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和語言符號相比,文字符號的特點是形、音、義三結合的,字型、字音、字義是文字的三要素。[2]
詞義
(1) [characters;script]∶記錄語言的符號,如漢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瑯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說文解字敘》
屬性
1, 被人們用來在其日常生活中作口頭交流的約定中介(約定屬性);
2, 被人們用來作為書寫交流方式的記錄和表達工具(書寫屬性);
3, 每一個文字本身可歸納于其相應的音節系統和語素拼合能力(系統屬性)。
演變歷史
部分的文字史觀認為:人類的文字史分為三個階段: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形意文字 又稱表意文字,是一種圖形符號只代表語素,而不代表音節的文字系統。
表意文字是文字萌芽時期的產物,是相當原始的,并不能用于記錄語言,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刻符、巖畫、文字畫和圖畫字。
意音文字 是一種圖形符號既代表語素,又代表音節的文字系統。
意音文字代表人類文字史走出原始時期,進入古典時期。發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意音文字很少,只有西亞的丁頭字、北非的圣書字和東亞的漢字。丁頭字和圣書字早已廢止使用,漢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采用的意音文字。
拼音文字 又稱字母文字,是繼形意文字和意音文字之后人類文字史的第三個階段。
字母文字的發展又分為三個時期:音節字母時期、輔音字母時期、音素字母時期;音素字母時期還可以再分出“拉丁字母國際通用時期”。
分類
種類 | 每個符號代表 | 范例 |
意音文字 | 語素 | 漢字 |
音節文字 | 音節 | 日文假名 |
全音素文字 | 音素(子音或元音) | 拉丁字母、希臘字母、西里爾字母 |
元音附標文字 | 音素(子音及元音) | 印度天城文、泰文、緬甸文 |
輔音音素文字 | 音素(子音) | 阿拉伯字母、希伯來字母 |
特征文字 | 聲音特征 | 韓語諺文 |
書寫特征 輔音音素文字對每種子音都有一個符號,元音符號通常不標示。
某些輔音音素文字有元音的符號,但只用在特殊場合,如教學。
文字的圖像上分類
楔形文字也許是最早的非線條文字。它的字形是由蘆葦筆尖所壓制在潮濕泥板而成,而非之前在泥板上用筆尖描繪線條。 最后變成其文字的字根外觀上的變化。
盲文則是拉丁文字的非線條版本,它完全放棄拉丁文字的外形。字母是由凸塊所組成,其基底可以是皮革(劉易斯?布萊葉原本采用的材質),堅硬塑料或金屬。
也有拉丁文字的非線條的短暫性版本,包含摩爾斯電碼,手語的manual alphabet版本和藉由旗幟或布條放置在不同角度旗語。然而,如果文字是定義成永久紀錄信息的能力的話,因為這些符號很快就會消失,則這些系統根本并非文字。
書寫方向
希臘字母和其后繼者則是左至右的模式,然后在一頁中由上往下寫。在 Timed Text (TT) Authoring Format 中,這個模式被簡稱為LRTB[1]。其它文字,如阿拉伯文字和希伯來語則由右至左書寫。漢字傳統上是縱向書寫(上至下),接著在頁中由右至左排列。但近年來因為西方文化的影響,為了能使用羅馬字母的術語及電子文件的技術上限制,則逐漸由左至右,上而下的方式書寫。維吾爾字母和其后繼者則是唯一一個現存由上至下,右至左的文字;這種方向源自于將祖傳閃語方向90° 逆時針方向以便在外觀上適合中文書寫。一些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文字文字,如Hanunó'o,則是以遠離寫者方向,由下而上的方式書寫。
另見東亞文字排列方向、雙向文稿和鏡像文字
最常見幾種文字
拉丁字母
幾乎所有的非拉丁字母語言,都有官方的或約定俗成的拉丁字母轉寫方式;大多數非音節語言的拼音系統采用拉丁字母。
基里爾字母
阿拉伯字母
印度式字母
漢字系統
采用其它(往往是孤立的)文字形式的語言
文字對人類影響
文字與史學、文學
文字列表
意音文字
元音附標文字
天城文、泰文、緬甸文、老撾文、高棉文、藏文、印地文、梵文、悉曇文字等。
輔音音素文字
全音素文字
中國文字(漢字)

歷史起源
中文漢字種類
中文字起源于圖畫。在中文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么中文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
中文字具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被稱作“文”)。合體字(被稱作“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
形聲字
合體會意字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占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占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么形聲字大概只占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準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么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以上兩類合體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邊一類的情形不同。
合體記號字
中國現代文字
50年代開始進行簡化漢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了2200多個簡化漢字(包括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字)。這項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個時期內將保持穩定,不繼續簡化。因為不斷簡化會破壞文字的穩定性,而且簡化一批字以后,原來的繁體字并不能廢除。結果是漢字的總數有增無減,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人的負擔。
關于文字拼音化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但是,漢語拼音方案的推出,是新中國對語言文字系統發展的巨大貢獻,將漢語的發音與文字建立了密切的聯系,使語言文字一體化,促進了不同民族、不同方言的人與人的交流,中華民族的統一,至少也是建立在語言統一的物質基礎之上。另外,客觀上也實現了今天計算機的簡單快速錄入。從理論上說,由于漢字歷史悠久,大量的文獻都是用漢字記錄的。一旦改弦易轍,勢必在文獻的廣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難,在社會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動。所以,一場轟轟烈烈的漢字拉丁化思潮被化解為漢語拼音方案而不是漢字拼音化。毛澤東對吳玉章關于文字改革的幾個重要意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參見http://wenku.baidu.com/view/2f9fa58302d276a200292eaa.html)
文字改革
規范標準大多從漢語拼音及漢字簡化的角度,對不適合于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文字進行相應的規范;但是,時至今日伴隨著全球漢語熱潮的興起、以及與臺灣地區社會文化交往的迅速走高,要求恢復繁體字、或者識繁用簡的民間呼聲日益升高,這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因為文字僅僅是交流工具,作為傳承文化的載體的文字,是學術領域的事情,而不能強加于普通教育領域。
中國有多少種民族文字
綜上所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已使用文字的民族有21個,文字種類有24種。
除以上列舉的文字以外,還有一些在歷史上用過,后來停止使用的文字。這些文字是突厥文、回鶻文、察合臺文、于闐文,八思巴字、西夏文、東馬圖畫文字、東巴象形文字、水書、滿文等17種。[1]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