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義(1924.11.30-),江蘇省興化人,內科血液學專家 ,中國血栓與止血專業的開創者之一,被譽為癌癥分化之父。
1948年畢業于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1992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
王振義自1954年起,從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國內首先建立血友病A與B以及輕型血友病的診斷方法。1980年起開始研究癌腫的分化療法。1986年在國際上首先創導應用全反式維甲酸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得很高的緩解率,為惡性腫瘤在不損傷正常細胞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分化療法取得效果這一新的理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而獲得國際腫瘤研究五項,國內xxx七項,并獲得了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
人物生平
1924年(十三年)11月30日,王振義出生于上海。
1936年(二十五年),王振義畢業于上海法租界所辦的薩坡賽小學(現盧灣區xxx中心小學)。王振義合家照
1942年(三十一年),王振義從上海震旦大學附屬中學畢業并被免試直升進入震旦大學,在家庭的支持下選擇了學醫。
1948年(三十七年),王振義從震旦大學醫學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因成績優異,留在廣慈醫院(瑞金醫院前身)擔任住院醫師。
1952年,廣慈醫院細分出消化、心血管、內分泌和血液四個專業。王振義開始在著名內科專家鄺安堃的指導下從事血液學研究。他多次親眼目睹白血病患者病痛的和化療的,卻無法擺脫死神的糾纏。
1953年,王振義在臨床中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病人在平時沒有出血癥狀,但在拔牙等小手術后會出血不止。他翻閱了大量文獻,了解到血漿中凝血因子的高低值是出血的關鍵,一般實驗室檢驗無法發現,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試驗。但做該試驗時,需要將硅膠涂在玻璃管壁上。當時國內無此材料,一向喜歡鉆研的他用石蠟代替硅膠,成功地在國內首先確立了這種檢測方法,并做出診斷,解決了這種不明原因出血的診斷和治療問題。
1953年,王振義報名參加了抗美援朝醫療隊。同年10月,作為東北軍區內科巡回醫療組主治醫師,他來到了省勃利縣后方醫院,參加會診。在那里,60余名志愿軍戰士集體出現了咯血、頭痛等癥狀,初步被診斷為結核性腦膜炎。但是,王振義指出,結核性腦膜炎并非傳染病,并診斷為一種肺吸蟲病。當地的醫生們從未聽說過這種病,他們將信將疑地把病人咳出的血痰拿到顯微鏡下觀察,果然發現了蟲卵,了王振義的判斷。
1954年起,王振義從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國內首先建立血友病A與B以及輕型血友病的診斷方法。
1978年,中國恢復研究生考試的xxx年,赤腳醫生陳竺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在那里,他首次遇到了王振義教授。當時我覺得這個年輕人雖然只有中專學歷,但做事認真,知識豐富。于是,王教授甚至到宿舍勸陳同學考他的碩士生,并力主學校領導同意破格錄取中專生。在600多名報考者中,陳竺脫穎而出。此次,王教授只招收了兩名學生,一是陳竺,二是陳賽娟--她后來成為陳竺的夫人,同樣在白血病研究方面卓有成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授予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兩位后來均當選為院士。
1980年起,王振義開始研究癌腫的分化療法。
1982年起,王振義指導研究生開展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的研究,以后又開展肝素對血小板和巨核細胞刺激作用的研究。
1983年,王振義從外國文獻中看到希望。一位美國專家報告,有一種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細胞,在13順維甲酸的下會向正常細胞逆轉。當時,中國尚沒有藥廠能合成13順維甲酸,這種進口藥不僅價格高昂,而且國內外已有一些醫院用于臨床試驗,效果并不理想。在國內能找到的xxx一種維甲酸,是上海第六制藥廠生產的全反式維甲酸,這是一種通常用于治療皮膚病的藥。王振義就用這種藥進行試驗,在半年后見到曙光--在顯微鏡下觀察,急性早幼粒細胞在全反式維甲酸的作用下,順利分化成正常細胞。一年后,這種分化效果確認無疑。
1985年的一天,王振義從妻子謝競雄那里得知,上海兒童醫院來了位5歲的小病人,名叫小靜,患的正是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孩子出血嚴重,極度虛弱,已無更多有效措施。王振義提議,給孩子口服全反式維甲酸。但是,由于這種治療手段從未用于臨床,院方反對的聲音很多。王振義最終頂住壓力,征得了孩子父母的同意。7天后,奇跡發生,小靜的癥狀明顯好轉,一個月后完全緩解。
1986年,王振義在國際上首先創導應用全反式維甲酸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得很高的緩解率,為惡王振義性腫瘤在不損傷正常細胞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分化療法取得效果這一新的理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0世紀80年代中期,王振義的領導的團隊與中科院藥物研究所合作,從生蒲黃中分離出四種有效成份,確定了它們的化學結構,并闡明了它們在防治食餌性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機制。同一時期,王振義所領導的研究組,在中國首先提純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建立了檢測該因子抗原與功能,以及甲型血友病攜帶者的方法,因而兩次獲衛生部科研乙級;研究組還在中國首先提純和檢測抗凝蛋白(蛋白C和S),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首先發現和報道蛋白S缺乏癥。
1992年,王振義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3年,王振義獲法國榮譽騎士勛章。
1994年,王振義被授予有國際腫瘤學界諾貝爾之稱的凱特林,授理由是,其貢獻具有劃時代意義:在癌癥研究史上,xxx次發現如何使用自然而非化學物質使人體內的癌細胞,而不是使用傳統的化療、放射療法等癌細胞。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6年,王振義主動把代表中國血液學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的交給了陳竺。
1997年,王振義應邀與沈志祥合寫了《巨核細胞與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的變化》一章,這是中國學者xxx次被邀在國際刊物上撰寫有關血液學的論文。他參與主編的《血栓與止血》已成為中國在這領域中的代表性專著,并被不斷再版。
2000年,王振義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
2011年1月,在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勵大會上,國家將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頒發給王振義。
2012年3月6日,由于在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研究中取得原創性及開發全新療法,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在美國領取了由全美癌癥研究基金會頒發的第七屆圣捷爾吉癌癥研究創新成就。
人物成就 科研
作為一名血液學專家,王振義在60余年的從醫生涯中,為醫學實踐和理論創新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成功實現 了將惡性細胞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臨床治療新策略,奠定了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確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闡明了其遺傳學基礎與機制,樹立了基礎與臨床結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中國血栓與止血的臨床應用研究體系。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是臨床表現最為兇險的一種白血病類型,其緩解率低、死亡率高。傳統化療在白血病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也具有殺傷作用,會加劇出血,導致早期死亡。王振義院士依據分化學說,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治療APL的分化療法,證明采用全反式維甲酸可以將惡性早幼粒白血病細胞分化為良性細胞,引起了國內外醫學界的高度關注,并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2009年美國臨床指南將全反式維甲酸治療APL定為規范性治療方案。在有效緩解治療APL的基礎上,王振義院士不斷優化治療方案,發現聯合應用維甲酸和氧化砷治療APL,可使五年率上升至95%,從而使APL成為xxx個可治愈的白血病。為此,國際血液學界特將此方案譽為上海方案。在臨床治療獲得成功的同時,王振義院士又了全反式維甲酸分化APL是一種針對致癌蛋白的靶向治療方法。維甲酸的應用開拓了人類治療腫瘤的新思與新途徑;上海方案是分化學說的具體體現,是靶向治療的成功范例。
人才培養
王振義從事內科血液學的教學工作中,先后培養了博士11人,碩士43人。其中一人后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一人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和法國外籍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便是其門生。
論文著作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1985年至2007年間,王振義發表論文共136篇,情況如下:
期刊論文
論文題名
作者
年卷期
發表刊物
CD4+ T細胞克隆對自體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的腫瘤殺傷作用
王振義,陳賽娟
2007年 2卷 01期
內科理論與實踐
急性白血病細胞遺傳和發病機制以及相關靶向治療
王振義
2006年 1卷 01期
內科理論與實踐
多個短重復序列位點在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基因診斷中的應用
王振義
2006年 29卷 03期
中華檢驗醫學
血管性血友病診斷與分型方法的建立和臨床應用
王振義
2006年 29卷 09期
中華檢驗醫學
王振義
2006年 15卷 03期
急性白血病的治療
王振義
2006年 20卷 02期
中國交通醫學
遺傳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癥伴組織因子異常的研究
王振義
2006年 27卷 03期
中華血液學
凝血因子Ⅺ基因內含子區受位剪切位點突變導致的遺傳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癥
王振義
2005年 26卷 03期
中華血液學
抗凝血酶基因C2759T(Leu99Phe)突變導致抗凝血酶缺陷癥的機制研究
王振義
2005年 26卷 03期
中華血液學
白血病靶向治療的應用
王振義
2005年 25卷 06期
中國實用內科
專業著作
專著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
王振義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
臨床醫學卷·內科學(上、下)
王振義
: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臨床醫學概要(一版)
王振義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腫瘤的分化和凋亡療法
王振義,陳竺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
生命科學叢書 腫瘤的分化和凋亡療法
王振義,陳竺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年12月
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
王振義,阮長耿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第二版)
王振義,阮長耿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年9月
英漢雙解精選英語語詞典
王振義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2
血栓與止血:基礎與臨床
王振義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
: 獲記錄
1985年,血小板蛋白分離、提純、抗血清制備和放射免疫測定藥箱的研制獲二醫大科技
1989年,全反式維甲酸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研究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
1991年,全反式維甲酸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首屆上海科技博覽會優秀
1991年,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全反失維甲酸分化治療的機制研究獲第六次國家自然科技三等
1993年,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全反失維甲酸分化治療的機制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
1993年3月,獲步魯腫瘤研究
1994年,PHI染色體相關白血病細胞和生物學研究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
1995年,PHI染色體相關白血病細胞和生物學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
1995年,人類白血病細胞機制研究及其臨床應用獲國家科委技術進步二等
1994年,被授予有國際腫瘤學界諾貝爾之稱的凱特林
1995年,人類白血病機制研究及其臨床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
1996年,獲求是科技基金杰出科學家
2003年,被評為上海市教育功臣
2011年1月14日,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
2012年3月6日,獲第七屆圣捷爾吉癌癥研究創新成就
2012年3月31日,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等
社會影響
國際小中心2011年12月10日發布第77507號公報,將第43259號小xxx命名為王振義星。
社會任職
曾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中華血液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血液學》副總編,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歷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前廣慈醫院)主任、主治醫師(1948~1960)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病理生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60~1982)、基礎醫學部主任(1982~1984)、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1984~1988)、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1987~1996)。
人物評價
王振義院士醫德,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科研,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血液學專業人才,至今仍工作在醫、教、研xxx線。 (中華人民國科學技術部)
在不少人看來,王振義近乎。他永遠勤奮認真,對病人溫和可親。在他剛大學畢業時,曾遇到一位病人拿不出160元醫藥費,他便主動承擔,醫院每月從他的工資里扣10元,扣了一年多。他在農村時曾多次為了照顧病人,一直守候在旁,徹夜不歸。他幫助了許多生命,但不拿病人一分一毫。他的學術卓著,但在署名、評等時,他的一貫作風永遠是將歸功于團隊,把合作者特別是年輕人推向前臺。 (人民畫報)
醫生是最崇高的職業之一,能享受到別的職業所沒有的真情和人生樂趣。王振義院士結合自身60多年的從醫經歷和,用質樸無華的語言向家鄉醫務人員講人生、問。他說,醫生這一職業與眾不同,面對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應具備特別的職業,要有服務病人的和精湛醫術。 (新華日報)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7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