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選舉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簡介

    美國的總統競選,是一個“馬拉松”式的過程,甚至可以說,在這次總統選舉剛剛落幕,下一次總統競選就開始了。 

    實際上,那些有意問鼎白宮的人,多年前就在為此儲蓄政治資本了。到了大選年的前兩年,其中有人就開始了直接行動,擬定政綱,進行政治試探,如訪問各州,會見關鍵人物和競選捐助人等,與重要的利益團體、新聞媒介等建立聯系,在公眾場合和電視節目亮相等。 

    在大選年的前一年,他就得選擇適當的時機正式宣布競選黨的提名候選人,并建立一個得力的競選班子,在至少20個州籌集資金,雇傭競選顧問和各方面的專家,成立正式的競選組織,并在一些關鍵州組織力量,準備投入預選。[1]

    階段

    目前的美國總統選舉需要經過以下四個階段:候選人提名、競選、選舉總統選舉人,最后由選舉人投票選出總統。 

    候選人提名

     一般上,在總統選舉年的6月,各政黨由各州選派代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在會議上提名總統候選人。(當然,提名總統候選人并不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xxx任務,代表大會還要通過黨的各個委員會的報告和黨的綱領。) 

    總統候選人的提名一般是在大會的第三天或是第四天進行。在全部州都提出候選人之后,就由大會代表通過個 別投票方式選舉本黨的總統候選人,得到多數票的候選人將最終獲得本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 

    不過,必須提出的是,雖然總統候選人的正式提名要等到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才能進行,但由于本世紀越來越多州實行了總統預選制,所以通常的情況是,早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之前,有意問鼎總統寶座的政治家們往往已經在各州展開了競選活動。 

    美國雖然大小黨派約有15個,但在國內政治及社會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黨與民主黨,可以說是一個兩黨制的社會。 

    這兩個主要政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一般在7、8月間召開。但是,在5、6月間,全國代表大會的大部分代表已經產生,競選人各自擁有多少代表的支持已經明朗。因此,誰將成為兩黨的總統候選人大體上已成定局,全國代表大會實際上只是認可總統候選人(包括副總統候選人)的提名而已。 

    競選階段

    總統選舉程序的第二階段是由獲得政黨提名的候選人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競選。這種全國性的競選是總統選舉過程中關鍵性的環節,一般在總統選舉年的9至11月進行。 

    競選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向選民介紹本黨的政治主張及候選人自己的A2%86">施政綱領,向選民作出各種各樣的承諾,盡可能爭取最多的選民支持。 

    正式的總統競選,是在9月xxx個星期一以后才正式開始。競選的形式包括在全國各地發表演說、接見選民,以及與競選對手進行公開的辯論等等。 

    選舉總統選舉人

    總統選舉的第三階段是由各州選舉它們的總統選舉人。 

    美國總統選舉制度是由憲法上的選舉制度與政黨制度結合構成的。根據美國憲法"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7%BE%8E%E5%9B%BD%E5%AE%AA%E6%B3%95">美國憲法,總統不是由國會選舉,也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而是由選民選派的選舉人選舉。每個州的選舉人數同該州在國會兩院中的議員總數相等。 

    聯邦政府所在地哥倫比亞特區在國會中沒有代表,1961年生效的憲法修正案給予該特區3個選舉人名額,所以,目前全國50州的總統選舉人總數為538人,一旦一名總統候選人獲得的選舉人票達到270票,即超過全國選舉人數目的一半,即可宣布當選。 

    因此,各州選舉其總統選舉人的日子也叫總統選舉日(按規定是在選舉年11月的xxx個星期一以后的xxx個星期二),雖然選民不是真的對總統進行選舉。 

    在現有的總統選舉制度之下,總統選舉人的選舉對于各政黨競爭總統職位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由于總統候選人的提名是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進行的,而總統選舉人也是以各政黨為單位進行選舉的,一般情況下,選舉人總會投票給本黨總統候選人,因此總統選舉人的選舉實際上也就等于總統選舉。 

    也因此,美國兩大政黨以及總統候選人都要花費極大精力在各州的預選活動中爭取選民的支持,尤其是那些兩黨的影響力旗鼓相當,選舉人人數較多的大州。 

    選舉人投票選出總統

    總統選舉程序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由總統選舉人在總統候選人之間投票正式選出總統。當各州選出其總統選舉人之后,這些人便組成選舉團,并且在選舉年的12 月的第二個星期三之后的xxx個星期一,在各州首府所在地分別投票,選舉總統和副總統。 

    由于總統和副總統的候選人總是配對參加競選,所以這兩個職位的選舉也就是在各政黨之間進行選舉。加上以上所述的原因,正式選舉的結果實際上在總統選舉人被選舉出來之后便已經確定,因此,選舉人的投票基本上就只是一種形式,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最后,各州總統選舉的投票結果將在選舉之后的第二年的1月6日下午1時,由參議院議長在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上公布。當選總統和副總統的就職時間是同年1月20日中午。 

    根據美國憲法,總統的任期是四年,只能連任一屆。

    預選

    預選是美國總統選舉的xxx階段,被視為美國大選的前奏。該階段通常于大選年2月開始,至6月結束。黨內預選絕大多數是在星期二舉行。在預選階段,美國民主、共和兩大政黨將分別在全國大多數州選出參加本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少數不舉行預選的州,則由兩黨的州委員會或州代表大會選拔參加本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這些代表將在黨代會上提出本黨的總統候選人。因此,預選實際上是對總統候選人資格的爭奪。  

    各州的預選制度是1902年以后才逐漸發展起來的。預選有兩種形式,分別是政黨基層會議(或譯為“黨團會議”)和直接預選。前者是指兩黨在各州自下而上,從選舉點、縣、選區到州逐級召開代表會議,最終選出本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后者在形式上如同普選,一個州的兩黨選民同一天到投票站投票選出本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這是大多數州目前采用的預選方式。  

     “初選”在形式上如同普選,一個州的兩黨選民在同一天到投票站投票選出各自出席本黨全國代表大會(提名大會)的“承諾代表”(或譯為“宣誓代表”,須在全國黨代表大會即提名大會前宣誓,以地方意愿作為投票依歸),并表示支持本黨的某一競選人。“初選”這種形式比較正規。目前,美國大多數州都采用這種形式的預選。 

    各州總統預選將產生本州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承諾代表”,他們以預選結果為依據,承諾支持本黨的某一競選人。兩黨“承諾代表”的名額和分配機制有所不同。民主黨一般根據預選中各競選人的支持率來分配代表數額。共和黨在一部分州按競選人支持率來分配代表數額,在其他州則執行“勝者全得”的規定。除“承諾代表”外,參加黨代會的還包括少數“未承諾代表”(民主黨稱“超級代表”)。他們主要是黨內知名人士,如黨的全國委員會成員、參議員或州長以及黨派xxx等;他們并非經由初選表決推舉,可以在黨代會前不承諾支持某位候選人。 

    衡量競選人在預選中的表現,主要是看競選人獲得的本黨“承諾代表”支持的比例,而不取決于其獲得支持率的高低。兩黨競選人如要確保贏得總統候選人提名,至少需要獲得全國黨代會半數以上代表的支持。 

    在民主黨方面,各州都有一定的代表名額,參選者可根據在預選中的選民支持率分得相應代表數額。在2008年4049個代表名額中,3253個產生于州預選,其余796個“超級代表”則由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成員、民主黨參議員或州長以及黨派xxx自動獲得。在8月底于丹佛舉行的提名大會上,獲得2025名以上代表支持的競選人將代表民主黨競選總統。 

    在共和黨方面,有的州像民主黨一樣按參選者的支持率來分配代表數額,有的則是執行“勝者全得”的規定(如新澤西、紐約、弗吉尼亞等15個州)。在共和黨于2008年9月初在明尼阿波利斯舉行的提名大會上,共有2380名代表投票選舉總統候選人,其中包括1917名“承諾代表”,即在會前就表明他們支持哪位參選者的代表。還有463名“未承諾代表”,其中123人屬于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成員,最終獲得1191名以上代表支持的參選者將獲勝。

    數十年來,艾奧瓦州新罕布什爾州一直分別是美國大選年舉行xxx政黨基層會議和首次初選的州。在預選階段,一個州的面積大小和人口多寡與該州對整個選情的影響力并不成正比,而最重要的是預選日期——往往日期越早,影響越大。因此,盡管艾奧瓦和新罕布什爾是小州,但對整個預選階段具有“風向標”和“晴雨表”的作用,受到兩黨競選人和各路媒體的高度關注。 

    預選結束后,兩黨通常將分別在7、8月份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確定本黨總統候選人。在兩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哪位競選人得到最多出席者支持,就能被推舉為該黨總統候選人。[3]

    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總統由各州議會選出的選舉人團選舉產生,而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這一制度于1788年xxx次實行,現已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與演變。 

    根據選舉人團制度,選民投票時,不僅要在總統候選人當中選擇,而且要選出代表50個州和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簡稱華盛頓)的538名選舉人,以組成選舉人團。總統候選人獲得超過半數的選舉人票(270張或以上)即可當選總統。 

    根據法律規定,全國選民投票在選舉年11月份xxx個星期一的次日舉行。所有美國選民都到指定地點進行投票,在兩個總統候選人之間作出選擇(在同一張選票上選出各州的總統“選舉人”)。一個(黨的)總統候選人在一個州的選舉中獲得多數取勝,他就擁有這個州的全部總統“選舉人”票,這就是全州統選制。全國選民投票日也叫總統大選日。由于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 ,因此總統大選日實際上是選舉代表選民的“選舉人”。

    美國各州擁有的選舉人票數目同該州在國會的參、眾議員人數相等。參議院由各州選舉兩名議員組成,眾議院議員人數則根據各州人口比例來確定。人口多的州眾議員人數相應就多,同時在總統選舉時擁有的選舉人票也多。例如,美國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所擁有的選舉人票多達55張,而人口較少的阿拉斯加州只有3張選舉人票。鑒于這種情況,在歷屆美國總統選舉中,人口眾多的州都成為總統候選人爭奪的重要目標。 

    選舉人票的數量,體現州權平等原則,根據各州在國會的議員數量而定。例如,每個州都在國會有2名參議員和至少1名眾議員,所以,任何州都至少有3票。但人口多的大州,除了這3票以外,眾議員人數越多,選舉人票數也就越多。1961年,美國憲法修正案批準華盛頓特區可以像州一樣有總統選舉人。這樣,美國國會有100參議員、435名眾議員,加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3票,總統選舉人票總共就是538票。 

    選舉人團制度還規定,除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是按普選票得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外,其余48個州和華盛頓均實行“勝者全得”制度,即將其選舉人票全部給予獲得相對多數選民票的總統候選人。由于各州選舉人票數量相差較大,這樣就可能出現在全國投票中累計獲得更多選民票的總統候選人不能贏得總統選舉的情形。美國歷史上曾數次發生這種情形,一些總統候選人雖然在大選中獲得的選民票少于對手,卻因得到足夠的選舉人票而當選。 

    美國憲法還規定,如果所有總統候選人都未獲得半數以上的選舉人票,由國會眾議院從得票最多的前三名候選人中選出總統。1824年,約翰·昆西·亞當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經眾議院投票表決被指定為總統的。 

    選舉人團制度是美xxx和制、聯邦制和分權與制衡原則結合的產物,也是多種利益間妥協與協調的結果,存在其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與弊端。近年來,美國要求改革選舉人團制度的呼聲不斷,但由于多種因素阻礙,改革始終無法進行。[2]

    參選政黨

    共和黨

    黨派黨派(查看全部圖片

    美xxx和黨是美國輪流執政的兩大政黨之一。共和黨的前身為1792年成立的民主共和黨。1825年,民主共和黨發生分裂,其中一派組成國民共和黨,1834年改稱輝格黨。1854年7月,輝格黨與北部民主黨和其他反對奴隸制的派別聯合組建共和黨。

    共和黨沒有固定的政綱,只有適應每次大選需要的競選綱領。共和黨黨員多數是不固定的,凡在選舉中投票選舉該黨總統候選人的選民都被認為是該黨黨員。

    民主黨

    美國民主黨是美國兩大政黨之一,其前身是1792年杰斐遜創立的民主共和黨,建黨初期主要代表南方奴隸主、西部農業企業家和北方中等資產階級的利益。19世紀初,民主共和黨發生分裂,一派自稱國民共和黨,后來改稱輝格黨。以杰克遜為代表的一派于1828年建立民主黨,1840年正式定名為民主黨。 

    民主黨無固定綱領,只有適應大選需要的競選綱領,凡在大選中投民主黨票者均可被認為是該黨黨員。[4]

    候選人辯論

    美國的總統候選人舉行公開辯論最早出現在19世紀中葉。1960年,美國首次通過電視直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肯尼迪與共和黨對手尼克松的辯論。從1976年開始,美國民主、共和兩大政黨的總統候選人在大選前進行全國電視辯論成為慣例。從同一年開始,兩黨副總統候選人在大選前也會舉行辯論。 

    總統候選人辯論通常在兩黨舉行全國代表大會之后和11月大選投票之前舉行。辯論的場地多在大學禮堂等公共場所,現場聽眾包括來自各個階層的選民。辯論的議題往往是當時最有爭議的話題。辯論形式有多種,有時由主持人提問,有時也接受觀眾提問。從1988年開始,辯論的形式由兩黨候選人協商確定。 

    美國總統候選人辯論通過電視和廣播向全國直播。1960年首次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吸引了6600萬觀眾和聽眾,1980年總統候選人辯論的觀眾和聽眾人數達到8000萬。 

    從1976年到1984年,總統候選人辯論的主辦者是女性選民聯合會,但從1988年開始,辯論由兩黨人士組成的總統辯論委員會主辦。 

    除了1992年大選外,所有總統候選人辯論只有兩大政黨候選人才有資格參加,這引起部分選民不滿。但主辦者辯稱,只有支持率超過15%的候選人才有資格參加辯論,這意味著第三黨或獨立總統候選人基本無望參加。[7]

    中期選舉

    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國會選舉每兩年舉行一次。其中一次國會選舉與總統選舉同時舉行,另一次在兩屆總統選舉之間舉行。在兩屆總統選舉之間舉行的國會選舉,通常被稱為“中期選舉”。中期選舉大都在11月份的xxx個星期二舉行。 

    國會是美國的最高立法機構,由參議院眾議院組成。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員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共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全部改選。國會每兩年為一屆。 

    美國憲法規定,參議員候選人必須年滿30周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9年,且必須是選出州的居民;眾議員必須年滿25周歲,作為美國公民已滿7年,且為選出州的居民。兩院議員可連選連任,且均系專職,不得兼任政府職務。 

    另外,在中期選舉中,除國會選舉,美國部分州還將同時舉行州長選舉。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組成。各州州長由選民直接選出,州長任期不一,一般為4年,少數州為2年,1/2的州規定州長任期為一屆或兩屆。按美國法規,中期選舉也將改選多名州長。

    2006年11月,民主黨在舉行的國會中期選舉中獲勝,自1994年以來首次獲得國會兩院的控制權。里德在2007年年初開始的新一屆國會中擔任參議院多數黨領袖,佩洛西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眾議院女議長。[6]

    美國總統就職儀式和游行

    198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里根在夫人南希·里根的陪同下,在白宮舉行
的非公開儀式上正式宣誓就職。最高
法院首席法官沃倫·伯格主持了這次
儀式198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里根在夫人南希·里根的陪同下,在白宮舉行的非公開儀式上正式宣誓就職。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沃倫·伯格主持了這次儀式

    美國總統就職儀式有200多年歷史,在沿襲傳統的同時,也隨著一些客觀和主觀因素而改變。1789年4月30日,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在當時的首都紐約宣誓就職。此后,總統就職日期一度被定為3月4日。1937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首次連任時,就職日期被最終確定為1月20日。      

    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1800年建成后,最初的總統就職儀式在國會大廈東面門廊舉行,1981年里根就任總統時,地點改在國會大廈西側階梯。歷史上只有1909年和1985年兩場就職典禮因天氣原因在室內舉行。 

    總統宣誓儀式一般安排在中午,首先由副總統宣誓就職,然后總統在最高法院首席法官見證下宣誓就職。隨后,軍樂隊奏響《鼓號齊鳴》,向新上任的xxx表示致敬,并由美國陸軍第3炮兵團鳴21響禮炮。最后,新任總統發表就職演說,宣布執政綱領。儀式結束后,新總統陪同離任總統和夫人從國會離開華盛頓。 

    從1953年起,新總統和副總統應邀出席國會舉行的午宴。當天下午,新總統和副總統在家屬的陪同下,沿著賓夕法尼亞大街一路游行前往白宮赴任。這項始于1805年杰斐遜連任就職時的傳統為歷任總統所沿用,只有里根總統在1985年因氣溫過低取消了游行。1977年,卡特總統開始全程步行前往白宮。此后,出于安全考慮,幾任總統僅在部分地段步行。為體現民眾參與,總統就職委員會還在全國挑選表演團隊加入游行隊伍。 

    就職日前后,有關總統就職的官方舞會、音樂會等活動往往會持續10天,這給首都的安全和交通帶來一定挑戰。為了減少就職日發生擁堵,華盛頓所有聯邦政府工作人員以及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部分地區放假一天。 

    1901年以來,總統就職儀式主要由國會兩院就職儀式聯合委員會負責。由于總統兼任xxx部隊總司令,從1953年艾森豪威爾就任總統起,xxx部隊總統就職委員會也參與組織這一活動。

    美國總統(副總統)宣誓就職誓詞

    美國《憲法》第2條第1款規定總統宣誓就職的誓詞如下:“我謹莊嚴宣誓(或鄭重聲明),我必忠實執行合眾國總統職務,竭盡全力,恪守、維護和捍衛合眾國憲法。” 

    按照傳統,當選總統手按《圣經》宣讀誓言, 然而并非必然如此。西奧多·羅斯福于1901年宣誓就職時并未手按《圣經》宣讀誓言。 

    當選副總統和其他聯邦官員按以下誓詞宣誓就職:“我謹莊嚴宣誓,我決心維護和捍衛合眾國憲法,防止被國內外一切敵人侵犯。我將忠于憲法,恪守不渝。我自愿承擔這項義務,毫無保留之意,也決無推委之心。我必忠勤盡責,為執行我即將承擔的職務到任視事。愿上帝助我。”[5]

    電視辯論

          2012年美國總統競選首場辯論當地時間10月3日晚(北京時間10月4日上午)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大學正式舉行,現任總統奧巴馬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進行首次正面較量,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第36次總統電視辯論。

      首輪電視辯論的主題是美國內政,其中前三個問題都是圍繞著美國經濟展開,這給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展示機會。他攻擊奧巴馬的經濟政策并沒有改變美國經濟衰退的局面,指出奧巴馬的經濟政策就是增加支出、提高稅收、給市場更多的限制,而結果就是美國的失業率連續43個月在8%以上,美國經濟增長每況愈下。雙方隨后在減稅和控制財政赤字話題上展開激烈的爭鋒,奧巴馬堅持提高富人的稅率,從而減輕中產階級家庭的負擔;但羅姆尼提出全面減稅,與此同時要減少可減免的額度,從而保證有足夠的財政收入。奧巴馬最出彩的地方就是比較詳細地解釋了他所倡導的醫療保險體制。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761/

    (11)
    詞條目錄
    1. 簡介
    2. 階段
    3. 候選人提名
    4. 競選階段
    5. 選舉總統選舉人
    6. 選舉人投票選出總統
    7. 預選
    8. 選舉人團制度
    9. 參選政黨
    10. 共和黨
    11. 民主黨
    12. 候選人辯論
    13. 中期選舉
    14. 美國總統就職儀式和游行
    15. 美國總統(副總統)宣誓就職誓詞
    16. 電視辯論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