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金銀業貿易場(The Chinese Gold and Silver Exchange Society)成立于1910年,當時稱為〔金銀業行〕,直至xxx次世界大戰后(1918年)才正式定名〔金銀業貿易場〕及登記立案。組織與規模不斷成長擴大,以至今日,建立了恒久的基業。金銀業貿易場是金與銀等貴金屬的交易場所。金銀業貿易場的交易大堂設于上環孖沙街12-18號金銀商業大廈三樓。貿易場目前有會員171家,可以獨資、合伙或有限公司形式經營,當中30家為金集團。交易方式維持傳統,以Open Outcry型式,由行員或出市代表于交易大堂內以粵語公開叫價,輔以手號進行買賣。 創立本場之前賢,皆為當時之找換店及經營各埠匯兌之銀號東主或主事人,戰后出任本場xxx的何善衡先生、何添先生、伍潔宜先生、梁季彝先生、董仲偉先生、馬錦燦先生等皆為各大華資銀行的創辦人。九十四年前,即xxx次世界大戰前后,流行買賣碎金碎銀,后發展為錢銀臺,再演進為銀號,至現代的銀行,本場純為錢銀業的發展而創立。因此之故,本場雖以金銀買賣為主要業務,但戰前還有〔***〕大金、銀元大洋,戰后還有美鈔、日元、西貢紙、菲律賓披索和墨西哥金仔等買賣,與金條買賣同時在本場雙邊進行。至1960年,由于美鈔現貨交收困難而時停時復,終以交收閑靜而于1962年正式停頓,只余金銀交易以迄于今。[2]
發展歷程
金銀業貿易場于1910年成立,當時稱為金銀業行。1918年,xxx次世界大戰后正式定名為金銀業貿易場。
1910年代,流行碎金碎銀買賣,其后發展為錢銀臺,再演進為銀號以至現代的銀行。除金、銀交易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金銀業貿易場還有〔〕大金、銀元大洋交易,二次大戰后則有美鈔、日元、西貢紙、菲律賓國披索和墨西哥金仔等買賣,與金條買賣同時于交易場內進行。1960年代,由于美鈔現貨交收困難,交易量大幅減少,除金銀交易外之各類交易,于1962年停止。
金銀業貿易場的創辦者,皆為當時找換店及銀號之東主或主事人,曾出任xxx者多為本港各銀行之創辦人,包括何善衡、何添、伍絜宜、梁季彝、董仲偉、馬錦燦等。
交易模式 期貨
1980年期貨交易所開始經營黃金期貨業務,買賣以分開喊價方式進行,多方合約以100金盎司為單位,金為每份合約1500美元。以每金盎司美元定價,每份合約的價格變動為10美元或其倍數。若每金盎司價格變動超過上一個交易日收市結算價40美元,則買賣將暫停30分鐘以補交額外金。交易不設任何變動。完成每份合約時.賣方交付100金盎司標準金。期貨交易所按管理規程實施管理,并參照紐約市場規則運行。
1974年,黃金恢復在市場買賣后,倫敦黃金交易所與蘇黎世黃金交易所幾大金商在設立了分支機構,建立了倫敦金市場。它是一個現貨市場,黃金在倫敦交收,并在成交后兩個交易日在紐約以美元結算。
倫敦黃金市場客戶可利用特別的信貸安排而遲延結算,方法涉及借貸黃金或美元、基本金和價格變動金等。這個市場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倫敦金遲延結算市場。全球的黃金交易商、制造商及生產商均參加這個市場交易。
固定買賣場地
金銀貿易場已經擁有幾十年歷史,有固定買賣場地。黃金以港元/兩定價,交收標準金成色99%,主要交易黃金規格為5個司馬兩為一條的99標準金條。目前采用公開叫價、手勢成交的方式。貿易場采用會員制管理,有172名會員、31名交易場認可的金條熔鑄商。金銀貿易場是一個完全不受干預或監管,七十多年來一直運行良好,成為亞洲地區深受交易商、金飾商、長線投資人士及投機人士認可的交易場所。
實金市場
主要產品為金條、金幣、金元寶、金像、金佛。一般金條的溢價為1%,是銷售金條的基本規則,溢價可確定。金價可隨市波動開展實景交易、在的銀行、金店擔資銀行處買賣,并相應形成了實金、黃金存折、黃金券三個投資產品。
金飾市場
是世界第三大金飾出口商,僅次于意大利和。首飾店超過1800家,制造商1000家,由各種首飾協會自律管理。
交易方式
金銀業貿易場是金與銀等貴金屬的交易場所。
那么直至現在,金銀業貿易場有哪些交易方式?
金銀業貿易場交易方式維持傳統,以open outcry形式進行公開叫價、電子交易、結算、現貨交收及倉費等。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