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廬江”,最早出現于《·海內東經》的一條江名,現為哪條水流尚無。后郡因江名,縣因郡名,延續至今。廬江又叫潛(潛川),始于南朝梁(《梁書》、《魏書·地形志》)。
今廬江之地,春秋屬舒國,戰國屬楚,秦屬舒邑,漢為舒縣。“廬江郡”設于西漢初。“廬江縣”名始于隋(《隋書·地理志》),另說始于南朝梁(《太平記》),兩說時間僅相差幾十年。廬江縣設立以后,隸屬和地域多有變化。
1947年,9月11日中國人民xxx晉冀魯豫野戰軍三縱八旅二十四團攻克廬江縣城,成立廬江縣,月底部隊轉移后即撤銷,年底,廬南大化至磚橋一線和桐城東北鄉建立桐廬縣,廬江同時建立湖西縣。桐廬、湖西兩縣同屬皖西第二專員(駐桐城境內)。1948年8月,湖西縣劃分為廬江、湖西兩縣,新的湖西縣屬皖西第四專員(駐無為開城),廬江縣仍屬二專署。1949年,1月22日廬江全境解放,廬江、桐廬兩縣屬桐城專區,2月桐廬縣原廬江廬南部分歸還廬江建制,7月湖西縣并入廬江,隸皖北行署巢湖專區。
1952年2月4日,廬江縣劃屬安徽省蕪湖專區。
1958年7月7日,廬江縣由蕪湖專區劃屬六安專區。
1965年7月14日,設巢湖專區(專署駐巢縣城),廬江縣由六安劃歸巢湖專區。1971年8月29日,巢湖專區改稱巢湖地區,廬江屬之。2000年1月,撤銷巢湖地區設省轄巢湖市,廬江隸屬巢湖市。
2011年8月,廬江縣因撤銷巢湖市被劃屬合肥市。
行政區劃
廬江縣行政區劃圖
全縣下轄廬城鎮、冶父山鎮、湯池鎮、泥河鎮、白山鎮、盛橋鎮、同大鎮、金牛鎮、石頭鎮、郭河鎮、萬山鎮、羅河鎮、樂橋鎮、柯坦鎮、白湖鎮、龍橋鎮、礬山鎮。
廬城鎮:轄4個街道管理區,14個居委會,26個行政村,1個蔬菜隊,1個林場。全鎮總面積163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8.7平方公里,總人口14.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4萬人,耕地面積4.6萬畝。屬副縣級建制。
冶父山鎮:面積160平方公里,耕地4.8萬畝,山場3.5萬畝,轄有11個行政村,2個街道居委會,人口5.7萬人,屬副縣級建制。
湯池鎮:轄1個社區居委會,16個村委會。面積97平方公里,人口4.77萬。
盛橋鎮:轄總面積126平方公里,人口7.26萬,轄10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
白山鎮:轄1個居委會,10個行政村。全鎮總面積14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總人口7.2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96萬人,耕地面積7.17萬畝。
同大鎮:轄1個居委會,27個村委會,面積71平方公里,人口5.45萬人。
郭河鎮:轄2個居委會,12個行政村。全鎮總面積124平方公里,總人口6.4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2萬人,耕地面積7.09萬畝。
石頭鎮:全鎮75.25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人口3.71萬人。
金牛鎮:轄1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面積68平方公里,人口3.74萬人。
柯坦鎮:總面積123平方公里,山場面積4.6萬畝,耕地面積5.5萬畝,轄15個村,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達6.15萬人。
泥河鎮:轄1個居委會,21個村委會,面積95平方公里,人口5.8萬人。
礬山鎮:轄4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3.14萬人。
龍橋鎮:轄2個社區居委會,11個行政村。全鎮總面積105.2平方公里,總人口5.7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24萬人,耕地面積4.05萬畝。
白湖鎮:轄2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面積111平方公里,人口5.8萬。
樂橋鎮:轄1個社區居委會,21個村委會,面積128平方公里,人口5.95萬。
羅河鎮:轄2個社區居委會,21個村委會,面積118平方公里,人口6.83萬。
萬山鎮:轄1個社區居委會,16個村委會,面積92平方公里,人口4.52萬[2]。
地理 境域
廬江縣位于北緯30°57′~31°33′,東經117°01′~117°34′,地處皖中,周邊與居巢區(巢湖市)、無為縣、樅陽縣、桐城市、舒城縣、肥西縣毗連,全縣面積234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縣域南北兩端相距62千米,東西xxx間隔52千米,總面積2343.7平方千米(含所轄巢湖水域83.4平方千米和省系統白湖149.1平方千米)。境內有低山、丘陵、圩區和湖泊(黃陂湖23.4平方千米),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素有“東丘、南崗、西山、北圩”之稱。沿湖平原圩區海拔為6-10米,約占全縣總面積的16.7%;東南西部低山丘陵區海拔100-595米,約占全縣總面積的18%;中部丘陵地區,起伏和緩,圩、崗、畈錯雜分布,約占全縣總面積的54.3%;水域約占11%。大體是“山、圩各兩分,一水五丘陵”。
氣候特征
廬江縣屬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寒暑明顯。2011年至2013年平均氣溫為16.4℃,較常年(16.2℃)偏高0.2℃,極端最高氣溫39.3℃(2013年8月10日),極端最低氣溫-7.4℃(2011年1月16日)。年均降水量為1009.2毫米,較常年(1262.9毫米)少253.7毫米,年均蒸發量1648.9毫米,年均日照1760.1小時,無霜期253天。
水
廬江縣境內河流屬長江水系。河流主要有杭埠河、縣河、白石天河、塘串河、兆河、西河、金牛河、馬槽河、羅埠河、瓦洋河、黃泥河、羅昌河、柯坦河、界河等14條。其中境北杭埠河、境東兆河、境南界河為跨縣界河。
全縣耕地72807公頃,其中水田66468公頃、旱地6339公頃。
全縣林業用地43300.7公頃(其中有林地36814公頃,疏林地178.1公頃,灌木林地2537.7公頃,未成林地1834.5公頃,苗圃地27.8公頃,無立木林地519.2公頃,宜林地1295.6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208.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6.68%,林木綠化率27.75%。全縣有竹林面積3萬畝,立竹總株數約700萬根。全縣4萬畝以上的重點山區鎮依次為礬山、龍橋、湯池、泥河、柯坦、冶父山鎮。
礦產資源
廬江礦種較多,生產條件各異。能源礦產有煤、泥炭、地熱、礦泉水;金屬礦產有鐵、銅、鉛、鋅、銀、金、釩;非金屬礦產有硫鐵礦、明礬石、(硬)石膏、螢石、磷、耐火粘土、冶金用白云巖、重晶石、石墨、長石、鉀長石、鈉長石、絹云母、地開石、高嶺土、膨潤土、黑曜石、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建筑石料用安山巖、建筑石料用閃長巖、建筑石料用紫砂巖、飾面用花崗巖、綠松石、磚瓦粘土等36種(含亞種)。查明儲量的23種礦產,其中:地熱主要分布在廬江縣湯池鎮,涌水量5000噸以上/晝夜,水溫63℃;另一處在廬城鎮的夾山村,涌水量700噸以上/晝夜,水溫32℃;鐵礦、銅礦、硫鐵礦、明礬石、水泥用灰巖累計查明資源儲量分別為7.4億噸、120萬噸(銅金屬量)、43282.14萬噸;石膏、高嶺土、建筑用石料累計查明資源儲量分別為1.03億噸、828.81萬噸、2906.23萬立方米;鉛、鋅2013年保有金屬量為別為12.31萬噸、27.01萬噸。保有資源量中鉛、鋅、硫鐵礦、明礬石等4個礦種居全省首位,銅礦居全省第二位,鐵礦居全省第三位。
生物資源
廬江縣境內野生動物達兩百多種。其中,獸類有野豬、豺、野貓、水獺、黃鼬、狐、貍、野兔、豬獾、豪豬、鼠、穿山甲、刺猬、蝙蝠等;鳥類有雉、鴉、鷹、燕、鴿、夜梟、鸕鶿、鷺鷥,禿鷲、野鴨、鴛鴦、百靈、鴻雁、黃眉、柳鶯、大杜鵑、黃鸝、山雀、畫眉、斑鳩、啄木鳥、喜鵲、灰喜鵲、黑卷尾、翡翠鳥、紅尾伯勞、紅嘴藍鵲、麻雀、鸚鵡、烏鴉、竹雞、鴝鵒、鷓鴣、八哥、秧雞、黃雀、白頭翁、白腰草鷸、四聲杜鵑、董雞、野雞、火雞、天鵝等;魚類有青魚、草魚、鯉魚、鯽魚、鳊、鰱、鳙、鱭、銀魚、鰻、麥穗魚、鳡、團頭魴、馬口魚、赤眼鱒、三角魴、油鲹條、泥鰍、黃顙魚、河鯰、黃鱔、鱖、螺、蚌、蝦、蟹、龜、鱉等;蛇、蛙、蟲類有烏梢蛇、赤鏈蛇、水蛇、腹蛇、竹葉青蛇、蜥蜴、四腳蛇、壁虎、石子龍、青蛙、蟾蜍、石雞、蠑螈、蝸牛、蚯蚓、水蛭等。
野生植物中,浮游植物有藻類7門33屬,水生植物26種,分屬17科。樹木類主要有銀杏、松、柏、山蒼子、山榴、山胡椒、山槐、山楂、棠梨、刺槐、黃檀、葛藤、紫藤、楓香、山桃、皂莢、紫穗槐、河柳、垂柳、板栗、錐栗、毛栗、胡桃、白榆、刺榆,桑樹、柘樹、枸杞、烏桕、油茶、茶樹、棗、柿、君遷子、花椒、香椿、臭椿、苦楝、梓樹、黃連木、漆樹、黃荊、三角楓、杜鵑、楊梅等;竹類主要有圓竹、水竹、石竹、苦竹、桂竹、金竹、笠竹、紫竹、箬竹等;花草類主要有山茶、杜鵑、紫荊、紫薇、菊花、梅、月季、合歡、金銀花、梔子花、薔薇、洗澡花、蘭草、芍藥、含羞草、石蒲、雞眼草、野枯草、茅草、菱菜、珊瑚苔、蔞蒿、馬蘭、野莧、薺菜、蕨、鵝腸草、胡椒菜、馬齒莧、藥芹、蒲公英、紫花地丁、龍須菜、白蒿、青蒿、蛇莓、菇、雀麥、稗、蓑衣草、狗尾草、扒根草、小薊等。
水資源總量9.08億立方米,用水量6.80億立方米,其中農業5.80億立方米,林牧漁畜業0.33億立方米,工業0.25億立方米,城鎮公共用水0.09億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0.33億立方米。
區域人口 人口詳情
2015年末,全縣戶籍人口119.79萬人,增長0.3%;其中:城鎮41.53萬人,鄉村78.27萬人;男性62.04萬人,女性57.75萬人。當年出生登記14022人,登記出生率11.70‰,當年注銷死亡7935人,注銷死亡率6.62‰,自然增長率5.08‰。2015年末,全縣常住人口98.5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4.78萬人,城鎮化率45.46%,比上年提高1.88個百分點。
民族詳情
全縣有回、苗、壯、彝、滿、布依、土家、藏、維吾爾、蒙、瑤、侗、哈尼、白、仡佬、羌、傣、畬、朝、傈僳、毛南、佤、黎、土、拉祜、水、景頗、仫佬、布朗、錫伯、阿昌、怒等32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戶籍人口1365人,常住人口1776人,其中人數最多,約占70%。回要分布于廬城、白湖、金牛、同大、白山等鎮,1988年成立管理小組,辦公地點在廬城同福牛肉館。
區域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縣委
縣委副 王連貴、姚飛
縣委常委
王樹理(副縣長)、楊進真(宣傳部長)、徐生彬(組織部長)、周天斌(常務副縣長)、(人武部長)、王世鈞(紀委)、華(湯池鎮委)、潘炳生(廬城鎮委)
縣常委會主任 尚新梅 縣常委會副主任 朱仲平發、張玉生、王秋炎、周久福 縣人民縣長 王連貴
縣人民副縣長 周天斌、王樹理、何江宏、蘇少春、張文勝 縣政協 夏明生
縣政協副 張平、王為良、王向陽、郭厚英、王永高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5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P)為221.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0.2%。其中:xxx產業實現增加值45.72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00.15億元,增長12.2%;第三產業增加值75.26億元,增長10.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0.8:45.6:33.6變化為20.7:45.3:34.0,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比重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P增長的貢獻率達37.7%,同比提高2.4個百分點。全社會勞動生產率31265元/人,比上年提高2987元。人均P達18460元(折合2843美元),比上年提高1435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9.9%。
2015年,全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4.97億元,增長2.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6.94億元,增長4.4%。2015年,全縣國地兩稅組織稅收收入19.99億元,增長0.5%。從主要行業看,采礦業稅收收入1.83億元,下降35.1%;制造業稅收收入3.59億元,下降9.0%;建筑業稅收收入3.47億元,增長10.2%;批發和零售業稅收收入1.89億元,增長18.3%;金融業稅收收入1.61億元,增長21.5%;房地產業稅收收入4.64億元,下降2.0%。從主要稅種看,收入4.97億元,下降10.4%;營業稅收入達4.27億元,下降7.0%;企業所得稅收入3.91億元,下降7.1%;個人所得稅收入1.07億元,下降5.5%;車輛購置稅收入0.97億元,增長33.8%;契稅收入1.94億元,增長71.3%。
2015年,全縣財政支出49.76億元,增長12.0%;其中:教育支出10.47億元,增長14.8%;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8.15億元,增長25.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39億元,增長11.4%,農林水利事務支出9.77億元,增長9.8%。全年共實施42項民生工程,其中:省級31項,市級6項,縣自主實施5項。全年開工建設民生工程項目點6694個,共投入13.6億元,其中,中央及省9.99億元,市0.84億元,縣2.77億元。
xxx產業
2015年,全縣共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2%,比上年回落0.5個百分點。
2015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66.6萬畝,增長1.1%。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為209.5萬畝,增長1.1%;油料播種面積17.0萬畝,下降5.9%;棉花播種面積為6.1萬畝,下降6.6%;蔬菜播種面積為27.1萬畝,增長6.3%。
2015年,全年糧食總產量90.89萬噸,增長4.9%;油料總產量3.14萬噸,下降5.2%;棉花總產量0.41萬噸,下降9.9%;蔬菜總產量41.66萬噸,增長7.5%。
2015年,全縣各類肉類總產量4.20萬噸,增長4.8%。其中:生豬出欄23.18萬頭,增長4.5%;生豬存欄12.12萬頭,增長8.7%;豬肉總產量1.95萬噸,增長1.3%。全年肉用牛出欄5160頭,增長3.8%;肉用牛存欄5620頭,增長1.53倍;牛肉總產量741噸,增長3.5%。全年肉用羊出欄6436只,增長33.3%;肉用羊存欄6225只,增長95.4%;羊肉總產量91噸,增長35.8%。全年家禽出欄1368萬只,增長9.1%;家禽存欄642萬只,增長1.6%;禽肉總產量2.14萬噸,增長7.8%。禽蛋產量2.66萬噸,增長5.3%。水產品總產量5.51萬噸,增長3.0%。
2015年,全縣有效灌溉面積132.3萬畝,共有水庫115座,泵站524處,塘壩16199座,機電井64345眼,堤防587公里,水閘287座。全年完成土石方1376萬方,千畝以上圩口堤防達標22.35公里,擴挖塘口1271口,清淤河溝121條。
2015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41.2萬千瓦,增長4.8%。全縣共有農用拖拉機58793臺,增長0.8%;全縣共有耕整機1046臺,播種機160臺,水稻插秧機599臺,各類聯合收獲機2952臺,割曬機951臺,機動脫粒機83206臺。機耕、機播和機收面積分別為235.8萬畝、106.1萬畝、206.8萬畝,同比分別增長5.4%、18.2%和0.8%,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1%,同比提高2.7個百分點。全年化肥量(折純)7.72萬噸,下降4.1%;農藥使用量916噸,下降3.2%;地膜使用量118噸,增長4.4%。全縣農用排灌動力機械88667臺,同比增長0.6%;全年農村用電量3.03億千瓦時,增長8.9%。
第二產業
2015年末,全縣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3家,比上年凈增17戶;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10.3億元,增長9.3%;實現銷售產值202.9億元,增長8.1%;實現利潤總額9.8億元,下降18.8%;實現利稅總額16.8億元,下降11.9%。2015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52.34億元,增長15.0%;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實現增加值20.67和31.67億元,分別增長15.7%和14.6%,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36.6:63.4變化為39.5:60.5。2015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237.4%,同比回落14.3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達96.5%,同比回落1.1個百分點。
2015年,全縣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86.3億元,增長16.6%;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17.2億元,增長13.5%;實現高新技術企業產值30.9億元,增長12.5%。2015年,全縣億元以上工業企業54家,共實現產值120.0億元,增長8.8%。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鐵礦石原礦484.4萬噸,下降5.4%;大米59.0萬噸,增長13.5%;精制食用植物油3.28萬噸,增長0.4%;服裝462萬件,增長11.8%;水泥209.4萬噸,增長5.3%;商品混凝土206.4萬立方米,增長22.5%;閥門4525噸,下降8.2%;風機1.07萬臺,下降4.3%。
2015年,全縣共實現建筑業增加值16.3億元,增長10.6%。其中全縣69家資質建筑企業實現總產值50.87億元,增長15.4%;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90.02萬平方米,增長7.5%;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46.37萬平方米,增長9.4%;實現工程結算收入48.73億元,增長24.2%;實現利潤總額3.42億元,增長14.6%;工程結算稅金及附加1.85億元,增長24.8%;年末建筑業從業人員23433人,增長12.9%;企業勞動生產率22.95萬元/人,增長3.8%。
第三產業
2015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14億元,增長11%。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22.97億元,增長4.3%;限額以下企業實現零售額59.17億元,增長13.8%。
年末全縣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59戶,比上年增加15戶。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按行業類別分,零售業21.53億元,增長4.3%;住宿業0.66億元,增長5.0%;餐飲業0.31億元,增長4.7%。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1.09億元,增長4.0%;商品零售21.88億元,增長4.3%。
從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類值看,吃、穿、用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分別增長4.8%、7.8%和3.5%。其中,糧油食品類增長7.3%,飲料類下降3.0%,煙酒類增長6.3%;服裝類增長5.7%,鞋帽類增長11.9%,針紡類增長8.7%;化妝品類增長4.3%,金銀珠寶類下降13.1%,日用品類增長0.4%,五金電料類增長0.1%,書報類增長15.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9%,藥品類增長15.5%,文化辦公類增長38.2%,通訊器材類下降2.2%,石油及制品類增長9.8%,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3.6%,汽車類增長5.7%。
從限額以上企業經營效益看,2015年全縣限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42億元,增長1.4%;其中:批零業和住餐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97和1.44億元,分別增長1.4%和1.3%。全縣限上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064萬元,下降28.3%,其中:批零業實現利潤總額3694萬元,下降36.3%;住餐業利潤總額由上年虧損138萬元轉為盈利370萬元,實現扭虧增盈。
2015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為7.38億元,增長5.2%。全縣境內公里程4736公里。全年公旅客周轉量14.16億人公里,增長10%;公貨物周轉量23.22億噸公里,增長8%。全年船舶客運周轉量1.6萬人公里,完成船舶貨運周轉量4.86億噸公里,增長45.5%。
2015年末,全縣民用汽車擁有量達5.28萬輛,增長6.6%,其中:私人汽車4.79萬輛,增長13.3%。民用轎車擁有量3.69萬輛,增長16.9%,其中私人轎車3.52萬輛,增長17.9%。2015年末,全縣共開通公交線58條;擁有公交車231輛,比上年增加14輛;全縣實有出租車891輛。全縣共有民用船舶630艘,凈載噸位43.2萬噸,船舶動力13.1萬千瓦。
2015年,全縣實現郵電業務總量5.14億元,同比增長8.1%。其中,郵政業務總量0.74億元,增長13%;電信業務總量4.40億元,增長7.3%。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10.35萬戶,下降16.6%;其中:住宅電話用戶8.96萬戶,下降18.1%;移動電話用戶71.86萬戶,增長0.5%;其中:3G移動電話23.02萬戶,4G移動電話19.78萬戶。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計算機互聯網接入用戶9.47萬戶,增長18.7%。
2015年,全縣共實現旅游綜合產值33億元,增長22.2%。其中,接待國內旅游者398萬人次,增長15.4%;實現國內旅游綜合產值30.73億元,增長23.7%。接待入境旅游者3.9萬人次,增長2.6%;實現旅游外匯收入0.35億美元,增長2.9%。全縣共有星級飯店9家,擁有客房2580間,旅行社9家,二星級以上農家樂37家,AA以上景區4個。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5年,普通高中19所,普通高中招生6691人,在校生20059人,畢業生7038人,高中升學率87.0%;普通初中45所,初中招生9029人,在校生28490人,畢業生11130人,初中畢業升學率87.7%;職業中學2所,職業中學招生998人,在校生2903人,畢業生2643人;小學102所,招生10167人,在校生58269人,畢業生9018人,小學畢業升學率100.1%;幼兒園115所,招生12177人,在校生29079人,畢業生1184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xxx。
學校介紹
校名 簡介 校址 圖片 安徽省廬江中學
安徽省廬江中學始建于1903年,原名為“廬江中學堂”。后幾易其名,至1952年更名為“安徽省廬江中學”。1978年學校被定為巢湖地區重點中學,1984年10月升格為安徽省重點中學,2000年11月,被評為安徽省示范中學。
廬江縣城東新區廬江中學 安徽省廬江第二中學 廬江二中是安徽省示范高中,創辦于1974年。2001年創建市級示范完中,2006年又升格為省級示范高中。現有76個班級,其中校本部66個班,城西分校10個班,在校生4000余人,是廬江縣辦學規模xxx的學校。 廬江縣塔山
廬江二中 安徽省廬江第三中學
安徽省廬江第三中學是“巢湖市普通示范高中”、“安徽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籃球)”“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建設示范學校”、“園林式學校”。
廬江縣廬城軍二東34號 廬江三中 安徽省廬江第四中學 廬江四中位于廬城南郊,是一所完中建制的初級中學,創辦于1999年9月,占地80.8畝,建筑面積14690㎡。
廬江縣廬城鎮文明南118號 廬江四中 廬江湯池中學
廬江湯池中學創辦于1956年,是安徽省“綠色學校”、省級示范高中,是市級平安校園、市級衛生先進單位、縣級文明單位。2007年、2008年學校兩次完成高考考場設置任務,使湯池鎮一舉成為“安徽高考xxx鎮”。
廬江縣湯池鎮湯池中學 廬江泥河中學
廬江泥河中學是泥河區域內xxx的一所公辦完全中學。創辦于1958年(當時僅有初中部),其前身是廬江縣公立第三小學(簡稱“三小”),她具有光榮的歷史,1930年最早的廬江縣委地下黨組織就在這里成立。1969年創辦高中部。
廬江縣泥河鎮泥河中學 文化事業
2015年末,全縣電視綜合覆蓋率xxx,電視用戶數4.1萬戶,用戶網絡總長991公里。全縣影劇院3個,公共圖書館2個,文化館(站)18個,文物管理所1個。全年藝術表演200場,共舉辦展覽58次,組織文藝活動320次,舉辦訓練班200次,公共圖書館藏書9.5萬冊,當年新購圖書2萬種。
2015年末,全縣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7915人,其中: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10078人。全年專利申請量446件,比上年增加191件,其中:專利授權量208件,比上年增加36件。全縣高技術產業企業17家,實現總產值20.4億元。
2015年末,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科技機構29家,有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27家。科技機構人員672人,其中博士18人,碩士34人,本科344人;其中RD人員930人,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803人。2015年,全年共開展RD項目100個,全年規模以上工業RD經費內部支出1.19億元,增長5.3%;全縣新產品開發項目74項,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0.84億元,新產品產值16.3億元,新產品銷售收入15.5億元。
醫療衛生
廬江縣中醫院2015年,全縣投入醫療衛生和計生事業經費8.15億元,增長25.9%,占一般預算財政支出16.4%。2015年,全縣醫療機構總收入9.82億元,增長16.6%;總支出9.08億元,增長17.5%。2015年,嬰兒死亡率4.5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7.18‰,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xxx。2015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386個,其中:醫院16個,衛生院17個,村(社區)衛生服務室(站、中心)233個,門診部(所)98個。全縣共有衛生機構床位2955張,衛生技術人員407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397人,注冊1316人。
體育事業
2015年末,全縣共有70處晨、晚鍛練站,15個民間體育協會,55個體育xxx銷售網點。2015年,共開展大型全民健身活動18次,參與健身活動6500人次。全年共銷售體育xxx2514萬元,同比增長33.3%,其中電腦型xxx2422萬元,即開型xxx92萬元。
社會保障
2015年末,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43家,社會福利收養單位床位5276張,收養4065人。年末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3.53萬人、6.15萬人、2.91萬人、2.89萬人和3.28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107.1萬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2.1萬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0.48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25萬人,享受農村五保供養0.85萬人,享受傳統救濟人數0.15萬人。2015年,全縣累計發放低保金1.16億元。其中,城鎮低保標準每人460元/月,比上年提高40元/月;農村低保標準每人2200元/年,比上年提高200元/年。全年共辦理結婚登記10044對,離婚2188對。全縣共有福利xxx銷售網點75個,全年銷售社會福利xxx8448萬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830萬元。
2015年,全縣污染治理投資2.69億元,增長13.8%。全年工業共排放二氧化硫2115.9噸,廢水424萬噸,廢氣77.10億標立方米,產生固體廢物394.4萬噸。全年工業廢水排放量達標率96.5%,工業煙塵排放量達標率80.1%,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65%,建設項目環評“三同時”執行率xxx,全年城區空氣質量優良以上220天[3]。
歷史文化 風俗民情
飲食:廬江縣人食大米,兼食面粉、山芋及其它雜糧。農村一餐干飯(中餐)兩餐稀飯(早晚餐)。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蒿子粑,立夏日吃芽稻粑,端午節吃粽子、綠豆糕,入梅季節要吃“梅雞”、“梅鴨”、“梅蛋”,中秋節吃板栗燒雞、月餅,冬至日食面條,臘八日吃臘八粥。除夕晚餐,全家一起吃年飯,有油炸糯米圓子,留一碗魚不吃。冬春腌咸菜,特別是農村家家腌芥菜、白菜、蘿卜等,作為“當家菜”。
服飾:時期,男性著對襟服、大腰褲,或穿長衫大褂。婦女一般著蘭色或青色的大襟褂子和黑色褲子,戴耳環手鐲。農民四季常用大手巾、圍裙、圍帶等。解放初期,男性著中山裝,女性著列寧服。“”期間,城鄉男女一度盛行黃綠色軍裝。女子戴耳環、手鐲絕跡。
婚姻:舊時有族外婚、黨親婚、姑表婚、姨表婚、指腹婚、搖籃婚、童養媳、等郎媳等,以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婚序為命字、訪親、聘媒、傳庚帖、納彩禮,擇吉迎娶。解放后,實行婚姻自主,經男女相識相愛,確定戀愛關系后擇日結婚,一般女嫁男娶,也有少數男到女家落戶。結婚時,陪嫁妝,要彩禮、擺酒席。青年結婚一般在門上帖“雙喜”,窗戶貼窗花、行婚禮,親友聚集慶賀喝喜酒。也有旅游結婚,或舉行集體婚禮。結婚的第三天新娘偕新郎回娘家。
名優特產
地方特產:小紅頭、三河米餃、凍米糖、麻酥糖、芹芽;
名牌產品:萬樂大米、廬江小紅頭、白云春毫、海神黃酒、三葉小菜、楊柳荸薺、黃陂湖大閘蟹(黃陂湖河蟹)、龍王井茶、潛川好茗、白湖芹芽;
美味佳肴:廬江米餃、黃陂湖河蟹、廬江小紅頭、中華絨毛蟹、芹芽[4]。
風景名勝 湯池溫泉
湯池鎮(又稱東湯池),古稱“東坑泉”,湯池鎮因溫泉而得名。湯池溫泉此泉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始建廬江國時就曾有“坑泉”分東西之說。宋神時,王安石被貶舒州,途徑此地,曾入池沐浴,留下千古絕唱:“寒泉時所詠,獨此沸如蒸。一氣無冬夏,諸陽自發興,人游不附火,蟲出亦疑冰。更憶驪山下,高欠然雪滿塍。”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戴名世也曾來此濯足并作《溫泉記》。三國周郎、小喬沐浴溫泉,扶琴雅頌,并留有“曲有誤,周郎顧”之佳傳。
湯池溫泉堪稱華東一絕。熱田面積大,水溫高(63℃),水量大(日涌量達4000噸),化學成份穩定,且富含有十多種對人體保健有益的化學元素。境內旅游景點誘人,山青、水秀、湖美、瀑迭、花奇、樹珍、石古、崖懸,被安徽省批準為“湯池風景名勝區”。60平方公里的風景區內,63峰72景,分布著九寺十三庵。自八十年代起,省、市、縣十多家單位紛紛慕泉而來投資開發建立干休所和康復中心等。目前上海、蘇州、合肥等地客商擬在湯池投資建設。
湯池,即將成為華東區以溫泉為特色,融湖光、山色、翠林及眾多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游休療養勝地。湯池,熱誠歡迎朋友來旅游觀光和投資開發旅游、休閑業和商貿業。
冶父山
冶父山,距廬江縣城東約9公里,峰巒疊翠,輝煌,古跡遺存,冶父山佳傳甚多,有“江北小九華”之稱。據傳春秋時,鑄劍之父歐冶子曾在此山鑄劍,山上存有鑄劍池古跡,因此得名冶父山。詩人贊道:“長劍欲一淬,夜尋冶父山,攬衣望奇氣,直在斗牛間。”
冶父山自麓至巔凡五里許,群峰聳拔,盤旋而上,遠眺江光,俯視五湖(沙湖、黃陂湖、后湖、白湖、巢湖)林巒崤密,雄俊秀麗,甲江淮間諸山,每當大雨初霧,,登上頂峰,上有浮云紫霧,下有群巒疊翠,蔚成“冶父晴嵐”,舊為廬江縣八景之一。1992年,冶父山被國家林業部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
冶父山巔之上,有一座古寺高聳、禪房幽深的建筑群,這就是有名的伏虎寺。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個相貌奇丑、雙目失明的孩子,被父母遺棄,巧遇一只老虎過,銜入洞中奶大,并刨出泉水,治好了孩子的眼睛。孩子長大后當了,老虎和他形影不離。后來到了冶父山,建廟安身,。此事被唐昭李曄知曉,就敕封他為“孝慈伏虎禪師”,“伏虎寺”也因此得名。山上山下,也由此衍生了虎刨泉、系虎墩、伏虎禪師塔、報恩寺等多處古跡名勝。
據冶父山志記載,伏虎禪師乃廬江黃屯人,因道行高潔,禪理,聲振朝野,唐昭聞其名賜號“孝慈伏虎禪師”,敕建殿與山頂,建冶父寺于南麓,開毗尼法壇,子第受戒八百余眾。到了宋代,宋太祖賜額曰“實際禪師”,山上山下連成一體,形成一個龐大的教群,成為江淮聞名的十方叢林,素有“江北小九華”之稱。
1995年冶父山出了一尊,使冶父山再次名聲大振。朝山敬仰者絡繹不絕,妙山真身現已裝金,歡迎四海賓朋光臨。
周瑜墓
周瑜(175-210),字公瑾,東漢末孫權部將,周瑜墓廬江舒(今安徽廬江西南)人。出身士族,精音律,文武雙全,為建威中郎將,人稱周郎。曾率兵破皖克潯陽、豫章、廬陵,鎮守巴丘助策在江東創立孫吳。建安十三年率吳軍大破曹兵于赤壁。建安十五年率軍西征途中,由于長期征戰,積勞成疾,箭傷復發,卒于巴丘(即巴陵山,今湖南岳陽),時年36歲,厚葬本土,墓處廬江城東側。
一千七百多年來,周瑜墓雖歷經風雨,但勝跡猶存,1989年安徽省人民將其定為省重點文物單位。
百花寨省級森林公園
百花寨省級森林公園位于廬江縣湯池鎮百花村境內,占地面積約2800畝。百花寨省級森林公園公園森林資源豐富,不僅帶次生闊葉林植被保存較好、野生動植類繁多,還有倉神廟、老虎洞、滴水巖、飛來石、一線天、谷、天仙巖、三疊瀑、百花寨古城墻等自然和人文景觀。根據規劃,未來將對公園內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進行更有效的和利用,為合肥及周邊市民再添一處游覽、休閑、度假的理想場所。
武壯公祠
在廬江縣城城中東,一棟坐南朝北的徽派建筑掩映于香樟樹之中武壯公祠,優美雅靜,這就是武壯公祠。歷經百年風雨,如今的武壯公祠經過修葺后再現當年原貌,室內外布展工作正在進行,預計明年元旦正式對外。屆時,您不妨前往一游,感受淮軍名將吳長慶的傳奇一生。
武壯公祠建成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通體結構為大木殿式,三進兩庭院,每進五開間。由照壁、門樓、庭院、廂房、寢室、祭殿等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祠內集徽派木、磚、石雕和江南蘇式浮雕彩繪之大成,以木雕最為精湛。其梁枋、斗拱、平盤斗、隔扇、梁臍等木構件,由各種云紋、花卉圖案組成,雕刻玲瓏剔透。
因其較為全面地代表了徽派祠堂的建筑風格,且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藝術價值等,武壯公祠1987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單位”,1997年被省核定為“省級重點文物單位”。
廬江奎星樓
廬江奎星樓,江淮名樓。經歷“三毀四建”的奎星樓,廬江奎星樓著廬江一代又一代人的求學、崇文之。新建成的奎星樓位于廬江新城城東公園,登樓而眺,山光水色,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奎星樓者,中國古典文化中別具一格之建筑也。昔日各地為固風氣,嚴鎖鑰,強文脈,大都在文廟附近建奎星樓,用以本地文風之盛與為民祈福之宏愿。廬江奎星樓,江淮名樓,歷經數百年風雨,她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植根于當地人的記憶,更成為游客了解廬江文化底蘊的一扇窗口。
湯池國軒溫泉宮
國軒?溫泉宮座落于有著“溫泉古鎮,名茶之鄉”美稱的國家4風景名勝區廬江縣湯池鎮,湯池國軒?溫泉宮由1990年原亞運會系列場館主設計師之一的劉繼東大師領銜設計,安徽國軒集團投資開發,總投資6億元,總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項目采用了“天圓地方”的規劃設計布局,亞洲目前xxx的直徑138米,高55米的巨型半溫泉宮為之“天圓”,以舒廬干渠之隔與溫泉宮遙相呼應的方形雅典娜溫泉大酒店為之“地方”。
國軒?溫泉宮是集影視拍攝、溫泉養生、室內水上世界于一體的綜合文化休閑、游樂項目。整體項目既體現了地中海式風格,更有星球夢幻之魅;既有東各類養生溫泉池,也有大型室內溫泉海嘯沖浪;既有高端商務類客房,也有兒童水上游樂園,用山與水演繹大自然的魅力、再用大型水上舞臺表演把整體項目推向。
果樹老街景區
它位于湯池鎮西部,距鎮區6公里,背依臥龍山。馬槽河沿著老街緩緩流淌,果樹老街景區老街的民居粉墻黛瓦在群山中若隱若現,同樣美到驚艷,仿佛讓人置身于世外桃源。
它有集中購年貨風俗,每當過年的時候,當地歲數較大的老人揭紅布開街,所有村民都在這一天為春節準備年貨,彌漫出最淳樸的原生態生活氣息。
它沒有那么多的商業味,遠離城市喧囂。你可以與主人家在“同一屋檐下”品茶聊天拉家常,享受下湯池地道的農家菜,或許是旅行中最讓人愜意的地方。
它是安徽省著名茶葉品牌白云春毫的中央生產地,區內有千年銀杏,有五六百年的古山茶花,有宋瓷窯址,有張良墓地。千年銀杏樹號稱“林海壽翁”,小街也因此得名。傳說當年人民xxx百萬雄師過大江,率三野第七兵團就駐扎在這一帶,古老的銀杏樹下,曾拴過將軍的戰馬。
柯坦鎮虎洞
柯坦鎮虎洞國家3A旅游風景區地處群山之間,有合肥市最高山峰牛王寨,柯坦虎洞水庫有合肥市海拔最高人工湖虎洞湖,有合肥市xxx有機綠茶。
位于大別山余脈,在國家生態鎮柯坦鎮境內,因過去有老虎巢穴和虎洞水庫而得名。景區10平方公里,以虎洞湖、萬畝生態茶園為核心區。境內自然優美,人文遺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素以奇山、怪石、古寺、香茗、金桂、名人、遺址而聞名遐邇。
高峽平湖——虎洞湖,水面750畝,碧波蕩漾,群山倒影;竹海松濤——百花寨;合肥市最高峰——牛王寨,登高遠眺,萬里長江盡收眼底,極目楚天舒;與其相鄰的老包富有動人神奇傳說;高尖高峰——茶山茶鄉茶人家,傳承茶葉制作歷史,體驗制茶品茗的快味;茶葉物語——萬畝生態茶園,茶山疊翠,人與自然親近、融合;鄭家莊園、百年桂花、柯坦老街、千年銀杏、五谷樹無時不在陳述著古鎮厚重的歷史。境內設置停車場、旅游公廁、游客中心、騎行慢道,是人們休閑、生態旅游、領略自然風光、享受天然氧吧的好去處[5]。
著名人物 歷史名人
時期 人物 古代 伍喬
孫維祺
文翁
左慈
周瑜
王蕃
宛嘉祥
柳希玭
呂誼
胡淵
張宏任
朱來遠
王承業
許應寬
盧云英
李光瓊
何瑚
夏尚忠
錢朝鳳
盧琳
朱邑
毛義
王會
朱定國
潘純
張文榮
王鳳翙
吳光廷
吳崇誥
胡稷
王綰
盧元
章廷梁
章煒
王大韶
近代 吳贊誠
潘鼎新
吳長慶
丁汝昌
劉秉璋
陳詩
吳保初
徐方漢
高云岳
金慎祿
孫熙澤
劉麟生
劉禮章
現代 孫立人
陶瑤坤 顧鴻
孫仲德
孔金勝
鄭賢斌
吳弱男
盧榮景
徐經年
劉晦之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