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同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后晉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場為同安縣,屬泉州。1958年析同安縣劃歸廈門市,1970年6月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3年6月復析同安縣歸廈門市。實施縣治,因同安縣縣城呈束腰銀錠狀故稱銀城。歷史上曾管轄過金門、廈門兩島及集美、龍海部分地區,解放后行政區域曾幾度變更,1973年劃歸廈門市管轄,是廈門經濟特區的xxx轄縣,地處廈、漳、泉三角區的中心地帶,是我國沿海較早的縣之一。它東南臨海,面對金門,沿海有大嶝、小嶝、角嶼三島與金門距離1.67海里。內陸三面與南安、安溪、長泰、集美接壤,全縣面積1079平方公里,人口52萬多人。 同安縣除這個有1700多年的古名稱外,還有同邑、銀邑、銀同等別稱。其中銀字是銀城的簡稱。同安于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創筑縣城,城因東西廣,南北隘,如銀錠樣,故名銀城。南溪有三石,狀若魚,色若銅,故又名銅魚城(康熙版《大同志》卷一)。因此,銀城、銅魚城成為同安縣的代稱。
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泉州、廈門、漳州、莆田四市地,縣治在今泉州市南安豐州鎮。后晉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場為同安縣,屬泉州府。
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同安縣并吞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后為威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漳州、廈門)。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于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筑廈門城。 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5 年)在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置思;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清沿明制。清xxx始,隸屬福建興泉永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臺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于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臺自泉州移駐廈門;雍正六年即1728年府改為道,和興泉永道都屬于福建省,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屬于興泉道(后為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道,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4月28日,思明縣正式成立,隸屬福建軍,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大田縣,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國人民(即福建人民)設廈門特別同安縣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門。翌年1月閩變失敗后,廈門特別市和興泉省隨之撤銷,廈門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直轄。
1934年
同安、思明縣屬第政督察區(駐同安)。
1935年04月
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
1938年05月至1945年09月
廈門島淪陷。
1945年10月
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后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xxxxxx勝利,國民恢復廈門市建制,直屬福建省管轄。
1938年05月至1945年09月
廈門島 淪陷, 同安縣仍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09月
隸屬于福建省第政督察專員,管轄泉州、莆田、廈門。
1950年07月
改屬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管轄泉州、莆田、同安縣,后改名為晉江專區。
1958年10月
從晉江專區劃出改隸于廈門市。
1970年08月
再劃歸晉江地區。
1973年09月
歸隸廈門市。
1949年09月至1950年03月
同安縣人民下設7個區公所,作為縣人民派出機構。基層建制沿用時期的保甲制度。具體分布是:xxx區駐后祥,轄27個保;第二區駐后溪,轄22個保;第三區駐安柄,轄16個保;第四區駐布塘,轄19個保;第五區駐馬巷,轄30個保;第六區駐曾厝,轄22個保;第七區駐大同,轄14個保。
1950年04月
開始,廢除保甲制度,將保改為鄉,作為基層組織。最初以1保為1鄉,根據管理需要,逐步改建。
1950年底開始,廢除保甲制,建立鄉。
至1951年03月
全縣設置7個區、2個鎮(城關、馬巷),下轄139個鄉9個街道。
1952年10月
將原7區2鎮擴增為10區,轄城關、馬巷2鎮及138個鄉。
1953年10月
將第三區的集美鄉劃歸廈門市管轄。
1953年11月
劃集美鄉歸廈門市同安縣。
1955年10月
重新劃為7區(東孚、后溪、洪坂、后寨、布塘、馬巷、洪鐘)1鎮(城關),下轄141鄉(其中東山、碧岳、田洋、朝、祥橋、鳳崗、五顯等7個縣直轄鄉)6條街(后爐、三秀、東溪、雙溪、西溪、西安)。
1955年10月26日
將原10區138個鄉,重新調整劃分為1個鎮7個區,下轄6個街道141個鄉,其中7個鄉為縣直屬。
1956年04月
將全縣原7個區、1個鎮、138個鄉,合并為4個區、2個鎮,下轄49個鄉、10個街道,同年6月完成。4個區是:策槽區,轄13個鄉;汀溪區,轄11個鄉;馬巷區,轄12個鄉;灌口區,轄13鄉。城關鎮和馬巷鎮,共轄10個街道。
1956年6月
合并區、鄉,將全縣原7區1鎮、141鄉合并為4區2鎮,下轄49鄉10個街道。
1956年7月
經上級批準增設灌口鎮,將灌口鎮周圍的農業人口區域增設張莊鄉,即為4區3鎮50鄉。同年12月,經省民政廳批準,城關鎮成立西溪、友誼、三秀、后爐、東溪5個居民委員會,同時撤消原6個街公所。
1957年02月
省人民將灌口區的金山、白礁、錦宅、角尾等鄉劃歸龍溪縣;繼而于5月又將灌口區又將東孚、鼎美等12鄉劃歸廈門市郊區管轄。至此,全縣為3個區、2個鎮、36個鄉。
1958年03月
奉省人民委員會的,全縣重新調整、合并為新峰、永豐、城郊、云峰、美山、新民、洪塘、汀溪、新圩、果園、新巖、巷東、巷南、巷西、鹽山、前線16個鄉,城關、馬巷2個鎮。
自是年9月開始,撤銷原鄉的建制,建立人民。全縣建立、汀溪、策槽、布塘、馬巷、新店、城關7個人民,實行政社合一,下轄127個大隊、5個居委會。天馬、大帽山、白沙侖、竹壩、汀溪等農林場直屬縣。
1959年2月
全縣共建立7個人民,6個農林場,下轄127個大隊、5個居委會。
1960年
設城關鎮。4月,根據上級精簡機構、厲行節約、搞好生產的,同安縣全縣將原7個合并為策槽、汀溪、馬巷、城關4個人民和天馬、鳳南、竹壩、大帽山、白沙侖、白云飛、汀溪、海濱、祥溪9個國營農林場。
1961年09月至1964年04月
縣以下建制屢經調整,從略。
1968年09月28日
成立同安縣委員會,城關改名衛東。
1969年02月
撤銷原東坑建制,其所屬的瓊頭、陳新、井頭、城場、窗東、蔡浦、山亭、亭洋、鄭坂、后蓮10個大隊并入馬巷;湖頭、東坑、洪厝、楊厝、爐星、和平、下許、安山8個大隊并入新店。時全縣設11個人民,下轄202個大隊,另有9個縣屬農林場。
1971年01月
原南安縣管轄的大嶝劃歸同安縣。全縣為12個。3月,南安縣石井的蓮河、霞浯兩個大隊劃歸同安新店。
1980年11月
撤銷同安縣委員會,恢復同安縣人民。1981年01月,衛東改名城關鎮,轄東溪、西溪、西安、三秀、后爐、雙溪、溪邊7個居委會。是年,同安有11個204個大隊。
1981年01月
衛東改名為城關鎮。
1984年04月
恢復馬巷鎮建制(縣轄,為一級),下轄友民、三鄉、后亭、五美4個居委會和五星村委會。
1984年06月至1984年10月
同安縣相繼將城關鎮更名為大同鎮;馬巷更名為后濱鄉;新民更名為祥橋鄉;策槽更名為西柯鄉;巷東更名為內厝鄉;果園更名為五顯鄉。、汀溪、新圩、新店、洪塘、大嶝等6個,也全部更名為鄉。
1986年03月
將原洪塘鄉管轄的頂溪頭、碧岳兩個村,祥橋鄉管轄的過溪、田洋、古莊、東山、朝元、祥橋6個村,劃歸大同鎮管理。
1987年
經省批準,撤銷后濱鄉建制,與原馬巷鎮合并為馬巷鎮。1988年12月,撤銷新圩鄉建制,建立新圩鎮,實行鎮管村的體制。
1991年10月29日
經福建省民政廳批準,撤銷大嶝、、西柯、汀溪、內厝、祥橋、洪塘、五顯8個鄉的建制,分別設立鎮建制。全縣設12個鎮、18個居委會、208個村委會。
1992年03月
將祥橋鎮更名為新民鎮。鎮駐地由原祥橋村遷到烏涂村,其行政區域不變。同安縣
1995年12月
全縣共轄12個鎮、7個農林場、213個村民委員會、18個居民委員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同安縣作為廈門經濟特區惟一的轄縣,其行政建制變更的條件日趨成熟。
1995年05月31日
同安縣第十二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關于同安縣撤縣設區的決議,要求縣將《撤縣設區的報告》盡快審批,并做好撤縣設區的前期準備工作。
1995年06月13日
縣向市關于撤銷同安縣設立同安區的請示。
1995年08月25日
市向省。
1997年05月01日
同安撤縣設區,同安縣更名為同安區。
行政區劃
宋朝時,同安縣下有三鄉、三十里,后整合為三鄉、十一里,元朝依此改為四十四都,明朝則增置在坊里而都不變,直到清乾隆四年(1775年)析置馬巷廳為止,同安縣的都里基本上皆沿此置。
鄉 轄里 現今行政區 永豐鄉 長興里
從順里
里
歸德里
中華人民國廈門市
同安區五顯鎮、汀溪鎮、新民鎮、鎮、西柯鎮
翔安區新圩鎮的后埔、古宅、金柄等村
明盛鄉 仁德里
安仁里
積善里
1、中華人民國廈門市
集美區、海滄區
2、中華人民國漳州市
龍海市的角美、白礁等村 綏德鄉 同禾里
民安里
翔風里
嘉禾里 1、中華人民國廈門市
同安區洪塘鎮
翔安區內厝鎮、馬巷鎮、新店鎮、新圩鎮的新圩、詩坂以南各村
廈門島、大嶝島、小嶝島
2、中華
金門縣
1997年05月01日以前的行政區。
名稱
直轄
大同鎮
轄9個區(西溪社區、陸豐社區、同新社區、西安社區、三秀社區、后爐社區、溪邊社區、城西社區、朝元社區、)轄9個村(鳳山村、西池村、碧岳村、東山村、祥橋村、田洋村、過溪村、古莊村、頂溪頭村)
馬巷鎮 轄34個行政村(五美村、友民村、三鄉村、后亭村、五星村、桐梓村、后濱村、瓊頭村、陳新村、窗東村、蔡浦村、山亭村、亭洋村、鄭坂村、后蓮村、曾林村、后許村、黎安村、內埯村、埯邊村、洪溪村、同美村、西爐村、趙厝村、西坂村、航陽村、井頭村、城場村、沈井村、前庵村、內官村、何厝村、市頭村、朱坑村)
鎮
轄19個行政村(村、后埔村村、蔗內村、內田村、上陵村、軍營村、淡溪村、白交祠村、西坑村、羅溪村、尾林村、水洋村、小坪村、澳溪村、云埔村、云洋村、窯市村、溪東村、美埔村)
新民鎮
轄22個行政村(杜橋村、西洪塘村、西湖村、鳳崗村、溪聲村、四口圳村、后宅村、禾山村、梧侶村、烏涂村、西塘村、湖安村、洋厝埔村、西山村、蔡宅村、湖柑村、柑嶺村、溪林村、后坂村、南山村、新塘村、土樓村)
洪塘鎮
轄19個行政村(康潯村、東宅村、下溪頭村、石潯村、龍東村、龍西村、洪塘村、三忠村、蘇店村、新霞村、郭山村、龍泉村、新厝村、新學村、蘇厝村、大鄉村、下墩村、塘邊村、埔后村)
西柯鎮
轄15個行政村(陽翟村、卿樸村、瑤頭村、丙洲村、潘涂村、洪塘頭村、后田村、西柯村、呂厝村、浦頭村、下山頭村、埭頭村、官潯村、西浦村、美星村)
汀溪鎮
轄13個行政村(隘頭村、下村、褒美村、古坑村、西源村、荏畬村、頂村村、堤內村、半嶺村、前格村、五峰村、汪前村、造水村)
五顯鎮
轄15個行政村(埯爐村、下峰村、布塘村、店仔村、溪西村、竹山村、后壟村、軍村村、后塘村、上厝村、明溪村、宋宅村、四林村、西洋村、三秀山村)
大嶝鎮
田墘社區、山頭社區、蟳窟社區、嶝崎社區、雙滬社區、陽塘社區、北門社區、東埕社區、小嶝社區、大嶝鹽場、航運公司
新圩鎮
新圩社區、東寮社區、古宅村、后埔村、金柄村、鳳村、村尾村、烏山村、云頭村、面前埔村、上宅村、詩坂村、桂林村、莊埯村、后亭村、馬塘村
新店鎮
新興社區、新店社區、蓮河社區、霞浯社區、霄壟社區、珩厝社區、茂林社區、大宅社區、呂塘社區、溪尾社區、祥吳社區、湖頭社區、東坑社區、洪前社區、洪厝社區、爐前社區、下后濱社區、劉五店社區、浦園社區、西濱社區、澳頭社區、歐厝社區、彭厝社區、前浯社區、后村社區、蔡厝社區、陳塘社區、東園社區、沙美社區、下許社區、埯山社區、界社區、鐘宅社區、浦邊社區、鼓鑼社區
內厝鎮
上塘社區、前埯村、后埯村、黃厝村、許厝村、蓮塘村、蓮前村、霞美村、趙崗村、曾厝村、官村、美山村、新埯村、鋤山村、瓊坑村、鴻山村、后田村
鳳南農場 鳳南農場區 白沙侖農場 白沙侖農場區 竹壩華僑農場 竹壩華僑農場區
大帽山農場
大帽山農場區
經濟概述
1991年,同安縣劃出12.5平方公里的土地,按照三通一平(即通、水通、電通、土地平整)的國際標準,開辟城東、城南兩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以三來一補為突破口,以城東、城南開發區為龍頭,積極引進外資企業。城南工業區位于漳溢公南側,西柯鄉燒灰村西南,總用地面積77公頃。同安縣工業區引進項目為輕工、食品、紡織、電子等無污染的來料加工型項目。至1994年,已投資6800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外資項目32個,其中15個開工;城東工業區在同安銀城碑酒廠以東,環城北北側,總用地面積88.67公頃,以引進中小型食品、輕工、機械加工為主和少量大型的上述項目。至1994年,基礎投資5000萬元,引進外資項目16個,其中11個已開工。
歷史文化
同安縣地處閩南金三角中心地帶,閩國時期正式設縣,歷史文化積淀豐厚。這里的農民畫發展較早,普及面廣,長期吸收戲曲,舞蹈、音樂的精華,建立了一支以農民為主體,兼有年畫、風俗畫、墻畫、繡花、剪紙、雕刻等多畫種的業余美術隊伍。同安縣這幾年又不斷吸收當代國畫和西洋畫的技巧,使當地農民畫從題材內容到表現形式,都從量多面廣向高質量、高技巧發展,多次參加省級以上各種展覽活動,獲率較高,其中《香蕉家禽》、《農村經濟搞活了》、《同安車鼓》、《龍舟競渡》等4 幅入選1983年全國農民畫展并獲。《同安車鼓》被選送出國巡展。 1987年作品《春》入選參加中國首屆藝術節展出并收藏。1988年有14 幅作品入選省農民書畫大賽展,4幅獲優秀。1989年《春》、《采茶舞》、《錦上添花》、《春播忙》收入《中國現代民間繪畫選萃》一書。 1988年,同安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風景名勝
同安山川毓秀,擁有不少名勝古跡。坐落在縣城以東的梵山寺、梅山寺,同安縣宋代理學家朱熹曾在那里留下不少碑文石刻。縣境內還有宋、明、清各代文物墨跡,如宋代的婆羅門塔和古窯址,明代的石塔,清代的甘露寺和績光銅柱牌坊等等
著名人物 人才輩出
同安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科技巨匠蘇頌、民間醫圣吳、理學名宦林希元 同安縣、一代直臣洪朝選、民族英雄陳化成、語言大師盧戇章、奇才辜鴻銘、華僑旗幟陳嘉庚、婦產科專家林巧稚、化學家蔡啟瑞、乒乓球世界冠軍郭躍華、原交通部部長彭德清等尤為突出,素有海濱鄒魯之地、聲名文物之邦的美譽。
著名僑鄉
同安是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祖籍地,與金門、有著緊密的血緣、地緣、史緣、神緣聯系。
特產小吃 炸棗
特色小吃炸棗:廈門同安著名的古老小吃,為同安五寶(馬蹄酥、封肉、炸棗、炸五香、碗仔粿)之一。
作法:原料分為皮、餡。皮一般為上好地瓜,米磨(碾)成粉,餡一般為花生、豌豆、芝麻餡,也可用蔬菜。把餡包在皮里,放在沸騰的油鍋炸,口感甚佳。
炸五香
五香條:五香是廈門同安傳統小吃。長期以來,每逢過年過節、婚壽喜慶,家家戶戶辦喜事必備的五香配酒是xxx味的佳肴之一,所以拿來招待親朋好友是xxx不過,這已成了廈門同安的傳統風俗之一。色澤赤褐色,鮮香酥脆,餡潤滑甜美,熱食味道尤佳,佐酒甚宜。同安縣
五香條作法:豆腐皮【豆膜】、豬瘦肉、淀粉、洋蔥、精鹽、味精、砂糖、五香粉、干扁魚、馬蹄、花生油。
馬蹄酥
馬蹄酥:廈門同安傳統特產,盛行于同安。用面粉制皮加香油作為進香的供品,所以俗稱香餅。
作法:用精面粉、白糖、精生油、麥芽糖、花生仁和白芝麻,分皮、酥、餡三道制作工序。
封肉
封肉:廈門同安傳統小吃。
作法:將豬肉(前腿肉)切成方塊,約二斤左右,用方形紗布包扎同安縣,放在干凈的鐵鍋,倒上熟豬油,加熱,把整塊豬肉放到鍋內熱炒,加上醬油、白糖、味精、米酒、八角香料等,再配上香菇、板栗、蝦仁、壕干等佐料,放在鍋里燜上兩個半小時即可。
碗仔粿
碗仔粿:廈門同安傳統小吃。
作法:主要原料是硬米,把經水泡過的大米放在石磨磨成漿,配上肉泥、油蔥等佐料,經過蒸炊便可。
番薯粉粿
番薯粉粿:廈門同安傳統小吃,盛行于同安新店鎮一帶。同安縣
作法:用大米熬粥,拌上地瓜粉,放在石臼舂爛,使大米和地瓜粉揉合一起,然后加水,稠稀中,再放到鐵鍋里煎成一張一張的薄餅皮,切成兩厘米寬的粉條,涼在敢壺里。煮的時候,下足豬油,加上海蠣、海蟶、小蝦等海味,面上撒些蔥花或芹菜。
進士芋
進士芋:同安汀溪褒美的檳榔芋,久負盛名。有褒美進士芋的美稱。
甘蔗:同安大同鎮田洋村的甘蔗,久負盛名。由于田洋村土壤、氣候等原因,種出來的甘蔗甜份多,味道足。
文昌魚
文昌魚:廈門同安區特產。這種魚沒有頭,也無鰭無鱗無脊根,甚至連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都沒有,心臟是一個能跳動的腹血管,血無色,半透明,除口和咽喉外,就是一條直腸和,構造較簡單。
魚皮花生
魚皮花生:廈門同安素有盛譽特產之一,因表皮裹有魚肉而故名。
作法:采用花生仁、糕粉、白砂糖和精白面粉混合烘制而成。具有香郁酥糖、咸中帶甜的獨特風格。
燒肉粽
燒肉粽:廈門同安傳統小吃。
作法:以上等q、香菇、蝦仁、栗子、豬肉(或雞肉)為主,精工烹制。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經黃閃亮,再配上沙茶醬、蒜絨、辣醬、蕪菜等調料,更加美味可口。
桔紅糕
桔紅糕:同安傳統食品。外觀光滑如玉,潤澤細膩。入口松軟耐嚼,清香爽口。產品暢銷各地,馳名。
龍眼:同安一大特產。現有多個品味,具有粒大、皮薄、汁多、味美等特點。龍眼曾為上奉帝王的貢品。
黃金桂
黃金桂:廈門同安名茶,又名黃,是烏龍茶中的珍貴品種,曾獲全國優質名茶之冠。黃金桂具有萌芽早,采制早,上市早,外形細、勾黃,肉質香、醇、鮮的特點,使其成為烏龍茶中的珍品。
米酒
米酒:廈門同安傳統名酒,產于竹壩酒廠。選用清純甘甜的石垅泉水和優質上乘的糧食、酒曲釀造的,工藝原始淳樸,釀出米酒、沉缸老酒、桂圓大補酒三個系列10多種酒。其中竹壩38度米酒曾被拿到法國波爾多試驗室去檢測,發現米酒各項指標均屬上乘。
印尼風味小吃
印尼風味小吃:廈門同安竹壩華僑農場xxx特色的東南亞美食。最常見的有黃飯、咖喱雞、海蠣片、什菜湯、印尼肉串、印尼春卷、美果魚絲、加多加多、土豆肉丸、豆腐肉丸、酸甜牛百、椰城牛肉、萬隆粉絲、巴東牛肉、苦瓜肉丸、海南白斬雞、索托牛肉湯等。每一款均帶有濃烈的東南亞蕉風椰海風情,熱辣辣地挑逗客人的味蕾。
百味果酒
百味果酒:產于廈門同安竹壩百味果酒莊。該酒莊聘請著名釀酒專家熱拉爾?高林先生擔任總技師,同時引進全套發醇設備和醋化設備。生產出高品質的果酒、果醋系列產品。其中部分產品經過法國有關部門檢測,完全達到法國同類產品標準,并獲注冊登記。竹壩百味果酒把高品味的法國飲食文化奉獻給游人。
壕
壕:壕的書名叫牡蠣。它的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干肉中含有45-75%的蛋白質,7-11%的脂肪,19-38%的糖和多種維生素,被譽為海中牛奶,同安壕的產地主要有大嶝鎮的陽塘、小嶝、新店的歐厝、馬巷的瓊頭、西柯的后田、丙州等地。
壕仔煎
壕仔煎:廈門同安xxx家鄉風味的小吃。原料主要用韭菜、海蠣、拌點地瓜粉、油放到鍋里煎即可。
著名人物
同安幅員廣袤,地靈人杰。唐代定居現地廈門禾山南陳北薛的陳黯、薛令之,開同安海濱鄒魯之先河;北宋同安白礁神醫吳夲又醫濟人成為今天閩臺兩地共同的英靈;蘇頌以成功研制水運儀象臺攀登十一世紀中外科技高峰;南宋朱熹首任同安,興賢育才,留芳千古。由明至清,銀同寶地,更是英賢競立,人才輩出。理學名宦林希元二疑體用,為朱子之真傳嫡派;雙冠南宮的許鐘斗被泉州府地稱為天下xxx敖(能干),許獬進士頭(即會元);洪朝選居官,剛介直聲;陳永華渡臺先賢,創功立業;陳化成捐軀為國,彪炳史冊。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