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泉港區泉港區前身為惠安縣部分地方和興化府仙游縣(今莆田市仙游縣)部分和融和而成。
莆田縣設縣于南朝,100多年后劃莆田縣西部地設清源縣,后改名為仙游縣,莆田縣設立300多年后設立惠安縣。
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曾任湖廣按察副使的惠安籍的李愷,以上述村連同本來同在楓亭境內的幾個村(今屬涂嶺鎮)與惠北地緣鄰,便于管轄為由,提議把這些地方從仙游縣劃出,劃給惠安。爾后,李愷出面籌得一筆資金,把這些村買下,從此這七個村落計有一萬多畝土地、幾萬多人,便劃給惠安縣管轄,并把位于涂嶺鎮白水坑的惠仙兩縣界碑北移幾公里到界山鎮北部,并把界碑新址重新命名為界山村交界塘。
宋理年間,莆田洋埕一林氏村民任廣東廣州增城縣尉,晚年退居于此地太白峰東南麓前端的海灘地,因他思念故鄉莆田,此地地處莆田南邊,故諧音稱此地為南浦,后諧音再改為南埔。
1999年界山村升格為界山鎮。泉港區在2000年前隸屬惠安縣(惠北片4鎮、1山腰鹽場)。
1985年4月11日,省人民批準設立肖厝鎮,南埔、后龍、山腰3個鄉及涂嶺鄉部分行政區域為肖厝鎮的行政區域,下轄86個村委會。
1991年7月14日,泉州市人民根據福建省人民閩政綜183號文,設立肖厝鎮,
1992年9月29日(另一為28日)成立鎮人民。
1996年3月1日, 省民政廳批準撤銷肖厝鎮,設立后龍、山腰、南埔、涂嶺、埭港5個鎮。
1996年4月21日,福建省人民批準成立泉州市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簡稱肖厝管委會),為泉州市人民派出的正縣級行政機構,統一管理協調區域內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事務,下轄南埔、后龍、山腰、涂嶺、埭港5個鎮和國有山腰鹽場。
1996年7月11日,肖厝管委會正式掛牌辦公。1999年8月經福建省民政廳批準,鎮級行政區劃調整為南埔、界山、后龍、峰尾、山腰、前黃、涂嶺等7個鎮和國有山腰鹽場。
2000年4月12日,國務院批準:同意設立泉州市泉港區。泉港區轄原惠安縣的山腰鎮、后龍鎮、南埔鎮、涂嶺鎮、埭港鎮5個鎮。區人民駐山腰鎮。12月28日,泉港區正式掛牌成立。
2000年,泉港區轄7鎮:山腰鎮、后龍鎮、南埔鎮、涂嶺鎮、前黃鎮、峰尾鎮、界山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34221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南埔鎮 69677、 界山鎮 44882、 后龍鎮 38202 、峰尾鎮 46039 、山腰鎮 57094、 前黃鎮 35735、 涂嶺鎮 45668 、福建煉油化工虛擬鎮 4914。
2001年,泉港區駐山腰街道,轄1街道6鎮,99個村委會。
行政區劃
泉港區泉港區轄1個街道、6個鎮:街道辦事處:山腰街道。鎮:后龍鎮、南埔鎮、涂嶺鎮、前黃鎮、峰尾鎮、界山鎮。國有山腰鹽場。共有4個社區、96個行政村。
泉港區在1996年之前屬于惠安惠北一帶,有4個鄉,分別是南埔,后龍,山腰和前黃,屬于惠安經濟最落后的地方,1996年這四個鄉與惠安脫離,另外成立肖厝管委會,2000年12月,肖厝管委會又更名為泉港區。
地理
泉港區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中部,湄洲灣南岸,與省、莆田市湄洲島、忠門鎮、靈川鎮、東莊鎮、東海鎮、山亭鄉、東埔鎮、楓亭鎮隔海相望,介于東經118゜41ˊ~119゜01ˊ ,北緯25゜03ˊ~25゜15ˊ之間。東南瀕臨湄洲灣,南與惠安縣毗鄰,西南與洛江區相連,西北及北面同莆田市仙游縣接壤。全區陸域面積306.0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20平方公里。
區域人口
根據2000年11月1 日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泉港區總人口為34.24萬人,通閩南方言泉州話。
其中,南埔鎮 69677人、 界山鎮 44882人、 后龍鎮 38202人、峰尾鎮 46039人、山腰鎮 57094人、 前黃鎮 35735人、 涂嶺鎮 45668人、福建煉油化工虛擬鎮4914人。
民族有蒙古族、回 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區域經濟
泉港區1992年,年加工原油250萬噸的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在肖厝開發區內建成投產,成為建設肖厝石油化工的龍頭企業。至1997年4月,年加工能力已擴大到400萬噸。1996年,國務院已批準新建一座年加工能力為800萬噸的煉油廠。至2000年福建煉化公司將擴建年加工能力1200萬噸,并將建設60萬噸乙烯工程、30萬噸聚丙烯、45萬噸聚乙烯、30萬噸氯乙烯、20萬噸燒堿等一批石化中下游項目和4萬噸環氧丙烷、4萬噸聚醚等化工項目,肖厝將成為全國xxx的石油化工之一。1996年,國務院又批準在肖厝興建總裝機180-190萬千瓦的大型火電廠,這些項目的投資總額合起來將超過1000億,是建國以來福建xxx規模的工業投資計劃。
2008年在泉港建成投產后,不僅將使海峽西岸形成千億石化產業集群,而且將帶動新型材料、輕工、紡織、電子、汽車、食品、配套產業、第三產業等關聯產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由此帶來更多的人流、物流、商貿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等。泉港就已經吸引了中石化、埃克森美孚等1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美國杜邦等30多家跨國集團以及150多家港臺企業前來角力競奪。[2]
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128.23 億元,增長15 %,其中:xxx產業增加值7.73 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 85.15 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5.34億元,分別增長0.4 %、10.4 %、29.3 %。完成財政收入13.26億元,增長-11.61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93 億元,增長13.61 %。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7.80 億元,增長9.2 %。實際利用外資5796萬美元,增長20.4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03億元,增長20.56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5元,增長14.34%;農民人均純收入8177元,增長13.85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8.19億元,增長20.74%;各項xxx余額136.51億元,增長55.62%;年末戶籍人口37.7萬人。
農業經濟
2008年全年農業生產完成糧食播種11.51萬畝,總產量3.988萬噸,增產1118噸;全年生豬出欄8.03萬頭、家禽出籠310萬只,比增12.5%、9.8%,肉蛋奶總產量1.03萬噸,比增8.6%。狠抓非規劃林地造林,大力推廣種植名貴樹種,完成造林更新面積3920畝,占市下達任務的131%。
完成生態園林首期工程,完成造林1270畝,山頭疏林地補植3000多畝。大力扶持發展漁業特色養殖、規模養殖,引導漁業龍頭企業實施技改、擴大建設,實現了大水產品加工、養殖一體化發展,帶動漁民增產增收明顯,其中鮑魚養殖、海帶養殖創產值1.29億元。全年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14.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116元,增長13%,增幅連續4年居全市首位。
2009年建設涂嶺邱后片區高標準農田1500畝,潘南墾區蔬菜擴大至2000畝;鮑魚養殖規模突破2000萬粒,年產值超億元。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9家,肖厝網箱養魚協會、惠嶼村海水養殖合作社被列入市級示范社建設。農業規模化、品牌化經營成效明顯,全區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215萬元。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8806元,增長7.7%。
工業經濟
泉港區秉承“大項目—產業鏈—產業群—產業”的,按照“三年打基礎、五年上規模、十年基本建成xxx石化”的發展構想,不斷推動石化產業集聚。中國石化協會已命名泉港為中國石油化工城,國家發改委已把泉港石化工業區列為第二批國家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園區,泉港石化的品牌效應已逐步。
截至2007年已投產、產值超5000萬元的石化項目23個,總投資58億元(不含聯合石化),2007年石化工業總產值達190多億元,預計石化產值可突破250億元,在全省石化產業中牢牢確立龍頭地位和支撐作用。在建化工企業投資額超5億元4家(林德氣體、湄洲灣氯堿公司、泰山石化、北大方正),超億元11家,還有一批大項目正在加緊洽談。特別是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項目,投資49.36億美元,是目前國內xxx個集煉油、乙烯生產和成品油銷售全面一體化的項目,于2005年7月份全面動工建設,2009年1季度全面建成投產,投產后年產值可實現700億元。
2008年全年完成工業產值409.18億元,增長13.6%;新增規模以上企業8家,工業產值超億元企業60家;金融機構存款余額45.56億元,增長28.16%;xxx余額136.5億元,增長55.62%。福海糧油、明恒紡織等11家產值超億元企業實現增資擴營,方興化工、和盛置信等11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投產,德立化工等3家企業獲批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2個在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37.6億元,超出年度目標20.76個百分點。
2008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7.8億元,增長9.2%,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30億元,占全市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3。
煉化一體化項目煉油、芳烴裝置基本建成,總投資9億元、全省xxx工業氣體項目林德氣體獲批成立,1,4-丁二醇項目正在抓緊施工,這些項目將于陸續投產。石化園區開發面積達7.76平方公里,入駐石化相關企業39家,總投資530億元。成功舉辦第二屆海峽石化產業發展論壇,簽約項目9個,投資額達112.6億元。積極對接石化產業轉移,爭取設立石化專區。石化產業集聚初顯成效,2008年全年實現石化工業產值196.3億元,占全區工業產值的48.1%。泉港石化園區獲得“中國石油化工園區”、“國家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園區”兩個“國字號”品牌。提升已建碼頭的配套服務,加快泰山石化、4#泊位、富源石化、方通港口、聯合石化成品油等5座碼頭建設,全年完成投資近3億元。1-11月份完成港口吞吐量1280.34萬噸,海關關稅37.47億元,占泉州海關稅收總額的91.3%。
2009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48.3億元,增長16.5%;財政總收入46.96億元,增長254.13%,增加33.7億元,增量占全市新增財政收入的64.13%,其中:一般預算收入6.11億元,增長3.09%;工業總產值503.6億元,增長26.8%。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工業總產值三項指標增幅均居全市首位。
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95.5億元,增長27.22%。石化行業支撐有力,實現產值317.52億元,增長63.7%,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點。重點建設扎實推進,38個在建項目完成投資63.34億元;中國xxx一次性規劃投資xxx的中外合資石化項目──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項目順利投入商業運行,一體化二期完成項目方案規劃和可研報告,投資總額14.2億美元的石化專區年產100萬噸乙烯項目完成簽約。
社會事業 教育科技
截至2009年有小學96所,中學22所;在校學生8萬多人,教師4000多人;教學質量位居全市前列。
全區有文化娛樂場所130多個,民間職業劇團8個,醫院6家。文學創作、攝影、燈謎、琴棋書畫、戲劇彈唱等不是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依法教育投入,教學質量明顯提升,高考中考雙雙取得建區以來新突破,高考本科上線率首次超過30%,本一批上線首次突破百人。公共文化蓬勃發展,建成鎮級綜合文化站4個、村級文化室45個、農家書屋24個、農民體育健身點9個。
基礎設施
沿海大通道配套設施繼續完善,峰大、圭峰、驛沙等道修建工程及新民街燈工程基本完成,鹽田開工建設,農村公提級加快推進,公交網絡通達城鄉。城市管理逐步規范,綜合執法能力進一步提高,中心城區市容整治和文明城區創建工作成效顯著。
泉港區南部截污管網工程全線竣工,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垃圾中轉系統初步建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全面開征,衛生明顯改觀。第三產業日臻繁榮,2008年實現增加值34.4億元,增長28.7%;居民消費品零售總額30.5億元,增長20%。投入160萬元建設區級監測體系,基本實現遠程即時,重點工業污染源持證排污率達xxx。開展污染源普查,推進污染物減排工作,2008年化學需氧量減排14.6噸,二氧化硫減排152.4噸。
開發區內的水、電、、通訊、碼頭等基礎設施基本配套齊全。疏港公、連接國道324線二級公已建成通車,區內已有等級股總長近90公里。已投入使用的有日供水9千噸、4萬噸的兩座水廠,總投資3.7億元、日供水26-52萬噸的湄洲灣南岸引水工程建設已接近尾聲,1997年全線貫通供水。開發區內有塘頭萬伏、仙境11萬伏、煉化公司11萬伏等變電站,電力供應充足。通訊工程與泉州程控聯網,建有4個程控模塊局、2個電訊基站;已開通2.9萬門程控電話,實現移動通訊,可滿足對外聯絡的需要。
社會保障
2008年全年投入6560萬元,實施就業、飲水、安居、幫困、醫保、助學等“六大民生工程”,幫助7256名群眾實現就業;解決2萬名群眾飲水難問題;完成50戶計生“二女戶”、20戶貧困殘疾人“安居工程”建設,收購棲霞小區32套小戶型房屋作為廉租房,對符合條件的73戶低收入家庭發放廉租房租金補貼11.7萬元;8325名特困對象納入城鄉低保,發放低保金1006萬元;31.48萬名群眾參加新農合,占全區農業人口數的96.37%,財政投入新農合補助金1574萬元;373名貧困學生獲得“松柏助學”、“金秋助學”、“春雨行動”等扶助;162名白內障患者接受免費手術,重獲。壓縮行政事業公用經費210萬元,募集捐款806萬元,援建災區過渡安置房880套,并從地方級財政擠出1%,計521萬元支援四川災區抗震救災。
泉港區的語言可以分成三大塊:
純閩南語系:山腰街道、涂嶺鎮、前黃鎮。 閩南語系和莆仙語系之間:后龍鎮、峰尾鎮、南埔鎮。(頭北話,又稱下話) 純莆仙語系:界山鎮。 交通
陸
編號為G15福廈高速公(沈海高速公福建段)、G324國道;福廈鐵、鷹廈鐵、漳泉肖鐵。開發區地處閩東南繁榮區域的中間地帶,距基隆港174海里,距高雄194海里,324國道、福廈高速公貫穿全區,漳泉肖鐵直達港區,交通條件十分便捷,既是閩東南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又是東南海上航道的輻射中心。此地北上福州可達浙滬、南下廈門可出粵贛,乘火車經鷹廈線可通全國各地,海上船運可直達沿海各港口、及亞太地區。
港口
泉港區
肖厝港,泉港區位條件十分優越,港口水深港闊,常年不凍不淤,距基隆港178海里,距高雄港194海里,是東南海上航線的一個輻射中心,被譽為“中國不多,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海岸線總長56公里,適宜建港的深水、中級、淺水岸線長21.4公里,可建萬噸級以上碼頭泊位的深水岸線長9.8公里,是福建省較為集中的深水泊位群。口岸園區較為完善,已開辟為國家一類口岸,肖厝海關等口岸系統高效便捷運作。
開發區海岸線總長50多公里,其中深水岸長11公里,可建萬噸級至30萬噸級泊位,碼頭線長。5公里,相當于我國現有萬噸級泊位岸線總長的1/5;良好的建港條件,被譽為中國少有、世界不多。已建有萬噸級雜貨碼頭,10萬噸級原油碼頭,5千噸、3千噸和2千噸級成品油碼頭各1座。國家交通部規劃將湄洲灣南岸建成全國四大國際中轉港之一,南岸肖厝港區正在抓緊籌建5萬噸級集裝箱碼頭、5萬噸級煤碼頭、5萬噸級糧食中轉碼頭、10萬噸級糧食碼頭、25萬噸級油碼頭,這些項目一旦建成肖厝不僅將擁有福建省最集中的深水泊位,而且將成為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重要港口。
已投入使用的碼頭泊位10萬噸級1座、7萬噸級1座、5萬噸級2座、萬噸級以上2座,實現港口吞吐量達1500萬噸,可超2000萬噸;在建的10萬噸級2座、5萬噸級3座,萬噸級以上2座,這些碼頭泊位將陸續在今明兩年建成投產,全部投產后港口吞吐量可超過5000萬噸,屆時泉港區將建成海峽西岸xxx的石油化工港區和區域性物流中心,在泉州打造“億噸大港”中占據半壁江山。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物流公司落戶,提升港口物流園區的層次,中國海運集團有意投資建設肖厝作業區5-10#(6個10-15萬噸級)泊位,承接“港鐵聯運”項目;中國外運公司擬投資建設中外運物流園區,作為固體石油化工物流中心。
空運
北有福州長樂國際機場(相距約139到154公里),南有泉州晉江機場(相距約68公里)
歷史文化
泉港區
民俗風情泉港依山傍海,自古水陸通暢,又處于閩南語系與莆仙語系的過渡地域,方言和地理的特殊性,造成了其民俗藝術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成為令中外藝術家驚嘆的曲窩子、戲窩子。在當地民間流傳的戲曲有薌劇、高甲戲、莆仙戲、木偶戲、南音和稀有的北管。泉港人同時能夠因地制宜,靈活運用這些戲曲進行各類大、中型的表演。
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是廣泛流傳于泉州市泉港區的一種民間絲竹音樂,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管”。相傳是明清時期江淮一帶的民間音樂,通過海上運輸、南下鹽兵、淮河缺堤難民等渠道傳入,與“南管”(南音)并稱“南弦北管”。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xxx批xxx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南音
又名南曲、南弦,被譽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南音起源于泉州南部,以閩南語音為主,始于何時,民間有種種傳說,卻未見歷史文獻記載。如從南樂的音階、曲牌、樂器等分析推斷,可能起源于唐代之前。它的成因、發展、成型,與歷史上的晉代永嘉年間衣冠南渡、唐末三王入閩、南宋南外正司遷泉等三次中原人南遷大移民有關。 期間,南音停止活動。20世紀80年代始,文藝復興,以莊神生為代表的山腰南音藝人又開始活躍起來,其獨樹一幟的演奏風格曾被美譽為“北派南音”。
莆仙戲
莆仙戲是福建省莆田、仙游地域文化的積淀與結晶,素以“宋元南戲活化石”和“南戲遺響”著稱。劇目古老,有傳統的保留劇目5000多個,其中相當一部分為古老劇目。音樂曲牌豐富,有曲牌一千多個,音樂歌舞“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采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建國初期后龍鎮的涂坑村、界山鎮的潘南鹽場、山腰鎮錦聯村、錦山村、錦塔村曾辦有莆仙戲劇團。現莆仙戲仍是界山、南埔、后龍等鎮民間歡慶的重要節目,每逢重大民俗節日,甚至老人慶壽,孩子考上大學,都請來莆仙戲劇團。最為隆重是演“文武臺”,即請來兩個戲班,在村里各搭一處戲臺同時演出。莆仙戲的引入,也帶來了與北管音樂不同特色的的莆仙音樂。[3]
薌劇
薌江,是福建九龍江流經漳州時的簡稱。薌劇,顧名思義,是流行于漳州薌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其足跡遍及閩南和等地區及東南亞華僑居住地區。薌劇是福建主要地方劇種中較為年輕的一個,它的前身是歌仔戲,而歌仔戲又是由漳州一帶的錦歌、車鼓、采茶和以后傳入的四平戲、白字戲、京劇等各種民間藝術形式,經過揉合吸收后形成的一個新興劇種。因此,閩南薌劇與歌仔戲同根同源。
泉港薌劇以漳州方言為戲腔,曲牌以薌劇傳統曲牌、擊樂以京班鑼鼓經為主,基本輪廓類同歌仔戲。薌劇在解放前夕傳入前黃一帶,迅速為泉港群眾所接受,至20世紀60年代停演,1978年再興起,20世紀十年代達到鼎盛。
高甲戲
高甲戲又稱戈甲戲、九甲戲,是福建省主要劇種之一,形成于清代中葉,主要流傳于晉江、泉州、廈門、龍溪等閩南地區、省,以及港、澳和東南亞華僑聚居地。高甲戲是由閩南化裝、裝扮故事而形成的。明末清初,泉南各地農村每遇迎神賽會或喜慶節日,村民們裝扮梁山泊英雄人物,配以閩南鑼鼓和民間的“紅甲吹”、“十音”之類曲調,參加隊伍,間或就地表演以故事為主的簡短故事和各種武打技藝,只有道白,少有唱腔。這種形式的出現,很受村民喜愛,隨著便有由兒童組成的業余戲班出現,演出節目仍為梁山泊故事,后來逐漸為成年人扮演的專業戲班所代替,稱為“戲”,藝術上有了發展提高,唱、做、念、打俱全,節目內容也較豐富。解放后,泉州高甲戲經過、創新,有了很大的發展。高甲戲在20世紀初傳入境內,人們又稱為南戲,主要在山腰、前黃、涂嶺一帶流行。
掌中木偶戲
掌中木偶戲又稱布袋戲,國內外稀有,屬于國家扶持劇種。在泉港屬南派掌中木偶,主要受惠安涂寨輻射而發展。近百年來境內出現了涂嶺驛坂村陳媽居、邱后村生、山腰大前黃村黃烏猴等頗有名望的布袋戲班師傅。
銅管樂
此民間演藝團體俗稱西樂隊。據說1934年十九軍兵敗之后,有一位十九軍士兵不愿被軍隊收編,就在山腰潛居,閑時教當地村民吹無按鍵的五音銅號。xxx時期,其又辦起管樂隊宣傳xxx思想。這一演藝形式流傳開來后,泉港出現不少西樂隊,自20世紀十年代,成為當地殯葬儀隊之一。當時一些學校也教習學生演奏,辦起銅管樂隊。
文管
泉港文管流行于泉港區界山和南埔、后龍等地,是由莆仙戲演化而來,傳入泉港后由泉港地方方言演唱的一種民間音樂,既有純器樂的演奏,也有以器樂伴奏結合表演的戲曲片斷。界山鎮位于湄洲灣南岸的泉港區北部,系泉州市的北大門,與莆田市仙游縣毗鄰,是泉州市和莆田市的交界地,由于所處地理特殊,特別是臨近莆田,與莆田的來往甚密,是泉港文管產生的主要原因。
樟腳舞龍燈
一盞盞花燈綁在木板上,根據每家每戶男丁的數量,或8盞一排,或10盞一排,村民只要兩頭扛著木板游于鄉間就可以了。花燈要固定在木板上,是家家戶戶都有的,每塊約5米長,根據花燈的數量在板上鑿出圓洞,將安放蠟燭的木樁固定在圓洞上。傳統的樟腳燈籠是由藤條扎成,外面再裱上油紙,油紙燈籠通過底座上設置的U形鐵條固定在木板上。花燈游龍時大家總是有意無意地燒掉幾盞紙花燈,當地人稱為“出燈”。來年還要補上幾盞新燈,因為“添燈”閩南話就是“添丁”啦。為這個傳承300多年的樟腳民俗帶來一絲現代感。
七星燈歌舞
七星燈是山腰、峰尾、前黃一帶的村莊元宵民俗中一種吉祥的燈,人家相信這種燈能夠庇佑早生貴子。它是在一根一丈多的竹竿頂掛著華麗的六角燈罩,每角系一盞紙制天地燈,俗稱魁燈,有的還在燈罩上端糊著一只昂首的紙鶴。各村七星燈的禮俗不一,如后張村是把七星燈奉在家中禮拜三日,然后把魁燈送給已婚未育人家,其余物件焚化;壩頭一帶是新添丁人家糊七星燈,15日,以謝神靈;峰尾則把七星燈橫列于一竹竿中,掛在門前朝拜三日,然后焚化。
山腰一些村莊還會在元宵節舉行搶七星燈活動。華燈初上時,禮炮三響后,撐燈者舉著七星燈,朝廣場上眾多搶燈者舞動,搶燈者等六盞魁燈從頭上劃過時,躍起奪燈,一時互相碰撞,歡聲雷動,奪得魁燈者笑逐顏開,將其帶回家中。搶七星燈的民俗活動自之后已逐漸匿跡,但上世紀80年代始,一些民間藝人吸收其文化內涵,根據這種民俗活動獨特的情景,編成民間歌舞。老藝人所編的搶燈歌舞《七星燈》,選南音、北管的小吹名曲《貴子圖》作為舞曲,配上嗩吶和打擊樂,使整個舞蹈表現出喜氣洋洋的氛圍,特別是舞蹈中出現的男丑、女丑、老頭、少女和兒童等角色,以不同的舞姿展現出活潑而又緊張、風趣而又幽雅的場景。1986年,《七星燈》經過加工,由惠安高甲劇團排練后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榮獲創作、演出和編導一等。
藝人們還借助七星燈演練成七星燈踩街節目,參加市區一些大型的踩街歌舞活動。參加踩街的女生穿上紅艷的傳統服裝,手里舉著一盞紅紗燈,頭上戴著金色的圓形道具,道具上妝飾著六盞小紙燈。
“福船”制造技藝
中國“四大古船”之一的“福船”,是中國古代海船中的一種船型,是福建、浙江一帶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稱,又稱遠洋木質帆船。早在宋、元時期,古城泉州的造船業就已經蓬勃興起。以“峰尾黃氏造船世家”和王氏(王堯)造船師為代表的泉州造船人,更因其擅長制造“福船”而著稱于世,其中黃氏造船人建造的“黑舶五青堰”船型便是“福船”的主船體。坐落在峰尾鎮的黃氏元修古船模廠,就是展覽館內所展福船的“出生地”。黃氏元修古船模廠廠長黃唐安介紹說,據《黃氏族譜》記載,公元1405年,以峰尾“黃氏造船世家”黃元修率領的造船人參與了鄭和的“下西洋之旅”,并籌劃規模龐大的造船工程,負責工程規劃、船藝設計、材料統籌和監匠訓導等重要工作;至順治十三年和康熙二十八年又相繼參與鄭成功、施瑯為收復而建造戰船的工程事務,峰尾黃氏造船大師黃都受清朝廷任用為“道憲廈廠軍工匠首領”。
施厝扁擔拳
在泉港區域,“施厝扁擔”可謂家喻戶曉。它是當地人們喜愛的武藝拳種,是泉州南少林寺武功在民間的遺技。扁擔拳的前身是泉州少林寺的護寺棍法,傳入施厝后,村民以扁擔演練少林棍法,故稱“扁擔拳”。
莆仙話
據古代舊版《莆田縣志》、《楓亭志》載,當時這些村落雖劃歸惠安管轄,但這些村在解放前稅糧仍由楓亭負責,莆田話的底子是閩南話。后龍、峰尾、南埔三鎮的方言介于閩南語泉州話與莆仙話之間,由于兩種方言片區的交叉區,融匯,而形成獨特的“頭北話”或稱“下話”;而界山鎮等鎮,特別是鄰近楓亭的鎮的語言則仍然保留是莆仙腔還沒有被泉州話完全——人稱“頂話”。自明末至今,由于地域管轄的變化,“頂話”也多少融進了“下話”的某些成分,是被泉州話部分的莆仙話。[4]
風景名勝 筆架山
位于惠安和泉港的交界處,海拔752.3米。山頂三峰相連,猶如筆架,山以此而得名。這里紅花遍野、新綠滿山、泉水淙淙、林濤陣陣,是一個休閑避暑勝地。筆架仙公寺傳說因祀“何氏九仙”而名,是泉州仙公始祖。寺中兩根巨大的青龍石柱,氣勢磅礴,騰云駕霧,如擺脫羈絆飛向藍天;左邊是“仙公閣”,中間是“殿”,右邊是“三寶殿”,三殿處于同一水平面,甚是壯觀。
樟腳古民居
從324國道泉港區段朝陽公往里走三四公里,經過蜿蜒盤旋的山,即到涂嶺鎮樟腳村古民居,砌成于清嘉慶四年,已有207年的歷史。樟腳村還有大溪澗、金鐘潭、山寺、陳平山烈士故居和等。山坡上一層層上下重疊、一幢幢首尾相連的“石頭厝”,儼然是一座古城堡。村里人說,村子里有一株年齡為700多年的大樟樹,人爬到樹上俯瞰,村子如在腳下一般,樟腳村因此得名。走進這一片全是石頭壘砌而成的房屋群里,歷史的厚重感充盈在空氣中。墻上的石卵石塊,都是鐵紅色的風化石。砌屋時依山就勢,上下左右都不講究布局。許多人家,同一座房子里從這個房間到那個房間,還得上幾級石階。戶與戶之間,都有石卵臺階相連。一般房子都用石砌到頂,也有部分壘土坯的。這些房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窗戶少而小,據說是從防盜方面考慮的。
“玉笏朝天”
進入泉港境內的涂嶺下爐,舉目可見一塊突兀的菇形頑石,此石乃聞名的“玉笏朝天”。泉港人稱,“玉笏朝天”凝聚著泉港人的精靈,象征著泉港人的拼搏沖勁。
前黃土樓
在前黃鎮前黃村的西南面,有個村落名叫土樓,村名取之一座雄偉奇特的古民居大樓。這座大樓俗稱“土樓”,又名“定樓”、“黃素石樓”,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系黃素、黃堂官父子歷時30多年建成的。樓高9.4米,長、寬各20.8米,為石構方形平頂四合式三層樓閣。樓內構房36間,樓外建72間環屋,共108間正輔房屋,連庭院總長75.1米,寬73.5米,占地約5400平方米。總體結構主次有別,統率有序,恢宏壯觀,形成一個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宏偉建筑群。
伏虎勝境
從福廈公涂嶺車站東南行約五華里,有位于昆侖山南的伏虎巖,俗稱虎巖山,山腰有虎巖寺。
天巖湖
天湖巖風景區位于泉港區南埔鎮西南的天湖村的天湖巖山上,北臨湄洲灣,東毗五公山,南望凈峰山,西鄰山。因山上有個天然的湖泊而聞名。傳說在唐開元年間,“八仙”發現這里景幽地美,曾聚集在天湖池畔奏樂歡歌。明武朱厚照下江南時慕名前來游覽,揮毫寫下“天湖福地”四個字。有“金鎖鎮天湖”、“金龜背印”、“丹鳳吸水”、“靈龜飲露”、“寶座”等十大天然奇景。天湖巖山頂在明朝年間建有烽火臺,以御倭寇。現遺址尚存,成為泉港區重要歷史文物之一。
惠嶼島
惠嶼(俗稱“橫嶼”),地處泉州市最北端,是橫亙在湄洲灣中的一座島嶼,也是少有的海島行政村之一。從北面的莆田秀嶼或礫嶼上看來,它活脫脫是一條蹦出水面的大龍蝦。島的最北端,臨海處的山勢成“W”狀,兩側突出于海面的半弧形山脊,儼然是龍蝦的兩條前足(最北端的蝦足上立著一座大型燈塔);中間凹陷處的山丘酷似蝦頭,蝦頭上裸露出兩塊天然巨石,恰好點成了蝦目。蝦身蠕蜒至最南端的“南尾”,就更象是蝦尾了。龍蝦張口舉爪,雄踞在湄洲灣的要沖之處。陸不暢而水交通發達,這龍蝦扼三縣(莆仙惠)水咽喉,曾是海盜盤踞和出沒的地方。
土坑民居群
劉氏古民居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后龍鎮土坑村。1980年,該古民居建筑群曾被列為惠安縣級文物單位。古民居建筑群南面有座明·萬歷年間建造的白石宮(參見泉州歷史網《泉州·白石宮》),前面有清朝建造的南文武館“選青齋”和北文武館“凌云齋”。土坑村因其古民居建筑群,于2003年列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
山腰鹽田
福建泉州泉港區是一顆鑲嵌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版面上的耀眼明珠。這里不僅有國家大型石化,還有一座兩百多年歷史的鹽場――山腰鹽場。
山腰鹽場處福建省湄洲灣南岸,企業現有生產面積9萬公畝,年實現產值2700萬元,年上繳稅收650萬元,是全國107家食鹽定點生產企業之一,福建省xxx的食鹽(載體鹽)生產和出口。
峰尾東岳廟
東岳廟位于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誠峰村圭峰小學對面。這里北障沙格,南近黃峰,與興化吉口、湄洲諸島互為犄角,自古就是一道海防要塞。明洪武廿年(公元1387年),為御倭寇,筑石構城垣,即峰尾城,城東舊城頂高阜,筑有煙墩烽火臺。東岳廟就建在城之南門外旁,坐北朝南,占地668平方米。
圭峰塔
圭峰塔,坐落于泉港區峰尾鎮,位于湄洲灣南岸的峰尾半島上。圭峰塔為四角重檐樓閣式的三層石砌塔。總高六米,底座實心,高2米,寬3.7米。上二層逐層收分。座上xxx層高1.8米,邊寬3.2米,面向東,設塔龕門。塔室內正中石壁上浮雕一坐像。右壁勒“重建圭峰塔記,門邊鐫一對聯,寫“作東南巨鎮,起海國文明”。座上第二層高1.6米,邊寬2.8米,門楣上陰刻楷書“圭峰塔”三字為額。塔頂上置葫蘆塔剎高0.58米。
峰尾古城
峰尾古城位于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峰尾鎮三面環海,一面連山,俗稱峰尾半島,古稱“烽火島”,又稱“圭峰”,因后人仰慕先賢盧琦(號“圭峰”)而立此名。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與惠安的崇武鎮、石獅的祥芝鎮、以及晉江的深滬鎮,并稱閩南四大漁鎮。。峰尾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由于水陸交通便利,這里自古是名埠良港、漁商重鎮,海上貿易發達,又有“小上海”之譽。峰尾文化底蘊深厚,擁有獨具特色的北管音樂、古船模制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圭峰塔、峰尾古街、東岳廟、義烈廟、漁屋、五里海沙、峰尾灣、石眠床、石狗尾、城外海、東頭祠堂、西頭祠堂等閩南漁鎮特色的人文景觀。
沙格靈慈宮
位于泉州市泉港區南埔鎮沙格村東端,北臨湄州灣。始建于元至正年間(1314—1368),奉祀海神天妃。為清光緒五年(1879),坐北朝南,東西寬18米,南北進深22米,占地500多平方米。二進由山門、拜亭、兩廊和大殿組成。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內懸掛一方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惠安知縣胡文所立“海天元后”大木匾。拜亭為重檐歇山頂,內有八角藻井結構。宮有5對輝綠巖、花崗巖的透雕大石柱,均為清代惠安石雕藝術的上乘之作。[5]?
著名人物
盧琦
盧琦(1306~1362年),字希韓,號奎峰、立齋,惠安后龍峰尾(今屬泉港區)人。他又是元代一位大詩人,為元末閩中文學四大名士之一,著有《奎峰文集》10卷、《詩集》12卷,《四庫總目》傳于世。《惠安縣志》評價其詩“出元代三十大家之上”。
王忠孝
王忠孝(1593—1667年),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生,字長儒,號愧兩,南埔鄉沙格村人。崇禎元年(1628年),舉進士,授戶部主事,在中央財政部門管籍帳和田賦之事。康熙六年(1667年),王忠孝病歿于,享年74歲。王忠孝是一位大學者,述作頗豐。著有《回居錄》、《孝經解》、《易經測略》、《語錄》及詩集、文集等。他的遺著后人輯為《王忠孝全集》,共12卷。
黃文惠
黃文惠字仲晉,明惠北忠恕鄉六都前黃(今泉港區前黃鎮前黃村)人。生于明神萬歷元年(1573 年),卒于明崇禎七年(1634 年)。于萬歷四十年(1612 年)中高崇谷榜舉人,終官四川合州(今重慶合川市)知州。黃文惠出生于數代書香門第,父親曾是縣學庠生。他自幼聰穎好學,且性格剛毅。
郭良
郭良,字復吾,號北洲,泉港區山腰鎮前郭自然村人,生于明朝正德十一年,卒于明朝萬歷十五年(1516年—1587年),享年72歲。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登進士,累官刑部主事至廣東參議,萬歷六年三月十三(1578年)因病退休。《上郭郭氏家譜》記載明隆慶欽賜圣旨八道,郭良“佐朕維新之化”“共成弻教之鳳”“賦政端嚴 裼躬澡潔”“積有年勞 賢聲丕著”等,《福建通志》“署提學,以身律諸生”,《云南通志》“去滇之日,行李蕭然”,《泉州府志》“正直忠厚、為世所”,《惠安縣志》“宦履所至、皆有循績”,《墓志銘》“吾以不賄,聞于諸侯,今以使入,而以賄入乎”等等,還有更多的“德才義孝廉”傳統美德的文字記載。
黃正元
黃正元,字掄卿,號舜廷。清惠北鰲塘鋪前黃(今泉港區前黃鎮土樓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卒于清德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穆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武舉,光緒三年(1877年)中武進士。授御前侍衛,武翼都尉,誥封修職郎。
福建省行政區劃 福州市 鼓樓區 臺江區 倉山區 馬尾區 晉安區 福清市 長樂市 閩侯縣 閩清縣 永泰縣 連江縣 羅源縣 平潭縣 南平市 延平區 建甌市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陽市 松溪縣 光澤縣 順昌縣 浦城縣 政和縣 莆田市 城廂區 三明市 梅列區 三元區 永安市 明溪縣 將樂縣 大田縣 寧化縣 建寧縣 沙縣 尤溪縣 縣 泰寧縣 泉州市 鯉城區 豐澤區 洛江區 泉港區 石獅市 晉江市 南安市 惠安縣 永春縣 安溪縣 德化縣 金門縣 廈門市 思明區 海滄區 湖里區 集美區 同安區 翔安區 漳州市 龍文區 薌城區 龍海市 平和縣 南靖縣 詔安縣 漳浦縣 華安縣 東山縣 長泰縣 云霄縣 龍巖市 新羅區 漳平市 長汀縣 武平縣 上杭縣 永定縣 連城縣 寧德市 蕉城區 福安市 福鼎市 壽寧縣 霞浦縣 柘榮縣 屏南縣 古田縣 周寧縣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