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州鎮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鄉鎮概況 基本概況

    豐州鎮位于南安市東部,與泉州市區接壤。面積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5萬畝,森林面積4.4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3.2%;境內水利資源豐富。主要礦產資源為花崗巖,其中礱石以石質精細、潔白,

      被稱為泉州白。

       發展歷史

    自三國東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作為閩南首置的東安縣治起,豐州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歷代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如南北朝時印度高僧拘那羅陀曾來九日山延福寺譯經,唐代宰相公輔和名士秦系均在九日山寓居多年,還有宋末元初閩南黃氏燕山始祖答喇真、近代創辦華僑中學的愛國華僑黃怡瓶等等杰出人物。

      

    豐州人口4.46萬人,海外僑胞2.2萬人。本地居民以漢族為主,主要有傅、黃、王、陳、林、李、顏等姓氏。

       歷史沿革

    豐州鎮,南安古縣城,毗鄰泉州市區,鎮駐地豐州燕山。1982年新建5層鎮大樓。

      境內有著名的九日山風景區,1961年5月被列為福建省xxx批文物單位;山上的宋代祈風石刻,于1988年1月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

      

    豐州者,豐美、豐饒之州也。南朝陳光大元年(568年)升晉安郡為豐州,治所設在福州(即今福州豐州鎮地區)。唐武德五年(622年),在舊南安郡地置豐州,下轄莆田、南安及尤溪三縣。現豐州鎮所轄的12個行政村(居)在宋時除分屬舊城廂內外七鋪(城內四鋪為:富春、豐樂、武榮、長壽;城外三鋪為:桃源、前淵、社壇。另外,潘山鋪軍早已劃歸鯉城區,現為豐澤區北峰鎮轄。)之外,其他分屬于宋時唐安轄的修文里、昭文里、禮順里的一部分。元朝,除舊城廂內外七鋪外,其他分屬于當時的一、三、廿一都。

      17年置豐州鎮,至35年期間先后屬第三區、第二區。

      解放初在豐州設第九區,轄今豐州、霞美一帶。

      1956年置豐州區。

      1958年成立塔(年底更名為豐州)。

      1961年改豐州區。

      1965年成立豐州。

      1984年改鄉。

      1985年改鎮。

       基礎設施 住房建設

    時期,住房多數為土木結構和磚石木結構的漢式大厝,有古縣城特色。中華人民國成立后,住房建設保留傳統風貌,增加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80年代末,鎮區人均住房12平方米。

       公用建筑

      1950年至1988年,先后新建華僑中學、紅星中學等4所中學及擴建38所小學。新建豐州糧站、豐州供銷社、豐州影劇院、豐州工商所、豐州稅務所、豐州衛生院、豐州畜醫站、豐州僑聯、豐州、豐州食品站。

       經濟建設

    鎮區內有新建縣屬南安石料廠、南利石板材廠。新建豐州木器廠、豐州商業機械廠,海濤紙箱廠和豐州機電廠等鎮辦企業28個。興建新燕山、豐環。新建豐州農貿市場和下郊、杏埔、后田三個農貿集市。興辦下郊工業區,引進外資辦三資企業6家。198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5632.1萬元。

       行政區劃

    1997年,面積111平方千米,人口10.3萬,轄豐州村、西華村、環山村、桃源村、后田村、旭山村、鋪頂村、素雅村、溪豐村、雙溪村、玉湖村、仙河村、張坑村、杏埔村、玉田村、金山村、西山村、四甲村、長福村、山美村、溫山村、霞美村、四黃村、邱鐘村、埔當村、沃柄村26個村委會及豐州居委會。1999年析出霞美鎮。

       基礎設施

      豐州鎮距離泉州市區5公里,省道307線、漳泉肖鐵橫穿鎮區,旅游資源主要分布于集鎮中心、公兩側,交通十分便捷;重點投資項目是泉州市申請海絲世遺項目之一的九日山風景區整治工程。

      

    豐州歷史上長期作為郡、縣治所,曾是閩南的、經濟、文化中心,聞名遐邇的古代海上絲綢之的起點。現有1處全國文物單位--九日山摩崖石刻,2處省級文物單位--陀羅尼經幢、峰石亭寺及12處市級文物單位。豐州鎮已逐步形成了九日山名勝古跡觀光旅游區,峰石亭寺、陀羅尼經幢、延福寺教朝圣旅游區和豐州江濱生態園城鄉周末休閑度假旅游區等三大特色景區,有較好的旅游開發基礎。

      

    作為xxx星火技術密集區的豐州鎮,科教發達,文體齊全,有一級達標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1所,小學13所,中心幼兒園1所,衛生院1所,影劇院1所,此外還有眾多老年活動場所,群眾文體活動蓬勃興起。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9995/

    (23)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