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侯縣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自然地理

    北緯25°47’—26°37’,東經118°51’—119°25’。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313個行政村(居),總人口61萬人。東鄰福州市區的長樂市、羅源縣,南接福清市、永泰縣,西抵閩清縣,北靠古田縣,是全省離省會最近的一個縣。人口以漢族為主,有畬族、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旅外華僑、華裔、港澳約10萬人,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是全國xxx批沿海縣之一。 旅居國外華僑11.6萬人,港、澳、臺5.5萬人,是福建省主要僑鄉之一。擁有福州閩侯上街大學城,目前已有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福建醫科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本科院校入住。

       地形地貌

    全縣山脈多呈東北—西南,群山連綿,山巒重疊,氣勢雄偉,主要分布在縣境北部和西南部。北部山地屬鷲峰山東伸支脈,由閩清、古田入境,蜿蜒廷坪、大湖,然后折向西南,直抵洋里、白沙等鄉鎮,海拔高度大部分在800米以上。最高有大湖鄉的牛姆山主峰(山東梯嶺)為境內最高峰,海拔達1403.7米;大湖鄉嶺頭村的石洋山,海拔高達1384.9米;廷坪鄉后溪村的獅頭蒂,海拔高達1337.7米。西南部山地屬戴云山北延山麓,自德化、永泰入境,分別綿延于鴻尾、竹岐、上街、南嶼、南通、尚干、祥謙、青口等地,在西南部與永泰接壤,形似一堵與永泰相隔的天然屏障。著名的山峰大帽山,在鴻尾鄉境內,海拔1237.7米。全縣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4座,海拔在800~1000米的山峰有59座,海拔在500~800米的山峰有101座。

      海拔在千米以下的160座低山,其中旗山屬于戴云山脈延伸,高達654米,坐落于縣境的南部,位于南嶼、上街兩鎮之間,是福建省名山之一,曾有“右旗左鼓,全閩二絕”之譽。席帽山位于南通鎮古城村,高達814米,山下的十八重溪,風光秀麗,是福建省旅游勝地。

       自然氣候

      閩侯縣境內屬于中帶季風氣候區,閩江沿岸的低海拔地區,具有南帶氣候特征。唐朝韓渥詩道:“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境xxx處福建東南部,帶有海洋性氣候,夏長無酷暑,冬短無嚴寒,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9.5℃。境內年降雨量1200~2100毫米。年平均降水量為1673.9毫米。全縣平均雨日150天,占全年日數的41.8%。年總輻射107.3千卡/CM2。最多109.7千卡/CM2,最少103.7千卡/CM2。年無期240~320天。

      

    閩侯縣境內年平均氣溫14.8℃~19.5℃。一年中,以7~8月份為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3.6℃~29.3℃;12月至翌年2月為最冷,月平均氣溫在6℃~10.5℃。年平均最高氣溫為23.6℃,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6.4℃。極端最高氣溫達38℃~40.6℃,極端最低氣溫-4℃。一年四季,大致劃分為3~6月為春季,7~9月夏季,10~11月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為冬季。一月份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6℃~10.5℃,2月后氣溫逐漸回升,上升幅度以4月為xxx,達5℃左右,至7月氣溫上升到最高值,月平均在23.6℃~29.2℃,8月后氣溫逐漸下降,10~11月降溫最為劇烈,平均達4.5℃,至翌年1月氣溫降至最低值。氣溫年際變化幅度小,年際較差為1℃左右,年較差11.5℃~19.5℃,日較差6.5℃~7.8℃。[3]

       歷史沿革

      漢建安元年(196年)置侯官縣,屬會稽郡南部都尉。晉太康三年(282年)侯官析置原豐、溫麻縣,三縣同屬晉安郡。南朝梁

    天監中年間(502-519年)侯官、原豐合并為東侯官。隋開皇九年(589年)復名原豐。十二年(592年)改名閩縣,屬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閩縣析置侯官、長溪、新寧(長樂)、溫麻(連江)縣。貞觀五年(631年)侯官又并入閩縣。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復置侯官縣。永泰二年(766年)劃侯官西部地置永泰縣。貞元元年(785年)劃北部地置梅溪場(后為閩清縣)。元和三年(808年)侯官并入福唐縣,元和五年(810年)復置侯官縣,閩縣和侯官縣同屬福州。五代晉天福六年(941年)改閩縣為長樂縣,翌年又恢復原名,時屬長樂府。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閩縣析置懷安縣,侯官、閩縣、懷安三縣同屬福州。元屬福州。明萬歷八年(1580年)懷安縣并入侯官縣,自此閩縣、侯官兩縣并立,同屬福州府。

      元年(1912年)府廢,翌年兩縣合并,各取首字定名為閩侯縣。1913年閩縣、侯官縣并為閩侯縣,屬東道(閩海道)。31年(1942年),析縣治部分區域設福州市政籌備處,從此縣市分治。1944年改名林森縣。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復名閩侯縣,屬閩侯專區。1956年3月直屬省轄,8月改屬福州市(或說,1958年屬福州市)。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1971年劃屬莆田地區(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1973年歸福州市。(鏈接:<福州市志>有更詳細沿革資料)縣治先后設于福州西澗、義序、尚干、螺洲,1970年縣人民駐地由螺洲鎮遷至甘蔗鎮。

       行政區劃

    ?閩侯縣

      

    縣人民駐甘蔗街道,全縣轄1個街道、8個鎮、6個鄉:甘蔗街道、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小箬鄉;江洋農場

      閩侯原閩縣部分宋時分為12都,元、明兩代分為鳳池西、鳳池東、晉安東、晉安西、高蓋南、高蓋北、崇善東、崇善西、開化東、開化西、贊賢、安仁12都,清代仍沿其舊;侯官縣部分宋、元、明、清均為桂枝、東孝悌、西孝悌、勝業、修仁、永安、東太平、西太平、石門、五芝10鄉;懷安縣部分宋時分為、崇業、靈山、八座、承平、移風、、侯官、同樂東、同樂西10鄉,元代仍沿其舊。24年并為鼓山、南港、鳳山、大湖4區。34年區署撤銷,轄27個鄉(鎮)。

      1949年劃為開閩、馬江、閩亭、扈嶼、尚干、南港、南嶼、侯官8鎮和松鼓、雙岳、平遠、西豹、凈屏、金山、鳳岡、小南、穆源、桐口、九鳳、關源、甘蔗、白沙、洋箬、大湖、雙大、雙湖、義序、螺洲、四維、城門、永臚、嘉登、鳳港、江濱、竹岐、東汶、大北、小北、江南、江北33鄉。1955年4月,義序、吳山、盤嶼、陽岐4鄉劃歸福州市。1956年劃為城門、馬尾、南嶼、白沙、尚干、雪峰、石牌7個區。

      1958年實行人民化,劃為18個人民。1960年,馬尾劃歸福州市。1961年亭江、瑯岐、北峰、建新4個劃歸福州市。1970年城門劃歸福州市。1983年劃為14個人民1個鎮。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分別改為鄉(鎮),共設4個鎮11個鄉,后又增設小箬鄉,并陸續將5個鄉改鎮。

      

    2000年,閩江鄉劃出公婆、勝利、建星、閩亭、建亭5村歸馬尾區。閩侯縣轄甘蔗、白沙、荊溪、上街、南嶼、南通、祥謙、尚干、青口9個鎮,廷坪、洋里、小箬、大湖、鴻尾、竹岐、閩江7個鄉,設7個居委會、311個村委會。面積2136平方千米,人口61.95萬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580048人,其中:甘蔗鎮 47798人、白沙鎮 32106人、南嶼鎮 50045人、尚干鎮 17909人、祥謙鎮 52834人、青口鎮 68873人、南通鎮 42319人、上街鎮 62393人、荊溪鎮 47494人、竹岐鄉 27600人、鴻尾鄉 31696人、洋里鄉 25943人、大湖鄉 29102人、廷坪鄉 28661人、閩江鄉 3893人、小箬鄉 8560人、江洋農場虛擬鄉 2822人

      2001年,閩侯縣行政區劃一覽表(資料截止日期: 2001年12月31日):

       鄉鎮名稱 駐地 面積(平方千米) 戶數(戶) 人口(人) 居委會(個) 村委會(個) 甘蔗鎮 五福村 38 11300 39764 2 14 白沙鎮 白沙 175 6171 25827 1 21 荊溪鎮 徐家村 147 10200 37521 17
    上街鎮 上街村 155 15542 57257 23
    南嶼鎮 南旗村 170.5 13104 54284 1 23 南通鎮 南通村 112 10568 40382 17
    祥謙鎮 泮洋村 86 11980 51864 18
    尚干鎮 洋中村 5 4108 14705 1 12 青口鎮 青口村 127 21490 71622 39
    廷坪鄉 廷坪村 217 6687 33048 25
    洋里鄉 花橋村 152 5784 26683 23
    小箬鄉 小箬村 41 2201 9938 8
    大湖鄉 大湖村 327 7058 30826 23
    鴻尾鄉 石佛頭村 157 6760 29585 20
    竹岐鄉 竹岐村 219 6033 26000 22
    閩江鄉 峽南村 缺數據 2418 9729 11
    合計 2136 141404 559035 5 316

      2003年,閩侯縣轄9個鎮、7個鄉:甘蔗鎮、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閩江鄉、小箬鄉。

      2004年,全縣轄9鎮7鄉,323個村(居),總人口61.5萬。

      2005年2月5日,福建省人民(閩政文[2005]36號)批復同意:閩侯縣撤銷閩江鄉,現有閩江鄉并入祥謙鎮。合并后的祥謙鎮轄泮洋、蘭圃、枕峰、鳳港、琯前、雙龍、洋下、岐尾、瀾澄(山前)、虎山(山后)、輔翼、卜洲、三溪口、門口、蕭家道、祿家、中院、江中、峽南、新建20個村委會,鎮人民駐地不變

      2005年9月27日,福建省人民《關于撤銷閩侯縣甘蔗鎮建制設立甘蔗街道辦事處的批復》(閩政文[2005]456號):同意撤銷閩侯縣甘蔗鎮建制,設立甘蔗街道辦事處,原甘蔗鎮的行政區域為甘蔗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甘蔗街道辦事處駐原甘蔗鎮所在地五福村。

      2005年,閩侯縣轄1個街道、8個鎮、6個鄉:甘蔗街道、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小箬鄉。

       人口民族

    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晚期的先民就在閩侯這塊富饒的土地上捕撈耕作、繁衍生息。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前,人口再生產一直處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狀況。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的再生產出現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狀況,且一直延續到70年代的中后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被提出,閩侯縣委、縣把計劃生育工作擺上議事日程,“兩種生產”一起抓,認真貫徹“三為主”方針,建立健全人口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和計劃生育隊伍的教育管理,落實避孕節育措施,實行晚婚晚育、優生優育。1990年,全縣平均壽命達69.42歲,其中,男66.78歲,女72.58歲,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和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分別從1977年的28.5‰、22.5‰和4.85‰下降到1993年的11.5‰、6.18‰和1.47‰,各項生育指標均居全省農村縣的前列。1982~1993年,連續12年榮獲省計劃生育工作紅旗、先進、達標縣稱號,1986年3月、1991年9月、1993年縣三次榮獲國家計生委授予的“全國計劃生育先進集體”光榮稱號。2014年,全縣總戶數18.15萬戶,戶籍人口58.08萬人,流動人口17.23萬人,戶籍人口比上年增加5462人,平均每戶3人。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11.35萬人,占總人口19.54%,比上年多6452人。男女比例,男性30.17萬人,占51.93%;女性27.92萬人,占48.07%;男性比女性多2.25萬人。2014年全縣出生人數8891人,出生率15.37‰,死亡人數3360人,死亡率5.81‰,人口自然增長553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9.57‰。2014年全縣遷入4668人,遷出4737人,遷出大于遷入69人,人口遷移負增長0.12%。

       經濟發展

    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2010年的236. 88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412.7億元,年均增長14.9%,連續五年成為全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經濟發展“十佳縣”。2015年在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中排名第68位,比2014年提升3位。[2]

       農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3.09億元,增長7.7%。全縣糧食播種面積2.51萬公頃,總產量13.40萬噸。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牧漁、花卉、茶葉、果蔬、林竹、食用菌等6大主導產業日益壯大。扎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扶持振園實業、光華農牧、文武雪峰、旗山花卉等25家市、縣兩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特色產業建設,農產品訂單面積達0.1萬公頃,輻射帶動5萬多農戶,增收8000多萬元。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做好防汛備汛工作,建成縣、鄉、村等級公52項129.3公里。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全年造林0.0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54.5%。

       工業

      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1.33億元,財政總收入12.8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16億元,增長19.1%。全縣工業總產值完成190.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34.09億元。針對水、電、用地、資金等方面的困難,全力做好服務工作;積極做好存量土地和閑置廠房的盤整工作,全年盤活存量土地1816.4公頃;召開銀企座談會,達成授信意向19項,額度5.76億元。非汽車工業穩步增長,剔除東南汽車,工業總產值131.2億元,增長5.1%,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1.4億元,增長10%。

       第三產業

      全年共接待游客81.2萬人次,營業收入達元。曇石山文化遺址和十八重溪風景名勝區的品牌地位進一步確立,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房地產呈現出建銷兩旺態勢,全縣房地產完成投資4.49億元,增長16.5%,銷售額達3.7億元,銷售18.9萬平方米。商貿流通進一步發展,不斷培育壯大各類專業市場,引進福州煙草物流配送中心、惠好醫藥配送中心等一批物流企業。繼續抓好傳統商貿業,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46億元,增長4.8%。同時,積極組織企業參加黃山、太原、成都、龍巖等地展銷交易會,成交額達1.95億元,進一步拓寬了閩侯產品國內市場。

       招商引資

      全年共完成新批外資項目42項、增資29項;合同外資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6億美元,增長22.5%;實現出口總值2.6億美元,增長11.4%;全年動建外資項目26項,總投1.56億美元,投產21項,總投7300萬美元。開展了千家山工業集中區專題招商會、“5?18”、“6?18”、“9?8”等招商活動,均取得良好成效。認真做好外貿出口工作,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共簽訂合同1.5億美元,增長76%。

      

    閩侯縣

      重點項目建設: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億元,其中,重點項目已投產24項,在建59項,完成投資26.2億元。加快青口汽車城千家山工業集中區開發,戴克、華擎發動機、東南汽車25家配套廠、東南大道、博雅星城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戴克項目完成填土方和地下管網埋設,華擎發動機項目一期用地已完成填方60%,寶井材主廠房已建成。啟動縣城新區建設,閩侯大橋順利通車、國稅大樓已竣工。大學新區完成各高校和福州“兩院”602.5公頃,建成安置房11.9萬平方米,已回遷9.2萬平方米。完成污水處理主體工程、青源水廠一期制水裝置工程建設,各高校已入住學生4萬人,大學新區初具規模。閩興等規模以上工藝品企業新建廠房20萬平方米,投資2.5億元。福州軟件園三期、福州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大學新區商業街、福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等重點項目全面完成約260公頃的交地及填土工程,正抓緊建設。

      人民生活: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7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66元,分別增長7.7%和9.1%。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2.6億元,比年初增加5.2億元,增長13.9%。各項保障有效落實,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33200人,年發放保險金3623萬元;大力扶持城鄉特困群體,并優先將失地農民納入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全縣低保人數達13590人,年發放低保金669萬元。高度重視國企改制職工安置,撥付4383萬元用于解除勞動關系職工補償安置和退休人員醫療保險。深化農村稅費,年減輕農民負擔4251萬元。

       社會事業

      全年共組織實施縣級以上科技項目57項,“東壁龍眼引種與優株選育”等5個項目獲得省、市科技進步,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整合教育資源,撤并1所中學、撤并轉20所小學、28個教學點;完成11所1.5萬平方米的中小學D級危房;啟動一中新校區建設,完成投資1000萬元;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全縣高考錄取率達76.3%,中考高分率居8縣(市)第二名。積極開展特色文藝活動,新編傳統閩劇《紅豆緣》榮獲曹禺戲劇——劇本;出版<圖說閩侯文物>,啟動閩侯縣第二屆志書編纂工作。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發展。投入247萬元,進一步加強突發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成功舉辦良浩醫院落成典禮和省表彰宋良浩先生授匾揭碑儀式。

      三項基本國策有效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扎實開展,全年出生6683人,出生率10.74‰,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3.07%,安排計生達標專項經費588萬元,并在全省率先推行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勵扶助制度,通過省計生年度考核。依法加強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著手開展南通瓜山等土地整理開發工作,加大土地收儲和公開拍賣、掛牌出讓力度。規范礦山采礦權的審批和閩江砂石管理,切實礦產資源。全面落實環保目標責任制,配合完成各項“創模”任務,積極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建立環保質量報告制度,不斷強化管理,重點污染整治工作取得階段性。

      福州農業科技園區于1992年12月經省人民批準成立,是福建省xxx農業科技園區,也是福州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的首期3個示范區之一。園區位于福州西郊,距市中心僅16公里,規劃面積46平方公里,分為綜合實驗區、林果開發區、農牧開發區、加工工業區和觀光農業區等5個功能區。園區所在地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溫光條件好,適合各種植物生長,有利于引進高新技術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形成科研、生產、推廣一條龍,種、養、加相配套,貿、工、農、科技一體化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園區。園區已引進內外資項目89項,協議投資額近17億元,其中農業項目35項,總投資4.15億元。2004年,園區國內生產總值達8.46億元,工業總產值18.65億元,出貨總值6600萬美元,糧食總產量18213噸,農業產值近1.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514元。園區以加工工業區的食品工業園建設為龍頭,食品工業園中富水綜合食品、大世界橄欖、白鶴粉干、康力食品、百事可樂、旺成食品、康旺食品等項目已建成投產,福州糧食批發市場和建設也開始建設。食品園內農產品加工企業總投資近4億元,年產值4億元。

       旅游景區

      祥謙鎮枕峰山有“二七”烈士林祥謙陵園,青口青圃有我國報界林白水紀念館。城東南郊曇石山是我國東南沿海原始社會晚期人類活動的著名遺址。竹岐榕岸莊邊山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戰國墓葬。大湖雪峰崇圣寺為清末福州五大禪林之一,枯木庵有全國惟一的唐刻腹碑,還有xxx陣亡將士墓、石牛山瀑布、五縣寨遺跡。荊溪有南宋名相李綱墓。五虎山(方山)山勢峻峭奇秀,有名剎五靈巖。尚干建于南朝的閩江安塔為福建最古的石佛塔。南嶼龍泉村大樟溪畔有數十棵千年古榕,祭上村有古道、瀑布。南通十八重溪、竹岐金水湖、荊溪荔園為新辟旅游景點。

       雪峰寺

      雪峰寺又稱崇圣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在閩侯縣與羅源、古田、閩清等4縣交界處的雪峰山中,距福州77公里。雪峰寺有“南方xxx剎”之稱,是佛教禪五家派中云門、法眼的發源地。國務院公布的漢族地區佛教重點之一。

      雪峰山勢峭拔。據傳,五代時,閩王王審知問崇圣寺高僧義存,山上有何奇景,義存答:“山頂暑月,猶有積雪”,因改山名為雪峰。雪峰寺鼎盛時有房屋千余間,僧眾1500多人,后屢經興廢。80年代后,得海外捐助累計400多萬元,重建天王殿、鐘鼓樓,維修大雄寶殿、法堂等。

      寺內及周圍有枯木庵、金鰲橋、難提塔、無字碑、羅漢巖、望州亭和應潮泉等24景,還保存有珍貴經典如《磧砂經藏》、印度梵文《貝葉經》和整部<頻迦藏>8000多卷等。難提塔,又名祖師塔,是義存的塔。塔如園鐘,上有石卵二百余粒,有“卵石爆花”的傳說。寺東南方數百步處有枯木庵,為重檐九重頂二層建筑,1974年。庵內一株枯木樹齡已3000多年,樹高3.2米,直徑2.27米,樹圍7.13米。樹腹中空,可容10余人。南面開一門洞,相傳是義存初入山時的棲身之處。枯木內外原有唐、宋、明題刻20多處,多已風化剝蝕,僅存唐代題刻一條19字,在國內xxx,稱“樹腹碑”。枯木庵樹腹題刻為省級文物單位。寺前4株古檉高聳,相傳前兩株分別為王審知和開山祖師義存手植。

       三疊井森林公園

      三疊井森林公園為國家森林生態區.位于閩侯縣荊溪鎮關源里瀛洲村,2001年由閩侯縣林業局創辦。距福州23多公里,況良好.交通便捷。縱貫景區的采蘭溪為曇石山古人類文化母親河荊溪的上源,沿途崖壑幽深,潭碧山青,林木蓊郁,充滿濃郁的原始風貌。

      景區內景點眾多,類型各異,多彩多姿,有深潭飛瀑,怪石峻巖,奇樹古藤.異草花.尤其是擁有大量國家的各種珍稀動植物,具有很高的旅游觀賞價值。雷霆萬鈞的象鼻瀑布、鴛鴦瀑布,神秘莫測的仙字潭、巖,惟妙惟肖的萬壽龜、金,古樸幽奇的奇樹園、百藤灣,沁肺的林間空氣,無不令曠神怡,流連忘返。而精彩絕倫、如詩如畫的天女散花瀑布.更是讓人沉醉在青山綠水之間。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瑰奇美妙。

      系閩侯新開發的景區,穿越清溪峽谷,溪水迂回;三疊井:甕潭、眼鏡潭、龍潭呈疊狀順勢而下;龍潭,如白龍似的從四五十米高的山澗沖出,直奔下山,落入深潭。站在澗底,抬首仰望,四周均為峭壁陡崖,高聳云天,猶如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眼鏡潭,瀑差不大,嘩啦、嘩啦的水流入潭聲,聽來似瑯瑯書聲;甕潭,天然的石潭,如一巨甕,幽深神秘,一條石龜向甕中探頭,面露恐懼之色。

      

    閩侯縣

       旗山

      旗山閩江南岸,位于閩侯縣的南嶼和上街兩鄉鎮間,又名翠旗山,海拔775米。由于其山勢逶迤似翠旗招展,故名。

      旗山佳景,以東麓為最。西北有石松寺,建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原名靈鳳寺。宋紹興十年(1114年)改名為石松寺。沿寺右側直通棋盤峰的蜿蜒山上,有玉卵石、仙桃凌空、佛帽高放等崖石景致,形象逼真。途中游人要側身經過“一線天”,攀上石才能望見棋盤峰頂由八塊巨巖組成的棋盤石。

      對面半山坡是雞鳴寺遺址,寺內有瀝泉洞,一泓清泉,久旱不涸。北坡有一鼓,旗山諸寺鳴鐘擂鼓時,鼓能回音共鳴。 旗山北麓有超山寺,寺西有龍潭山,山下有深潭巨壑,潭上有四塊奇石,形似龜、蛇、劍、印、俗稱“四靈石”。

      

    閩侯縣

       福州曇石山遺址

      曇石山遺址位于福建省閩侯縣閩江北岸曇石村旁,屬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址。

      遺址中己發掘墓葬76座、五座陶窯舊址、兩道部落防護壕溝和許多灰坑。主要堆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被命名為“曇石山文化”。墓葬分為三層,由下而上,距今分別為五千年、四千年、三千年左右,其上層疊壓著商周時期黃土侖類型墓葬。出土的文物和標本有多具人物、動物尸骨化石及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貝器等,其中幾項重要發現,在全國亦屬罕見。曇石山文化與高雄的鳳鼻頭文化等內涵相似,年代相近,曇石山遺址對研究福建與古代文化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旅游指南 交通

    閩侯縣

      外福鐵跨境45千米,設4站,白沙、杜塢為省重要貨物轉運站。福泉高速公和國道316、324線,省道101、102、103、104、307線為主干的公通車744.7千米。烏龍江特大橋、烏龍江大橋、洪塘大橋、南港大橋為重要公橋。內河航道通輪船260千米,通木船308千米。甘蔗上行通閩清、南平、順昌,下行達馬尾港。

       特產

      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閩侯自然資源豐富。全縣耕地3.7萬公傾,林地面積11.5萬公傾,園地1.4萬公傾。境xxx熱溫泉廣布,多處地熱資源已被開發成淡水鰻和熱帶養殖,已探明地下礦有金、鎢、銅、鐵等21種,糧豐材茂,物產豐饒。蒼蒼青山竹木參天疊翠,泱泱閩水魚貝珍奇泛彩。橄欖、柑桔、龍眼、荔枝四大名果蜚聲,橄欖最為珍貴,素譽“八閩珍果”,是“中國橄欖之鄉”;柑桔遍布閩江兩岸,素享“閩江桔子紅”之譽,尚干單腳蟶、峽南鳳尾魚、南通銀魚、侯官河鰻素稱“水中四珍”。

      ?

       福州市行政區劃 倉山區 福清市 鼓樓區 晉安區 連江縣 羅源縣 馬尾區 閩侯縣 閩清縣 平潭縣 臺江區 永泰縣 長樂市 福建省行政區劃 福州市 鼓樓區 臺江區 倉山區 馬尾區 晉安區 福清市 長樂市 閩侯縣 閩清縣 永泰縣 連江縣 羅源縣 平潭縣 南平市 延平區 建甌市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陽市 松溪縣 光澤縣 順昌縣 浦城縣 政和縣 莆田市 城廂區 三明市 梅列區 三元區 永安市 明溪縣 將樂縣 大田縣 寧化縣 建寧縣 沙縣 尤溪縣 縣 泰寧縣 泉州市 鯉城區 豐澤區 洛江區 泉港區 石獅市 晉江市 南安市 惠安縣 永春縣 安溪縣 德化縣 金門縣 廈門市 思明區 海滄區 湖里區 集美區 同安區 翔安區 漳州市 龍文區 薌城區 龍海市 平和縣 南靖縣 詔安縣 漳浦縣 華安縣 東山縣 長泰縣 云霄縣 龍巖市 新羅區 漳平市 長汀縣 武平縣 上杭縣 永定縣 連城縣 寧德市 蕉城區 福安市 福鼎市 壽寧縣 霞浦縣 柘榮縣 屏南縣 古田縣 周寧縣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9262/

    (30)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