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7國債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327國債

      簡介

      “中國的巴林事件”

      

    “327”國債期貨事件的主角,是1992年發行的三年期國庫券,該券發行總量為240億,1995年6月到期兌付,利率是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貼補率,但財政部是否對之實行保值貼補,并不確定。1995年2月后,其價格一直在147.80元和148.30元之間徘徊,但隨著對財政部是否實行保值貼補的猜測和分歧,“327”國債期貨價格發生大幅變動。以萬國證券公司為代表的空方主力認為1995年1月起通貨膨脹已見頂回落,不會貼息,做空,而其對手方中經開則依據物價翹尾、周邊市場“327”品種價格普遍高于上海以及提前了解財政部決策動向等因素,做多,不斷推升價位。

      

    1995年2月23日,一直在“327”品種上聯合做空的遼寧國發(集團)有限公司搶先得知“327”貼息消息,立即由做空改為做多,使得“327”品種在一分鐘內上漲2元,十分鐘內上漲3.77元。做空主力萬國證券公司立即陷入困境,按照其當時的持倉量和價位,一旦期貨合約到期,履行交割義務,其虧損高達60多億元。為自己利益,“327”合約空方主力在148.50價位封盤失敗后,在交易結束前最后8分鐘,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700萬手、價值1400億元的巨量空單,將價格至147.50元收盤,使“327”合約暴跌3.8元,并使當日開倉的多頭全線爆倉,造成了傳媒所稱的“中國的巴林事件”。

      “327”國債交易中的異常情況,了證券市場。事發當日晚上,所召集有關各方緊急磋商,最終權衡利弊,確認空方主力惡意違規,宣布最后8分鐘所有的“327”品種期貨交易無效,各會員之間實行協議平倉

       ?禍根

      重提1995年“327”國債事件,并非僅僅是為了忘卻的紀念。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

      

    2006年9月8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于在上海宣告成立,成為xxxxxx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意義重大。在歡呼之余,也不禁使人想起1994年“327國債事件”,“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愿中國的金融衍生期貨交易健康成長。

      

    國債期貨交易常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國債由發行還本付息,風險度小,被稱為“金邊債券”,具有成本低、流動性更強、可信度更高等特點。但是,當時我國國債發行較難,主要靠行政。1992年發行的國庫券,發行一年多后,二級市場的價格最高時只有80多元,連面值都不到。行業管理者發現期貨這個東西不錯,可以提高流動性,推動發行,也比較容易控制,于是奉行“拿來主義”,引進國債期貨交易,在二級市場上可以對此進行做多做空的買賣。

      

    在本質上,這種交易做的只是國債利率與市場利率的差額,上下波動的幅度很小。這也正是美國財政部成為國債期貨強有力支持者的原因。

      

    令人瘋狂流淚的“327”1993年10月25日,商品交易所率先推出國債期貨交易。同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也向全社會國債期貨交易。“327”是國債期貨合約的代號,對應1992年發行,1995年6月到期兌付的3年期國庫券,該券發行總量是240億元人民幣。

      

    1994年10月以后,人民銀行提高3年期以上儲蓄存款利率和恢復存款保值貼補,國庫券也同樣進行保值貼補,保值貼補率的不確定性為炒作國債期貨提供了空間,大量機構投資者由股市轉入債市,在市場上多空雙方對峙的焦點始終是圍繞對“327”國債品種到期價格的預測,1992年3年期國庫券到期的基礎價格已經確定為128.5元,但到期的預測價格還受到保值貼補率和是否加息的影響,市場對此看法不一,多空雙方在148元附近大規模建倉,導致國債期貨市場行情火爆。

      

    1994年至1995年春節前,全國開設國債期貨的交易場所陡然增到14家。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1995年,與全國股票市場的低迷的狀態形成鮮明對照,形勢似乎一片大好。

      1995年2月327合約的價格一直在147.80元—148.30元徘徊。1995年2月23日,提高“327”國債利率的傳言得到,百元面值的“327”國債將按148.50元兌付。一直在“327”品種上與萬國聯手做空的遼國發突然倒戈,改做多頭。“327”國債在1分鐘內竟上漲了2元,10分鐘后共漲了3.77元。327國債每上漲1元,萬國證券就要賠進十幾個億。按照它的持倉量和現行價位,一旦到期交割,它將要拿出60億元資金。

      毫無疑問,萬國沒有這個能力。其負責人管金生鋌而走險,當日16時22分13秒突然發難,砸出1056萬口(每口面值20000元人民幣的國債)賣單,把價位從151.30打到147.50元,使當日開倉的多頭全線爆倉。這個行動令整個市場都目瞪口呆,若以收盤時的價格來計算,這一天做多的機構,包括像遼國發這樣空翻多的機構都將血本無歸,而萬國不僅能夠擺脫掉危機,并且還可以賺到42億元。

      

    當天夜里11點,所總經理尉文淵正式宣布23日16時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327”品種的交易異常,是無效的,該部分不計入當日結算價成交量和持倉量的范圍。經過此次調整當日國債成交額為5400億元,當日“327”品種的收盤價為違規前最后簽訂的一筆交易價格151.30元。

      萬國證券在逃,如果按照所定的收盤價到期交割,萬國賠60億元人民幣;如果按管京生自己弄出的局面算,萬國賺42億元;如果按照151.30元收盤價平倉,萬國虧16億元。

      1995年5月17日,中國證監會鑒于中國當時不具備開展國債期貨交易的基本條件,發出《關于暫停全國范圍內國債期貨交易試點的緊急通知》,開市僅兩年零六個月的國債期貨無奈地劃上了句號。中國xxx個金融期貨品種宣告夭折。

      同年9月20日,國家監察部、中國證監會等部門都公布了對“327事件”的調查結果和處理決定,決定說,“這次事件是一起在國債期貨市場發展過快、交易所監管不嚴和風險控制滯后的情況下,由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遼寧國發(集團)公司引起的國債期貨風波”。1996年4月,萬國不得不與它當年xxx勁的競爭對手申銀證券公司合并。

      “327”國債參與者如是說:“這個事件對中國期貨業影響實在太大了,經歷過的人一輩子都忘不了。”“327”國債期貨合約上驚心動魄的廝殺,現在說來依然歷歷在目。當時期貨市場管理很亂,國債期貨是十分狂熱的。

      貼補率的博弈1994年,國內面臨兩位數的高通脹壓力,銀行儲蓄利率達到10%以上,固定利率的國債自然少人問津,當時公布的保值貼補率為8%,而且每月都不斷上升,到12月突破兩位數,受此刺激,“327”國債期貨的價格開始直線上漲。從1994年10月的110多元上漲到1995年初的140多元,上漲了20%多。

      當時,國債期貨金的標準定在2.5%,也就是繳納250萬金可以做1億元市值的交易,20%以上的上漲幅度意味著在短短的三個月內,買入者已經有了相當于本金十余倍的暴利!投資機構能日進千萬,欣喜若狂。當時有這樣一個插曲:某機構客戶代表上午打電話給公司本部,要求再想辦法籌資,趁行情如火如荼再做1000萬進去,但過了一小時后,該客戶電話再次打回本部,告訴那邊說:你那1000萬不用籌了,我這邊剛才已經賺出來了!

      

    “327”國債應該在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補貼率,每百元債券到期應兌付132元。與當時的銀行存款利息和通貨膨脹率相比,“327”的回報太低了。

      于是從1995年2月初開始,市場上開始傳聞財政部又將提高保值貼補率,“327”國債將會以148元兌付。面對傳聞,市場出現了急劇分化,權傾一時的國內證券界“教父”人物,時任萬國證券總裁管金生認為,宏觀調控三年的三大目標xxx條就是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因此沒有可能再提高保值貼補率,而且財政部也沒有必要為此多支付10多億元的利息,使財政更加吃力。管金生的觀點代表了當時一批券商的看法,因此,他們把寶都押在做空上。

      這個時候,中國經濟開發總公司開始進場堅定地做多,當時市場上絕大部分的中小散戶和部分機構也做多,他們的看法就是通貨膨脹短期內肯定是控制不住的,保值貼補肯定會漲,327國債的兌付價也會跟著漲。到當年的2月中旬,“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市場界限已經清楚的劃出來了:滿山遍野的散戶和中小機構,跟著“多頭司令”中經開做多;萬國證券和遼國發等一批機構做空。到2月23日,“327”合約每漲跌1元,萬國的賬面上就將浮動4億元的盈虧。有知情者后來評論說,其實這個時候,多空都已經沒有退了,由對政策預期的差異變成了市場上的資金博弈。

      后事之律手段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規約束。1994年11月22日,提高“327”國債利率消息剛面世,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國債期貨就出現了振幅為5元的行情,未引起注意,許多違規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在“327”國債的前期交易中,萬國證券預期已經形成錯誤,當出現無法彌補的巨額賬面虧損時,干脆以攪亂市場來殘局。事發后第二天,所發出《關于加強國債期貨交易監管工作的緊急通知》,中國證監會、財政部頒布了《國債期貨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中國終于有了xxx部具有效力的國債期貨交易法規。但卻太晚了。

      

    金不合理,炒作成本極低。“327”事件前,所客戶金比率是2.5%,深交所為1.5%,武漢交易中心是1%。金水平的設置是期貨風險控制的核心,用500元的金就能買賣2萬元的國債,這無疑是把者潛在的盈利與風險放大了40倍。這樣偏低的金水平與國際通行標準相距甚遠,甚至不如國內當時商品期貨的金水平,無疑使市場投機成分更為加大,過度炒作難以避免。

      

    缺乏規范管理和適當的預警體系漲跌停板制度國際期貨界通行的制度,而事發前所根本就沒有采取這種控制價格波動的基本手段,出現上下差價達4元的振幅,交易所沒有預警系統。當時中國國債的現券流通量很小,國債期貨某一品種的可持倉量應與現貨市場流通量之間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并在電腦撮合系統中設置。從“327”合約在2月23日尾市出現大筆拋單的情況看,交易所顯然對每筆下單缺少實時,導致上千萬手空單在幾分鐘之內通過計算機撮合系統成交,了市場秩序,鉆了市場管理的。

      管理漏洞,透支交易。我國證券期貨交易所以計算機自動撮合為主要交易方式,按“逐日盯市”方法來控制風險,而非“逐筆盯市”的清算制度,故不能杜絕透支交易。交易所無法用靜態的金和前一日的結算價格控制當日動態的價格波動,使得空方主力違規拋出千萬手合約的瘋狂行為得以實現。

      

    監管職責不明確。中國的國債期貨交易最初是在地方的批準下推出的,《辦法》頒布前,中國一直沒有在法律上明確國債期貨的主要主管機構。財政部負責國債的發行并參與制定保值貼補率,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包括證券公司在內的金融機構的審批和例行管理,并制定和公布保值貼補率,證監會負責交易的監管,而各個交易組織者主要由地方直接監管。多頭監管導致監管效率的低下,甚至出現監管措施上的真空。“327”是人們心中永遠的痛,以至于有段時間一提到期貨人們總會聯想起欺詐、瘋狂和混亂。從1995年到2005年,是中國170余家期貨企業日子極不好過的11年,監管層也整整思考了11年。人們還將思考多久?還將等待多久?

      

    淮南的柑甜,但是到了淮北就成了苦澀的“枳”。我們在引入金融創新工具的中忘記了要先打理好這里的監管氣候和土壤,給它一個營養豐富的它才能順利成長、恢復本性,否則只能是因發育不良而早夭。

      

    國債期貨的基礎是利率市場化,雖然目前利率市場化的工作已經啟動,但程度還不夠。因此,國債期貨的推出應該等待利率真正市場化的那一天。等待需要耐心,等待更需要技巧。

       文中醒目處

      1,“327”國債期貨合約參與者如是說:“這個事件對中國期貨業影響實在太大了,經歷過的人一輩子都忘不了。”當時期貨市場管理很亂,國債期貨是十分狂熱的。

      2,國債期貨的基礎是利率市場化,雖然目前利率市場化的工作已經啟動,但程度還不夠。因此,國債期貨的推出應該等待利率真正市場化的那一天。等待需要耐心,等待更需要技巧。

      評:在股指期貨推出之前,重提“327”國債事件意在提醒各位期貨的風險,就算你是絕頂聰明和何其有錢的人,也不能輕易地參與期貨交易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0832/

    (19)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