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河東村屬侯馬市鳳城鄉,位于澮河以南,張家山腳下。西隔藥王溝與金沙村相望,東北與柳溝坡相鄰。清光緒《續修曲沃縣志》疆域全圖上,顯示張家山的名字,但xxx及里三十六無記載。也就是說當時張家山還不是一個行政村。十七年《新修曲沃縣志》記載,張家山屬曲沃縣一區,無河東。這即可知河東村的形成是在1928年以后。十七年,張家山村有17戶,男58丁,女57口;2000年,河東村有227戶,914口人,耕地110.27公頃,人均收入2790元。
年間,河東最早只有9戶人家(3戶姓李的,3戶姓張的,3戶姓姚的),以及后來的人家,大都是從河南等地落戶到這里的。人們住在澮河東沿岸上窯洞里。解放前河東和山根底自然村,都屬于張家山村。解放以后,村里人逐漸增多了,人們說,咱明明在山下住,卻要說是張家山的,應另起個名字。后來,因村址在澮河拐彎處的東面,而更名為河東村。此后張家山與山根底一起,附屬于河東村。
上張家山,原來有一條崎嶇的羊腸小道。上山半上,有塊較大的石。鑿有比較方正的石坑。據當地人講,這是張家山的財主張百萬過去坐轎上山、轎夫停歇腳的地方。
衛洪元:河東村人,1923年生,1945年參加,曾任省兒童醫院院長。
河東村黨支部、村委會,在黨的方針、政策的下,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帶領群眾發展生產,勤勞致富。多年來,河東村發揮地理優勢,建立良種繁育,制種玉茭發展到1200多畝,年收入可達30余萬元。使用立體栽培技術,發展瓜棉間作100余畝。鼓勵村民在張家山下小棗接大棗,增加收入。他們積極發展養殖業,現今全村養羊上千只。他們還引導村民搞起了電線廠、制釘廠、砂石場等,使村民進一步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收入,這些現在已經沒了,都關了。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