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衛生組織介紹,寨卡病毒是一種新出現的蚊媒病毒,1947年首次在烏干達通過叢林黃熱病監測網絡在恒河猴中發現,隨后于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的人類中間做出確認。
由于傳播該病毒的伊蚊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病毒的爆發很可能會傳播到更多國家。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6年1月底,美洲、非洲等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報告出現寨卡病毒傳播。其中,疫情最嚴重的是巴西、哥倫比亞等國。
此前,世界衛生組織已表示,來自全球的調查人員正在調查寨卡病毒與出現在巴西的新生兒小頭畸形之間的聯系。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中,數以千計當地出生的嬰兒頭部大小不正常。[2]
2016年1月,英格蘭公共衛生局證實,3名曾前往哥倫比亞、蘇里南和圭亞那旅游的英國人患上了寨卡熱。這是英國首次在本土發現寨卡熱病例。[2]
世界衛生組織(WHO)1月25日發出警告,寨卡病毒已散播至整個美洲,只有加拿大及智利暫時幸免,情況令人擔憂,一些國家甚至向女性發出了避孕警告。世衛組織發表聲明說,自去年5月開始,寨卡病毒(Zika virus)已經傳播到了21個國家與地區。這主要是因為人類對這種病毒缺乏免疫力,以及該病毒傳播的主要病媒埃及伊蚊正在大量繁殖。
3月25日下午,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在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口岸入境人員中檢疫發現一名來自委內瑞拉的發熱人員,經廣東局技術中心衛生檢疫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寨卡病毒核酸陽性,后經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復核確認為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廣東省衛計委根據廣東局通報信息在其同行家庭成員中再檢出一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6]
英格蘭公共衛生局介紹說,引起寨卡熱的寨卡病毒不會自然出現在英國,但病毒會通過蚊蟲傳播,在極少數情況下,病毒也會通過性傳播或者母嬰傳播。孕婦感染寨卡病毒后,其產下的嬰兒會出現小頭癥。寨卡熱的癥狀包括發熱、紅疹、關節痛、肌肉痛以及非化膿性結膜炎等。寨卡病毒重災區巴西去年11月證實,病毒可能和新生嬰兒出現頭小畸型癥有關。頭小畸形癥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患者的智力、行動和視覺會受影響,預期壽命較短。[3]
2016年2月2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證實,美國首次發現了可能通過性傳播,而不是蚊蟲叮咬傳播的寨卡病毒傳染病例。
這個病例出現在得克薩斯州達拉斯,當地衛生官員表示該患者未曾去南美洲國家旅行,很可能在同從疫區國家返回的人有過性接觸后受到感染。
美國得克薩斯達拉斯的這個病例被認為是在美國本土感染的xxx個病例,而先前在得克薩斯出現的7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都同國外旅行有關。
達拉斯縣公共衛生官員扎卡里·湯普遜說,得知寨卡病毒能通過性接觸傳播,將促使衛生部門在衛生保護教育中增加這方面的意識。“安全套是防止任何性傳播疾病的xxx方法,”他說。
2016年2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寨卡病毒及小頭癥列為全球緊急公共衛生事件,國際社會應當協調應對。這是繼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質炎及埃博拉疫情后,世衛組織發布的第四個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由于擔心當前在蚊蟲傳播的寨卡(Zika)病毒可能導致新生嬰兒畸形并留下后遺癥,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對加勒比海和拉美8個國家或領地發布旅行警報,建議孕婦避免前往報告有寨卡病毒傳染的地區。目前,已有22個國家和領地被列為旅游警告名單。[1]
報道稱,疾病防治中心22日稱,出于對寨卡病毒傳播的考慮,孕婦不應前往巴巴多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瓜德羅普島、圣馬丁、圭亞那、佛得角、薩摩亞和圣馬丁島。
而在一個星期之前,疾病防治中心已因相同原因發布旅行警報,建議孕婦推遲前往巴西、哥倫比亞、薩爾瓦多、法屬圭亞那、危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馬提尼克島、墨西哥、巴拿馬、巴拉圭、蘇里南、委內瑞拉和波多黎各。
寨卡病毒通過蚊蟲叮咬傳播。被感染后的常見征狀包括發燒、疹子、關節疼痛、肌肉疼痛、頭痛和結膜炎(紅眼)。其病情通常較溫和,征狀可持續數日至一周。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情并不常見。[1]
寨卡病毒感染的預防與登革熱相似,主要是消滅蚊子,防止蚊蟲叮咬。傳播寨卡病毒的蚊子為伊蚊,最愛在室內外犄角旮旯的鍋、盆、瓦、罐或坑洼地的積水中孳生。因此,要“翻缸倒罐,清除積水”,消滅伊蚊的孳生地。目前我國還沒有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報告,但去寨卡病毒流行的國家或地區旅游者,應注意防止蚊蟲叮咬。[4]
2016年2月1日,巴西巴西總統羅塞夫召集各部長共同商討如何應對寨卡疫情。羅塞夫呼吁全xxx同抗擊寨卡病毒蔓延,消滅埃及伊蚊。
會后,總統府民事辦公室主任雅克·瓦格納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寨卡病毒稱為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會為巴西旅游業帶來沖擊,但是巴西不會因此取消8月份的里約奧運會。
瓦格納還指出,巴西正在和美國合作研制寨卡病毒疫苗,預計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才能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他說:“寨卡病毒疫苗的研制可能需要三年或四年的時間,如果運氣好的話,可能馬上找到正確的研制方向,但是投入使用至少也需要三到五年。”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專家團隊與江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對中國國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血液標本中的寨卡病毒基因組進行了全面解析, 成功地獲得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病毒基因全長10676個堿基,遺傳進化分析顯示與目前在美洲的流行株具有高度同源性。
中國輸入性病例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的解析,對于中國輸入性病例的溯源、病毒變異、診斷試劑及疫苗等方面研究具有重要意義。[5]
2016年1月29日,國家衛計委表示,截至目前,xxx尚未發現寨卡病毒病例,但存在病例輸入風險。國家衛計委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成功研制該病毒的核酸檢測試劑,掌握寨卡病毒的檢測方法,并將與外交、商務、質檢、公安、旅游等部門合作,進一步做好疫情防范和應對準備工作。國家衛計委提醒,隨著氣候逐漸回暖,到了春夏季后,廣東等南方省份需要格外警惕。
2016年2月9日,委組織專家確診一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當地時間2016年7月29日,美國佛羅里達州長瑞克?斯考特宣布,該州已經確認出現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當地衛生官員表示,這次至少4人感染寨卡病毒,分別是3男1女,這也是美國境內首次確認的本土傳播病例。[7]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