂治療理論的研究和挖掘成為后來所提倡的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結合的音樂治療發展觀的基礎。1989年成立的中國音樂治療學會,每兩年開展一次年會。并組織各地各領域中音樂治療臨床工作者進行學術交流活動并推動音樂治療的研究與發展。在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的積極組織之下。為數眾多的音樂和醫療工作者投入到音樂治療的研究探索中來。但是,雖然在此期間眾多的醫療機構都進行過關于音樂治療的研究嘗試,但大部分都只是采用簡單的為病人播放音樂處方的形式。使得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段時間里。音樂治療的發展受到了一定局限性的阻礙。2003年中央音樂學院開始招收本科生。2004年四川音樂學院開始招收音樂治療本科班。2006年江西中醫學院開始招生音樂治療本科護理班。隨后中國音樂治療專業教育紛紛崛起。職業教育發展
在各地及不同領域開展音樂治療工作。除了專業化教育,社會性的音樂治療師職業教育也是百花齊比較值得一提的包括:欣德米特實用音樂(成都欣德米特文化有限公司)的GEBmusik音樂治療師品牌認證培訓:主要從實用音樂的角度將音樂治療應用于音樂孕期管理、音樂成長、實用音樂拓展、音樂生命管理、家庭關懷、音樂等生活品質領域中國商業企業協會的音樂治療師認證培訓:該培訓的特點是擅長于音樂心理治療方向福建的音樂醫療師認證培訓:擅長于醫療領域等。由于中國音樂治療還在不斷探索與發展,現階段整處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因此,職業教育主要偏向于品牌技能培訓的發展趨勢。2007年,長治醫學院開始招收音樂治療本科生。現第一批本科生已經畢業,投入到有關音樂治療的各個行業中工作。
就業前景
從中國音樂治療發展初期,音樂治療師這個職業名稱就常常被提及。音樂治療在我國發展30多年來,可以說,關于音樂治療師職業資格認證的化,正規化幾乎成為一代音樂治療工作者的夢想。
按照國外音樂治療的發展軌跡來看。在許多國家,每個醫院,每個社區心理診所都和相應的社會服務機構都配備音樂治療師和工作室,這個職業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代表了一個國家醫療需求程度。比如現階段來說,我們國家人們對醫療的期待還停留在得了病然后治療的狀態,但是在許多國家他們已經走入了從預防到需求的醫療時代。也就是說象音樂治療這種與人們的需求認識有關的職業,將大量興起。在許多發達國家,幾乎每個醫院都有一個音樂治療室,這些地方的音樂治療師以音樂作為手段為來訪者在心理、康復、麻醉、分娩、臨終關懷、癌癥康復、醫院生活、疼痛控制、身心疾病等多個領域進行工作。除了以上談到的醫療領域。音樂治療師在教育領域的就業途徑也常廣泛。除了普通學校的心理教育、比較常見的就是特殊教育機構。音樂治療對孤獨癥兒童和語言障礙、視覺障礙等的生活改善和成長輔助常有意義的。
新聞報道
已有1萬多人次在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廣東省工傷康復中心)音樂治療室接受治療
琳瑯滿目的樂器,清新的小教室,還有帥帥的音樂老師……記者昨天走進全國首個康復醫院音樂治療室--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音樂治療室,聆聽了一堂特殊的音樂課。這個以腦損傷、脊髓損傷、骨創傷等病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音樂治療室里,有一個專業的音樂治療師和一個專業的心理治療師,他們用音樂和愛心喚回病人的語言和運動能力,同時喚回他們的自信和希望。
文/記者蔣悅飛通訊員黃黎鋒
音樂課
歌聲生澀仍得肯定
墻上掛著莫扎特,室內琳瑯滿目地擺著鋼琴、吉他、架子鼓等各種樂器,和煦的陽光從窗臺透進來,一名干凈帥氣的男教師微笑示意學生跟上節奏……這一幕天天在康復醫院上演。
然而,唱歌的不是青春飛揚的學生仔,也不是造詣深厚的音樂人,而是具有語言障礙的病人。一首簡短的《友誼地久天長》,4個中年患者,學唱了許久還常生澀,卻得到了老師的充分肯定,有進步,張大嘴,發聲……他不斷地引導,再來試一下,pa、pei、pi、po、pu……看看你能發出幾個音。
昨天,記者走進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的音樂治療室,看到了這令人感嘆的一幕。4名在各種工傷事故中受傷而患有語言障礙的病人,正在發音,尋找失去的聲音。
歌聲完畢,患者又分別拿起了手鼓和沙槌,跟著老師歡快的非洲鼓聲,打起了拍子。簡單的1、2、3、4,病人們掌握得并不好。他們的手腕還沒有完全恢復,不夠力,不夠靈活,但是已經很努力了。治療師說。
治療師
剛入行受到極大挑戰
這名帥帥的治療師名叫余康輪,2011年畢業于星海音樂學院。當他的同學紛紛成為音樂制作人或音樂教師時,從小對醫生有著特殊情感的他,選擇了在中國還處在萌芽階段的音樂治療。
雖然之前有過理論接觸,也有過心理準備,但是當我走進醫院第一次上課的時候,還是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余康輪告訴記者。一直生活在音樂圈子里的他,個性張揚、衣著時尚、發型多變,還不時炒炒更,當你以前整天和美打交道,如今卻要天天面對重度燒傷病人的臉龐時,是一個極大的心理挑戰。
坐在記者面前的余康輪,雖然仍留著時尚發型,但是沒有染色也不見突兀,穿著統一的工裝,耐心地引導病人……這一切很難和一個玩音樂的人聯系在一起。下班之后完全是另一個人。搭檔劉瑩瑩爆料。
音樂治療在國外是一門發展得比較成熟的邊緣學科,但是在國內是近幾年剛剛發展起來的,真正了解這個行業的人并不多。而把音樂全面運用在康復治療上的人,在國內更是寥寥無幾。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康復部主任劉四文表示,2009年他帶隊專門赴、學習,借鑒國外音樂治療在醫院(特別是康復中心)開展的模式及經驗,才有了開設音樂治療室的探索。從音樂治療室的計劃、籌建到每一樣樂器的購買,余康輪是主要的操刀者。
患者
在音樂中打開
音樂的療效在哪里?并不是說通過音樂治療之后,一個偏癱的人就變成活蹦亂跳的了。余康輪解釋,而是通過音樂的安撫和協助,慢慢改善病人的情緒問題、言語-語言障礙、粗動作協調性、肢體精細動作、注意力下降、空間概念障礙等。
讓我最開心的就是,失語病人終于可以開口說話了,時常大哭大叫的病人終于安靜下來了,一直說話的病人開始主動跟你交流了……總而言之,通過這些治療,病人能夠找回的樂趣,重建自信心。余康輪表示。
來到工傷康復醫院治療的病人,都是突然車禍、高空墜落、機器故障等各種不測的正,在身體各種功能的同時,心理也變得極其脆弱。有好多病人,本來是家里的頂梁柱,很難接受現在的自己。剛到我們這兒的時候,一碰到處,就失聲痛哭,或者是一言不發。劉瑩瑩介紹,通過音樂的治療之后,他們逐漸能發聲了,手腕漸漸靈活了,緊閉的也逐漸地打開了,焦慮癥和抑郁癥都減輕了。
在這個治療過程中,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愛心,也需要各種專業知識。在余康輪看來,音樂治療師不僅需要精通各類樂器的演奏及聲樂的演唱,還應具備一定的心理學、醫學知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技能是,鋼琴或吉他即興伴奏,引導病人演奏或演唱,以達到具體的治療目的。
在這個治療室里,余康輪具備專業的音樂知識,對醫療非常感興趣;而劉瑩瑩則畢業于廣州醫學院的心理專業,從小熱愛音樂,兩個人的互補性非常強。開診5個月以來,音樂治療室受到病人和家屬的歡迎。目前已經為一萬多人次進行了治療,其中既有面向團體的,又有單獨開小灶的。
治療故事
抑郁者不再
李先生原來是一名制造飛機的高級工程師,無論是薪資還是技術,都是業內的佼佼者。但是一場車禍完全改變了他的人生,顱腦受損導致語言和運動能力受損,同時也在心理上打擊了他。
剛進來的時候也是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的,而且心理很。劉瑩瑩告訴記者,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配合,脾氣大得很,很奸詐,冷冷地面對這個世界。但是,經過四五個月的治療,在昨天的音樂課上,他手握沙槌,雖然不能完全跟上節拍,但很用心地打著拍子。當記者問他效果的時候,他也很高興地說:很好。當記者詢問他的年齡時,他很,但很配合地舉起了手指,比劃著50的字樣。
現在已經能與人進行簡單的交流,抑郁和焦慮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劉瑩瑩表示。
失語者開口說話
在治療室的墻上,有一面大紅的錦旗特別惹眼:音符旋律醫失語,重新發聲創奇跡。這是東莞石龍一名患者趙先生送來的。
趙先生已經61歲,原來在一所中學當行政主管,然而,突如其來的一場車禍損壞了顱腦,經過兩年的治療和康復,雖然身體得到了治療,但身心受損嚴重,最典型的癥狀是失語。
他們到過聲望最高的中國康復研究所,但效果并不理想。在業界北有中康,南有工康的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到了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并接受了音樂治療。剛剛進來的時候,一句話也不說。你可以看得到病人很厭煩,總是表示算了、算了,對自己對醫院都沒有信心。讓他發聲,他光做口型不發聲。劉瑩瑩介紹,但音樂逐漸撫平了他煩躁的心,趙先生從被動配合,到主動地參與。經過三四個月的治療之后,趙先生有了很大的進步,以前一句話也不會說,現在能簡短講話了。他的老婆開不得了,而他,也開心了很多,樂觀了很多。
相關人物
張刃,現為社會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音樂心理治療專家。
早年碩士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專業,資深音樂心理治療師,中國音樂治療學會會員大型多音樂心理劇《癮型人》作曲家。長期從事音樂治療在青少年情緒干預及邊緣犯為干預領域的心理研究及藝術(EAP)的臨床心理研究。在大學《中國藥物依賴性》、《減低危害資訊》、《人民音樂》等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過多篇關于音樂治療臨床研究及成癮問題的學術論文。曾經擔任4套、10套、12套及海外英文頻道相關心理欄目及1套、3套、5套多個相關欄目的心理嘉賓。其他、、及網絡也曾對其做過專門的報道。
音樂在普通人的耳朵里是一種審美的享受,而在張刃老師手里卻能變成心理治療的一劑良藥。大型音樂心理劇《癮型人》中的所有案例,都是以曾經發生在張刃治療室里的真實臨床案例而改編,他把自己心理治療的音樂直接經過加工創作,緊密結合劇中人物命運的起伏,最終搬上了這部音樂劇的舞臺。用張刃本人的話來說:良藥苦口利于病,作為治療性的音樂就像是心理治療過程中的良藥,往往都不好聽甚至是很難聽、刺耳的。但正是這些能夠讓心理的人康復的難聽的音樂,才讓舞臺上的這些人物在舞臺再現的過程中顯得那么真實而生動,倍加感人。--摘自新浪報道
京師應用心理發展研究中心特邀張刃老師在結合了我中心對國內心理咨詢工作者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音樂心治療工作坊專業的音樂治療培訓。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