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葉檀 葉檀,1973年生于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專攻史與經濟史,著名財經評論家。本科就讀于杭州大學歷史系。杭大被浙大合并后,她既不愿說自己浙大畢業,也懶得解釋杭大的歷史,干脆只說博士畢業于復旦。據葉檀自己所言,她在大學時看書很雜。專業成績不太好,對非專業領域的財經反而頗有興趣。
但在史學圈子里,研究明清經濟史的葉檀還是小有名氣。約在2006年的下半年,書店里陸續出現了一些以明史為題材的通俗讀物,其中“看了明朝就明白”系列叢書里,就有葉檀的那本《明朝的明白人》。
獲得博士學位后,葉檀一度在復旦大學和上海社科院供職。那兩年“很冷僻的”正統書齋生活,在懷著一點不甘心和掌控生活的葉檀看來,無疑是沒有,充滿了規制和無趣。
工作經歷
葉檀從2000年左右走出書齋,到撰寫經濟類評論,迄今為止已在《每日經濟新聞》、《中國青年報》、《中國經濟時報》、《上海證券報》、《南方都市報》、《新京報》、《中國企業家》等報刊發表大量文章,偶爾在財經頻道客串點評經濟新聞,也出版過歷史方面的書籍。
盡量挑選對社會變動有影響的經濟變局,看出華麗面紗背后的真實面目。相信具體案例與歷史觀與經濟理論的結合,才不會得出與常識偏差遠得離譜的結論。為此,曾經與企業高管、員工聊天,也曾深入到鄉鎮追蹤過具體事件。從歷史和現實中來看,資本如水,既能集聚社會的資源、智慧與美德,也能成為的游戲場,無論十六世紀的尼德蘭,還是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都有相似之處——對任何一件事物得出結論殊為不易。
榮譽記錄
2010年12月17日,《南方人物周刊》主辦的第六屆2010中國魅力人物頒盛典在東方君悅大酒店舉行,當選2010中國年度魅力50人傳媒類透徹之魅。
主要作品
出版《中國房地產xxx》和《拿什么中國經濟》,從資本、金融、等各個角度解讀房地產行業和中國經濟。[2]
人物觀點
有關中國如何從根本上化解地方債務
地方財政破產不只是美國的難題,也是中國的難題。中國可以學習美國城市破產法,解決迫在眉睫的棘手地方債難題。
美國城市陷入破產潮,以申請破產為標志,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有18個城市宣布破產,其他風險城市包括,被穆迪評級機構下調評級的,以及包括紐約、和巴爾的摩在內的61個美國大城市。
美國地方資不抵債,有三種解決辦法。
地方資不抵債,辦法是破產或者救助。紐約投資公司ConvergEx首席戰略規劃師尼古拉斯·克拉分析指出,針對的困境,有“修復、關閉或者出售”三種解決之道。“修復”意味著通過破產廢除該市原有的法律義務,“關閉”意味著調整該城市的管理策略以適應小規模的人口。而他本人更傾向于“出售”策略,這意味著該市需要處置一些資產。
城市也有生命力,一些城市是成長中的朝陽城市,而另一些城市是垂垂老已的夕陽城市;一些城市能夠復蘇,而另一些城市。美國的制造業城市無法匹敵金融與高科技城市,隨著某些中小城市的崛起,很多大型制造業城市。葉檀
這個昔日的巨人將會縮小,我們的是不僅是城市的更替,還是汽車行業的轉型與衰落。
根據美國《破產法》第九章,市政破產可以獲得債務重組,在破產處置期間,按照債務調節方案,所有人都會付出代價:市政債價格下降,購債者收益下降甚至出現負收益,削減雇員、減少在職雇員的退休金,可能向市民加稅加入工會職工的退休金也會減少,減少公共支出,最后是出售仍然值錢的公共資產如公園、博物館等。為破產期間的有序運作,市政破產申請提出后,該條款將自動終止債權人的一切追債活動,使城市不會被追討債務或者被起訴。
當破產結束塵埃落定之后,我們會看到市規模縮小,一座宏偉的大城市成為小城市,公共設施成為私人資產,曾經豐厚的福利被xxx縮減。
中國情況不比美國樂觀。從中央到縣鄉一級的債務,正在緊鑼密鼓的審計過程中,債務重負遲早會水落石出。今年3月,審計署副審計長董大勝通報,目前全國地方性債務總額為15萬億至18萬億。事實上,地方持有的負增信責任的或有債務可能更多,銀行、地方債、其他單位與個人,成為主要來源,xxx、信托、高利貸,無所有不包。
中國不會出現地方破產現象,法律不允許地方負債破產,地方財政實行量入為出原則,去年6月26日,十一屆全國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重申《預算法》中的“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外,地方不得發行地方債券”。但通過設立地方控股的投融資平臺,可以輕而易舉地繞過法律的條款。
法律這并不能地方的赤字危機,一些城市向企業借債給公務員發薪,向當地居民借入高利貸,公共項目建設停工,向承包企業欠債不還,只有一個結論,這些未破產的城市已經事實破產。根據易居中國去年10月發布的《中國城市發展前景與風險排行榜》,以2006年到2010年的房地產數據衡量中國城市房地產市場風險,不出意外,資源型中小城市、過度擴張的中小城市風險度盡皆上榜,如酒泉、黑河、張掖、呼倫貝爾、大同等城市。由于地方主要靠賣地還債,一旦土地不值錢,地方立馬陷入債務黑洞。葉檀
地方債務風險不容小覤,要解決地方債務危機,與美國相同的是,要減少規模與福利,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地方可以出售手上擁有的大量資產。地方四處借錢成立投融資平臺,建立豪華的歌劇院、體育場,參股到各家有利可圖的公司,所有已破產或者瀕臨破產的地方,都說明不配也不懂經營這些資產,xxx的辦法是向民資出售資產,找到可以增值的新的所有者。出售資產既是破產城市的過程,也是逐漸退出市場的過程。
凍結部分高風險城市的債權債務關系,出售資產是救急之舉,要從根本上化解中國地方債務,要的是地方公司化現象。地方作為制約較少的公司,當然是資產越多越好,相應來說,負債也就水漲船高。
地方不再公司化,才不會瘋狂追求類似于全球最高建筑之類的豪華資產,城市化是個自然的過程,房地產開發商、企業、勞動者會進入相應的城市,那些缺乏實力、缺乏發展后勁的小城市想一夜長成參天大樹,模仿上海、重慶模式盤活資產,恐怕在模仿的過程中,就會被債務颶風刮得不見蹤影。
人物評價
吳曉波說:“有‘北胡南葉’在那里,中國財經評論界的性別力量就平衡了。”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則稱,葉檀對中國問題的觀察非常細致到位,文筆通俗易懂,自然流暢。對正處于快速轉型、變遷的中國社會來說,挑戰當然很多。在這種時期,葉檀的多方位視角尤其珍貴。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復興與崛起道上激動的變革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縱觀全局的戰略思考,也需要貼近現實的密切與記錄。歷史藏于細節之中,在宏大的敘事與細節的結合方面,葉檀以她的勤奮、 和思考,作出了富有影響力的探索。也許讀者并不一定都贊成她的結論,但是,這些長期形成的思考,有著特有的參考價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先生,對葉檀如是評價。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