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國家簡介
編輯以色列,(希伯來語:??????????????????希伯來語中意為“與神角力者”阿拉伯語:????????????????????),名字來源根據《圣經》猶太人祖先雅各和天使角力并取勝,上帝給雅各改名為以色列,或者大家會問明明是和天使角力為什么會被稱為“與神角力者呢?因為古代天使常常與神互用。
國旗
編輯1933年在第18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大會上,沃爾夫森所設計的那面旗幟便正式被確定為該組織的旗幟。這面猶太組織的旗幟產生后,立即為廣大猶太人群眾所接受,一直引導他們為實現新的生活,建立自己的國家而進行斗爭。他們不管在什么地方,或何種場景都常使用過這面旗幟。1948年以色列國建立后,就在當年的10月28日,以色列臨時國務委員會會議正式決定它為以色列國國旗。同時對它的規格也作出了統一規定:長為220厘米,寬為160厘米;白底色,上下各有一條寬25厘米的藍色條子,該藍條各距上下邊沿為15厘米;兩根藍條中間的白底上有一個“大衛盾”;“大衛盾”由6根長5.5厘米的藍色線條組成兩上等邊三角形;“大衛盾”在旗幟中與四方邊沿等距。
象征意義
大衛星(即六芒星,又名大衛之盾、所羅門封印、猶太星),是猶太教和猶太文化的標志。以色列建國后將大衛星放在以色列國旗上,因此大衛星也成為了以色列的象征。
以色列歷史
編輯1354年波希米亞國王查理四世為布拉格的猶太人制定了一面紅色的旗幟,上面有大衛盾作為圖案。
15世紀時猶太人被匈牙利國王召見時的紅旗上有兩個金色的五角星。因此五角星過去可能也是猶太人常用的標志。一本1073年的手稿上就已經有五角星了。
1460年布達佩斯的猶太人從匈牙利國王獲得了一面紅旗,上面有兩個大衛星和兩顆星。
1512年在布拉格印刷的第一部猶太祈禱書的封面上有一顆很大的大衛星。
1592年在布拉格的猶太人被允許建立一面自己的旗幟,上面有一顆大衛星。
1648年為了表彰他們保護布拉格抵御瑞典人的功績布拉格的猶太人再次被允許建造一面旗幟:紅底上有一顆黃色的大衛星,其中心是一顆瑞典星。
猶太傳說將大衛星與所羅門王的印聯系到一起。傳說所羅門王有一個戒指可以使他指揮魔鬼和幽靈。另一個傳說說這個標記與大衛王的盾有關。傳說大衛王有一面保護他的盾。法國大革命后隨著猶太人的解放他們選擇大衛星作為自己的代表,就如十字是基督教的代表一樣。今天大衛星被放在以色列的國旗上。大衛星的形狀是一顆六角星。在其它信仰中有類似的標志。在這些信仰中六角星的使用有可能比猶太人的使用還要早。今天在猶太文化尤其在神秘學中它被使用。在占星術中大衛星也是一個重要的符號。還有人認為它是象征大衛王誕生的星。一些正統猶太教人士反對使用六角星因為這個符號與“魔力”和神秘學有聯系。雖然如此大衛星依然是猶太傳說和卡巴拉學派最重要的符號。一些非常保守的猶太學派反對使用大衛星因為它與猶太復國主義有聯系。雖然如此,在全世界大多數禮拜堂的正面門上最顯眼的地方今天有一顆大衛星。在歐洲近兩百年來大衛星經常被用來放在猶太墓碑上。它早已成為猶太人萬能的標志了。
以色列國徽
編輯為長方形盾徽。藍色盾面上有一個七杈燭臺,據記載此燭臺為耶路撒冷圣殿中點燃祭壇的物件。燭臺兩旁飾以橄欖枝,象征猶太人對和平的渴望。燭臺下方用希伯萊文寫著“以色列國”。
國歌
編輯《希望之歌》
獨立日
編輯約公歷5月。以色列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獨立。以色列雖然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公歷,但是民族節日均采用猶太歷。因此,每年的獨立日不一定是公歷的5月14日。
歷史沿革
編輯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后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圣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圣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從公元前1200年開始,一系列的猶太人王朝在這一地區存在了超過一千余年。
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并遭驅逐。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規模起義遭到鎮壓后,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逐出這一地區,將地名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企圖抹滅猶太人千年來與這片土地相連的痕跡。雖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猶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猶太人口從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庭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后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包括了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份。
錫安主義和猶太人回歸
數個世紀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殖民區。第一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猶太國之地。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并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系也日趨緊張。
1896年,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茨爾發起錫安主義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故土,恢復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并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1920年,國際聯盟委托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托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在1929年爆發的一場巴勒斯坦暴動中,阿拉伯人殺死了133名猶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并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納粹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占當地居民總數的30%。后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復國
1947年,鑒于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沖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托管地脫身。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沖突。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斗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沖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托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國選舉中,有85%的合格選民參加了投票,接著有120個議席的第一屆議會開會。兩位曾領導以色列建成國家的人成為該國的領袖,猶太人代辦處領導人大衛·本-古里安當選首任總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哈伊姆·魏茲曼由議會選為首任總統。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1948年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后,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并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布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里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斗后,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并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里亞,后來那里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占有一小塊的土地,后來被稱為加沙地帶。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離了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巴勒斯坦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預計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難民流亡,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沖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口開始撤回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里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50年代和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丑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了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后,秘密的與英法兩國結盟,并且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后,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在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并且一直任職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后,列維·艾希科爾(Levi Eshkol)繼任了總理。
在1961年,納粹的戰爭犯、也是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主謀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情報局干員逮捕,并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遭到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臺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在1967年5月再次緊繃。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透露了開戰的意圖,埃及并且驅逐了在加沙地帶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了之前立定的條約、并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的堤藍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于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先發制人的攻勢。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并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以色列一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占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后來在簽訂一則和平協議后,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
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了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美國和以色列的調查總結認為這場意外是因為自由號的辨識困難而造成的誤擊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女性總理梅爾夫人當選。
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沖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后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上帝之怒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的干員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后兇手。
最后,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傳統的贖罪日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盡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準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后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于得以達成和平協議。
在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爾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折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聯盟(?????)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聯合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
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的總統薩達特史無前例的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進行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國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后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談和。在薩達特拜訪之后,兩國間進行的和平談判最后簽下了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并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
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了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在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一場攻勢,卷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后,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斯。由于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繼任。以色列最后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沖地帶則一直被維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90年代
在波斯灣戰爭中,雖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聯盟國之一、也沒有實際參與伊拉克戰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飛毛腿導彈擊中。導彈并沒有直接殺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為不正確使用預備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愛國者導彈碎片擊中而喪命。在戰事中,以色列也向在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提供防毒面具,以免他們遭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攻擊。盡管如此,巴解仍然表示支持薩達姆政權,一些巴勒斯坦居民甚至還站在屋頂上替來襲的飛毛腿導彈歡呼,雖然最后他們仍使用了以色列人提供的防毒面具。
在選舉之后,伊扎克·拉賓成為了總理。在選舉中工黨曾經承諾將會大為改善以色列的國內治安和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拋棄了1991年的馬德里協議框架,改與巴解簽訂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在1994年,約旦成為繼埃及之后第二個承諾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阿拉伯國家。
最初以色列大眾廣泛支持奧斯陸協議,然而在協議簽訂之后以色列仍然持續遭到哈馬斯武裝團體的頻繁攻擊,協議受到的支持也開始大量減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到一名極端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刺殺。
由于拉賓的遇刺,大眾對于奧斯陸協議的觀感也稍有好轉,大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贏得了1996年的大選。不過,新的一波自殺炸彈攻勢加上阿拉法特贊美炸彈客的聲明,使得公眾輿論再次扭轉,并且在1996年5月輸給了聯合黨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2000年后
以拉克在2000年決定單邊的從黎巴嫩撤軍,這次撤軍也是為了阻撓真主黨對以色列的攻擊,迫使他們不得不跨越以色列邊界才能發動攻擊。巴拉克和亞西爾·阿拉法特曾在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的斡旋下于2000年在戴維營進行協商,然而協商最后失敗了,巴拉克提出的條件是一個由73%西岸地區和100%加沙地帶組成的巴勒斯坦國家,并且在10至25年時間內將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領域擴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區則是94%),但阿拉法特拒絕這個提議。
在一場總理的特別選舉后,艾里爾·沙龍在2001年3月成為了新的總理,稍后又在2003年的選舉中當選了連任。沙龍開始從加沙地帶進行單邊的撤軍,這次撤軍在2005年8月至9月間實行完成。
以色列也在西岸地區建立了圍墻,目的是為了保護以色列免遭武裝巴勒斯坦團體的攻擊。為了建立長達681公里的圍墻,接近圍墻的緩沖地區也連帶的減少了9.5%的西岸地區面積,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經濟狀況遭遇困難。圍墻的建立遭致了國際間的許多批評,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極左派的批評,不過,圍墻的確有效的減少了對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擊事件。
在艾里爾·沙龍嚴重中風之后,總理權力轉移給了艾胡德·奧爾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進黨贏得了大選后,奧爾默特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前進黨也在2006年的2006年的選舉中贏得了多數派席位。
2006年6月13日爆發的以黎沖突發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區,主要是介于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沖突始于真主黨之前在一次跨越邊界的恐怖襲擊行動中殺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并且俘虜其他兩名,以色列認為黎巴嫩政府必須對這次攻擊負起責任,因此從海上和空中對黎巴嫩展開轟炸,并且進軍黎巴嫩南部。真主黨繼續使用火箭攻擊以色列北部,并且以游擊隊的打帶跑戰術襲擊以色列軍隊。最后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達成一則停火令。這場沖突殺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黨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對黎巴嫩城市的基礎建設造成了龐大損害。
地理環境
編輯位置
以色列是一個位于西亞巴勒斯坦地區的國家,位于地中海的東南方向。以色列位于亞洲西部,是亞、非、歐三大洲結合處。沿海為狹長平原,東部有山地和高原。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西邊有著與地中海相連的海岸線、在南邊則有埃拉特的海灣(又被稱為亞喀巴灣)。
面積
以色列全國總面積為2.5萬平方公里,其中內蓋夫地區占一半以上面積,達到1.2萬平方公里以上,以色列與埃及邊界長達220公里,與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區有51公里的邊界。為加沙地帶和約旦河部分地區。1947年,巴勒斯坦地區分治前面積為27090平方千米,1948~1973年間,以色列在四次阿以戰爭中占領了大片阿拉伯國家領土,80年代以后陸續部分撤出。現實際管轄面積為25740平方千米,包括戈蘭高地、約旦河部分地區。
氣候
以色列屬于夏季干熱的地中海型氣候,從海拔2810米的黑門山,一直到降至水平線以下392米的地球最低處──死海,氣候區域性明顯,狀況各不相同。海岸平原夏季濕熱,冬季略冷有雨,在山丘區域偶有小雪。在約旦山谷區域夏季干燥炎熱,南方區域則屬半干燥型氣候,白天暖熱,夜晚涼爽。
以色列是有著地中海型氣候,特征為漫長而又炎熱、少雨的夏季,以及相對較為短暫而又涼爽、多雨的冬季。以色列的氣候是由鄰近的亞熱帶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帶、與地中海東部沿岸的亞熱帶濕熱氣候所共同影響的,氣候的狀況在以色列國內各地也有相當差異,并且會因為各地高度、緯度、以及與地中海的距離而變化。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