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垣縣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建制沿革

      夏朝時,襄垣屬冀州。

      

    商初屬上,后并入黎國。

      西周時期,復屬上。

      

    春秋時期,周桓王二十一年地屬魯大夫黨氏食邑,后被赤狄所奪,地歸潞子嬰兒國。周定王十三年晉景公滅赤狄,地歸晉公族食邑。周敬王十二年行政區調整后,地屬平陽。

      

    戰國時期,周貞定王十四年,歸晉侯趙襄子領地。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取名襄垣,亦曰襄垣。周安王姬嬌二十六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韓首置上黨郡,郡治襄垣城。周赧王五十五年,秦伐韓,割斷上黨與韓都聯系,上黨守馮亭以郡歸趙,地又屬趙。趙王遷十四年,趙被秦滅,地歸秦轄。

      

    秦朝時期,置襄垣縣屬上黨郡。二世胡亥二年為戰國七雄之余魏王豹所據。

      西漢新王莽始建國元年,改襄垣為上黨亭。

      

    東漢光武建武元年,易亭為縣,復稱襄垣,屬并州上黨郡。

      

    東漢建武四年,屬匈奴族郝散領地。

      

    西晉永嘉二年,劉琨遷都尉張倚領上黨據襄垣,在城北12里(今堡底村一帶)筑安民城。

      

    東晉咸和三年,為后趙石勒轄地。升平二年,上黨郡治安民城,地屬前燕。太和,五符堅滅燕,地屬后秦。太元十一年,地歸后燕。太元十九年,北魏割上黨置襄垣郡,領屯留、長子、壺關、寄氏、樂陽五縣。

      

    北魏泰常五年,廢郡復縣,屬鄉郡。北魏建義元年,復治襄垣郡,領五原、建義、刈陵、襄垣四縣,屬并州。

      

    北齊廢郡為縣。

      

    北周宣政元年改襄垣為潞州,開皇三年罷州。十六年于襄垣置韓州,隋大業初罷州為縣,屬上黨郡。

      

    唐武德初,復置韓州于襄垣,因漳水浸城,筑新城于甘水之南(今址)。領襄垣、銅 、黎城、涉縣、武鄉等五縣。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縣屬潞州。

      

    五代時期,梁三年,地屬梁。龍德三年屬五代唐。清泰三年屬五代晉。天福十二年,屬五代漢。乾佑三年,屬五代周。

      

    宋太平興國二年,屬隆德軍,后屬隆德府。靖康初,屬金河東潞州屬縣。

      元至元八年,廢屯留縣并入襄垣,為潞州轄縣。至元十五年屯留、襄垣分置。

      

    明嘉靖八年,襄垣屬潞安府。

      元年(1912),襄垣直屬山西省。

      

    三年(1914),屬冀寧道。

      六年(1917)廢道歸省。

      二十六年(1937),山西在省、縣間設區(稱行政專員)襄垣屬第三區(區設沁縣)轄縣。

      二十九年(1940),屬太行區第二辦事處轄縣。

      三十年(1941)8月,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二專署轄縣。

      三十五年(1946)6月歸太行二專區轄縣。

      三十七年(1948)9月,屬華北人民太行二專區轄縣。

      三十八年(1949)5月,屬左權專區轄縣。同年8月改屬山西省長治專區轄縣。

      1954年5月,屬晉東南專區轄縣。

      

    1958年9月,襄垣與沁縣合并,改稱襄沁縣,后又與沁源合并,又稱沁縣。

      1959年9月,三縣分治,襄垣仍為晉東南專區屬縣。

      

    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襄垣改屬長治市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4年襄垣恢復鄉鎮建制,轄有六鎮十四鄉。六鎮即:城關、王橋、夏店、侯堡、虎亭、西營。十四鄉即:善福、北底、八里莊、原莊、九莊、南邯、榆林、上馬、東嶺、史北、、龍王堂、下良、強計。

      2001年1月撤并鄉鎮時,縮編為8鎮3鄉,即將八里莊并入城關鎮,更名為古韓鎮;原莊鄉并入王橋鎮;南邯鄉、九莊鄉并入夏店鎮;東嶺鄉并入虎亭鎮、鄉、史北鄉、龍王堂鄉合并,編為鎮;下良鄉、強計鄉合并,編為下良鎮;榆林鄉并入上馬鄉。侯堡鎮、西營鎮、善福鄉、北底鄉原建制不動。

       區劃詳情

    2001年至今,襄垣縣轄8個鎮、3個鄉:古韓鎮、王橋鎮、候堡鎮、夏店鎮、虒亭鎮、西營鎮、鎮、下良鎮、善福鄉、北底鄉、上馬鄉。 328個行政村,1088個自然村。

       地理 境域

    襄垣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的西麓,上黨盆地之北。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2′-113°14′,北緯36°23′-36°44′之間。東與黎城分界;西和沁縣相連;南與潞城、長治郊區、屯留接壤;北和武鄉為鄰。全縣東西長4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為1160平方公里。

       地貌

    仙堂山

      

    襄垣全境地形西北高而東南低,屬半山丘陵地區,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是內陸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魏灰山海拔1725米,為境內最高山峰(強計鄉井背村);最低海拔800米(北底鄉合河口)。縣城為境內xxx盆地,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40公里,全縣總面積1160平方公里,折合174萬畝。按地貌劃分:丘陵占57.5%,山區占31.9%,平川占10.6%.。

       氣候

    襄垣性氣候特別顯著,平均氣溫8°-9℃,四季分明,七、八、九月氣候最高,平均達23.4℃,極端最高氣溫為38.1℃。十二月、一月、二月氣溫最低,平均為-8.1℃,極端最低氣溫為-29.1℃。年平均降雨量在550毫米左右,大部集中于七、八、九三個月。全年無期一般為166天左右,最短118天,最長197天。

       水文

    襄垣屬海河流域,地處濁漳河上游。濁漳河的三大干流西源、南源、北源,分別從境內的賀家垴。南溝、吳北入境。西源、南源在甘村匯合,至北底鄉合河口與北源匯流,注入黎城,流經八個鄉鎮。境內還有史水、郭水、郝水等十多條主要支流和數百條小溪縱橫交織,河流總長度為90.5公里。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襄垣縣獸類主要有:豹、狼、豺、狐、黃鼠狼、山貓、野豬、巖松鼠、花鼠等。鳥類主要有:啄木鳥、野鴨、撈鸛、貓頭鷹、石雞、山斑鳩、喜鵲、麻雀、小燕等。蟲類主要有:蛇、蝎、蜈蚣、壁虎、蜂、蠅、蜻蜓、蝴蝶、蚊子等。魚類主要有:草魚、鯉魚、鰱魚、、蟹、鱉、蛤蚌、水螅等。

       植物資源

      襄垣縣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谷子、高梁、大豆馬鈴薯花生等。主要瓜果作物有:西瓜、蘋果、梨、葡萄。喬木類主要有:楊、柳、榆、槐、楸、椿、黃、皂莢樹和松樹。灌木類主要有:沙棘類(醋柳)、荊條、瑪瑙等。藥草類主要有:黨參、桔梗、馬斗鈴、知母、何首烏、女貞子、透骨草、甘草、黃苓、柴胡等一百余種。

       礦藏資源

    全縣煤炭儲量75.8億噸,可開采22億噸;以中灰、低、高發熱量、高熔灰份煤質的貧煤為主。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鐵、錳、銅、錫、硫磺、石膏云母石英砂、石灰石、鋁土礦、白云石、大理石、磁土等三十余種,其中煤、鐵礦極為豐富。全縣煤田南起閻村、北至南巖長達45公里,寬10公里,共計450平方公里,煤田屬沁水煤田,地質總儲量75.8億噸,煤質以中灰、低硫、高發熱量、高熔灰份的貧煤為主,西部和南部儲存有煤和配焦煤等優質煤,易開采煤一般在6米左右,覆蓋層為40-120米。鐵礦分布在王橋、北底、下良、善福、西營等鄉鎮,總儲量為3300萬噸。氧化鈣品位55%以上,是水泥、電石及其他建筑材料的優質原料。石膏石總儲量為150萬噸,分布在我縣東南部,是全省優質石膏石礦點之一。鋁土礦、大理石、白云石、石英砂的礦產資源儲量在100萬噸以上。

       水資源

    全縣共有水庫14座,其中山西六大水庫之一的后灣水庫,總庫容達立方米。全縣水資源總量為7.8億立方米。

       人口狀況

      截止2011年底,全縣總人口272369人,男性人口141588人,女性人口130781人,性別比(女=100)108.26,人口密度231人/平方公里。城鎮人口數107725人,鄉村人口164644人,城鎮人口比重達到39.55%,比上年提高1.57個百分點。根據計生部門統計,2011年出生率7.66‰,比2010年下降0.78個千分點;死亡率5.44‰,比2010年下降0.23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2.22‰,比2010年下降0.55個千分點。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268.8億元,比2010年增長15.9%,增速比2010年加快0.3個百分點。農業增加值5.2億元,比2010年增長10.6%;工業增加值231.4億元,比2010年增長16.2%;人均生產總值99027元(按2011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5333美元),比2010年增長15.2%。

       農業

      2011年,全縣新建擴建設施蔬菜園區80個,總面積達到1.5萬畝;建成了500畝以上示范區6個,建成智能化育苗大棚3座、蔬菜市場2個、冷庫3座、規模養殖小區5個,發展干果經濟林2.2萬畝;扶持了晉襄王、東寶薯業、寶達菇業、廣發禽業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2011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33564.8公頃,減少820.2公頃,比2010年下降了2.4%。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1133.8公頃,比2010年下降3.4%;糧食總產量166185.7噸,比2010年增長1.4%。其中:小麥播種面積2077公頃,比2010年下降14.6%;小麥總產量6551.6噸,比2010年下降5.8%;單產210.3公斤/畝,增長10.3%。秋糧播種面積29056.8公頃,比2010年下降2.5%;秋糧總產量159634.1噸,比2010年增長1.7%。其中:玉米播種面積26000公頃,比2010年增長2.8%;產量147596.2噸,增長4.7%;單產378.5公斤/畝,增長1.9%。蔬菜總播種面積1731公頃(含復種),比2010年增長28.7%,蔬菜產量140560噸,比2010年增長94%。油料作物播種面積291公頃,比2010年下降23.4%;油料產量417.2噸,比2010年下降25.8%。

       工業

      2011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工業企業,以下同)完成工業總產值443.5億元,比上年增長37.7%,其中重工業總產值完成442.2億元,增長37.5%,輕工業總產值完成元,增長126%。工業銷售產值完成426.1億元,增長35%,工業產品銷售率96.1%。

       社會事業 文化體育

      2011年末,全縣圖書館館藏圖書達到6.6萬冊。全年放映電影50余部,共5900場。舉辦歌舞戲曲文藝晚會30余次,觀眾20萬余人。全縣電視覆蓋率為xxx,覆蓋率為xxx,自主固定欄目達到7個,時間為5840小時。2011年,全縣運動員在各類體育比賽中獲得全省冠軍5個,全市冠軍1個。向市體校輸送運動員18人,向省體工隊輸送運動員7人,向高等院校輸送運動員21人。全縣舉辦體育賽事118次,參與群眾10萬多人。

       教育事業

      2011年,全縣各類學校共145所,在校學生39366人,教職工有3154人。全縣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為84.3%,初中入學率xxx,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6.1%,中等職業教育全覆蓋率xxx。2011年,高考二本達線人數為196人,中考600分以上考生達到84人。2011年,全縣共招聘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13名,招聘農村小學教師50名。

       科技發展

      2011年,全縣共申報xxx科技項目1項,申報并認定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家,申報省級科技項目6項,市級科技項目15項,申報山西省農村技術集團承包項目8項。全年全縣共完成專利131件,其中,發明專利達到66件,職務發明62件。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全縣醫療衛生機構為452個。其中,醫院26個(含潞礦、五陽礦、襄垣煤礦等),村衛生所323個,村衛生室69個。床位達到1087張,衛生技術人員為1849(包括鄉村醫生)人,其中醫生455人。全年全縣共有177677名農民參加了新農合,參合率為99.38%。全年籌集新農合基金4096萬元,門診家庭賬戶補償41841人次,補償金額43萬元;門診統籌補償335742人次,補償金額649萬元;住院補償12187人次,補償金額3241萬元。

       社會保障

      2011年末,全縣企業職工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2817人,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42670人,參加失業保險8500人,參加工傷保險26688人,參加生育保險7013人。2011年全縣共有11.8萬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有3322人參加了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城市低保對象 3012人,共計發放低保資金1067萬元,保障標準為360元。農村低保對象8176人,共計發放低保金1118.7萬元,保障標準為155元。

       風景名勝

      仙堂山

      

    仙堂山位于太行山西麓,距縣城東北25公里,景區面積22平方公里,海拔1100-1750米。仙堂寺始建于東 晉咸康年間,早在1600年以前,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自唐武3萬大軍平仙堂之后,幾經,最后一次修復于90年代。為山西省重點文物單位。現已開發景點30多處,并載入《中國名勝辭典》。

      寶峰湖

      

    寶峰湖位于襄垣縣城西30公里,緊臨208國道,太焦鐵和太長高速公。湖總容量立方米,水表面積1萬畝。環湖四周古跡和舊址有始建于三國的寶峰寺、祖師之所洞、東晉著名高僧法顯故里龔家溝,上黨戰役土落截擊戰戰場和。寶峰湖旅游開發區有九大景區,即:寶峰寺景區、水上樂園、法顯故居景區、水上探險區、民俗風情景區、圣地景區、濱水別墅區、休閑度假區、商貿服務區和108處景點。

      涼樓景區

      

    涼樓景區位于山西省襄垣縣,屬市級文物單位。涼樓為襄垣八景之一,古名樓。相傳,周文王首在此研究天文、演易,故又名樓之說。涼樓景區,占地面積約十幾平方公里。據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現存的北魏、唐宋石雕、石刻、東岳廟、南豐寺。

      媧

      

    媧,屬明代建筑,清朝和初年曾三次維修。相傳乃前人根據女媧娘娘煉石補天的故事,為懷念媧皇圣母普救的恩澤而動工修建的。歷史上有女媧補天和女媧造人的傳說。此式樓閣分上下兩層,一層造人媧皇,上層供俸補天媧皇。

       著名人物

      連楹

      

    連楹(1354--1402),字子聰,號棟宇,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縣)人,連楹以專于職守,事君無二心,可斷頭,耿直忠烈著入國史,同尚書暴昭以潞安雙忠載入方志。 襄垣縣著名人物

      羊舌赤

      

    羊舌赤,字伯華,春秋時晉國人,代父秩扁佐中軍尉。其食采于銅鞮(今襄垣虒亭),故又稱銅鞮伯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故事就發生在羊舌赤父子身上。孔子曾贊羊舌赤道:其幼也,敏而好學;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難乎哉!

      趙襄子

      

    趙襄子即趙毋恤,戰國時期趙國的創始人,他出生于五霸稱雄的春秋末代,卒子諸侯兼并的戰國早期。

      豫讓

      

    豫讓春秋戰國時晉國襄垣人,為晉卿智瑤家臣。公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智氏。豫讓用涂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后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后伏劍。

      張良

      

    張良(?--前186年),字子房,漢初三杰之一。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法顯

      

    法顯(334年--420年),并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xxx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9321/

    (11)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