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縣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歷史沿革

      ?夏禹定九州,壽地屬揚州,殷商如制。周為六、蓼國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滅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吳略州來,并占壽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吳翼護,遷都州來,州來改稱下蔡,壽地屬蔡;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滅蔡,地復入于楚。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破楚克郢,虜楚王負芻,楚亡;越二年秦劃江淮及其以南地區為郡,置壽春縣,為郡治。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英布為淮南王,都于六(今淮南市),壽春為淮南王國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為淮南王,都壽春;廢死,文帝立子劉安為淮南王,仍都壽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謀叛死,國除,壽春為郡治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置十三州刺史部,壽春為郡治所。郡屬揚州刺史部。

      三國時,江淮為戰沖,壽春為魏淮南郡治所,兼揚州治所。

      

    西晉初,徙揚州治所于建鄴(今南京)。永嘉時劃揚州西部地區為豫州,壽春為淮南郡治所,隸于豫州。

      

    東晉孝武帝時,因避帝后鄭阿春諱改壽春為壽陽。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將兵攻占壽陽,淝水之戰晉師大破秦兵,收復壽陽。

      

    南北朝時,宋改壽陽為睢陽,為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南齊取代宋,復稱壽陽,為豫州治所。北魏略淮南,再稱壽春,為揚州治兼淮南郡治所。梁克壽春,為南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所;并析壽春南部地置安豐縣。東魏據淮南,壽春復為揚州治所。北齊代東魏,揚州刺史鎮壽春;及陳,復以壽春為豫州治所。北周拔壽春,為揚州治所和淮南郡治所。

      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置淮南行臺尚書省,治所壽春;次年滅陳,改行臺省為壽州總管府。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置淮南郡,壽春為郡治所。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淮南郡為壽州,隸于淮南道,領3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復改壽州為淮南郡,領5縣。乾元初再為壽州,隸于淮南節度使。天復二年(公元902年),唐封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為吳王,都揚州,壽州為吳國地。

      

    五代初,吳王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置壽州忠正軍節度使。吳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南唐代吳,以壽州置清淮軍節度使。后周顯德四年(公元957年)世拔壽州,置忠正軍節度使,徙軍治、州治于下蔡,稱北壽春,原壽州地稱南壽春。

      

    北宋太祖時,壽州(治下蔡)隸于淮南西。徽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升壽州為壽春府,府治所在北壽春(下蔡),領5縣,南壽春為其一。

      

    南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金兵渡淮陷壽春、安豐,下廬州,宋軍克之。次年,宋金相約以淮河為界,淮北屬金。金以下蔡為壽州,置防御使,隸于汴京(后改稱南京);宋則置安豐軍,軍治在安豐縣,壽春隸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復置壽春府,隸于淮南西,壽春為府治,領4縣,兼制安豐軍。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改壽春府為淮南西安豐軍,治所壽春。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復下淮南,占壽春等地;嘉定初,宋金議和,仍以淮水為界,壽春歸于宋。

      

    元初,置中書省與11行中書省,淮南各府、縣均隸于河南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安豐總管府,治所壽春,領5縣。次年改壽春為散府,領3縣。二十八年復為總管府治,領1州、5縣。元至正二十四年、宋(韓林兒)龍鳳十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據江淮稱吳王,以壽春為壽州治,隸于臨濠府(后更名為鳳陽府,治今鳳陽縣)。

      

    明代,壽州屬南直隸鳳陽府,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以壽州直隸于京師中書省。四年,省壽春、安豐、下蔡三縣,合并為壽州,領2縣,隸于中都臨濠府(后改為鳳陽府)。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成祖遷都北平府(遷都后更名為順天府),鳳陽府直隸于南京。

      

    清初,壽州屬江南省鳳陽府,領2縣。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置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鳳陽府隸于左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地置安徽省,原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稱安徽布政使司,仍駐江寧(今南京市)署理安徽各府、縣政事。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定壽州為散州,不領縣。十一年,析壽州所屬故下蔡縣地暨州城北門以外地置鳳臺縣,并劃州城東北隅6坊為鳳臺縣治;其界:自賓陽門北側西行入箭道巷,沿東側向北經準提庵巷入西大寺巷,沿北側向西入北大街,沿東側向北越街入紫城街,沿北側西行至街尾向北止于城垣。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置壽春鎮總兵署于壽州城,制兩淮軍事。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遷省會安慶,為撫院的屬衙(稱藩臺衙門),州、府均于撫院。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徙鳳臺縣治于下蔡鎮,原治所轄州城6坊還屬壽州;同年,安徽置3道,壽州隸于鳳潁六泗道(后改為皖北道)鳳陽府。

      

    元年(公元1912年)廢道府,改壽州為壽縣,直隸于安徽省。3年,復置道,壽縣屬淮泗道(治鳳陽縣)。17年撤道,復隸于省。21年10月,壽縣劃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駐壽縣;27年12月改屬第三區,專員先后駐立煌(今金寨)、六安;29年冬,第三區改為第二區。1949年元月,壽縣和平解放,軍管時期受江淮區黨委二地委領導;同時,以壽縣瓦埠湖以東與合肥、定遠縣毗連地區建置壽合縣。2月,軍事管制委員會撤銷,成立,壽縣改隸于皖西行政;同時將鳳臺縣所屬的城北各山村劃歸壽縣,置八公、北外2鄉。6月,撤壽合縣建制,原劃出的瓦東地區仍歸壽縣;壽縣隸于皖北人民行政六安專區。1952年8月隸于安徽省六安專區。1954年2月將縣東北的二十店鄉與隗店、北外鄉的部分行政村劃交淮南市;10月,肥西縣土山區斗鎮鄉靠近吳山廟的3個自然村劃歸壽縣,入三義區吳山鄉。1958年12月,析壽縣真武廟至正陽關一線以南、瓦埠湖南部以西地區建置安豐縣,縣治設石家集,隸于六安專區;其余地區仍為壽縣,改隸于淮南市。次年4月撤安豐縣,地復入壽縣,壽縣再隸于六安專區。1965年7月將壽縣東部的下塘、楊廟、水湖、楊公4區劃交合肥市長豐縣。

      

    2015年12月3日,國務院(國函206號)批復同意將壽縣由劃六安市劃歸淮南市管轄。

       地理

    壽縣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在東經116°27′—117°04′、北緯31°54′—32°40′之間。東鄰長豐縣、淮南市,西隔淠水與霍邱縣為鄰,南與肥西、六安縣毗連,北和鳳臺、潁上縣接壤,面積為29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183萬畝。

       氣候

      壽縣屬帶北緣季風性濕潤氣候類型。各主要氣候要素的變化均呈單峰型,有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平均氣溫為14.8—14.9℃。一月最冷,平均氣溫為0.7℃,一般年份最低溫度均在-6℃以下,極值(1955年1月11日)-24.1℃;7月最熱,平均氣溫27.9℃,最高氣溫35℃以上,極值(1959年8月21日)達40.4℃。平均最高地溫為31.9℃,地面極端高溫(1958年6月25日)69.9℃;平均最低溫為9.3℃,地面極端低溫(1955年7月11日)-26.2℃。最冷為1月,最熱7月,年較差27.2℃。

       行政區劃

    1949年,全縣設12個區,102個鄉,4個鄉級鎮;1952年為16個區,221個鄉,21個街道;1961年為16個區,86個人民;1970年為7個區,2個鎮,33個人民;1971年為7個區,2個鎮,36個人民;1972年為7個區,2個鎮,44個人民;1972年為7個區,2個區級鎮,3個社級鎮,57個人民,7個辦事處;1976年為7個區,2個區級鎮,3個社級鎮,56個人民,7個辦事處;1977—1982年行政設置基本未變。1983年改社為鄉,全縣7個區,2個區級鎮,3個鄉級鎮,58個鄉。1984年為7個區,2個區級鎮,12個鄉級鎮,49個鄉截至2012年,全縣轄21個鎮、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632個村。縣駐壽春鎮。

      下轄21個鎮,3鄉,1民族鄉。

       鎮:壽春鎮、正陽關鎮、保義鎮、雙橋鎮、迎河鎮、板橋鎮、堰口鎮、安豐鎮、眾興鎮、隱賢鎮、三覺鎮、炎劉鎮、小甸鎮、瓦埠鎮、豐莊鎮、澗溝鎮、劉崗鎮、雙廟集鎮、大順鎮、茶庵鎮、安豐塘鎮。 鄉:張李鄉、窯口鄉、八公山鄉。 民族鄉:陶店回族鄉。 人口

      1949年全縣人口為867589人,總面積4497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為193人;1970年全縣人口為807275人,總面積為2986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平均270人,比1949年增長77人;1980年總人口1015977人,平均每平方公里340人,比1970年增加70人;1985年總人口107240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357.5人,比1980年增加17.5人;1987年總人口1094058人,平均每平方公里366人,比1985年增加8.5人。截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縣戶籍人口140萬人,常住人口110萬人。

       經濟 綜述

      2012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P)10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分產業看,xxx產業增加值38.4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29.5億元,增長7.7;第三產業增加值37.4億元,增長8.7%。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7648元(折合1212美元),比上年增加284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40.7︰26.7︰32.6變化為2012年的36.5︰28︰35.5,其中工業增加值占P的比重為22%。

       農業

      及其以前,壽地農作籽悉由農戶自選自用,積年累代低產低質,既不能提純復壯,亦難以引進新優品種,混雜,殊難增產。中華人民國成立初期,壽地農作籽仍以舊品種為主。谷為川稻、大白稻、長粒秈、麻晚等;小麥為三月黃、火油子、葫蘆頭、五花頭等,抗戰勝利后始引進美國“白玉皮”;大豆為燥子黃、寒豆、青豆等;紅薯為紅白燥、南瓜黃等;油菜籽為山臘花、黃鱔子、大烏子等;花生為一窠青(站秧)、順地溜(睡秧);棉花為小花、紫花(絮呈淺棕),抗戰勝利后始有種植改良棉者(原產美國,農民稱之為“大花”),因栽培不,出苗率低,多病蟲害,而未能推廣;麻類,為火球子,苘麻為青白皮。

      1952年起,各種農作物良種先后引進,加以培育繁殖新種,使種籽不斷更新換代,一期勝過一期。1985年,縣農業部門對1949年以來各種作物品種進行普查,全縣共計344個品種,其中稻谷135種,小麥49種,大麥14種,玉米4種,高梁7種,花生6種,芝麻7種,麻類3種,棉花5種,西瓜5種,大豆25種,豇菉小雜豆17種,紅薯10種,油菜籽11種,其他36種。現用品種內,每種作物都有適合當地水土、耕作條件的若干個當家品種,而舊時的稻、麥、油菜、棉花品種大都已被淘汰。

      稻谷

      水稻品種更新大體已經歷三期,每換一代,產量上一新臺階。1952—1963年,去陳布新,推廣勝利、中農4號、南京1號(399)、蜜蜂球、烏嘴川等高桿品種,平均每畝產量由原80公斤提高到124公斤,因推廣種植綠肥(紫云英)與普遍使用化肥,夏季多暴風雨,高桿品種不耐肥,長勢猛,易致倒伏造成減產。1964—1983年,以矮代高,選用植株矮,耐肥品種如矮腳南特、團粒矮、二九矮、廣場矮、珍珠矮等,平均畝產遞增至230公斤,豐產田可達400公斤。1983年起,取雜舍矮,縣在各地推廣種植雜交組合品種11000余畝,平均畝產逾500公斤,這一成功,引起農民極大興趣。此后,雜交稻面積逐年擴大,1987年全縣增至54.3萬畝,占水稻總面積44.8%,平均畝產416公斤,豐產田畝產達600公斤以上,全縣雜交稻總產達2.26億公斤,占稻總產55.3%。全縣現有雜交稻7個組合品種,當家品種為汕優六號,種植面積占55.2%的矮秈稻與少量粳糯稻,當家品種為南京11號、桂潮2號、淮河糯等,平均畝產僅274公斤,產量占稻總產44.7%。

      小麥

      小麥品種換代已經歷四期。1956年起先后引進豐產3號、南大2419、矮粒多等抗病蟲害品種,至1965年時,小麥平均畝產由原43.5公斤提高到62公斤。1965年前后,陸續引進華東6號、萬年2號與意大利的阿夫、吉利矮桿紅等早熟抗銹品種,至1975年時,平均畝產增至96.5公斤。1975年前后,又引進早紅、早白、鐘山6號、鄭引1號、歐柔、7422等早熟、高產、耐肥、抗病良種,至1980年,平均畝產遞升至128公斤。1981年起,又先后引進揚麥5號、馬場2號、偃師9號、徐州21、泗湯936、宿育1號、陜農7859等新優品種,1987年平均畝產已達166公斤,豐產田超250公斤。

      棉花

      1956年,岱字15號良種棉在壽縣試種成功,1958年普及全縣,平均畝產皮棉18公斤,為1949年的2.2倍。縣棉花原種場每年對缺種隊供應岱字棉零代種(原種)與一代種。1975年前后,縣內陸續引進徐州142、滬棉749等良種。1980年,為解決一年兩熟接茬棉種問題,引進了中棉所10號接種油菜茬或早麥茬。同時,縣棉種場育成岱字16號新種,并引入泗棉2號。1987年,岱字棉、中棉所10號為當家品種,全縣平均畝產皮棉34公斤。

      2012年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5.11萬公頃,與上年持平。其中:小麥面積11.37萬公頃,增長2.9%;油料種植面積0.86萬公頃,下降30.6%;稻谷面積10.95萬公頃,與上年持平。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73.13億元,增長0.8%。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41.27萬噸,增長4.6,再創新高。油料產量2.28萬噸,增長5.1%;棉花產量4478噸,增長0.4%;稻谷總產量88.87萬噸,增長2.7%;蔬菜、席草等其他經濟作物在擴大優質品種的基礎上總量繼續增長。

       工業

    壽縣的手工業起源較早,有2000多年歷史。主要有鐵、木、竹、石、磚瓦、陶瓷、釀、制飴、制革、染織、印刷等。清光緒年間,州人孫家鼐(咸豐時狀元,官至資政院總裁,為帝師)開礦山、修鐵、興辦實業,對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其后輩孫多森、孫多鈺等在他的薰陶下,不遺余力地籌劃、投資辦起了一批工礦企業,雖然廠礦都不在壽縣,但也激勵、了家鄉人民。

      1950年冬,壽縣人民響應“一定要把淮河”的號召,10余萬民工奮戰于壽西淮堤、正南淮堤。為民工口糧供給,國家在城關、正陽分別興建了糧食加工廠。

      1951年秋,壽縣城鄉鐵業、竹木業、服裝業等先后開展了組建生產合作社、組的試點工作。其做法是:由供銷合作社或國營商業公司供給原料,加工訂貨,包銷產品;社、組內部實行按勞取酬,原屬業主所有的工具設備、原材料等折價作為股金參與分紅,社、組員也可以投資入股;同工同酬,雇傭關系不復存在,保留學徒,給予相應的工資報酬;推選社、組長與會計員、保管員。

      1952年,省財經委員會批準壽縣農業稅超征提成款10.5億元(舊人民幣),先后用于辦電、辦糧油加工廠與公私合營工業等投資。是年6月,淮南電廠輸電線蔡壽段接通,向縣城供電,后逐漸向農村延伸;電力的開通,推動并加速了壽縣的經濟建設。1953年10月,貫徹中央“要按照利用、、政策,逐步實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的,壽縣加快了手工業由點到面實現合作化的步伐與私營工業向公私合營過渡的進程。

      1955年11月,久福煙廠實行公私合營(建國初縣內有卷煙廠8家,其中7家因嚴重虧損先后停辦)。是年,為適應棉花統購統銷后的需要,縣合作社聯合社在城關興建軋花廠(以后又在農村擇區陸續建廠)。1956年3月,合作化到來。城關醬園全行業合并成立公私合營醬園廠。各種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進一步擴充,相繼取消股金分紅,實行收入全額按勞分配。秋,城關7家印刷社合并組建為地方國營印刷廠(即今壽縣印刷廠),始承印壽縣縣委主辦的周刊<支部生活>。同時,在加強糧油計劃供應的情況下,糕點業也合并組建為地方國營壽縣食品廠。到1958年春,城關、正陽兩鎮的生產合作社,具備了一定的生產規模與經營水平,先后組建為集體所有制的工廠,如農具廠、服裝廠、鞋帽廠、木器廠、化工廠、百貨廠等。

      1958—1959年,縣財政撥款208萬元,平調集資120萬元,興辦煉鐵廠、煉焦廠、耐火磚廠、玻璃廠、制毯廠、鍋廠、磷肥廠、農機廠等。與此同時,省財政專項撥款810萬元支持興辦化肥廠、水泥廠與補助大辦鋼鐵費用(其中水家湖12座13立米小高爐基建款120萬元)。在大辦的中,公私合營醬園廠分出一部分,在財政、商業部門的支持下轉為國營,稱淮新醬品廠(即今商業局醬品廠)。一些屬于集體經濟成分的如鞋帽廠、木器廠、化工廠、磚瓦廠等經主管部門批準后,陸續掛起了地方國營廠的銜牌。

      1961年秋,根據中央,糾正“五風”錯誤,清理退賠平調資金。

      1962年全面調整國民經濟,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實行《國營工業管理條例》(即工業七十條)。按照省、地要求,絕大部分新建工業“下馬”,或撤銷,或停產,在全面進行清產核資后,保留了農機廠。那些在“”中轉為國營的集體工廠,仍恢復其集體經濟成分。是年初,奉省令撤銷公私合營的久福煙廠,其設備與部分技干、員工分別調往合肥卷煙廠與六安裕民煙廠。

      1964—1965年繼續貫徹以調整為中心內容的“八字方針”,壽縣的工業建設進入新階段。在省、地、縣再投資的支持下,水泥廠率先恢復了生產,化肥廠在完善設備配套后也宣告投產,農機廠擴大了生產范圍,從一般農機具進入試制動力機械

      1967年,“”進入,在極左線的和派性的干擾下,規章制度被視為資產階級法權而棄置,主管部門職能癱瘓,工廠處于半停產或停產狀態。

      1969年撤銷縣拖拉機站(始建于1958年秋),機車與配套農具全部分配至,以該站修配車間擴建為農機二廠(即今農機修造廠),原農機廠稱一廠。

      1972年時,農機一廠已能批量生產195—12型柴油機,遂以為專業,并改名為壽縣柴油機廠。

      1978年冬,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通過極左線,逐步經濟管理體制,壽縣工業生產出現了好勢頭,虧損面、虧損額逐年均有所下降。

      1982年,柴油機廠因產品滯銷、長期虧損而停辦;省、縣財政投資240萬元改辦織布廠,次年試車投產。1982—1984年,省糧食廳先后投資在石集興建現代化中型植物油(精煉)廠與南關外新型混配飼料廠。

      1985年,縣供銷合作社聯社與省屬國營壽西湖農場相繼在北山辦起了小型水泥廠。

      2012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3.16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2.3億元,同比增長10.5%,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67.4︰32.6變化為68.6︰31.4。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5108萬元,同比增長5.8%;股份制企業增加值10.6億元,增長14.4%;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加值3866萬元,增長15.3%。

       交通

    鴉片xxx后,壽州地方雖有淮河之輪船,但地方交通仍以自然河道、鄉村大道為主要設施,人畜力車船為主要運輸工具。20年(公元1931年),始開發淮南煤炭資源,24年,建成淮南鐵水家湖至裕溪口段,算是壽縣地方現代交通之始;33年,日本侵略者為淮南煤炭資源,又建水蚌、大八鐵。公事業,13年始建成亳州至壽縣正陽關干線。但由于戰亂頻繁,經濟不支和缺乏專門養護,直到,壽縣仍無完整的公。建國后,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家推行“民工義務建勤”制度,壽縣公交通方得以恢復和發展。80年xxx始的經濟政策,加快了交通現代化的進程。1987年末,公通車里程達到660公里,鄉鄉有公。民間運輸工具在50年代實現的合作化基礎上,也逐步得到了改善與更新。1987年末,各種機動車7998輛,機動船1116艘;水陸運輸客貨運周轉量達84988千噸公里,約為1949年的10倍。

      

    商合杭客運專線將從這里經過,在這里設有壽縣站。

       教育

      幼兒教育

      幼兒園原稱幼稚園。19年(公元1930年),壽縣城內豐備倉小學(今城中小學)、正陽三元街小學(今正陽xxx小學),均在校內附設幼稚園。由于缺乏師資,管理經驗不足,不久停辦。21年,壽縣所辦的道華小學,校長柏佩珍(女,回族)利用校內空房辦幼稚園,首屆招收幼兒31名,經費由清真寺產畦田歲收租金中支付。

      38年(公元1949年)1月,壽縣建立人民,接管道華小學,改為公立城南小學,仍附設幼稚園1班,招生35名,配教員2名。1951年8月,幼稚園改稱幼兒園。城南小學幼兒園改為建置,定名為壽縣幼兒園,城南小學校長兼任園長。次年,幼兒園另辟大門于南大街,始配專職園長。

      1955年秋,縣人民委員會在城內北過驛巷新建園舍竣工,壽縣幼兒園由南大街遷入新舍,更名為壽縣城關幼兒園,實行全日制教學。新園舍占地1.6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2600平方米,其余為游樂場與綠化地。

      1956年,城關鎮紅星街道辦事處,興辦幼兒園1所,園址在照壁巷洪家拐北側。入園幼兒多達120名,由兩班增至4班,經費由城關鎮統籌解決,縣文教局給予適當補助,定園名為城關第二幼兒園。1962年精簡、調整機構時,并入城關幼兒園。

      1960年,國家教育部、全國婦聯會發出“大力發展幼兒園”的。當年,全縣城關街道公辦、民辦、農村社隊集體辦幼兒園普遍建立,入園幼兒總數達51402名,教養員1982名。后因“五風”(見前注)嚴重,經濟困難,次年大都停辦。

      1978年,全縣公辦幼兒園計14班,入園幼兒620名,教養員21名。

      1980年,城關狀元街退休教師顧承秀(女)偕其女孫耘宜騰出自家住房辦家 庭幼兒園1所,設3班,入園幼兒60余名。

      

    1983年,縣人民機關大院內設黨政群機關聯辦的幼兒園1所,入園幼兒70余名,以機關干部、職工的子女為主要招收對象。現設3班,配教養員4名,經費由聯辦單位籌措。

      1987年時,公辦城關幼兒園大、中、小班共12班,在園幼兒、兒童536名,職工32名;其設備有幻燈機、幻柜、收錄機、配音磁帶、手風琴、各種運動器械、玩具等共400余件,為縣內最完善的、教學質量較高的幼兒園;其教養員多系幼兒師范或中級師范畢業生,曾被全國少兒工作者協會與省人民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的,先后有園長黃次西、教養員沈永華、張淠濱。

      小學教育

      17年(1928年)起,戰亂停止,社會秩序趨于穩定,壽縣教育事業呈發展趨勢。當時小學有兩種:一是初級小學四年制,一是完全小學六年制(初級四年,高級二年)。全縣共有完全小學校26所,初級小學校64所。此外,縣城、正陽等地尚有義務小學校(初級)7所,招收貧苦兒童入學,其經費由地方稅收中“義教附加”解決;其他小學(半日制、半工半讀制)3所。

      24年,教育部頒布《短期小學暫行》,要求在小學校不足的地區,先設置短期小學校,以期教育迅速普及。是年秋,壽縣共辦起短期小學校29所,招收學生1447名;開辦中山民校2所,招收學生233名。

      37年,全縣有鄉(鎮)中心國民學校117所(含分校),在校學生17613名;保國民學校348所,在校學生20681名。除國民學校外,尚有私立小學校13所,在校學生約900名,如縣城回族的務本小學,正陽關回族的清真寺小學,孫氏祠的敬慎小學,余氏祠的敦睦小學,許氏祠的培遠小學,窯口張氏族辦的大小學,板橋鄒氏族辦的勝利小學,堰口鄉私立的真武小學,城關所辦的震華、蘊華、道華小學以及婦女半日制、平民半日制小學等。

      1949年1月,壽縣成立。秋,全縣開始上課的有公立小學53所,在校學生2488名,教職員119名;私立小學9所,在校學生845名,教職員62名;民辦初級小學82所,225班,在校學生4214名。

      1952年春,全國初等教育會議提出要求:到1957年爭取80%的適齡兒童入學,10年內普及小學教育。3月,安徽省教育廳、財政廳發出聯合通知,民辦小學經費由國家包下來。是年秋季,全縣共有小學校416所,1414班,在校學生51076名,教職員工2209名。

      1959年—1961年,政策失誤,造民生活困難,國家財政匱乏,小學教育受到嚴重影響。1962年秋,在以調整為中心內容的八字方針指導下,停辦民小,減少公辦小學,整頓教師隊伍,精減不合格人員;全縣實有小學303所,教職員工2274人,在校學生下降至44065名。是年,文教局定壽縣師范附屬小學(原城南小學,今xxx小學)等40所小學為重點小學。

      

    1964年,根據國家教育部,農村大辦耕讀小學。1965年7月,縣東4區劃歸長豐縣,隨之移交公辦小學73所。1966年春,全縣已辦耕讀小學179所,入學兒童64829名,連同公辦全日制小學,在校學生總數為95457名。不久,“”開始,耕讀小學大多停辦,大批兒童失學;公辦小學基本上停課“鬧”,學校xxx“靠邊站”,接受。縣抓、促生產xxx線指揮部雖一再要求復課,但效果甚微。而“讀書無用論”、“繳白卷光榮論”風靡一時,1967年—1968年間,教育事業基本上處于癱瘓、停滯狀態。

      1969年,省、地委員會通知,農村小學校全部下放到生產大隊,由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對公立完全小學,由派駐1名“校長”,領導該校思想工作,抓“斗、批、改”;城鎮各小學,則由縣派出工人宣傳隊分頭進駐,搞斗、批、改。

      1973年,安徽省委員會在臨泉召開全省教育工作會議,貫徹總理關于“普及小學教育,是一個大政”的。會后,壽縣大力發展民辦小學,師資由遴選報縣教育局審定,經費以社隊自籌為主,國家對民小教師給予定額補助。

      1974年,全縣共有小學1691所,在校學生153305名。

      1976年粉碎“”后,,公立小學仍由縣教育部門管理,民辦小學必須接受當地公立小學的監督與指導,縣教育部門對民小教師實行輪訓與考核,以提高其素質。

      1978年,繼續調整小學布局,撤并了部分民辦小學。

      1981年,開始建立學校業務檔案,穩定小學教育。次年,壽縣縣委、縣人民決定5年普及壽縣小學教育。

      1987年,全縣共有小學539所,教職員工6224名,在校學生169485名,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5.3%。

      中學教育

      中華人民國成立后,壽縣普通中學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1949年2月,壽縣接管了前省立壽縣中學與縣立中學。根據皖北行署,將兩校合并,成立皖北區公立壽縣中學,以前縣立中學為校址,縣長劉偉兼任校長,方竹蓀(前省立中學教師)任副校長。3月1日開學上課,設14個班,在校學生791名,教職員工29名。設于隱賢的私立壽春初級中學,仍維持原制,校長李鯤南繼續留任。時該校有教職員工10名,學生3班106名。是年秋,即正陽關前淮南初級中學校址,成立六安專區公立正陽中學,孫劍鳴(司徒越)任校長,教職員工15名,在校學生3班共167名。

      1950年3月,經六安行政區專員批準,在下塘集設立皖北區壽縣中學分校,招收新生2班,配教師6名。9月,改稱六安專區公立下塘初級中學,設3班。

      1952年秋,將皖北公立壽縣中學一分為二:以全部高中6班、初中三年級2班,遷至西大寺巷(即今壽縣xxx中學所在地),成立安徽省壽縣中學,蕭雍任校長;以其余初中一、二年級各班留在原處,改稱安徽省壽縣第三初級中學,傅軼群任校長。與此同時,將六安專區公立正陽中學改為安徽省壽縣xxx初級中學;將公立下塘初級中學改為第二初級中學;將私立壽春初級中學,改為安徽省公立壽縣第四初級中學,程九峰任校長。1956年春,在瓦埠街東南新建校舍,設立安徽省壽縣第五初級中學(公立),黃建國任校長。秋,六安專署通知,各中學應以地名為校名,于是改xxx初中為壽縣正陽初級中學;第二初中改為壽縣下塘初級中學;第三初中改為壽縣初級中學;第四初中改為壽縣隱賢初級中學;第五初中改為壽縣瓦埠初級中學。至此,壽縣已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5所,在校學生總數3674名,教職員工265名。

      1958年3月,第四次全國教育行政會議根據中央制訂的“加快速度,提高質量,全面規劃,加強領導”教育工作方針,作出“反掉保守思想,促進教育事業”的決議。是年秋,壽縣增辦初級中學14所,每區至少有1所,教職員工466人,在校學生8425名。

      1962年,根據中央提出的“整頓、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壽縣調整了中學布局,撤并了部分初級中學;并將正陽、下塘兩校改為完全中學,增設高中班。

      1965年7月,縣東部的下塘、楊公、楊廟、水湖4個區劃歸長豐縣,4區所屬的各個中學也隨之移交。壽縣尚有完全中學2所:壽縣中學、正陽中學;初級中學9所:壽縣、隱賢、瓦埠、堰口、迎河、雙廟、安豐、炎劉、長青。在校學生總數3488名,教職員工430名。1966年6月,“”開始。7月,全縣各校教職員集中于縣城學習,“封、資、修”,“牛鬼蛇神”。秋,各校學生成立“”組織,破“四舊”(舊思想、舊習慣、舊風俗、舊文化)、搞、抓“”;學校領導班子相繼癱瘓,教學停頓。1967年春,進入,縣抓、促生產xxx線指揮部發出通知,要求學生復課鬧,無效。1968年,廢除校長制,各校先后會,配正、副主任,“”組織派代表參加革委會;秋,壽縣中學改稱壽縣“五·七”中學;隱賢初中改稱紅旗中學。初、高中一年級新生入學,一律經由基層推薦(后,大專院校來縣招生,亦以推薦為主,搞象征性考試)。9月,工人宣傳隊、貧下中農宣傳隊分別進駐城鄉各中學,抓大,促恢復教學,學校秩序漸趨好轉。但因極左線的干擾,在張鐵生考試交白卷而被譽為英雄與升學、就業一律實行基層推薦制度的影響下,一般學生學習情緒不正常,教師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揶揄現象時有發生,以致教學質量較前普遍下降。這種情況,直到1977年恢復升學考試制度,提倡重教,始得到扭轉

      “”十年中,提倡學工、學農,過分強調生產勞動,并以學校生產勞動情況作為評比先進的主要條件,為盡量使學生能就地參加生產勞動,于是分原校(將原校一分為二、四,如壽縣中學一分為四),改農校為普通初中,各普辦初中,增加勞動課。城鎮中學生下工廠參加勞動;農村中學則校校辦農場。縣將原有10個中學(除“五·七”中學)分解為25個,學生回原籍入學;同時,增辦開荒、雙兩初中;撤銷石集農墾學校,分辦彭城、眾興、六沖3初中;撤銷老廟農墾學校,分辦堰口、江黃、十字初中;八公、三十鋪、雙橋等所辦的農業中學,亦改為普通初中;其他無中學的,也先后辦起了初中。之所以大辦普通初中,旨在提高青少年入學率。國家對所有社辦初中,均給予經費補助,并提供師資。因初級中學急劇增加,縣內出現大辦高中的勢頭。1970年秋,瓦埠、安豐兩初中首先開設高中班;其后,正陽、隱賢、迎河、陶圩、戈店等初中也相繼開設高中。部分社辦初中,亦要求增設高中班。

      1974年,將“五·七”中學改為壽縣xxx中學;將壽縣師范學校遷往石集,其校址改設壽縣第二中學;將壽縣(城關)初級中學改為壽縣第三中學,增設高中班。

      1976年,全縣城鄉有完全中學31所,初級中學20所。另有省屬國營農場辦的中學3所。

      1977年起,繼續調整中學布局。對部分高中實行裁并。至1980年,全縣計有完全中學19所;社辦中學一律不設高中班。

      1981年,在城北八公山麓東側建立壽縣第四中學,暫設初中班。

      1983年,進一步裁并布局,調整不合理的高中班,或并入附近的完全中學,或自當年起不再招收高一新生。

      1987年秋,全縣計有完全中學7所,初級中學60所(內鄉管初中22所),教職員工總數2574名,在校學生高中3262名,初中30074名。另有省屬國營農場辦的中學4所。

       文化 花鼓燈

      花鼓燈是壽縣民間歌舞的一種形式。因主要伴奏樂器為花鼓,故名 花鼓燈。清光緒年間壽縣地區已有玩燈鬧元宵的風俗。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花鼓燈藝術靠扭扭唱唱,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1946年在壽縣瓦埠湖以西地區,開始出現一些花鼓燈班社演出有故事情節的花鼓燈節目。

      中華人民國建立后,這一民間歌舞,在全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男女老少皆能唱會扭,表達人民歡慶解放的喜悅心情。此后原有的花鼓燈藝都參加了業余劇團,花鼓燈這一民間歌舞形式又被搬上了舞臺,參加上級舉辦的會、調演,并獲演出和創作,如花鼓燈《治淮小車》、《送郎上堤》、《拾棉花》等節目,均獲地區和省的勵。花鼓燈,以舞為主,載歌載舞,以傘把子、鼓架子、和蘭花(也稱臘花)為主,傘把子手持岔傘(形似傘的道具),以岔傘的交換來指揮舞臺上的表演;男角稱鼓架子,女角稱蘭花,他們是整個花鼓燈表演中的主要角色。解放前,蘭花均由男子扮演,戴上假辮子和彩綢做的珠花,前額扎勒子,上穿彩褂,下穿裙子,粉墨登場。雖不是主要角色,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表演過程中他相間的穿插一些笑話、快板和順口溜之類的語言來逗趣,以活躍演氛。

       壽州鑼鼓

      壽州鑼鼓是一支為周邊縣市甚至省內外所青睞的并有一定名氣 的業余文藝隊伍。壽州鑼鼓隊的演奏樂譜,是綜合了江淮地區傳統的“十八番”、“鳳凰三點頭”、“兔子扒窩”、“長流水”、“大、小絞絲”等鑼鼓譜的精華并加以改編而成。演奏效果既具有我國南方鑼鼓特別是江浙一帶“十翻鑼鼓”的舒緩、柔和的特點,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區“威風鑼鼓”的高亢、激昂的特點。在安徽省歷屆花鼓燈會上,壽州鑼鼓的表演博得了專家、同行們的稱贊,并獲得勵。

       旅游景點 文物古跡清真寺

      壽縣清真寺,位于縣城內南大街留犢祠巷西清真寺巷內,坐西向東,占地5632平方米。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壽縣清真寺始建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7),康熙年間續建前殿,清道光、光緒年間,時期均進行過維修,現存清真寺是建國后,國家及省、縣人民撥款修繕的。這座宏偉的建筑是仿故宮太和殿設計建造的。結構雄偉,高大巍峨,飛檐半拱,莊嚴肅穆,工藝精湛,造型完美,磚刻、木刻、石雕技藝極為罕見。

       壽縣古城墻

    壽縣

      

    壽縣古城墻,始建于宋,重建于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明清時曾多次修葺,已歷經900多年。壽縣城墻有四門,東門稱為賓陽,南稱為通淝,西門稱為定湖,北門稱為靖淮。而四門的甕城也依然保存。壽縣城墻作為宋至清代古建筑,同時也是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結晶標志性建筑。于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并于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明清城墻”項目

       報恩寺

      報恩寺坐落在城內東北偶,舊名崇教禪院,或名東禪寺,明洪武年間改為今名。據《壽州志》記載,此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全寺總面積一萬四千七百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建筑之雄偉,在江淮大地上可謂首屈一指。

       淮南王墓

    壽縣

      淮南王墓,位于五株山南坡,即八公山東,四頂山南,合(肥)阜(陽)公壽縣段北不足百米處。墓前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吳坤修楷書“漢淮南王墓”碑。1986年,安徽省人民公布其為安徽省重點文物單位;繼之壽縣人民撥款依“覆斗式”原墓形。墓地占地2366平方米,四面筑1米高度青石護土墻,迎面鑲石刻標志、墓碑記和管理。墓南鋪筑連接合(肥)阜(陽)公的通道,墓周人行道設有青石欄標。為壽縣城北又一處引人注目的勝跡。

       安豐塘

    安豐塘安豐塘位于壽縣縣城南30公里處,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被譽為“神州xxx塘”,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塘堤周長25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93萬畝。

      安豐塘安豐塘古名芍陂,為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所造”,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與他重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的富民強國政策是分不開的。

      安豐塘是中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選址科學,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對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千百年來,安豐塘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新中國成立后,多次投入資金對安豐塘進行維修,充分發揮古塘效益,灌區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壽縣也被列為全國商品糧生產縣。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先后到此參觀,對安豐塘水利工程歷史之久長,設計建造之科學而且至今仍發揮著巨大效益評價極高。

      安豐塘清新而幽雅。良田萬頃、水渠如網;環塘一周;綠柳如帶;煙波浩淼;水天一色。造型秀雅的慶豐亭點綴在平波之上,與花開四季的塘中島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蓬萊仙閣圖。

      安豐塘北堤外側的孫公祠,是古人為紀念創建芍陂的楚相孫叔敖而建。祠內藏有古碑刻二十余方,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和鑒賞價值。

       蔡昭侯墓

      蔡器與楚器雖然國別不同,但在文化面貌上卻基本一致,主要是由于春秋時期,在江淮漢地區的諸侯,經過長期征戰,頻繁的交往,文化交流也與日俱增,從而互相滲透,逐漸融合,最后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楚文化。

      1955年5月,壽縣治淮民工在城西門內北側取土加固城墻時,發現甬鐘兩件。經發掘發現墓葬,向西至城墻腳約40余米,向南至西大街約280米,墓型為接近正方形的豎井土坑,無墓道,墓坑正中略偏南有長2.4米、寬0.8米的棺痕跡,滿鋪朱砂一層,厚約2厘米。朱砂下面有玉佩1副,并有玉璧與扁形玉環等,其間排列著圓形、六角形、三角形、長方形的金葉;偏東處有銅劍1把,劍鋒向南;墓主人的骨骼未能保存下來。從玉飾、金葉的排列次序與銅劍的看,宛似人形臥地,可知是頭北足南。

      

    隨葬物品如鼎、鐘、鬲、豆、方壺、鑒、盤、尊與編鐘等都置于墓坑北部;墓坑的東南隅除車馬器、兵器外,尚有一些小銅器、骨器;西部以兵馬器為多,也有一些小銅器、骨器;墓葬南壁底部長方形小坑內有繩紋陶器碎片,可能是給者的。

      出土隨葬物經整理后共584件,其中青銅器486件,玉器51件,金飾12件,骨器28件,漆片與陶片6件,礪石1件。青銅器中較大的鼎多達44件,xxx的通高69厘米、口徑62厘米、腹圍197厘米。部分青銅器鐫有銘文,其內容反映了弱小的蔡國周旋于吳、楚兩大國之間的困難處境。蔡侯盤與尊的銘文各有92字,為蔡侯嫁其姊與吳王時鑄;吳王光鑒有銘文52字,是吳王之女嫁蔡時所贈。在蔡侯鐘上銘文82字中,有“輔佐楚王”等詞句。由此可知,蔡國一方面與吳國結成姻親以為外援,另一方面又要討好于楚國,而最后仍為楚所滅。

       地方特產 大救駕

    大救駕是一種油酥餅,相傳五代末,后周大將趙匡胤攻壽得勝進城,因勞累過度胃口不佳。城內餅家作此糕點獻上,趙嘗后食欲大增。后來他做了大宋,稱此點救過他的駕,大救駕遂由此得名。大救駕形扁園,色白,外皮數道花酥層層疊起,猶如金絲盤繞,中間呈激流漩渦狀,內餡白中現紅絲縷縷、青絲條條,食之酥脆,油而不膩。 大救駕

       豆腐

      據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劉安。” 清朝汪汲的〈事物原會〉說:西漢古籍有“劉安作豆腐”的記載。劉安是漢劉邦的孫子,建都于壽春(即今壽縣),招賓客,方士數千人,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被.左吳八人,號稱“八公”。劉安常在八公的陪伴下,煉長生不老之靈丹妙藥,不想煉丹不成,反以黃豆.鹽鹵(又有說石膏)做成豆腐。關于八公山豆腐還有一種傳說:劉安在家煉丹不成,胸中煩悶,外出散心,忽見對面北山下來八位老人,雖須長齊胸,但神采奕奕,健步如飛。劉安大驚,疑是神仙,便求長生不老妙方,老人說是吃了用磨碎大豆做成的食物。劉安如法,得豆腐。從此,豆腐之法就從八公山下開來。

      近些年臨近壽縣的淮南市想把豆腐的發源地定位淮南市,但歷史記載的發源地確實是壽縣,壽縣城外有一個豆腐街,家家都做豆腐,而且所做的豆腐都是用當地“珍珠泉”里的水研磨而成,口感很好。

       壽州香草

    只有在壽縣城內報恩寺東邊的一片地上生長,才能有馥郁的香味,如果易地種植,雖也長枝葉,但無香味,枝莖也由空心變實。故名曰:壽州香草。

      傳說壽州香草的發現,是在五代十國末期,后周大將趙匡胤率軍攻打南唐壽州時,他的戰馬韁繩,跑到東禪寺(即今報恩寺)東邊一塊草地吃草,打不走,牽不離,趙匡胤聞知后,便實地觀察,順的摘枝野草嗅嗅,連聲說:“是香草!”以此得名,成為名揚千里的壽州特產。

      壽州香草是兩年生草本植物,高一米左右,葉對生,花柄長,形似芝麻秸。頭年農歷九月下種,第二年四月收割,滿城飄香。端午佳節,家家戶戶用干香草縫制香荷包,以驅蟲避汗氣。每年五月,湖北上海、河南等地客商都前來采購。

       淮王

    淮王魚,又稱回黃魚,是淮河中壽縣到正陽一段獨產的一種名貴魚種。形似鯰魚,呈鮮,嘴扁且長在頭的下部,身體光滑,無鱗,一般在2公斤左右,大的可達20公斤,但現在已不多見。據《壽州志》記載:西漢時,有人把這種魚獻給淮南王劉安品嘗,他覺得鮮美可口,給它取名叫“回黃”,并經常以此魚宴請賓客,淮南王喜食“回黃”的事傳到民間,人們習慣就叫它“淮王魚”。現代再版的《魚類養殖學》一書改稱其為“回王魚”。

      淮王魚是天然魚類,多產在迎水寺、沫河口、硤山口一帶的巖洞、石縫、洞穴之中,現水產科技部門,正在研究淮王魚的人工繁殖。不久,名貴的佳肴將出現在更多家庭的餐桌上。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9786/

    (6)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