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郵編:234300 代碼:341324 區號:0557
拼音:Sì Xiàn 英譯:Si County 泗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東、北兩面與江蘇省泗洪、睢寧縣毗鄰。總面積1787平方千米。總人口96萬人(2012年末)。
104國道縱貫南北,303省道橫貫東西。新汴河全年通航,船只可達洪澤湖。古跡佘家臺新石器文化遺址,文廟大成殿、釋迦寺均為省級文物單位。紀念地有泗縣烈士陵園(雪峰公園)和李月華墓與泗縣劉圩鎮原始平原風景區,劉圩江上青烈士紀念廳。
地理
泗縣地泗縣處淮北平原東部,為安徽省東北邊緣縣,東部與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北部與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接壤,南部與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西部與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為鄰,是兩省四縣交界地帶,背靠中原,地近東海,既可南進北出,也可東拓西展,接受各方的經濟和文化輻射。
泗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黃淮海平原南端,地處蘇皖兩省五縣交界地帶,地近沿海,背靠中原,位于北緯33。16~33。46,東經117。37~118。10之間。是安徽省東向發展戰略重點發展的23個縣(市、區)之一,其中劉圩鎮經濟開發區為發展前沿鄉鎮。圖中為清水灣。
行政區劃
2009年,泗縣轄2個開發區、12個鎮、7個鄉:泗縣東關開發區、劉圩經濟開發區,泗城鎮、黃圩鎮、大莊鎮、山頭鎮、劉圩鎮、黑塔鎮、屏山鎮、草廟鎮、長溝鎮、墩集鎮、丁湖鎮、草溝鎮、大楊鄉、小梁鄉、三灣鄉、徐賀鄉、瓦坊鄉、瓦韓鄉、大口鄉。
2005年,原三灣鄉并入泗城鎮,瓦韓鄉并入草溝鎮,徐賀鄉并入屏山鎮,小梁鄉并入黑塔鎮。
截至2013年,泗縣轄15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73個行政村、15個社區。泗城鎮、黃圩鎮、大莊鎮、山頭鎮、劉圩鎮、黑塔鎮、屏山鎮、草廟鎮、長溝鎮、墩集鎮、丁湖鎮、草溝鎮、大楊鄉、瓦坊鄉、大口鄉。[2]
建置沿革 古泗州
泗縣的前身是虹縣,后為泗州新治,地處皖東北,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古泗州遺址在江蘇省盱眙縣境內,《鳳陽府志》云:“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雖平曠,而岡壟盤結,山水朝拱,風氣凝翠,形勝之區也。”
這座千古名城,于康熙19年(1680),遭到,被黃河奪淮的滾滾狂濤淹沒在洪澤湖底,“永為黿鼉之窟。”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個龐貝。由此,在民間至今到處流傳著水母娘娘沉泗州的傳說。
泗州城沉沒后,州署移治于盱山西北麓,懸絕淮湖。直到97年后的乾隆42年(1777),“巡撫閔公,以治隔淮湖,控馭不便,虹最近泗,請裁虹歸泗,版圖、民賦一并于泗,并以城為州治——上從其請。”乃將州治由盱山遷于虹(今泗縣城),仍轄盱眙、天長、五河三縣。是時。虹縣降為虹鄉。《鳳陽府志》載:新泗州“北枕屏山,南襟長淮,重岡東拱,靈璧西環,盤龍、朱山障其左,鹿鳴、陰靈繞其右,扼徐淮之門戶,通兗豫之舟車。雖原野平曠之區,而xxx結聚,自然昌明,東南xxx也。”
裁虹歸泗的泗州,于元年4月廢泗州為泗縣,直屬安徽省。到1949年泗縣析出一部置泗洪縣,隸屬江蘇省。1955年盱眙縣亦由安徽省劃歸江蘇省。
歷史沿革
原始社會晚期,境內就有人類生活。縣城西南約20公里佘家臺,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屬龍山文化。古為淮夷地,又稱九夷。三代堯封禹為夏伯,在此建邑,名夏丘(邑治遺址在今縣城東南1里許),屬徐州。商沿夏制。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初屬宋,宋滅屬楚。秦始皇統一中國,屬薛郡。后在潼城(今泗縣的潼城)增設僮縣,與夏丘境屬泗水郡。西漢置夏丘縣,屬沛郡。東漢時,屬下邳國。北周改夏丘為晉陵縣,后與朱沛郡的高平縣并置泗州。隋開皇十八年(598)復夏丘縣,屬泗州。
唐武德四年(621),置虹縣(治今五河縣境)。六年廢夏丘入虹。之后,虹縣移治夏丘,屬仁州。貞觀八年(634),廢仁州,虹縣屬泗州。元和四年(809)改屬宿州。大(太)和四年(830),廢宿州,復屬泗州。后復置宿州,治于虹,虹縣再屬宿州。
五代時沿唐制。
宋元十七年(1092),虹縣屬淮南。紹興九年(1139),改屬淮東泗州。十一年屬南京泗州。建炎后沒于金,虹縣仍屬南京泗州。
元置行省、(府)、軍(州)、縣4級建制,虹縣初屬河南江北行中(尚)書省(又稱河南行省)淮安府泗州,繼屬江北淮東道。至正二十七年(1367),改屬臨濠府泗州。
明洪武六年(1373)九月,泗州改屬中立府。七年八月屬鳳陽府。
清初沿明制,后實行省、道、府(直隸州)、縣4級制。
順治二年(1645),虹縣屬江南省鳳陽府泗州。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分置安徽省。雍正三年(1725),泗州升為直隸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遷州治于虹,并虹縣入泗州,虹縣降稱虹鄉。
1912年4月廢州制,改稱泗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6月,安徽省設3道,泗縣屬淮泗道。1932年10月廢道,泗縣為安徽省第七區首席縣,治泗城。后改行行政督察專員制,泗縣屬第六區,專員暨泗縣治泗城。
1938年11月7日,日本侵略軍小川部侵占泗縣城,六區專員暨泗縣先后遷治鄭集、雙溝、管鎮等處。1940年3月,中國組織接管國民在皖東北,建立xxx。同年10月,撤銷泗縣建制,以泗縣為中心,結合鄰縣。成立泗東、泗南、泗宿、泗北、泗五靈鳳5個辦事處。1941年4月起,辦事處先后撤并為泗南(治今江蘇省泗洪縣雙溝、羅岡一帶)、泗宿(治今泗洪縣臧橋)、泗五靈鳳(治今五河縣申集)、(治今泗縣黃圩區三侯家)3個邊區縣,次年春增設泗靈睢縣均屬蘇皖邊區行政。泗縣淪陷區的偽,先是維持會,后為縣,治泗城,先后屬蘇淮特區和淮海省。1945年8月日本投降,汪偽泗縣亡。9月,xxx撤銷邊區縣,恢復泗縣建制,屬蘇皖邊區淮北地區第七專區。專員、地委暨泗縣治泗縣城。
1946年7月,國民軍進占泗縣,泗縣人民東撤,國民在泗主政。改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7年11月后,復建人民,先后恢復原4個邊區縣制,屬蘇皖邊區淮北地區第七專區,縣均駐農村,無一定地點。1948年5月起屬豫皖蘇邊區江淮區。10月,中國人民xxx解放泗縣;翌年4月21日,恢復泗縣建制,治大莊;5月遷治泗城,屬皖北行署宿縣地區。1952年,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屬蚌埠專區。1961年屬宿縣專區,沿續至今。
自然 資源
土地資源:全縣總面積1787平方公里,耕地9.21萬公頃,實有耕地約170萬畝。
礦產資源:境內有昆石、紅泥、礦泉水等,尤昆石為奇。
特產資源:地方名特優產品主要有山羊板皮、紅瓜子、界牌大米、墩集花生、大口粉絲、丁湖螃蟹、大莊蠶繭、大莊豆瓣醬、綠殼雞蛋等。
氣象地質
泗縣境內大部分為平原,海拔在20米以下的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90.9%;氣候上屬暖溫帶半溫潤季風氣候,適于各類農作物生長,尤其是農林牧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氣溫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霜、凍、冰雹等。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交通運輸
境內公泗縣火車站四通八達,104國道和303、329省道貫穿全境,全縣輻射與環型并舉的公網絡已初具規模,全縣晴雨通車公里程1600公里。毗鄰多條高速,東距寧(南京)—宿(遷)徐(州)高速泗洪出口20公里,西距合徐高速宿州出口90公里,泗(縣)許(昌)高速宿州段已通車、明(光)睢(寧)高速已開通,宿淮鐵已通車并設有泗縣站。
社會經濟
近年來,泗縣縣域經濟呈現積極的發展態勢。目前全縣已形成化工、醫藥、食品、農產品加工、輕紡、建材、釀造、機電等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工業生產體系。P由2003年的28.9億元。上升到2011年的65.2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為36.4億元、9.6億元、19億元。分別比2003年增長了50.7%、31.0%和25.5%。2012年,xxx季度泗縣P達到69億元,較2006年增長20%。人均P達到7802元。首次突破人均1000美元大關!
2011年三次產業比例由2006年的50:24:26發展到36:38:26,二產比重首次超過一產,實現了優化結構的歷史性突破。工業增長有力。預計,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00億元,是2006年的6.7倍;實現工業增加值24億元,是2006年的4.7倍,工業占P比重提高了13.8個百分點,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0個,是2006年的2.9倍。累計投入13.4億元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縣經濟開發區拓展到20平方公里,建設9個新型鄉村工業園。農業基礎穩固。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扎實開展糧食生產“三大行動”,農業生產連續五年豐收,糧食、林業、畜牧、果蔬等特色產業逐年壯大。培育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2家、專業合作組織284家、標準化養殖小區65個,創省市名牌產品8個,4個品牌通過無公害農產品及產地認證。實現糧食總產量86萬噸、農業總產值62.7億元。林業生產、農機化綜合水平始終保持全省xxx。有效實施土地整理、扶貧開發整村推進、農田水利三年恢復工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提升。三產蓬勃發展。預計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26.6億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遞增15%。餐飲、運輸、房地產等傳統服務業不斷提升,金融、保險、通訊、物流、信息等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紅色旅游、生態旅游開發建設有序推進。扎實開展“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等工作,五年累計銷售總額3.4億元。積極推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資、農家店鄉鎮覆蓋率xxx。
爭取國家政策泗縣性資金67.4億元,實施項目344個。引進重大項目276個,到位資金170億元,其中投資超10億元項目6個、超億元項目58個、超5000萬元項目66個。實施了“兩高一鐵”、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江上青紀念園、新型鄉村工業園、校安工程、環縣道、輸變電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大力發展對外貿易,2011年預計實現進出口總額4000萬美元。順利實施機構;有序推進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全面完成文化體制、基層醫藥衛生體制、工商系統市場辦管脫鉤、國土資源基層站所;積極推進財稅、金融體制,組建中小企業融資中心及城市建設投資、新農村建設投資、公交投資三個性投融資平臺;成立了皖北xxx家縣級農村合作銀行;與徽行、國開行建立金融合作關系。
完成全縣村鎮規劃編制工作,形成較為完善的城鄉建設規劃體系。累計投入100多億元實施了泗城“三區”開發、“三館三園”建設、“三河”治理和“三關”出口等城市重點工程;新增城市綠地240萬平方米;城區供水改擴建、污水處理廠、府前廣場、泗州廣場、環城公園等工程竣工使用;建成東城虹郡、玉蘭小區等一批規模商住小區。老城區“二環三橫四縱”、新城區“五縱六橫”網全面貫通;環縣道設計完成,環縣西建成通車,環縣北啟動建設;完成104國道、303省道及11條縣道工程;建成“村村通”道938公里,覆蓋城鄉的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制定《泗縣2011-2030年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累計投入9億元推進小城鎮建設,城鎮化率達到26%;加強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集約化利用土地,新增耕地1.6萬畝;新農村建設示范工程、農村危房和村莊整治順利推進,農村生產生活面貌明顯改善。
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由2006年的12747元增長到26700元,年均遞增15.9%;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520元增長到5660元,年均遞增17.6%。強化就業服務和再就業幫扶,新增城鎮就業崗位2.9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穩控在4.3%以內。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農村五保、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醫療保障覆蓋城鄉,被農民納入社保體系,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民生工程項目由12項增加到33項,累計投入16.3億元,惠及全縣人民。
泗縣文化 書畫藝術
泗縣古稱虹縣,長期屬泗州管轄,曾一度是泗州州衙所在地,所以人們習慣把泗縣稱為泗州。泗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書畫藝術源遠流長。在新石器遺址楊家臺曾出土帶有彩繪紋飾的陶片,泗城登達雅苑小區工地曾出土帶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案和隸體文字的秦漢畫像磚。在山頭、屏山、劉圩前戚村,泗城等古遺址曾出土相當數量的帶有生動圖案紋飾篆隸文字的戰國、漢代銅鏡以及工藝精湛、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質地精良的玉豬、玉龍、玉蟬、玉璧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屏山鎮溝趙村小秦山上曾出土一座規模較大的古墓,發掘出土大量的畫像石狩獵圖、迎賓圖、車馬出行圖、輔首銜環圖,栩栩如生。據專家考證該墓為東漢時期墓葬,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這些帶有各種圖案文字的文物充分說明,在很早以前,聰明智慧的泗州藝術家們就具有很高的繪畫、書寫和工藝制作水平。秦漢以后泗州書畫藝術家也不乏其人,據《泗·虹合志》記載,晚唐時期,泗州才子南楚材娶臨淮女薛媛為妻,薛媛天資聰穎,勤奮好學,詩詞歌賦無所不能,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特別是她的書畫和詩詞譽滿。宋元豐七年底大文豪蘇東坡途經泗州,問好友泗州章知事:“十多年前我過泗時就聽說唐氏女書法名震江淮,今能否一飽眼福?”章知事令人取來唐氏女手書掛在墻上,蘇東坡遠觀近看,左瞅右端,連聲贊嘆說:“好字啊好字!既有王羲之的剛勁,顏真卿的端莊,柳公權的挺拔,又有自己的飄逸俊秀,灑脫自如,無拘無束的風格。靜中有動,形中有神,于古不拘于古,自成一家。一個女子的字能有如此和境界著實難得。”隨提筆寫詩曰:
“唐女能書十載聞,誰知精絕向紅裙。
百金竟買蒲葵扇,不必更求王右軍。”
蘇東坡還曾為泗州雍秀才草蟲八物畫配詩八首。如為畫作《蝎虎》配詩曰:
有足蛇,脈脈無角龍。為虎君勿笑,食盡蠆尾蟲。
能得到大文豪蘇軾稱贊并與配詩,可見雍秀才當時畫藝之高,影響之大。
清代乾隆年間泗州虹縣出了一個書畫家,人稱怪才傅二槐。傅二槐是瓦坊鄉郭集村小傅莊人,生活在乾嘉時期,自幼聰明好學,詩書畫皆精,懷才不遇,性情孤傲怪僻。有關他的一些軼聞至今仍在泗縣民間流傳,有自傳體詩集《大外人傳》及山水畫作品。
晚清時期泗縣城里有著名書法家張啟后名震一時。張啟后1904年甲辰科進士,二甲一名金殿傳臚,曾任晚清翰林院編修、湖南按察使、北洋時期安徽省秘書長。xxxxxx時期因不滿辭官在上海賣字為生,其書法有歐柳之風,俊秀瀟灑,深厚,當時京津滬地區視為珍寶。最近幾年在國內拍賣市場上價格節節攀升。張啟后憂國憂民痛恨日本人,老百姓求字,有求必應,日本人買字,一兩黃金一個字。
另一位是王天鐸,曾擔任過馮玉祥部下旅參謀長,其擅長國畫花鳥、指頭畫,曾在開封、合肥等地辦過個人畫展。當時與宿州名家梅雪峰、梅純一父子齊名。泗縣知名書畫家吳俊友、苗林都曾拜其為師,受其影響較大。其外孫唐 受其影響,成為合肥地區有實力的中青年花鳥畫家。中期以后泗縣籍書法家鞏健民, 其書法作品在國內展出六十余次,影響頗大。
近幾年,泗縣書畫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老畫家楊劍華的人物畫逐漸由省內全國,其作品屢次在國家大賽獲,畫藝更加嫻熟,知名度大為提高。吳俊友的大寫意花鳥,苗林的書法、花鳥小寫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逐步得到書畫界的認可。姚遠的寫意山水,陳娟的油畫,李小楓工筆畫等各具特色。近幾年省級會員由不足十人猛增到三十余人。隨著泗縣經濟的飛速發展,全縣上下逐步形成了群眾性崇尚書畫藝術的熱潮。書法繪畫愛好者達數百人之多,基本上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合理結構。泗縣不但縣內書畫人才層出不窮,而且在外的也是人才濟濟,不少在國內有相當知名度。如中國美協會員老畫家劉承漢,50年代初畢業于南京大學美術系,長期擔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美術編審。專于書籍的裝幀設計、插圖及版畫創作。其作品《教育學文集》裝幀設計、《在倫敦的一個上午》插圖、《苗嶺春曉》版畫都很有影響。軍旅畫家鄧華擅長油畫,長期擔任xxx總裝備部某部文藝創作室主任,高級,其油畫《總理來到發射場》、《夜航太平洋》、《東海布陣》、版畫《發射架下》、連環畫《仙女繡花》、《小布谷鳥》、水粉畫《發展科研鞏固國防》、老舍作品《小白鼠》插圖、xxx軍史叢書插圖等,在軍內書畫界有相當影響。中國美術史論博士青年畫家楊惠東曾留學美國,現任天津美術出版社副總編,《國畫家》、《油畫家》主編,其畫風結合,造詣深厚,發展潛力很大。泗縣籍書畫家盧海濤、徐明珂、魏萬清、陳二泉、王洋、李紀永、穆紹武等都有相當知名度。著名美術評論家、書畫家陳傳席,邊塞山水畫家許良佐曾長期在泗縣讀書。中國書協會員、安徽省美協會員著名書畫家周本信在泗縣工作生活達二十余年。泗州書壇人才濟,虹鄉畫家亦風流。2007年,泗縣被省文化廳授予“民間文藝之鄉”。
來源:《拂曉報》
泗縣文學
八十年代至今,泗縣先后涌現出鹿鳴山文學社,泗縣汴河文學研究會,泗州詩詞研究會等在文壇擁有一定影響的群眾文學團體,在各級刊物發表各類作品無數并且多次獲。在這些文學團體中,產生了許多在文壇上具有一定影響的作品和人物
如:李明禮,詩人,作家,出版了泗縣xxx本報告文學集《跨越古城河》等多部作品;馮,著名的鄉土文學作家,出版了以泗縣xxx本小說《旮旯村里的風流事》為代表作的多部小說作品,反響巨大,劉心品,作家,早有作品集問世;曹大臣,南京大學的教授,專家、碩導,著作等身;張影,青年詩人,出版了泗縣xxx本詩歌散文集《掌心的痣》;劉,青年詩人、評論家、大學,網絡詩人孫加勛、馬成慶等。
泗州琴書
泗州琴書流行于安徽境內的淮河兩岸。又稱“淮北琴書”,“安徽琴書”,是在流行于泗州地區的老鳳陽歌、泗州調、山歌、小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約形成于19世紀中葉。最早流行干泗州府地區(包括今安徽省的泗縣、五河、固鎮一帶及江蘇省的泗洪等縣)。后到阜陽以及渦河、潁河兩岸及合肥等城市。原為農民和小手工業者用以自娛的業余文藝形式,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被搬上舞臺,并產生了專業演員。
泗州琴書可由一至數人演唱。伴奏樂器為揚琴、墜胡、檀板,以后逐步增加了二胡、提琴、三弦、笙、笛、琶琶、月琴乃至古箏等樂器。常用曲調有慢板(也叫“四句牌子”、“四句腔”、“四平調”、“慢趕牛”)、悲調(也叫“苦條子”)、流水(也叫“連句”并包括變化的“流水連句”)、垛子(包括“快垛子”、“慢垛子”)以及“鳳陽歌”等。泗州琴書的花腔最為豐富,大部來自地方小調,如[穿心調] 、[傷神調] 、[滿江紅] 、[上懷調] 、[下懷調] 、[下盤棋] 、[剪剪紙] 、[梨花調] 、[疊斷橋] 、[四大京]、[楊柳青]等。過去每當開場時,先奏一段“大花板”(藝人稱為一百零八板),借以招徠觀眾。現已不用打鬧臺,而改用“四板頭”(即四段過門),也有只用一段過門的。
泗州琴書的唱詞,基本上是七字句和十字句,也間有五字句和六字句。傳統曲目豐富,有長篇、中篇、小段,以中篇為主;多數反映家庭生活和愛情故事,也有反映歷史故事的,如《十把穿金扇》、《水漫藍橋》、《雙賢記》、《羅衫記》等。泗州琴書進入城市后,增加了《說唐》、《東西漢》、《郭子儀》、《楊家將》等長篇。50年代后,編演了反映現代生活的新曲目,如《雷鋒》、《烈火金鋼》等。
泗縣方言
一、特色方言
餓:臥wo4。
什么時候:多晚子,張晚的。
快一點:快點個。
趕緊:趕嘛著。
干什么:該的gai1di,干gan1呢。
坐車:叮車ding1che1。
中間:當央子
喜歡:歡喜(音yi1)。
討厭:嫌,討嫌,犯嫌。(e1yi1人了)
吃飯:克飯、噇(chuang2)飯,搗肚子。
厲害:來sang、澇害。
倒水:虎hu3水 、弄虎了 (淮語有戽hu3字,意:潑灑)。
用水噴:呲(ci1)
擰開:肘zhou3開。
我:俺,
這孩子:這黃子
有能耐:怪吊能來
在哪:擱(ge2)哪
厲害:澇害,上
形容天氣冷:清冷
就想:斗想
干什么:弄什么呆
怎么搞的:怎弄呆
打呼嚕:扯呼
耳光:耳巴子
拔草:蒿草
石頭:沙漿
胳膊肘:胳成子
:訛
薄:xiao1肖。
小心:留細。留意。
砸:楔xie1、孱can2(拿坷頭xie1你)。
壞:毀、海(古語也有“海”字,忘了怎么寫的了,意思差不多)。
愣頭青:生葫蘆頭、六葉子
誰,哪一個:嘿個
喝多了:是罵人的話,表示自不量力
倒酒:寫xie3酒。
夾菜:刀菜。
客道話邀請:嚷rang4人
都:慶(俺都慶讓你纂)
騙:纂zuan3。
都:慶(俺都慶讓你纂),豆
逞能:diao3能,喪
扔:板ban3、撂liao4。
吝嗇:焦殼、餿眍sou1kou1。
小:寧嘎嘎。寧幾幾點大,一疊疊
AA制:打平伙,各伙。
小土塊:顆頭著,土
一會:麻咱子,一會工
很的意思:到多
一會,別急:侯(xxx聲)動,馬展
過一會的意思:打鄧
以后:趕明著
后來:后首
最后:末末了(末本義是樹梢,引申指后面,后頭,之所以兩個“末”字連用,應該是對“末”的一種強調,泗縣人還是很有文化滴)。
夸張:宣(可疼昂?你宣什么宣!) ,吹
沒時間、沒機會:撈不倒,沒撈倒。
直拳打:掏。我一拳掏死你。
光著上身:京拔子
光著腳:赤覺丫巴子
用腳踢:迫pai3 (卷是踢的意思,拍pai3是踢的意思)。
形容事情還沒做玩:半截老勒
現在:這彎子(這彎子不說,什么時候說)
早上:早星。
中午:晌午 (這又是個很文的說法嘿嘿),晌wu2
晚上:晚黑。
去田間:下湖(田就叫湖)。
訓:熊,口
玩花樣:出鬼(你能出什么鬼)(對離奇的事情表示不相信、找東西時也常用到這一句:還真出鬼了來)。(還有就是高興也說“鬼”,“你望wang2你鬼的跟什么樣”)。
看:望wang2(估計這也是古語的保留),瞅
假模假樣:真三樣(你望wang2你可格真三樣)。
搞笑:戳笑話 ,好玩,倒笑
心里不舒服:咕咕出出。
嚇、:黑、黑唬。
干凈:干擰
捉迷藏:藏夢夢,藏老夢。
形容人不好:造壞,罵人的詞
:犟嘴。
剛才:槍強、將強,剛剛
馬上:馬贊zan3。
調皮:拿急。搗蛋
笨:膗chuai2(古語好像也有這個字,手里沒有工具書,有音沒字在網上確實不好找),甩
:侃空、侃空調叉。
:綽和chuo2 huo。
有:杠gang4。(杠gang4還有一種意思作“跑”或“走”講(英語gone),如:你杠哪去了?走,杠家!)。
被拌了一跤:咖跌倒。
正好:碰peng4。
能耗:多耗一點(讓別人喝酒的時候說的)
:指做了壞事,丟人現眼,不光彩。(《范進中舉》有寶一詞,也是一古語。)
如果在“特色方言”里調一個xxx“特色”的詞,那肯定是“尅kei”這個字,尅kei飯、尅kei煙、尅kei球、尅kei仗、尅kei牌,幾乎沒有不能尅kei的!
高的土堆:高鼓堆。
估計,大約:大鼓mei3。
二、事物稱謂
正房:堂屋。
廚房:鍋屋。
月亮:月囊囊lang3
太陽:太影。
蟬:解了,解龍
沒出殼的蟬:解了猴,胡涼
河蚌:歪歪
小麥:小mei1
玉米:大秫秫 (shu2shu)。
高粱:小秫秫。
長豆角:豆葛ge2子 縣北是“豆覺子”。
蟾蜍:癩鼓子 癩猴子。
蜻蜓:關星星,刮星星,光蜻蜻
廁所:茅廁(缸)。
唾沫:吐沫子
葵花籽:轉蓮.zhua4蓮,瓜子
衣服:褂子。
短袖:褂。
背心:兩根巾。
毛巾:手幅子。
手帕:手捏子。
頭發:頭毛、頭伏fu[輕聲]。
指甲:手指蓋。
趾甲:腳jue1指蓋。
膝蓋:胳腿拜,胳拜
肘關節:胳膊柱子
上坡:上反子。
坑:坷廊 凹wa4癟窩、凹wa4坷廊
自行車:覺扎車,覺啦車
三、人物稱謂
父親:建國前口頭語均稱“答答”da1“俺答”,建國后鄉村逐漸改稱“爺”“俺爺”,泗城鎮均叫“爸爸”ba1“俺爸”,叫“爺”的較少。
爺爺:稱“阿爹”a3居多
祖父:均叫“爹爹”,對外祖父過去叫“姥爺”,現在叫“外爹”的居多,平山北普遍叫“老”,外祖父叫“外老”。
奸頭棒、奸頭鬼、奸頭:是對心術不正,語言人的貶稱。現在口語多稱一個字“奸”,
生葫頭、楞頭青、白子子、硬侉子:是對語言,行為粗野,不懂事理,不講文明人的貶稱。
六葉子:六親不認,沒心沒肺的人的貶稱。
燒包、燒包鬼:對穿戴特殊,刺眼,行為輕佻人的貶稱.。
不出奇:對行為不正,手腳不干凈,愛占小便宜人的貶稱。
搜摳,嗇吝鬼:對過分小氣,該用的錢舍不得用的人的貶稱。
料、爛草無糧、軟面劑、受氣包:均是對性情懦弱,,無斗爭人的代稱。
死眼頭:有兩種含義,一是對原則,真理,不,不隨風倒的人的褒稱,一是對保守,因循守舊,認不情形勢,做事無靈活性的人的貶稱。
二百五、半吊子、六葉子:對不通事理人的貶稱。
不上道,不上線,攪毛手:對不懂道理,胡攪蠻纏人的貶稱。
犟勁頭,老倔:對主觀,任性,不聽別人勸告的人的貶稱.
kǒu(口)人:如kǒu丫頭,kǒu女人,均指婦女對家人,鄰里不講道理,好罵人,太刻薄的貶稱。
老實頭:老實人。
(以上人物稱謂摘自《泗縣志》)
青年人:小年幼。小年輕
小伙子:小大哥ge3。
小姑娘:小大姐。
老爺爺:老。
老奶奶:老馬嘛(老媽媽ma3ma3)。
年紀大的:有年人。
很的人:六葉子,簡稱:六,也被泗縣年青人翻譯成SIX!(據考證以前的人認為人的肺葉共有五個,而動物一般都是六個,所以用來稱呼那些很的人)
四、其他:
這里選擇的一些詞語很多都是不太好解釋的,或者是與普通話不能直接對等的,寫一點供大家參考,我相信大家看了之后還能想出來更多的富有泗縣特色的方言話語。
形容人動作或行動快:日煙樣。一日煙豆沒有影子了。
形容非常甜:意耐人。意歪人
上身裸陋:赤凈拔子
吞食放在手里的食物:唵(an3),你小時候可an過炒面?
舔:嗦
踩在水里:蹅(cha3),小時候一下雨豆出去cha水玩。
吃到食物中有砂子:磣(chen3)牙,或牙磣(chen3)。
剛開始下雨:滴點子。
形容半途而廢:胡了半嚓cha3。
罵別人呆:甩(甩熊、甩種)。
罵別人憨:蒲(蒲種,常與“六葉子連用”)。
罵小孩:炮沖的、炮子頂的。
形容事情出現大問題:坑死。
形容人調皮:拿集。
形容讓人惡心:糝[sheng4]人
把湯里的雜質舀掉:潎[pie1]。
剖魚:辭[chi2]:
沙槳砸賴猴——對sei了
泗州戲
泗州戲演到悉尼歌劇院
宿州青年演員劉榮芝日前踏上了赴悉尼演出之。她將把宿州市的泗州戲帶到悉尼歌劇院,讓這一傳統的文化藝術在大放異彩。(新安晚報記者葛剛)
一、簡介
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系。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并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
二、歷史溯源
泗州戲的形成說法不一,許多人認為它發源于蘇北海州一帶,原是當地農民以獵戶腔和太平歌等民間曲調即興演唱的小戲,后傳入泗州并吸收當地民間演唱藝術,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戲。1920年前后,泗州戲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開始進入城市。
泗州戲與流傳于江蘇省徐州一帶的柳琴戲以及海州、魯南的淮海戲是同屬于一個劇種--拉魂腔的不同流派。柳琴戲和淮海戲屬拉魂腔的北派,泗州戲是拉魂腔的南派。該劇起源于江蘇海州,發展、成熟于泗州,故名。
據傳,在清乾隆(1736--1795)年間,江蘇省海州一帶,有邱、葛、張三位老農愛好民間音樂,他們在勞動休息時,常編山歌企盼太平豐年,山歌有兩種,一種稱為太平調,一種成為獵戶腔。后經收集整理,不斷豐富,就編出了具有簡單人物故事的小篇子進行演唱,由于唱腔優美,聽者不思飲食,趕場聽看,好像魂被拉去,故被譽為拉魂腔。后因連年災荒,張姓在海州一帶串門賣唱,發展為淮海戲;葛姓流浪于蘇北、魯南一帶,發展為柳琴戲;而邱姓則在泗州一帶傳藝賣唱,由于是串門賣唱,民間又稱拉魂腔為走股子,因為是 泗州的拉魂腔,所以又稱泗州戲。
xxxxxx時期,根據地的泗縣、靈璧、五河、鳳陽曾組織泗州戲藝人排練了《全家xxx》、《打濠城》、《打泗州》等一批密切聯系xxx斗爭現實的小劇目。這些經歷使得泗州戲的表演更加生活化、自然化。1954年,在上海舉行的華東地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泗州戲以《拾棉花》、《打干棒》、《攔馬》和《結婚之前》四個劇目到會參演。其中,生活小戲《拾棉花》因其濃郁的喜劇色彩和生活情趣而備受歡迎。這一次的華東匯演,推出了泗州戲建國后xxx代擔綱演員:李寶琴、李寶鳳、霍桂霞、周鳳云、王寶蓮、蔣榮花等,第二代演員:陶萬霞、李書君、陳若梅、周斌、芳、周靜、陸為為等,第三代演員:呂咸蔚、代兵等。
1956年,在安徽省xxx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泗州戲又推出了現代戲《女社長》和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打孟良》、《井臺會》、《鬧菜園》等一批劇目。使泗州戲在安徽的戲曲舞臺上大放,成為眾多安徽戲曲劇種中引人注目的劇種之一。進入新時期以來,泗州戲又再次煥發青春,排演了《摔豬盆》、《懶大嫂》、《拙大姐》、《花狗子離婚》、《八月桂》、《鄉野情》等大量生活情趣濃厚或緊扣時代脈搏的精彩小戲,成為淮北平原上一支活躍的戲曲生力軍。《老板娘》一劇表現女工自謀職業是的種種心理障礙。從題材上說,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反映了泗州戲表現現實生活的主動與熱情。
三、藝術特色
泗州戲的腳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頭、小頭、丑等幾類,其表演在說唱基礎上大量吸收民間的壓花場、小車舞、旱船舞、花燈舞、跑驢等舞蹈表演形式,受戲曲程式規范的影響不大,帶有明快活潑、質樸爽朗、剛勁潑辣的特點,充滿濃郁的皖北鄉土氣息。壓花場是泗州戲表演藝術的根本,分單壓和雙 壓兩種,具有明快爽朗、粗獷有力的鮮明特色。藝人從師學藝時,學唱腔從八句子開始,學表演從壓花場開始。觀眾對壓花場的要求非常嚴格。演員在表演時,必須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協調與配合。如女演員在走四臺角、旋風式時,形似風擺楊柳,狀若出水芙蓉,舞姿極為優美。泗州戲能夠叫出名字的身段和步法有數十種,如整鬢、撥鞋、提領、頓袖、叉腿雙蹉步、三合手、舒懶腰、旋風式、四臺角、剪子股、步、門歪窩、仙鶴走、老漢走、顛步走、蛇脫殼、頂碗、卷席、十字轉身、含金閃腰、摟腰抗肩、男女雙十字、燕子撥泥、抽梁換柱、百馬大戰、金蟬脫殼、撲蝶、鬼扯轉、鴨子扭、鴨子和泥、浪子踢球、懷中抱月、老龜扒沙、蹲步、白鵝亮翅、板腳跨腿、蘇秦背劍、鳳凰單展翅、鳳凰雙展翅、懶婆娘簸簸箕等。有些行當的表演堪稱絕技,如《攔馬》中頭頂水碗急走圓場,點水不潑;《大書觀》中用碎步表演打水,演員必須是小腳,腳大了則無法表演;表演身段燕子撥泥時,必須把腳下的泥塊從后面撥起,再從頭頂上飛過去。老藝人黃兆林(藝名黃八圈子)則因能頭頂水碗,用矮子步在場上轉八圈以上而得名。
泗州戲的唱腔曲調源于當地的民歌小調、勞動及農民生活、勞動的音調。如趕牛耕地、婦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書等民間藝術形式的音調加以發展。泗州戲的唱腔隨意性很強,講究無拘,要求伴奏跟著演員的演唱走,以便于演員的發揮和創造。藝人們還把這種形式名之為怡心調,可見它帶有相當多的隨心任性的因素。
泗州戲的花腔調門很多,同一種調門,演員可以發揮,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員唱同一段唱詞時都難以規范和定型,怡心調是本劇種的xxx特點。此外,在唱腔的落音處,女腔常用小嗓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襯詞拖后腔,也是其獨特風格。節奏大多是有板無眼的1/4節拍,除了大部分是后半腔起唱外,還有連續切分的變節奏,給人以歡快、活潑、跳躍之感。但也常使人摸不著板眼,有不穩定的感覺。由于唱腔旋律與地方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經常出現,再加上頻繁的轉調,使人聽起來既新奇多采,又自然和諧。
泗州戲在說唱時期無樂隊,形成戲曲后樂隊建制和伴奏形式也極為簡陋,只有1-2把土琵琶,鼓佬一人,有的還由演員兼奏。九年之后,才有較大班(如20年有徐步俊帶領的大毛班在西游樂場唱攤子戲,唱一段,收錢,然后再唱。30年,淮北xxx根據地泗縣、靈璧、五河、鳳陽xxx為配合xxx宣傳,召集當地藝人百余名,組成小分隊,演出《樊大娘送子參軍》、《全家xxx》等劇目,轟動一時)。解放以后,正式登上舞臺才逐步有了小型民族樂隊。文場有土琵琶、笛子、嗩吶、笙、管、二胡、小三弦等,武場有了四大件。
今天泗州戲樂曲已運用電聲樂器伴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泗州戲的主弦樂器,從只有兩根絲弦的土琵琶,通過,多次研制,相繼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種高中音柳琴。除了運用于本劇種伴奏外,還被國內外樂隊選用,影響頗大。
泗州戲的劇目不是很多。盡管統計出的傳統大戲有80余出,小戲和折子戲也有60多個。代表劇目有《三蜷寒橋》、《楊八姐救兄》、《樊梨花點兵》、《皮四告》、《大花園》、《羅鞋記》、《絨花記》、《跑窯》、《拾棉花》等。但經常上演的,或為人們喜聞樂見的還主要是小戲、折子戲,并且以現代生活小戲為多。在這個意義上,它與現實生活的結合,也較其它劇種更顯密切。
四、傳承價值
泗州戲與皖北人民的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聯系,顯示出強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但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飛躍發展,觀眾逐步減少,演出虧損,傳統技藝瀕臨失傳,泗州戲的出現了危機,迫切需要和社會的扶持。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2006年5月20日,泗州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xxx批xxx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泗州佛
俗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中國人自古以來講求個“緣”字,男歡女愛,締結百年之好,這是緣份;愛生恨、反目成仇,這也是緣份。在閩臺民間,司掌愛情婚姻的神明最有特色的,就是月下老人和泗州佛。
月下老人,又稱月老,是中國民間普遍的主管婚姻愛情的神仙。他會根據七星娘娘的冊簿,結合各人的相貌、人品、性情、等等,將最適當的兩人配成雙,用紅繩把他們系在一起,另外再寫一份配偶的名冊,每對配偶用泥土塑成兩個土偶,晾干后放入配偶堂。經過月下老人配成的夫妻,都門當戶對,而且夫妻間也和和睦睦,白頭偕老。可是,有一年天氣特別潮濕,終曰陰雨連綿,塑成的土偶怎么也干不了。正在月下老人急得團團轉時,一天,雨過天晴,月下老人連忙將土偶搬到室外去曬。不料天公突然又下起了傾盆大雨,由于搬運不及,一部分土偶的面目被雨水沖洗得模糊不清了。誰該跟誰配對呢?月下老人面對著這堆面目全非的土偶,開始犯難了。無奈之下,月下老人只好提筆亂點鴛鴦譜了,不管男女是否相愛,也不管他們的門第高低。
在,以月下老人作為主神的還不多見,但臺南的大天后宮、萬福庵,臺北的情人廟,都供有月下老人的神像。
閩臺民間的另一個主管愛情婚姻的神明叫泗州佛,來源于泉州地方的一則傳說。
參考:[大泗縣]
地方名人 楊劍華
江蘇睢寧人,國家二級美術師,中國指畫研究會理事,省美協會員,縣書畫協會。長期在文化部門從事群眾書畫的組織與創作。長于人物畫的學習與創作。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謳歌中華英魂,透視美丑。多年來,有連環畫《新苗茁壯》、《小闖》、《硝煙》和大幅畫《雪夜出診》出版。一百多幅作品參加省級美展和省級以刊發表。國畫《的聲音》、《如今豐收不靠天》、《李月華》、《人》、《鄉魂》、《評千秋功罪》等參加美展。其中《鄉魂》獲文化部主辦的《迎港歸全國書畫大展》人物畫優秀。《殘碑》獲省二等。指畫《除惡務盡》、《司馬遷》、《曹雪芹》、《濟公》參加七、八、九、十屆全國指畫展。并榮獲“天山杯”和“黃鶴杯”銀。國畫《猜謎圖》、《杜甫》、《除惡圖》、《華夏英魂》等作品入選赴圭亞那、日本、法國、比利時、韓國展出。指頭畫《笑佛》應東才文化研究會之邀參加《國際中國畫名家精品邀請展》在、廣州、深圳等地展出。個人藝術簡歷入錄部分名人辭書。
周德平
1952年生。泗縣文藝創研室副主任,國家二級編劇。1980年前后從事文學創作,至今已發表小說、曲藝作品20篇,發表、上演大小劇作12部。主要作品《迎媽媽》、《情義千秋》、《紅杏出墻》、《嫂子故事》等,先后榮獲安徽文藝調演創作、第四和第十一兩屆公費華東田漢戲劇、全國天下xxx團優秀劇目調演劇目、第四屆安徽文學、安徽省98規劃題材劇本。
馮
著名作家,出版了以《旮旯村里的風流事》為代表作的多部小說作品,反響巨大。
曹大臣
1964年5月生。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日歷史研究專家、碩導。重要作品有:
《近代日本在華制度——以華中地區為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9月版)。
《刺刀下的毒禍——日本侵華時期鴉片毒化活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圖說中國xxxxxx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年版)。
《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崔之清主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日本對華侵略與殖民》(關捷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江上青
江上青(1911——1939),原名江世侯,是江石溪及后妻范氏的兒子之一,生于中國江蘇省揚州市江都仙女廟鎮,祖籍安徽,前中華人民國國家的叔父。生父江世俊在江上青去世后,把自己的兒子過繼給了他。父親江石溪擅長詩文音美,尤精醫學,有愛國思想。江上青早年在南通中學、揚州中學學習時,就積極投身。
1938年11月起,利用安徽省第六行政專員秘書,第五xxx區部主任身份,在皖東北秘密發展中員,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并擔任皖東北特別支部。他堅定執行黨的政策,推動六安縣長盛子瑾xxx。創辦《皖東北日報》;主辦“皖東北xxx軍政干部學校”;建立由我秘密控制的xxxxxx;作為皖東北xxx根據地的奠基人,為皖東北xxx根據地的創立、鞏固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高度評價說:“抗戰初期,在皖東北與盛子瑾的,是一個成功的范例。”1939年8月29日,江上青在率隊談判返回途中,遭xxx襲擊,壯烈,年僅28歲。
民俗文化
泗州戲舊稱“拉魂腔”。安徽四大地方劇種之一。流行于安徽、蘇北及魯南等地區,約有200多年歷史。
據傳與江蘇、山東的柳琴戲同出一源。因其藝術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時期在泗州,解放后為體現劇種的地方特色,故改名泗州戲。泗州戲是由民間說唱以展起來的比較典型的板腔體唱腔劇種。其唱腔南、北方風格交融,婉約與豪放并蓄。尤其是女聲唱腔,婉轉揉情、優美動人。被群眾稱譽為“有拉魂的魅力”。泗州戲的藝術表演以“壓花場”為基礎,分“單壓”和“雙壓”兩種,具有明快爽朗、粗獷有力的鮮明特色。泗州戲劇目豐富,如傳統劇目《大出觀》、《三踡寒橋》、《樊梨花點兵》、《走娘家》、《拾棉花》、《喝面葉》等長期盛演不衰。解放后本縣作者創作和整理改編的劇目50多個,其中《有心人》、《海云花》、《借紗帽》等10多個劇目在省地匯演中獲。本縣演員馬方元主演的《打干棒》1957年在懷仁堂為黨和國家xxx演出,獲得好評。1999年泗縣泗州戲劇團創作演出的現代小戲《三結合變奏曲》赴京參加全國計劃生育文藝會演,獲銀。本縣現有泗州戲專業劇團一個,民間泗州戲班社15個,長年演出,深受群眾歡迎。
生活習俗
(一)衣著
清末,上層人物男著長衫馬褂,女著緊身旗袍,均為絲綾綢緞。勞動人民平時均著短衣,男著偏襟短衫(俗 稱大襟褂子,后改對襟褂子)。勞動人民衣料均為當地手工織的染色土布(俗稱上土大布),男尚深藍,女尚淺藍,小孩穿藍底白花的土花布。絲光藍、標準布、府綢之類的機織布(當時統稱洋布),很少有人穿的起。
時期,泗城出現西服、中山裝、學生裝、女短裙,當時認為新穎、時髦;清末的遺老遺少,仍著長衫馬褂以示循古。勞動人民服裝樣式變易不大,只是機織染色布服裝逐漸增多,但仍以土布為主。
建國后,長衫漸廢,流行。年輕婦女漸由偏襟改為列寧式翻領對襟上衣,男女漸改穿褲(大腰褲漸廢),一般均為機織的藍色或青色布(土布漸廢),色彩、式樣較單一、古樸。1981年后,人民服裝變化巨大,樣式新穎,色彩繽紛,青年男女服裝,城鄉已差異不大。
帽子:清末,男人多戴六瓣瓜皮帽(頂上帶紅疙瘩)。時期,氈制禮帽流行,瓜皮帽漸廢。農民冬天多戴棉線帽,俗稱“猴帽”,夏戴草帽、斗笠。建國后,帽、工人帽流行,禮帽隨長衫廢除,冬有海軍式的裁絨帽。1981年后,帽子式樣大革新,據1985年商業部門統計,冬季購銷男女冬帽近50余種。隨著西服的流行,禮帽也在泗縣市場出現。
鞋:清末、時期,均穿自空縫制的烏幫白底的布鞋,勞動人民走長多穿草鞋、棉線鞋,輕便而且代價低廉,冬天穿葦纓毛窩(用茼和葦纓編成)。棉鞋一般窮人穿不起。雨天穿麻窩或稻草窩子(用茼或稻草編織成),不僅防水性差,而且笨重磨腳。雨膠鞋泗城早已出現,但價格昂貴,城市貧民和人很少享用。建國后,雨膠鞋漸在鄉間流行。現在,均為半筒膠鞋。各種膠底布鞋,機制布鞋,塑料涼鞋,豬、牛皮鞋,也漸次普及。
襪:清末民初,人民多穿自家縫制的白布襪,穿時褲腳扎上帶子。的漸穿線襪(俗稱洋襪)。農民多給線襪縫上幫底,經久而磨。除冬天外,農民很少穿襪子。1980后,棉線襪漸少,已為各種化纖襪子取代,冬天赤腳的人已很少見。
(二)飯食、菜肴
清末、時期,人民食用的糧食,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綠豆、豌豆、豇豆、谷子、紅薯等。農民以高梁、紅薯為主食。縣北大莊、黃圩一帶人多地少,生活儉嗇,習慣吃煎餅(用鏊子攤,連谷皮磨了吃),可以長時間不壞,便于出門攜帶。縣城周圍及縣南一帶人民生活優于縣北,習慣吃發面饃或死面餅子(用鍋貼或蒸而成)。大米較少,逢年過節方能吃上一頓。泗縣過去十年九澇,加上地租、債利、捐稅的沉重負擔,勞動人民只能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
1981年農業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泗縣人民擺脫了吃高粱、紅薯、回銷糧和瓜菜代的困境。
過去農民一年到頭吃自家腌制的咸菜(如醬豆、蘿卜干類)和曬的干菜,逢年過節,才能吃上魚肉。婚喪喜慶,縣北十大碗筵席,縣南六碟六碗,或八碟八碗筵席。現在泗城宴席日趨豐盛奢侈。略有提高,但仍保持儉樸風尚。近年來,由于養殖業與種植業的發展,豬、牛、羊肉、雞、鴨、魚、蛋、瓜、果、蔬菜,已市場,滿足需求,xxx豐富了城鄉人民的物質生活。
(三)住房
千百年來均為土墻草房,即以泥土為墻,高梁秸或蘆葦為芭,苫上茅草或麥秸。縣北沙土地一帶房屋較高,縣城周圍及縣南淤土地房屋低矮。農村小康人家有前屋、堂屋、偏屋1981年以后,房屋更新速度較快,泗城房屋更新更快,一幢幢樓房從平臺升起。城郊居民區磚瓦房鱗次櫛比(具體數字見房產有關章節),農村新建的瓦房已經過半。但農村建房大部缺乏合理布局,樣式單一,不光浪費耕地面積,而且設計多不合乎衛生要求。
(四)行
建國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泗縣占主要地位,經濟落后,交通工具原始、笨拙,縣北人民習用獨輪手推軍(俗稱小土車),出門可運貨、載人;縣南有四車、騾馬車(極少)。時期,泗城有黃包車(群眾叫“洋車”),后有商辦汽車,乘坐的多為官紳、富商。勞動人民外出多系步行。運輸大都靠肩挑手推,長途跋涉,飽嘗胼手足之苦。
建國后,汽車漸多。1982年以后,自行車基本普及,私人機動車輛日益增多,水、陸、客運、貨運均較方便。
泗縣旅游 國家石龍湖濕地區
國家AAA石龍湖濕地區位于泗縣城南15公里處,大口鄉、墩集鎮境內。濕地面積約1萬畝,汛期水面達3萬畝,湖泊最深處約10米,是目前保存完好的典型濕地生態系統。水質優良,動植類繁多,大面積的蘆葦、睡蓮、荷花、水浮蓮、香蒲、水沖、菱角等野生植物,以及青魚、鯰魚、草魚、鰱魚、大蝦等近百種野生魚類,棲息著麻雀、大白鷺、野雞、蘆葦鶯、布谷鳥、斑鷺、紅頭長尾山雀等幾十種鳥類,以及獾、刺猬、狐、兔、蛇等近二十種野生動物。
泗縣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是宿州市濕地公園。石龍湖濕地地處泗縣城南15公里處,濕地正常水面約1萬多畝,是保存完好的典型濕地生態系統。
省級自然區
泗縣沱河省級自然區位于泗縣丁湖、草溝二鄉鎮境內,規劃總面積2463h㎡,區內植被多樣,蘆葦叢生,千頃碧波、水天一色,雁鴨類及鷺類翩翩起舞,動植物資源相當豐富。有水生維管束植物18科28種,魚類32種,兩棲爬行類15種,鳥類96種,獸類8種。
陳勝吳廣xxx
陳勝、陳勝吳廣xxx吳廣xxx舊址,位于宿縣城東南40華里處的劉村附近。舊址為覆斗形高臺,高出地面4‘5米,東西長為67.6米,南北寬為65.5米,北高南低。臺南是陳勝、吳廣xxx的大理石塑像。
陳勝、吳廣xxx的舊址名涉故臺(亦稱射故臺、射鼓臺、射鹿臺),古時是一片荒涼的沼澤地,故名“大澤鄉”。
臺上原來有一小學,1983年遷往臺西南新建。臺上有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和12年(1943年)的石碑四塊。清道光二十九年發射鼓臺碑記凈記述:“射者陳涉也,臺也,陳涉演武擊鼓之臺也。”明萬歷年間,集資建了“樓臺寺并鑄鐘一口,蓋鐘樓一座”。這些古建筑已被毀,唯土臺石碑尤存。1984年在涉故臺上開辟紀念館,雕陳勝、吳廣塑像,涉故臺修整后供人瞻仰。
隋堤
隋堤貫穿泗縣縣城,自西而東,今天在城郊還能看出隋堤遺跡。
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所開鑿的通濟渠,因中間自榮陽北板渚、至開封一段就是原來的汴河,所以唐人稱通濟渠為汴河。汴河堤即隋堤。隋亡后,汴河成為唐宋與東南交通之要道,自南宋與金和議,劃淮河為界,汴水即漸漸淤塞,終于堙沒,但隋堤猶存。后人觸景生情,詠隋堤詩頗多。
虞姬墓
虞姬墓,坐落在靈璧城東7.5公里處。靈泗(靈璧——泗縣)公的南側,唐河東首。原墓區范圍南北寬20米,東西長100米。1979年復土修筑了墓冢,并將清代與時期的三塊碑修復立于墓地。1982年又征用了土地,擴大墓區,周圍筑起圍墻,建立了門樓,題“虞姬墓”三字。整個墓區為3942平方米,靠墓區東南側,建一小型紀念館。
在墓后的石碑上,上方刻有“巾幗千秋”。正中刻有“西楚霸王虞姬之墓”,兩旁則刻有“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卿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前往墓區的游人,絡繹不絕。
泗縣文廟
泗縣文廟古跡遺址坐落在泗城正中偏北,原有大成坊、木靈星門、泮池、戟門、東西廂房、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建設,現僅存大成殿。此殿初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后經嘉慶九年(1804)和咸豐三年(1853)兩度,現整體建筑較完好,為省重點文物單位。
垓下古戰場
垓下古戰場,位于縣城南五十里,城后大隊一帶。
垓下:是古地名,在今縣南沱,漢楚決戰于此處,公元前二O二年劉邦率諸軍,攻敗項羽處。《武史記·項羽本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軍,圍之數重,夜聞四面皆楚歌,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悲歌慷概,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無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后兩軍交戰,項羽敗至烏江而自刎。觀在城后一帶,常出土漢磚、繩紋陶片、銅鏃等文物。
泗縣與泗州
泗縣早在夏朝即開始建制,漢始置夏邱縣,后漢改夏邱縣為虹縣。634年,將虹縣納入泗州。1680年,泗州城陷沒于洪澤湖。1777年,遷泗州州治于虹,虹縣并入泗州。1912年(元年)4月,廢州制,泗州改稱泗縣,隸屬安徽省。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9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