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柯達公司的全稱是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是世界上xxx的影像產品及相關服務的生產和供應商,由發明家喬治·伊士曼始創于1880年,1881年伊士曼發明膠卷,1888年xxx部柯達照相機上市,開啟大眾攝影新時代。到1981年,柯達公司的銷售額沖破100億美元。 柯達在影像拍攝、分享、輸出和顯示領域一直處于世界xxx地位。
主要從事傳統和數碼影像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的開發、生產和銷售。
業務多元化,涵蓋傳統鹵化銀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5%8D%A4%E5%8C%96%E9%93%B6">鹵化銀技術和數碼影像技術各方面。
商標含義
從語言學上,“柯達(Kodak)”這個詞就像嬰兒說的xxx個“goo”一樣簡潔、突兀、甚至粗魯,字面上兩端都由堅定不妥協的輔音字母截斷,聽起來就像面前的相機快門聲一樣干脆。
柯達LOGO演變史:
| ||
發展歷史
柯達公司的前身是由發明家喬治·伊士曼和商人亨利·斯壯建立的“伊斯曼干版公司”。
xxx階段
1880年,喬治·伊斯曼在美國紐約州的羅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劑配方制作照相機用干版膠片。
1881年末,伊士曼從銀行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7%BD%97%E5%88%87%E6%96%AF%E7%89%B9%E5%82%A8%E8%93%84%E9%93%B6%E8%A1%8C">羅切斯特儲蓄銀行辭職,投入全部精力經營自己的新公司,同時繼續研究簡化攝影術的方法。
1883年,伊士曼發明了膠卷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8%83%B6%E5%8D%B7">膠卷,攝影行業發生了xxx性的變化。
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達盒式相機,和那句著名的口號:“你只需按動快門,剩下的交給我們來做。”
1891年,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借助喬治·伊斯曼開發的軟膠卷,發明了首款電影攝影機。柯達公司借此機會進入了電影膠片領域,并一直保持壟斷地位至今。
起初,柯達公司所有的產品都在羅切斯特生產。不久后,國內外的需求超過了美國工廠的生產能力。因此,伊斯曼開始在全球范圍內修建工廠。1891年,在倫敦附近的哈羅建造了一座材料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6%84%9F%E5%85%89%E6%9D%90%E6%96%99">感光材料工廠。
1892年,由于生產的xxx部傻瓜型膠卷相機名為“柯達(Kodak)”,更名為伊士曼柯達公司。
1895年11月8日,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無意間發現了X射線"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X%E5%B0%84%E7%BA%BF">X射線。當年圣誕節前夕,倫琴用Kodak膠片拍攝的世界上xxx張X光照片。次年,柯達公司進入X光商業攝影領域,推出了xxx種專為拍攝X光而設計的相紙。
1896年,柯達公司成為在希臘雅典舉行的匹克運動會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7%AC%AC%E4%B8%80%E5%B1%8A%E7%8E%B0%E4%BB%A3%E5%A5%A5%E6%9E%97%E5%8C%B9%E5%85%8B%E8%BF%90%E5%8A%A8%E4%BC%9A">xxx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要贊助商。
1900年,柯達公司又開發出了勃朗寧(Brownie)盒式相機,售價1美元。勃朗寧相機因其簡單廉價,其多種改進型持續生產了半個多世紀。柯達相機改變了人們對照相機昂貴、龐大的固有印象。攝影師攜帶相機變得靈活方便,準備拍攝的時間也xxx縮短。
柯達相機大規模發展并帶動膠卷銷售取得了空前市場回報。19世紀末,伊斯曼大舉進軍世界市場,在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設立了銷售機構,并很快在歐洲建立了銷售網。
第二階段
20世紀初,柯達的產品已打入南美洲和亞洲。直至1908年,柯達公司的全球雇員已經超過了五千人。
1930年,柯達占世界攝影器材市場75%的份額,利潤占這一市場的90%。
1935年,柯達開發出彩色膠片柯達克羅姆(kodakchrome)膠片,這是全球xxx款取得商業成功的彩色膠片,也是柯達最成功的產品之一。從1935年開始上市,克羅姆膠片共生產了74年。無數幅世界級的經典照片誕生在克羅姆上感光呈現。
柯達公司在保持攝影、電影業務的同時,也在向醫療、印刷出版和空間探索領域發展。同時,柯達公司為繼續提高影響力,不斷贊助各項體育賽事。
1963年,柯達再次開發出xxx性產品——傻瓜相機“instamatic”系列相機。“instamatic”相機將膠卷盒制作成獨立暗盒,可以在任何自然環境中打開相機后蓋更換膠卷。相機的自動曝光功能進一步簡化了攝影者的操作。1964年,傻瓜相機當年銷售750萬架,創下了照相機銷量的世界最高記錄。從1963年至1970年,共有超過5000萬架傻瓜相機被售出。
1966年,柯達膠片隨著月球軌道1號飛行器記錄了約翰格林的太空之旅。
1966年,柯達公司的海外銷售額達到21.5億美元,在A2%E5%AF%8C%E3%80%8B">《財富》雜志中排名第34位,純利居第10位,當時位于感光界第2的愛克發銷量僅及它的1/6。至2002年,柯達的全球營業額增至128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都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柯達全球員工總數約七萬人,其中三萬九千人在美國。哈佛商學院2005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截止1975年,柯達壟斷了美國90%的膠卷市場以及85%的相機市場份額。直到1997年,柯達的主要競爭對手富士膠卷才搶占了部分美國市場,但也僅是可憐的17%。
第三階段
1975年,柯達應用電子研究中心工程師Steven J.Sasson開發出了世界上xxx臺數碼相機。這臺數碼相機以磁帶作為存儲介質,擁有1萬像素。記錄一張黑白影像需要23秒。這臺“手持式電子照相機”的出現顛覆了攝影的物理本質。
1986年1月9日,柯達輸掉了與寶利來(Polaroid)的專利官司,因此退出了即時拍相機行業。
1991年,柯達擁有了130萬像素的數字相機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6%95%B0%E5%AD%97%E7%9B%B8%E6%9C%BA">數字相機。
2004年1月13日,柯達宣布停止在美國、加拿大和西歐生產傳統膠片相機,膠片的生產繼續。
2005年6月,柯達圖文影像集團完成對克里奧的并購后,正式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數字圖文影像新時代。
2012年1月19日,柯達在紐約依據美國《破產法》第十一章提出破產保護申請[1] 。
2013年6月,柯達與摩根大通、美國銀行以及英國巴克萊銀行達成一項規模為8.95億美元的融資協議。此外,該公司還計劃出售3400萬股總價值為4.06億美元的股票,用以償還債務。
2013年8月20日,伊士曼·柯達完成了重組,向KPP(英國柯達退休基金,Kodak Pension Plan)剝離個性化影像和文檔影像業務,正式脫離了破產保護。后者創立了新公司“柯達樂芮”,致力于提供創新式圖片、文檔影像以及信息管理方面的解決方案,而伊士曼·柯達成為一家“小而專注”的商業圖文印刷公司。
2013年11月1日,柯達重返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EKOD。[7]
主要業務
柯達公司有以下幾大業務領域:公司設有四個業務部門:攝影事業部,醫療影像部,商業影像部和元器件事業部。
柯達公司2002年的全球營業額達128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
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和中國設有生產基地,向全世界幾乎每一個國家銷售種類眾多的影像產品。
攝影
為大眾消費者、專業攝影師和電影攝影師提供數碼和傳統產品及服務。
醫療影像
為醫療衛生行業提供傳統和數字影像獲取、存儲和輸出產品及服務。
商業影像
為企業和政府提供影像獲取、輸出和存儲產品及服務。
元器件
為原始設備生產商(OEM)提供光學元件和感光芯片;以及顯示器—設計和制造世界xxx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屏以及其它特殊材料。
柯達中國
民國時期,柯達公司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最初通過免費雜志《柯達雜志》吸引了大量會員,而后又依靠《柯達雜志》平臺舉辦了每月一次的攝影競賽,獲獎作品將刊登在雜志上。《柯達雜志》因此吸引了數萬業余攝影愛好者,成為當時中國發行最廣的、數量xxx的攝影雜志。柯達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也因此迅速竄升。
1981年,柯達(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辦事處。
1994年,柯達快速彩色沖印店進入中國市場,2003年前已發展到8,000多家。
1995年,柯達電子(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并于次年投產。柯達影像器材(上海)有限公司亦隨之成立。
1996年,臺灣地區保勝光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進一步研制光學產品。
1998,柯達承諾投資十二億美元用以全面提升中國感光行業,柯達(中國)股份有限公司及柯達(無錫)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同年6月,柯達廈門海滄生產基地破土動工,建造柯達在亞洲xxx的感光產品生產基地。
2000年,柯達(無錫)股份有限公司套藥廠榮獲ISO9002認證,并于同年獲得ISO14001國際環保認證,確認了柯達在無錫環境保護設施方面,超過900萬人民幣投資的價值柯達(中國)股份有限公司汕頭廠榮獲ISO14001國際環保]]認證
2000年6月,柯達廈門海滄工廠正式投產,生產世界一流的彩色膠卷和相紙。
2000年7月,柯達(廈門)有限公司成立,生產一次性相機。
2001年,柯達開設"柯達數碼影像快速彩色店",為用戶提供全面的數碼影像服務。
2001年2月,柯達與上海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上海達海照相機有限公司,生產傳統照相機。上海達海照相機有限公司生產的EasyShare系列相機隆重面市
2001年9月,上海達海照相機有限公司增資,柯達正式啟動在華xxx個數碼相機生產項目。
截止到2002 年9月底,柯達在上海、廈門、無錫和汕頭的五家工廠共累積4,821萬安全工作小時(超過5000年),獲得國家安全技術監督局頒發的獎狀。
2004年,柯達投資4000萬美元在中國廈門建造了全球一次性相機生產基地。僅僅4年過后,該工廠關停。
危機與破產
經營危機
柯達1975年發明數碼相機,卻未能把這項新技術變成利潤增長點。為填補日益萎縮的膠卷業務,柯達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經營化學制品、浴室清潔劑和藥檢設備,后來在首席執行官安東尼奧·佩雷斯領導下投身打印機行業。
2003年,因為膠卷銷售開始萎縮,柯達傳統影像部門銷售利潤從2000年的143億美元銳減至41.8億美元,跌幅達71%。
2003年9月,柯達宣布進行重大戰略轉型,業務重心全面向數碼、醫療影像以及噴墨打印機等傾斜。但著名投資人卡爾·伊坎卻選擇在2004年初從柯達撤資,他并不看好柯達的戰略轉型,認為柯達的商業模式很難奏效。
2004年,柯達推出6款姍姍來遲的數碼相機,但利潤率僅1%。柯達所有的數碼相機均為代工生產,因此質量相比其他專業廠商有著不小差距。
為節約經營成本,全球員工數從1998年的8.6萬人減至2010年年底時的不足2萬人。
2005年至2011年,柯達僅有一年盈利,其他年份全部虧損。柯達資金形勢嚴峻,現金流短缺成為困擾公司經營和引發破產疑云的主要問題。截至2011年6月底,柯達公司現金流僅剩下9.57億美元,離16億到17億美元的現金流目標相差甚遠。
2007年10月6日,柯達拆除了美國羅切斯特柯達廠區內的兩幢老廠房,這兩座廠房原本是柯達最重要的膠片技術開發中心。當年,共有5座廠房被柯達推倒,以示全力向數碼方向轉移。
2009年,誕生已有74年的柯達克羅姆膠卷宣布停產。
為解決難題,柯達通過出售資產、專利權和調整改善公司業務提高收入。自2008年開始,柯達靠出售專利權獲得約20億美元收入。2011年7月,柯達還聘用拉扎德投資銀行負責出售1100個數碼攝影方面專利權的事務。
2012年1月4日,柯達收到紐約證交所通知,由于在過去30個交易日中柯達股價持續低于1美元,如果股價在未來6個月內無法達標,將面臨被摘牌的風險。
危機原因
(以下內容摘自媒體分析文章,存在非客觀表述。[2] )
1、柯達長期依賴相對落后的傳統膠片部門,而對于數字科技給予傳統影像部門的沖擊,反應遲鈍。由于對于現有技術帶來的現實利潤和新技術帶來的未來利潤之間的過渡和切換時機把握不當,造成柯達大量資金用于傳統膠片工廠生產線和沖印店設備的低水平簡單重復投資,擠占了對數字技術和市場的投資,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
2、管理層作風偏于保守,滿足于傳統膠片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壟斷地位,缺乏對市場的前瞻性分析,沒有及時調整公司經營戰略重心和部門結構,決策猶豫不決,錯失良機。
3、短視的戰略聯盟,從市場競爭角度看,柯達經營戰略中技術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被短期市場行為所左右,競爭者與合作者的戰略定位和戰略角色模糊。技術市場競爭激烈,電子技術xxx周期縮短,進入細分市場領域的增加,國際級競爭對手增加,在數字相機、可拍照手機、數字沖印、數字打印機領域中遭遇如:富士、索尼、惠普、佳能、愛普生等大公司的激烈競爭。
申請破產保護
2011年9月30日,伊士曼柯達公司遭遇破產傳言打擊,股價跌破1美元[2] 。
2012年1月19日,柯達在紐約依據美國《破產法》第十一章提出破產保護申請[1] 。 破產保護期間,企業將繼續償還債務并正常運轉。柯達將在法庭監督下出售大約1100項專利。[3]
運營核反應堆
2012年5月14日,美國媒體稱,柯達公司承認,曾在紐約州羅徹斯特市一處地下室運作核反應堆長達三十年。反應堆體積和冰箱差不多,1974年開始運作,內有1.5公斤93.4%純度濃縮鈾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6%B5%93%E7%BC%A9%E9%93%80" target="_blank">濃縮鈾。柯達2007年停用,濃縮鈾后被轉移至加州安全地點。[4]
自救行動
拍賣專利
2012年8月7日,外媒消息,谷歌與蘋果已分別聯手合作伙伴組成財團遞交首輪競拍價——以1.5億美元至2.5億美元的低價競購柯達擁有22億~26億美元潛在價值的上千項專利。
柯達準備拍賣的1100項專利分為兩大類:一類與捕捉、處理相機、智能手機、平板圖像有關;另一類與存儲、分析圖像有關。這些專利在一年前就已待價而沽,但在柯達財務危機曝光后,拍賣未獲成功.
柯達11月13日宣布,已與債權人達成了規模為7.93億美元的“專利換xxx”協議,此外,該公司在堅持推進大規模重組方案,計劃于2013年走出破產保護困境。
退出破產保護狀態
2013年1月,公司于2012年1月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
2013年3月2日消息,柯達宣布,已與債權人達成協議,將有望于今年年中退出破產保護狀態。作為有望于4月提交的重組計劃的一部分,柯達及其債權人還將聘請獵頭公司確定新的董事人選。在融資完成后,現有董事會還計劃任命一名額外的獨立董事。這位董事在柯達退出破產保護狀態后將繼續為董事會服務。[5]
2013年8月20日,美國破產法官艾倫·格羅珀(Allan Gropper)批準了柯達脫離破產保護的方案。柯達CEO安東尼奧·佩雷茲(Antonio Perez)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獲法院批準后,公司將很快會正式脫離破產,重回影像市場,不過公司規模會比以前更小。[6]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