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置縣與縣名
西漢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建松茲侯國,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宿松全貌分淮南國為衡山、廬江二郡,廬江郡“領縣第十二曰松茲”,乃建縣之始。
王莽新朝時期(公元9—23年)曾改縣名為誦善。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改松茲為松滋;晉,成帝時(326年——342年)因避戰亂,縣人遷徙過江,于潯陽僑置松滋郡,安帝(397年——418年)改松滋僑郡為松滋僑縣;南北朝,梁改松滋縣為高塘郡;隋,開皇初(583年)改高塘郡為高塘縣,十八年(598年)改高塘縣為宿松縣,縣名沿用至今。
隸屬沿革
唐、虞、夏、商,屬揚州地域。
西周:先屆舒國,后屬皖國。
春秋戰國:先屬吳,后屬越。吳、越、楚三國相互并吞,至戰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屬楚。
秦:屆衡山郡。
西漢: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屬揚州;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屆廬江郡;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屬揚州。
東漢:屬揚州廬江郡。
三國:屬揚州廬江郡。
晉:成帝(326年——342年)屬揚州;安帝(396年——418年)屬尋陽郡。
南北朝:宋(420年——479年)屬尋陽郡;齊(479年——502年)史無;梁(502年——557年)屬江州;陳(557年——589年)沿襲梁置,仍屬江州。
隋:屬同安郡。
唐:初,沿隋制。武德四年(621年)升宿松縣為嚴州;七年望江隸之;八年廢嚴州,屬舒州同安郡。
五代十國:屬舒州。
宋:政和五年(115年)改同安郡為德慶軍;紹興十七年(1147年)德慶軍改為安慶軍;慶元元年(1195年)安慶軍升為安慶府。自德慶軍至安慶府,其間80年,宿松縣均屬其轄。
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安慶府為安撫司,十四年改安撫司為安慶總管府,屬蘄黃宣慰司,二十二年廢司,安慶府直隸行省,領縣宿松。
明初,改安慶為寧江府。洪武六年(1377年)復為安慶府,直屬京師,領縣宿松。
清:屬江南省安慶府,后屬安徽省安慶府。
:初,六十縣直隸安徽都督兼民政長。三年(1914年)軍民分治,省建制,本縣屬安徽省安慶道。二十一年至建國前屆安徽省xxx專區(1945年xxx專區改稱安慶專區)。
中華人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國成立到1952年8月25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正式成立安徽省人民,宿松縣屬皖北行署。8月25日后安徽省設7個專區轄70個縣,宿松縣屬安慶專區。1968年8月專區改地區,宿松縣屬安慶地區。1988年8月17日,撤銷安慶地區與安慶市,組建新的安慶市,實行市轄縣體制。
行政區劃
唐縣轄9鄉。
宋設恭化、讓清、儀風3鄉。
元(資料不詳)
明設恭化、讓清、儀風(各分上下2鄉)6鄉,設里(圖),全縣22里,2圖。
清初,裁6鄉為東、南、西、北4鄉。設里,全縣共24里。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里為莊,4鄉共劃46莊。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增設圍田莊,并將黃泥莊裁為東黃、西黃2莊。全縣4鄉共轄48莊:東鄉轄五里、白茅、新安、東黃、西黃、豆溪、別石、興化、長江、便民、金塘、九成12莊;南鄉轄長安、圍田、排山、巢林、紫荊、筑墩、義鄉、龍湖、孟嶺、烏池、余家、小孤、歸林、涇江、洪家15莊;西鄉轄西關、十里、馬橋、酒坊、鄧家、寨子、二郎、鳳東、隘口、陳漢、長溪11莊;北鄉轄松塘、荊橋、赤崗、對塔、馬灣、麻姑、仙里、豐家、團林、楓香10莊。宣統元年(1909年)改鄉為區,設東、西、南、北和中心5區。
二年(1913年)東、西南、北區,各分為3個區,城內及城郊5個莊劃為中區,共13個區,轄48莊。十九年縮13個區為5個區。并建立區公所,仍轄48莊。二十三年廢莊為保,并設15個聯保辦事處。二十九年改聯保制為區(鎮)鄉保制,共5區1鎮21鄉,即:許嶺區轄許嶺、喬木、東洪、下倉4鄉;二郎區轄二郎、梅墩、陳漢、長溪4鄉;九姑區轄九姑、洪嶺、木梓3鄉;壩頭區轄淮濱、振伍2鄉;涼亭區轄涼亭、河塌、趾鳳、高嶺、長嶺5鄉;縣府直轄城關鎮及西洪、金碧、長山3鄉。三十年二郎區增設新耕鄉,九姑區增設滴露鄉。三十四年桑壩鄉(由淮濱、振伍2鄉合并)分為復興、壩頭2鄉,共5區1鎮23鄉234保。三十六年減為15鄉,保設置依舊。三十七年恢復23鄉。
1948年8月全縣劃為6區21鄉233保。1949年9月初,廢保甲制,建立組織,實行區、鄉、村設置,共6區25鄉(鎮)247村,即:涼亭區轄河塌、涼亭、高嶺、趾鳳4鄉38村;二郎區轄隘口、陳長、二郎、梅墩4鄉35村;城關區轄西洪、金碧、新耕、長山4鄉和城關鎮35村;九姑區轄虹嶺、長嶺、木梓、九姑4鄉38村;許嶺區轄許嶺、東洪、下倉、滴露、喬木5鄉55村;壩頭區轄壩頭、復興、匯口3鄉26村。6月重新劃為8區103鄉(鎮)721村。
1951年增設大官湖區。
1956年4月,劃8區,即:陳漢、涼亭、破亭、城關、程集、許嶺、九姑、復興。
1958年11月,實行“鄉社合一”的人民,共設7區33個人民319個生產大隊。
1960年1月改鄉社為區社制,下設管理區。全縣共設9個人民,34個管理區,313個生產大隊。
1961年9月,恢復區鎮建置,將9個人民調整為8區1鎮,43個人民,391個生產大隊,4個街道。
1969年將城關鎮、東風人民合并,稱城關人民;撤銷佐壩區,將佐壩、洪嶺、新興、六虹4個合并,稱佐壩人民。全縣共7區28個人民。
1972年撤銷佐壩、城關、雨嶺3個,恢復佐壩區、城關鎮。增設東風、城關、洪嶺、佐壩、銅鈴、韭山、木梓、新前8個人民。
1981年實行政社分置,恢復鄉村建置。為鄉,生產大隊為村。
1984年復興鄉升為建置鎮,直隸縣管。
1986年9月許嶺鄉改為許嶺鎮。增設九成鄉。全縣為8區2鎮41鄉(其中五里鄉直隸縣府),391村,3個街道。
1996年,轄8鎮14鄉:孚玉鎮、復興鎮、許嶺鎮、下倉鎮、二郎鎮、涼亭鎮、破涼鎮、匯口鎮、陳漢鄉、隘口鄉、佐壩鄉、千嶺鄉、九姑鄉、程嶺鄉、洲頭鄉、五里鄉、長鋪鄉、北浴鄉、柳坪鄉、趾鳳鄉、河塌鄉、高嶺鄉。
1997年,撤銷長鋪鄉,設立長鋪鎮。鎮人民駐長嶺鋪。宿松縣轄9個鎮、13個鄉。
2004年5月,宿松縣全面啟動撤村并村工作,將386個自然村撤并為197個,減幅為48.71%,合并后村均人口數由1784人增加為3495人,增幅為96%;同時,宿松縣結合城鎮社區建設對孚玉、復興、許嶺等城鎮街道布局進行了調整,在縣城設置了7個社區居委會。
地理 境域
宿松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邊陲的皖、鄂、贛三省的結合部,地處長江下游之首的北岸。地理座標為東經115°52′—116°34′40″,北緯29°47′20″—30°25′30″。東與望江縣湖面毗連,南濱長江與江西省湖口、彭澤縣隔江相望,西和湖北省黃梅、蘄春縣接壤,北連太湖縣,縣境南北緯差38′10″,相距72公里;東西經差42′40″,相距67公里。
宿松縣總面積為2393.53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地區面積為最,854.08平方公里;中、低山區面積為346.22平方公里;余為崗地、斷陷盆地、平原等,面積為376.06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為817.17平方公里。
地質
宿松縣地質特征在下揚子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遠在25億年前(太古代),縣北部地區就開始接受沉積,太古代末的大別運動(發生于距今25億年前后)導致該地層褶皺隆起,巖石變質,地殼開始形成。繼之,沉積作用逐漸向南遷移,地殼不斷增厚。早元古代,在上述隆起的邊緣海槽中,又接受了宿松群海相含磷巖系沉積。距今19億年前后(早元古代末)的渒河運動又導致這套沉積物褶皺隆起,并伴有變質作用和超基性巖侵入。直至其后的張八嶺群海相火山巖系形成期間(距今10億年前),全縣一直處于地槽,地殼活動性強,海底火山活動頻繁。大約在10——8億年間,皖南運動使地槽褶皺回返,結束地槽歷史,地殼相對穩定,進入了準地臺發展階段。震旦紀起(距今約8億年起),下揚子海入侵縣,海域北界約在破涼亭——河塌一線。直至距今約2億年前后(三疊紀后期)的漫長時期內,破涼亭——河塌以北地區長期保持隆起狀態(通稱古陸),其南地區雖曾幾度升降,時海時陸(其中最長的一次陸地是在早中泥盆世),但主體上是處于陸表海。三疊紀末(約2億年左右)的印支運動使沉積蓋層全面褶皺,結束準地臺發育歷史,進入了大地構造發展的另一個新階段,即邊緣活動帶發展階段,并全面結束海侵歷史,在湖泊及河谷地帶,形成陸相沉積。此階段以斷塊升降和造盆作用為特色,鄰區火山活動相當頻繁。
地形地貌
宿松縣地勢由于受燕山運動的強烈波及,故西北高、東南低,依次為中山、低山、丘陵、崗地、湖泊和平原,呈階梯狀下降。根據xxx高度、相對高度及坡度和形態,可分9種類型:中山、低山、丘陵、崗地、斷陷盆地、沖積平原、沿湖洼地平原、長江沖積平原、湖泊。
氣候
宿松縣屬北帶濕潤氣候,其特征是季風明顯,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霜期短,植物生長期長。
境內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據計算,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溫度下降約0.46℃,山區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根據1957年—1985年氣溫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16.6℃,最高年為17.6℃(1961年),最低年為15.9℃(1975年、1984年),高低相差1.7度,年際變化不大。
以上內容摘自宿松縣縣志
宿松縣國土面積為2393.53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區812.13平方公里,山區296.93平方公里,洲地451.14平方公里,水域833.33平方公里。陸地面積中有灘涂面積13.23平方公里,其中沿湖灘涂11.82平方公里,沿江灘涂1.41平方公里。
1978年末,全縣有耕地54832.7公頃,其中水田24741.9公頃,旱地30090.8公頃,人均耕地1.29畝①。2002年末,有耕地51467公頃,其中水田29600公頃,旱地21867公頃。人均耕地0.97畝,比1978年人均減少0.32畝。
降水:宿松縣1953—2002年平均降水量為1396.3毫米,按42%可成水資源的標準計算,水資源量為14.21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為1793.5立方米,畝均占有量為2352.2立方米。據宿松水文站積累數據,宿松各雨量站點從設立至2002年的xxx年降水量在1999年,最小年降水量在1978年。
地表水:境內有二郎河、涼亭河兩大水系,集水面積88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3億立方米。龍湖、龍鱤湖、黃湖、大官湖、泊湖等湖泊,共計693.6平方公里,湖水面高程13米時,總蓄水量14.9億立方米。有中(二)型水庫1座(釣魚臺水庫),庫容量0.9億立方米;小(一)型水庫3座,庫容量0.16億立方米。小(二)型水庫40座,總庫容量0.15億立方米。長江流經縣境63公里。據《安慶市志》(2008年版)記載,流經全年的多年平均徑流量為9100億立方米。
地下水:經有關部門測算,境xxx下水資源年總量近2.84億立方米。其中,破涼亭——河塌以北地區約0.1億立方米/年;此線以南,宿松——韭山以北的宿松復向斜展布區約0.2億立方米/年,宿松——韭山以南“紅層”分布區的崗丘地帶約0.035億立方米/年;湖區和沿江沖積平原地區為2.5億立方米/年。
地下水類型:根據地下水賦存條件、水質及水力特征,全縣地下水可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碳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和基巖裂隙水三大類型。按照含水巖組的結構、賦存條件及補給條件等因素,結合水文地質鉆孔資料,富水等級劃分為水量豐富的、中等的、貧乏的、極貧乏的4種。
水產資源
1980年安徽省水產局和安徽省水產研究所、南京大學生物系、安徽大學生物系專家對宿松水產資源進行專項調查,查明宿松湖區魚類資源有16科62種,其中鯉科魚類有39種;軟體動物2綱8科17種;水生植物類57種。龍湖、龍鳡湖浮游植物7門36屬,浮游動物34屬49種;黃湖、大官湖浮游植物7門52屬,浮游動物40屬51種。
1998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再次對宿松水生生物資源進行調查,新查明4科、21種,絕跡2種。新查明的主要是鱘科中的中華鱘,鳉科中的中華青鳉,虎魚科中的波氏櫛虎魚、粘皮櫛虎魚、子陵櫛虎魚和胭脂魚科中的胭脂魚。另有鯉科魚類中的細鱗斜頜鲴、銅魚、寬鰭鯔、馬口魚、亮銀橘、大鰭橘、興鱎橘、越南橘、短須橘、彩副橘,鯡科中的鰣魚,鰍科中的花鰍,鮠科中的江黃顙、長吻鮠;鱧科中的月鱧,蟶科中的中華淡水蟶。絕跡的2種是刺鲃、鰭魚。
2002年宿松境內查明魚類20科80種,甲殼類6種,軟體動物類17種,爬行類2種,水生哺乳類2種,水禽類12種,水生植物類51種。浮游動物40屬51種,浮游植物7門52屬。
森林資源
1987年,在安徽省林業勘查設計院指導下開展的宿松縣森林資源清查統計,全縣有林業用地48885.80公頃,占全縣土地面積的20.42%,其中有林地37946.64公頃,森林覆蓋率18.5%。2002年森林資源統計,全縣林業用地49571.20公頃,其中有林地48460.20公頃,森林覆蓋率28.9%。
1987年統計,有竹林面積2864公頃,2002年統計,有竹林面積3193公頃。
礦產資源
境內已探明有工業價值的礦產達28種,其中非金屬礦產21種,金屬礦產7種。已開采非金屬礦11種,金屬礦4種。多數礦種采、冶歷史悠久。
非金屬礦:磷灰石、煤、滑石、大理石、白云石、石灰石、藍晶石、蛇紋石、高嶺土、石英、石榴石、石墨、硅藻、蒙脫石、沸石等。
金屬礦:錳土、金、銀、鉛、鋅、重稀土、鐵礦石等[2]。
區域人口 人口發展
根據1979——1982年在本縣柳溪的戴家嘴、隘口的野人灣和程嶺的黃鱔嘴等地,發掘出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文物的。早在四千多年前,這里就是祖先開疆拓土和生聚繁衍的地方。
明代以前,宿松縣人口無史可考。至明朝初年始有記載。
明:洪武十年(1377年)為41480人;二十四年為78844人;永樂十年(1412年)為90430人;宣德七年(1432年)為99644人;成化十八年(1482年)為98520人;弘治十六年(1503年)為98715人。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為10270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為391731人;嘉慶六年(1801年)為401128人;道光元年(1821年)為301521人;咸豐元年(1851年)為233150人;同治八年(1869年)為178682人;宣統三年(1911年)為305618人。
八年(1919年)為309814人;三十三年(1944年)為345229人,其間人口凈增51415人。每年平均凈增1318人。
中華人民國成立初期,人口發展較快。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困難時期;人口銳減。1962年后,人口逐年增長,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現生育高峰,1969年人口凈增率達39.3‰。70年代后期,國家采取有力措施,育齡夫婦普遍實行計劃生育。縣人口自然增長率基本得到控制。
人口數據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宿松縣常住總人口649975人,其中:孚玉鎮62891人,復興鎮44484人,匯口鎮42173人,許嶺鎮36271人,下倉鎮29077人,二郎鎮28933人,破涼鎮33589人,涼亭鎮30844人,長鋪鎮27306人,高嶺鄉18646人,程嶺鄉22464人,九姑鄉23843人,千嶺鄉30852人,洲頭鄉41314人,佐壩鄉35697人,北浴鄉10138人,陳漢鄉18229人,隘口鄉19254人,柳坪鄉9088人,趾鳳鄉9572人,河塌鄉21521人,五里鄉21904人,九成管理14253人,華陽河農場17632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宿松縣常住總人口571025人,其中:孚玉鎮108062人,復興鎮35395人,匯口鎮29211人,許嶺鎮27814人,下倉鎮23271人,二郎鎮21266人,破涼鎮30697人,涼亭鎮27399人,長鋪鎮20970人,高嶺鄉13594人,程嶺鄉17549人,九姑鄉17314人,千嶺鄉26869人,洲頭鄉30039人,佐頊鄉26942人,北浴鄉7297人,陳漢鄉16760人,隘口鄉14586人,柳坪鄉7901人,趾鳳鄉7314人,河塌鄉18004人,五里鄉21698人,九成管理9867人,華陽河農場總場11206人。
2015年末全縣戶籍人口86.33萬人,比上年增加0.64萬人;常住人口60.2萬人,比上年增加2.6萬人。城鎮化率36.4%。全年人口出生率22.11‰,比上年上升4.04個千分點;死亡率4.08‰,下降3.0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18.04‰,上升7.11個千分點。
民族詳情
縣域內除漢族外,還有回、壯、滿、苗、彝、侗、土家、高山、傣、哈尼、布依、蒙古、藏、傈僳族等14個少數民族。
區域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縣委 王華
縣委副 王趙春、羅敏
縣委常委
丁伯贊(組織部長)、石承撫(縣委辦主任)、許曉華(紀委)、張飛翮(委)、金玉(常務副縣長)、鄭學中(人武部長)、謝長兵(宣傳部長)、洪慎東(副縣長)
縣常委會主任 吳捍東
縣常委會副主任
王明麗、黃毛懷、程向陽、石錦華
縣人民縣長 王趙春
縣人民副縣長 金玉、洪慎東、陳鵬、黃美華、凌勇、曹丹鳳 縣政協 葉鳳鳴
縣政協副 陳文昌、張永西、張小勤、郭斯文、錢香付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P)15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分產業看,xxx產業增加值37.2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64.4億元,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51.4億元,增長11.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9.1:43.7:27.2調整為24.3:42.1:33.6,其中工業增加值占P比重為38.9%。人均P25432元(折合4082美元),比上年增加234元(按2015年常住人口計算)。
全年財政收入9.86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11億元,增長7%。全部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7.28億元,增長14.5%,其中增長21%、營業稅增長13.6%、企業所得稅增長35.4%。財政支出37.1億元,增長10.4%,其中民生支出31.4億元,增長14.1%,占全部財政支出的84.7%,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從重點支出項目看,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增長19%,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增長11.4%,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長82.1%,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教育支出增長4.1%。全年33項民生工程累計投入10.1億元,增長18.8%。
xxx產業
2015年糧食作植面積67139公頃,比上年擴大770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8681公頃,減少197公頃。棉花種植面積19961公頃,減少3932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1218公頃,擴大110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38.33萬噸,比上年增產1.45萬噸,增長3.9%,其中,夏糧4.39萬噸,增產66噸,增長0.15%;秋糧33.94萬噸,增產1.44萬噸,增長4.4%。油料產量6.65萬噸,增長3.1%。棉花產量2.42萬噸,下降20.6%。
年末全縣生豬存欄21.08萬頭,比上年增長1.1%;全年生豬出欄36.52萬頭,增長1.2%。肉類總產量3.79萬噸,增長3.2%,其中豬牛羊肉產量2.9萬噸,增長1.2%。禽蛋產量1.81萬噸,增長2.1%。水產品產量8.5萬噸,增長3%。
第二產業
2015年末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5戶,比上年凈增16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5%,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8.2%,股份制企業增長7.6%,外商及港澳投資企業增長8.7%。分門類看,采礦業增長9.7%,制造業增長7.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5.4%。
規模以上工業中,26個工業大類行業有22個增加值保持增長,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31%,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8.3%,金屬制品業增長14.5%,紡織服裝、服飾業增長11.7%,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6.6%,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0.2%。五大工業主導產業增加值增長7.7%,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2.4%;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7.3%。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27.3億元,增長11.1%;利稅總額19億元,增長2.1%,其中利潤總額13.2億元,增長2.2%。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04,全員勞動生產率226222元/人。
全年資質內建筑企業實現增加值4.9億元,增長9.1%。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41.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3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06.1萬平方米,增加3.8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5億元,比上年增長12.5%。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9.4億元,增長14.7%。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3.2億元,增長12.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2.3億元,增長12.3%。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50.7億元,增長12.6%;餐飲收入4.8億元,增長11.4%。年末限額以上單位73家,其中企業55家,全年新增限上企業5家。
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類下降3.7%,肉禽蛋類下降17.1%,服裝類增長7.6%,日用品類下降16.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0.3%,家具類增長17.5%,汽車類增長10.8%。
全年進出口總額784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出口7410萬美元,增長9.9%;進口432萬美元,下降9.4%。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69億元,比上年增長2%。
全年旅客運輸量1390萬人次,貨物運輸量1240萬噸;旅客運輸周轉量63490萬人公里,貨物運輸周轉量87360萬噸公里。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3.13億元,比上年下降0.4%。其中電信業務總量2.6億元(含移動、聯通)、郵政業務總量0.69億元。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4.15萬戶,比上年減少2559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8703戶,減少18%,農村電話用戶32826戶,減少13.6%。手機用戶31.02萬戶,比上年增加8614戶,增長2.7%;寬帶上網用戶4.62萬戶,比上年增加9032戶。
社會事業 人民生活
全年全縣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7元,比上年增長9.9%。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9元,增長9%;全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45元,比上年增長9.6%。
社會保障
2015年末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為3.24萬人,增長5.7%。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1.59萬人,增長14.2%。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46.35萬人,與上年基本持平。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8.07萬人,增長0.9%。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人數73.58萬人,增長1.7%。
年末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25個,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3088床。5076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0410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7076人。
教育事業
普通中學49所,在校生42410人,專任教師3387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2.7%,比上年上升0.4個百分點。初中升學率98.9%,比上年提升0.2個百分點。小學118所,在校生55922人,專任教師2833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xxx。
學校介紹
校名 簡述 校址 圖片 安徽省宿松中學
安徽省宿松中學創建于戰火紛飛的1939年,1978年被定為縣級重點中學,2001年被批準為市級示范高中,2009年被定為省級示范高中。是宿松xxx的高中之一,安慶市重點升學大戶之一。
宿松縣富康宿松中學 宿松縣程集中學
宿松縣程集中學是一所全日制省級示范高中,1958年創建,時為初級中學,1970年首次招收高一學生,更名為程集中學。1978年被定為“安慶地區重點中學”,2001年通過省示范高中辦學評估,2002年5月初被省教育廳確定為省級示范高中。 宿松縣長鋪鎮程集中學 ?宿松陽光高中
宿松陽光高中是經安慶市教育局正式審批成立的一所現代化高中階段學校。學校創辦于1999年9月,坐落在在我縣龍湖之濱,宿復交通線上重鎮——向陽嶺,交通非常方便。學校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萬多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
宿松縣千嶺鄉向陽街 陽光高中 科學技術
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2件;高新技術企業7家,比上年多1家。
文化事業
2015年末全縣擁有縣級影劇院2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各1個,黃梅戲劇團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2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44.3萬冊,名勝風景區和文物區39個。
醫療衛生
2015年末全縣有醫療衛生機構309個,其中醫院7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21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衛生院2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9個,村衛生室190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血防站1個,婦幼保健院站1個,衛生監督所1個。全縣衛生技術人員1717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41人,注冊1071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863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840張。
資源
已探明具有開采價值礦種有煤、磷礦、大理石、瓷土、石灰石、蛇紋石、硅藻土、石英沙巖、蘭晶石等28種,其中磷礦石儲量2700萬噸、石灰石儲量13億噸,居全省前列;煤儲量466萬噸,大理石儲量7億立方米,瓷土儲量510萬噸,此外滑石以及鐵、鉛、鋅、銀、金等都具有開采價值。
2015年末森林面積46980.1公頃,當年人工造林面積2454公頃,林木綠化率25.8%,活立木總蓄積量325.16萬立方米,森林蓄積量267.31萬立方米。
安全生產
全年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資總額23446萬元,增長9.5%。工業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率98.02%,比上年提高0.01個百分點;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469.6噸,比上年下降7%;工業廢水排放量達標率98.05%,比上年提高0.02個百分點;工業煙塵排放量達標率97.5%,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綜合環保指數為95.76。
全年億元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1176人[3]。
歷史文化 風俗民情
宿松處于吳楚文化交匯地帶,鐘靈毓秀,是我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發祥地;黃梅戲以其動人婉轉的甜潤唱腔,清新濃郁的鄉土氣息,倍受人們喜愛,歷經千年風雨,芳香依舊沁脾;構成黃梅戲唱腔和劇種基礎的“斷絲弦鑼鼓”(以打擊樂為主、間以絲竹音樂伴奏的民間器樂形式,曲牌有30余首,分為打擊樂和絲竹樂間奏的斷絲弦曲牌、鑼鼓曲牌、弦樂曲牌三類)和“文南詞”(一種類似歌舞演唱的形式,多為2~4人演出,其典型代表作為1950年代初期佐壩區虞松巒村文南詞劇團排演的《浪子拋球》)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兩朵民間藝術奇葩,至今廣為流傳。鼓書是流行于全縣廣大地區的一種單人表演的表演形式,表演者左手持檀板(牙子),右手輕巧鼓錘敲擊一用數根近米長的竹桿做成的鼓架支撐的一面小扁鼓,說書人在表演過程中,有四句頭或二句頭的清唱,有或長或短的說白段落,說唱中的開頭、中間、末尾均夾以節奏很強的鼓板打擊聲。燈班·燈會·燈展:民間春節燈班在全縣較為活躍,燈班的“大件”是龍燈,一般還有舞獅、彩船、挑花籃等,燈班中夾以各色方圓、大小不等的花燈,還有鑼鼓班子和吹奏“的號”者。許嶺、下倉的燈會,佐壩的龍舟會,曉星、趙嶺的獅舞,百余年來深受縣內外群眾歡迎。民間工藝:根雕是上世紀90年代在我縣興起的一種化為神奇的造型藝術,宿松從事根雕創作作品較多且有一定造諧者有周青、洪水先等人;周青,安徽省農民書畫研究會會員,現有根雕作品300余件,其根雕《芭蕾》1977年獲xxx某部建軍50周年美展一等,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根藝美術家”稱號。木雕工藝在宿松由來已久,早期作品多為佛像和花板;許嶺鎮高家的木雕佛像曾銷往外省外縣,小孤山啟秀寺有一幀像是其作品。花板雕刻是宿松頗有歷史淵源的工藝制作,其作品用于床、柜、建筑飾品或構件,縣內陳漢、涼亭、二郎、隘口、北浴等地均有從事花板雕刻的藝人。紙扎工藝在宿松有相當長的歷史,民間扎制花燈、龍燈、祭品等藝匠較多,特別是扎制的祭祀工藝品,如亭臺屋宇、花鳥人物,栩栩如生。石雕石刻藝術源遠流長,石雕作品有獅、龍、鳳等,石刻作品以碑刻居多,不僅運用刻技法雕刻文字,有的還刻有各種圖案,如龍鳳花鳥,人物走獸;程嶺鄉王惠文石雕石刻技藝水平較高,宿松小孤山、太白書臺、彭澤龍宮洞等處都有其作品。盆景制作上世紀80年xxx始興起,喜愛盆景并親手制作者漸多,作品有山石盆景、植物盆景、珊瑚盆景、木雕盆景、山石、植物盆景等。竹編工藝上世紀80年代興起,工藝竹編有花缽套、果盤、食品盒、竹制工藝涼席等。剪紙在宿松民間較為時尚,有繡花鞋、窗花等。民俗鄉風:語言,本縣語言比較復雜,與地理有直接關聯;宿松話可能受到古文字聲韻的影響,學詩韻,呼平仄,較易入門,但由于尾音重,學普通話、拼音字母和外語,發音較難準確。如把“來”叫“雷”,“吃晚飯”叫“過夜”,“吸煙”叫“吃煙”,“妻子”叫“堂客”等。居住,建國前,在封建族制度影響下,農村崇尚家族群居即同姓同族的人員聚居在一個村落,房屋連在一起,一進多重,暗巷穿通,中有祖堂和大門,宅戶相望,門窗相對。建國后,經土地,廣大人民的居住條件逐步改善,通戶減少,獨戶增多,一般都是“明三暗五”。近年來,許多村落建起了康居新村,與城里在居住條件上的差異進一步縮小。衣飾,本縣人民在衣飾方面,素有愛美儉樸的傳統,青春少女,尤愛打扮,入學青年,甚講整潔,新婚夫婦,必穿華麗。舊時的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已很難看出痕跡。飲食,本縣居民,向有“一日三餐”、“一稀兩干”或“兩稀一干”習慣。惟逢年過節、婚喪賀吊諸喜事,則盛辦酒席,分海參席、香藎席、木耳席之類,酒菜甚豐,而且席位排次較嚴,禮節頗多,有里俗遺風。節日還沿襲舊的飲食傳統,元宵吃湯圓,三月三吃避疫耙,端午吃粽子、飲雄黃酒,中秋吃月餅、糍粑、咬菱角,重陽吃螃蟹、飲菊花酒,臘月初八吃臘八粥,春節除買魚肉外,還講究做印子粑。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交流活動頻繁開展,飲食漸有南北風味。婚姻,婚姻制度在建國前多為封建習俗,婚姻過程一般經過托媒說合、父母同意定婚、親家過門、女婿上門、行報日禮、迎親禮、抬嫁妝、新郎新娘拜堂、合巹交杯、謝媒、酬謝賓客、三朝回門等儀式。而新娘坐轎上門,行前要哭嫁,放鞭炮,吹喇叭,敲鑼鼓,熱熱鬧鬧送走。至門前,新婿要迎接,擇福壽兼備之婦女二人為“牽娘”,扶新婦下轎。新婦以紅帕蒙首,同新郎一起,先入堂拜祖先、天地,夫婦交拜,再入洞房,由新郎揭開紅帕,夫妻并坐喝好順茶,行合巹禮,晚上還撒帳,鬧新房。次日謁舅姑,新婦同舅姑共餐。三日入廚作羹湯,夫妻結伴回娘家探親,當天返回。期間,城鎮大戶人家亦有仿西式結婚者,其禮節大有改進。建國后,男女婚姻獲得,婚禮一般從簡,但也要經過雙方戀愛、上門定親、節日互相往來、正式迎親結婚、回門探親等過程。農村婚禮較隆重,舊習較多,定婚前要托媒介紹,定婚后,一年三節要向女家送厚禮,定婚時要加送衣服貴重禮物,結婚時要加送邊豬壇酒。現在推行文明新風,移風易俗,許多婚禮習俗并沒有那么繁瑣的細節。喪禮,舊時,頗尚,凡老父老母死后,一律要舉行喪葬禮儀,以盡子女孝意。窮人家辦喪事一切從簡,豪富人家則大肆鋪張,從服喪到殯葬,一般要經過如下禮節:斷氣時要抬上門板,燒送錢;遺體洗澡,穿衣下塌后,在送進棺材;訃告親友,設置靈堂,子女輪流守孝;至親穿白色孝服,婦女系白裙,親友穿白蓋頭,穿半截白鞋;三日內接受親友來吊,入殯封棺;來吊者送軸、挽聯和錢,有的加送三牲,均要焚香跪拜,孝子在帷內跪拜回禮,放鞭炮,奏哀樂助哀;靈柩停放期間,請做齋、,有管燈、做七、、破獄之類項目,目的是為死者靈魂,入免罪;出殯前做堂祭,禮生呼禮,哭訴祭文,孝子腰系草繩,腳穿麻鞋,手執孝棒,頭披白布蓋頭,隨禮生環堂祭奠三次,反復上香叩首,哭泣至哀;出殯時鳴鑼開道,燃放鞭炮,沿途丟紙錢;入葬前要請xxx先生擇地,定出墓葬的方向和時日,提前掘穴,按時營葬。建國后,這些舊俗和活動基本。節日,節日在民間流行的較多,幾乎月月都有,以農歷節候而定。正月初一為元旦,又名春節,早起開門,放鞭炮,出天方,拜家長,互相祝福。飯后,鄰里造拜,名曰賀年,親友開始往來。是日,不灑掃庭廚,取蓄藏也,見面均講“恭喜發財”。初七為人日,傍晚鳴鞭炮,如除夕,祝人類長壽。十五為元宵節,盛行玩龍燈和花燈。二月十五為花朝節。三月清明日為清明節,祭祀、緬懷祖先、先烈。四月初八為浴佛節,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六月初六為天中節,七月初七為七巧節、十五為中元節,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十月十五為春,臘月初八為臘八節、二十三日送灶神、二十四日過小年、臘月最后一天為除日。建國后,一部分仍保留下來,賦予其新的內容和意義,另外還增加了許多公歷上的重要節日,如三·八、五·一、五·四、六·一、八·一、十·一等,可謂新舊兼顧,推陳出新[4]。
名優特產
宿松是魚米之鄉,盛產水稻、棉花、油菜、芝麻、柑桔、桃、茶葉、蠶桑、板栗。黃湖的銀魚、白蝦、鱖魚和龍感湖的大?魚,素稱“宿松水產四珍”。“黃湖牌”大閘蟹,體大腴肥,肉味鮮美,通過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認證,獲安徽省名優農產品稱號。“仙田”牌霸王鞭黑芝麻種皮烏黑,籽粒飽滿,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營養豐富,為無藥害殘留的綠色、黑色食品。馬陵瓜子盛產于宿松許嶺一帶,瓜瓤分紅、黃、白三色,味道甜美,瓜子殼薄仁香,明初皇后馬氏親自將其命名馬陵瓜籽,定為貢品;2000年成立了馬陵瓜籽有限公司,采用新的工藝生產,品位更佳,風味更獨特,該公司獲省旅游局授予的“安徽省旅游商品定點生產企業”、省消協授予的“誠信單位”、市委市授予的“優秀龍頭企業”等稱號,正向農業部申報“無公害農產品”。柳溪茶場的“柳溪玉葉”綠茶形如早春柳葉,品質超群,滋味鮮醇,飲后回味甘甜,齒頰留芳,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金、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復興軋花廠“冠球”牌皮棉1992年評為部優產品。“皖蜀春”57°白酒1993、1994、1995年分獲山東濟南市“申奧杯”和上海市地方產品博覽會金、馬來西亞國際食品博覽會金、國際食品博覽會金。“五糧大曲”開發項目獲安徽省新產品三等,新產品“十二釵”和“七仙女”被確認為安慶市對外接待專用酒。
方言俚語
宿松,處在皖、贛、鄂三省交界的特殊地理,加上歷史上移民宿松方言分布示意圖的原因,造成了宿松語言的復雜化。西南程營、匯口一帶多帶德化口音;西部邊境,包括佐壩區的大部,二郎、陳漢區的一部分,帶黃梅語尾音;北部及東北邊境又近似太湖口尾音;東部明顯受望江口音影響,因長江洪泛淤積形成的復興洲區,原無土著居民,其人口均系縣其他地區及外縣徙人。這樣,在宿松縣區域內又出現了樅陽、廬江、桐城、湖口、彭澤等地的方言方音。以縣城為中心,延及五里、九姑、許嶺、程集、二郎絕大部分及陳漢、涼亭、復興區的部分,則操地道的宿松話。本卷以這種地道的宿松方言為敘述對象。
宿松方言語音的聲母基本可以分為兩個系統。一、有翹舌音區,全縣大部分區域屬于這種音區,其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0%以上。這個音區的人發音,能準確地區分zh、ch、sh與z、c、s等聲母;二、無翹舌音區。這個音區的人口不及全縣總人口的20%,且零散分布在幾個邊緣地區,如許嶺的下倉埠(即長湖鄉),復興區的套口鄉,程集區的高嶺鄉,涼亭區的趾鳳鄉,陳漢區的柳坪鄉。這些地方的人發音發不出zh、ch、sh,僅能發出z、c、s,如把“是”讀成“si士”、“知識”讀成“zisi資思”、“實事求是”讀成“sisiqiusi士土求士”等等。
風景名勝 石蓮洞
宿松乃古松茲侯國,始建于漢高后四年,漢平帝始元五年宿松xxx國家4旅游風景區--石蓮洞降侯國為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改現名,距今近2200年歷史。宿松地處大別山南麓,長江中下游北岸,是皖鄂贛三省八縣結合部,當滬蓉高速、105國道、合九鐵之通衢。宿松地形多變,依山、面湖、臨江,水秀山清,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跡眾多,景觀星羅棋布,其中石蓮洞國家森林公園,如同鑲嵌在松茲大地上的一顆綠寶石,熠熠生輝。
石蓮洞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二萬二千多畝,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九十七點六。園內動植物資源豐富,野生動物八十多種,其中不少屬國家一、二級的珍貴;植物六十七科,五百余種,既有百年以上的古木,也有觀賞和價值較高的珍貴樹種和特種經濟林。一年四季,峰巒疊翠,-揚波,時而云霧繚繞,時而陽光篩金,更有甘洌的清泉,乖巧的巖石,爛熳的山花,婉轉的鳥鳴,構成了絢麗多姿、清新典雅的旅游。
公園有河西山、孚玉山、仰角尖、羅漢尖四大景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各具特色,交相輝映。全園自然景觀一百多處,人文景觀五十余處。最有特色的是河西山景區,也是石蓮洞所在地。《安慶府志》載:“石蓮洞在治南五里,石屋嵌空,若出水芙蓉,上鐫‘石蓮洞’三字,為唐羅隱筆。”相傳他在此-仙去,“石蓮洞”三字至今就存于洞左上方,清晰可見,洞因此得名。清代名儒石圣歷《游石蓮洞》詩云:“曾說桃源古洞幽,誰知此地有丹邱。玲瓏直透煙霞窟,光霽常經日月流。水噴崖腰穿碧澗,云橫谷口護靈湫。個中莫道小,萬壑群峰一望收。”詩中道出了石蓮洞的優美。山下一天門,山上佛座嶺,均為佛教禪弘忍憩息遺址,曾建有五祖寺,與黃梅五祖寺相呼應。山南水口山有西漢末中散大夫,因-王莽被貶為松茲xxx任縣令張何丹之墓。此地主要景觀有:流水潺潺的假山、雕刻精美的詩聯書畫文化走廊、九曲蓮池、九曲蓮橋、荷衣古池、荷花亭、水景帶、休閑木屋、親子樂園、垂釣中心、文南戲院、挹仙臺、聽雨亭、五祖禪林、佛座石、仙鶴石、五祖亭、龍眼泉、金蟾望月、黑猩護林、黿頭石、金龜盼日、石破天驚、龍嘯石、對酌亭、海豚沐日、仙桃石、四顧亭、一線天、鴛鴦石、百子樹、講經臺、醉仙臥花石、十里桃源。孚玉山景區主要有孚玉青峰、聰明泉水、麒麟庵、吳公子季札墓、馬祖道元洞。仰角尖景區主要是三座古剎:靈隱寺(寺旁建碑亭為清初宿松知縣王民皞手書碑)、九龍禪林、洞山寺,寺內梅娘娘是宿松xxx的。羅漢尖景區主要有羅漢、滴水、腳鼓石、筲箕洞,山頂碧云庵是紅軍——中華xxx救-司令部遺址。上述諸多景點,燦若繁星,美不勝收。
公園氣候宜人,夏無酷暑,冬少嚴寒,空氣新鮮,負離子充足,是天然的大氧吧。走進公園,賞心悅目的是千峰竟秀,萬木爭榮,鳥語花香,泉飛石舞,融動植物、自然人文景觀于一體,給人以回歸大自然的感受,不是仙境,勝似仙境,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安徽省石蓮洞國家森林公園原為宿松縣林場,1992年國家林業部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2010年6月王建國與袁水林二位先生攜手合作,重新注資成立了安徽省石蓮洞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對石蓮洞國家森林公園作了全面規劃。新擴建的森林公園為一軸四區,分別為森林公園綜合服務區、生態度假區、休閑娛樂區、教朝覲區,形成“九心合一”的旅游中心。接待中心大樓、石蓮賓館、石蓮酒家、石蓮廣場、生態停車場,保持徽派傳統風格,為您創造出一個又耐人尋味的山水,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流繞著綠丘貫穿整個莊園。是游客觀光、休閑、美食、娛樂的最佳勝地。
小孤山
小孤山座落在安徽省宿松縣東南,位于長江中下游,距離縣城65公里。長江絕島 媽祖圣地----小孤山與江西省彭澤縣的彭郎磯隔江相望與江西的石鐘山、龍宮洞遙相呼應,和xxx風景區廬山,湖北省黃梅縣的五祖寺,安徽省的天柱山雄距長江兩岸,形成三角之勢。構成了天然的旅游網絡。素有“海門xxx關”,“長江天柱”,“江上蓬萊”之美稱。為遐爾聞名的旅游勝地,風光旖旎。小孤山以奇、險、秀、孤而聞名于世,被歷代詩家學者吟贊為“長江絕島、中流砥柱”。
小孤山原是江中石嶼,開始形成于兩百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時期。它孤峰獨峙,三面環水,直插江心,氣勢險峻。巨石懸立奇峭,大有“障百川于千里,納群山于足下”之勢。此山其高不過百米,周不過里許,然而其形,如一出水芙蓉,孤峰聳立。山上幽洞滄波,玉竹翠亭,峻梭碧閣,相互映襯,美不勝收。山雖小卻志傲群山,上鎖金焦,下阻千浪。大別山恭其俊秀,五老峰遜其不峙。而引得歷代詩家學者對小孤山的青睞,留下無數比蘇東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加膾灸人口的詩句。千百年來,小孤山以奇、險、獨、孤而著稱。“東看太師椅、南望一支筆、西觀似懸鐘、北眺嘯天龍”為其最形象的描寫。正如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贊曰:“江水東流直下吳,狂瀾倒挽一人無,枉說奇男子,砥柱還須讓小姑”。
小孤山的歷史悠久。相傳大禹治水時,曾至此刻石記功;秦始皇東巡,勒“中流砥柱”于石上,盛唐時期小孤山的名字正式見于詩人的筆端。小孤山的“孤山”是以其不倚而得名,至于小者,是為區別江西鄱陽湖的“大孤山”而言。小孤山山勢挺拔,江心,北望靠天柱,南觀倚匡廬。因山形長勢猶如古代婦女頭上發髻,故又稱為髻山。又因小孤與小姑同音,逐轉小孤為“小姑”相傳日久,有好事者將對岸的彭浪磯說成“彭郎”,遂生發出許多小姑與彭郎相愛的美麗傳說,更給此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小孤山無處不景,無景不奇,上有奇花異草,下有長江湍流。據說海潮至此不復往上,故又有“海門山”和“海門xxx關”之美稱。環山而上層層疊疊,彎彎曲曲,忽而接近波濤,忽而懸空托起,令人一步一個新奇。那奇峰綴怪石,古木裹云衣之景色,則令人頓入神仙福地。山上綠草如茵,茂林修竹,亭臺,層次分明。迎山而上則勝跡迭,如:一天門、龍角石、龍耳洞、關圣殿、彌陀閣、先月樓、半邊塔、界潮祠、御詩碑、梳妝亭、觀濤亭、啟秀寺、藏經樓、圣母殿、大雄寶殿等十多處景點,且每一景點都有每一景點之雅觀和民間傳說,并有歷代名人的匾額和雅士墨客之碑文,攀得頂峰歷經三百六十五級臺階,取登山一回。度過一年之意。其道曲徑通幽,其景奇觀迭出,若上“”一站,一邊一個山峰,盡收眼底,心曠神怡。
小孤山不光風景優美,其地勢也非常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南宋后,曾在此設立烽火臺和炮臺,元代紅巾軍與余闕,明代朱元璋與陳友諒,清朝彭玉麟的湘軍與太平軍均在此對壘交鋒,以爭成敗,故又有“安慶門戶”“楚塞吳關”之說。
小孤山地處長江之濱,三面環水,水交通十分便利。歷年來,據不完全的統計每年有香客600000多人次、游客40000多人次前往此山游玩。1999年安慶市旅游局、港務局合資興建了小孤山旅游專線碼頭,由上海至三峽,南京至重慶,蕪湖至等客輪和旅游輪均在此停靠。陸方面,位于三省交界七縣相連的宿松縣,城內公縱橫交錯,南至、南昌、西至湖北武漢,北至合肥。105、318及京廣鐵貫穿宿松,安九沿江公臨山而過更是便利。由于的關注和小孤山優美的風景及便利的水陸交通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前往觀光。
小孤山為安徽省著名的風景名勝之一。它獨具特色的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構成了高品位的旅游勝地。1987年安徽省人民確定小孤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九井溝旅游景區
九井溝位于皖、鄂、贛三省交界處的安徽省宿松縣隘口鄉原龍王九井溝村境內,現已改名為九井溝村,屬大別山余脈,總面積36.72平方公里。這里既有峰峻石奇、峽谷幽深、水滴石穿的泉中九井和形神兼備的仙女浴池、淋漓波光的雷公潭、白練飛瀉的三疊瀑布,又有嘆為觀止的石破天驚、驚奇怪態的千年羅漢松,還有那至今尚無一人敢窺其顏、敢探其險的龍和大峽谷。天然的大氧吧,險峻的峽谷、茂密的植被、幽靜的、古樸的村落,田園式的阡陌,美比九寨的九井溝、盡享、探險獵奇的好去處。
河谷全長約二十華里,整條河溝呈帶狀。因沿河溝自上而下分布著九個深井而得名。其風景特色有瀑布、懸崖、怪石、特點為鬼斧神工的泉中石井。九井溝山清、地靜、水碧、瀑變、井深、崖峭,組合成罕見的自然景觀,是一處未開發的地。但在宋朝就被大文學家、家王安石發現。歷代文人墨客聞其景而到此游覽,并留有贊美的詩篇。九井溝最其特色為水景、瀑布,宛如一道道銀河飛瀉而下。尤其是四井、六井、七井、九井飛瀑更是驚濤浪怒,山鳴谷應。七井瀑布呈三疊式從高達兩百米的懸崖一直掛到七井下的潭中,若是雨后寬可達3米,為皖西南一帶不可多是的奇觀。其溪水發源于西源與趾鳳交界的天柱峰上。這里山青、境幽、水碧、瀑瀉、巖險、崖峭、潭多、井深,形成天下罕見的自然景觀。在近三十華里的巨體山石板塊上,一溝溪水順山而下。由于飛流瀑布經年不息的長期沖撞,自然開鑿出了九口深水潭。
唐朝貞觀年間,西源地區連續三年,田地干裂、溪河斷流、草木枯死、莊稼絕收。人們紛紛棄家出走,一時間,該地區幾近斷了人煙。眼見此情此景,住在本地龍王廟附近的周氏惠澤、惠俊、惠圣三兄弟心如刀絞,痛苦萬分。經過商議,他們決定,將不惜以自己的身家性命,為民。他們聽說,這幾年久旱不雨的主要原因是,主管水神的龍王老爺只顧自己尋歡作樂,而忘了天下的百姓。他們將要親赴龍王居住的三井龍宮,求龍王濟世降雨。他們沐浴、焚香,齋戒七日,于農歷五月初五來到三井,義無反顧地步入干涸了的井底,探尋龍宮。霎時間,鋪天蓋地,閃電撕裂長空,雷聲震耳欲聾,九井溝內,河水猛漲。緊接著,彎彎田下起了彎彎雨,雨卻不淋過之人。但周氏三兄弟這一去,卻永遠地踏上了不歸。從此以后,這一地區,風調雨順,物阜民豐,周氏兄弟舍己為民的品行,譽滿鄉里,有口皆碑。
宋皇祐四年五月,王安石在舒州(潛山縣)任通判,聞知此事,深為周氏兄弟的所。于是他決定親往實地走訪憑吊。在他經太湖、過楓香驛、穿梅墩、進入九井溝后,串農戶,訪人,問民情,察鄉俗。在三井周氏兄弟歸天處,他深情地仰天長嘆:“形體登仙去,存。”據傳現在西源龍中的龍王廟里周氏三兄弟的三尊塑像還是王安石捐資雕修的!沿三井溯溪而上,王安石領略到了四井的幽邃、五井的神韻、六井的波光、七井的飛練的這次憑吊游歷,王安石曾即興創作了不少詩、詞、文,只惜歲月滄桑,這難得的麗辭佳句大多已佚失,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只有《九井》詩一首:沿崖涉澗三十里,高下犖確無人耕。捫蘿挽蔦到巖趾,仰見吹瀉何崢嶸。余聲投村欲風雨,來勢卷土猶溪坑。飛禽凌兢走駭獸,霜雪夏落雷冬鳴。野人往往見神物,鱗甲漠漠云隨行。我來立久無所得,空數石上菖蒲生。中官系龍投玉冊,小吏碟狗澆銀觥。地形偶爾截險怪,無意未必司陰晴。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常虛盈。誰能保此千秋后,天柱不折泉常傾。
白崖寨
白崖山位于宿松縣城西北趾鳳鄉境內,距縣城五十余華里。白崖寨主峰雁戀坡海拔四百七十六米,窄徑凌空,飄崖百例。“南國小長城”白崖寨就盤臥于向崖山上。寨墻環繞東峰、西峰、西陽尖、雁戀坡、大印坡五大山峰,長達十華里,逐迄起伏,巍峨壯觀,宛如長城。
白崖寨始建于元末,明、清時期作過維修與擴建,有近700年歷史。寨墻由大方塊石砌成,高3米、寬1米。長10余華里,蜿蜒盤旋于五大峰之間,巍峨壯觀,被譽為“南國小長城”,寨城四周建有5座城門。白崖地勢險要,易守難功,曾為歷代兵家軍事遺跡、摩崖石刻和xxx佳話。因其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單位。適宜-國主義教育。
白崖寨突峰兀立、怪石嶙峋、茂林修竹、古樹繁蔭、珍禽簧語、溪流飛瀑。迷人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獨特、互相輝映、相得益彰。白崖寨自然人文景觀甚多,最引人注目的當首推寨墻。寨墻長十華里,寬約一米,高二點八米至五米,全部用大塊石片壘砌而成,險要地段墻煤呈雙層。七百年來,雖幾經兵亂和風雨剝蝕,但整個寨墻基本保存完整。白崖寨原有五門,現只存攀龍、聽雨、朝九三門。尋幽仿古者若從“關門石”拾級而上,可直達攀龍門,進入寨中心。兩側不遠,即可看到“鳳臥龍棲”和“最上一乘”的峭壁石刻。再沿城墻向西峰走去,繞北嶺、東峰一周,沿途可看到許多形狀動物的怪石和奇芒異景。西陽尖,海拔四百米,青蛙石位于西陽尖山腰,百花門有百花石,旗桿坡位于百花門東,又名炮臺、點將臺,尚存豎旗桿石夾一對,相傳史可法曾在此豎旗,謬兵點將。風頭山,貌似鳳冠,氣勢雄峻,頂峰有“石”,遠觀則酷肖石僧,穿著袈裟,虔誠。時嶺位于聽雨門內,九曲居在此。此居由情吏部主事賀欣建于光緒三十三年,因房屋內、大門前道各有九道彎曲而得名。
白崖寨是安徽省風景名勝區和安徽省重點文物單位。石城之長和保存之完整,是華東地區所未有,加上明清石刻多處,不僅是有歷史價值的文物,而且也是旅游之勝地。
著名人物 歷史名人
姓名 簡述 姓名
簡述
姓名
簡述
徐厲
宿松進入正史的xxx個名人、西漢松茲侯
張何丹
西漢末年松茲縣令
陳武
東漢末年東吳武將 周本
宿松進入正史襲封王爵的xxx名人
郝杰
南宋書法家 石良
明朝開國武將 金忠士
明朝監察御史
朱書
清代文壇上的三顆明星之一
羅遵殿
清朝浙江巡撫
段光清
清朝光祿大夫(一品)
黎元洪
南京臨時副總統
徐文藻
烈士 黎光祖
著名紅軍書法家
國家xxx
城市榮譽 榮譽稱號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1-2013年)
中國詩歌之鄉(2008年) 中國新興紡織產業縣(2010年)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9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