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一般把xxx控股權(常常指30%以上)直接或間接隸屬于xxx有關部門或企業,并在注冊上市的公司所發行的股份,歸類為紅籌股。紅籌股不屬于外資股。
紅籌股這一概念誕生于90年代初期的證券市場。中華人民國在國際上有時被稱為紅色中國,相應地,和國際投資者把在境外注冊、在上市,但主要業務在xxx或大部分股東權益來自xxx公司的股票稱為紅籌股。早期的紅籌股,主要是一些中資公司收購的小型上市公司后重組后形成的;此后出現的紅籌股,主要是xxx一些省市或中央部委將其在的窗口公司改組并在上市后形成的。現在,紅籌股已經成為xxx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籌資的一條重要渠道。以來在美國、新加坡以紅籌模式上市的公司也越來越多,紅籌股的概念便延伸為在海外注冊、在海外上市,帶有中國概念的股票。
定義的兩種觀點
一種認為:應該按照業務范圍來區分。如果某個上市公司的主要業務在中國,其盈利中的大部分也來自該業務,那么,這家在中國境外注冊、在上市的股票就是紅籌股。國際信息公司彭博資訊所編的紅籌股指數就是按照這一標準來遴選的。
另一種觀點認為:應該按照權益多寡來劃分。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股東權益的大部分直接來自中國,或具有背景,也就是為中資所控股,那么,這家在中國境外注冊、在上市的股票才屬籌股之列。1997年4月,恒生指數服務公司著手編制恒生紅籌股指數時,就是按這一標準來劃定紅籌股的。由于恒生的實用性,后一種劃分方法被更廣泛的使用。
地區運營
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資本市場上一直存在著英資和華資公司的劃分。后隨著的回歸前后與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資金逐步進入,形成第三類機構——中資企業。
80年代末,越秀集團、粵海集團分別間接或直接收購的上市公司取得了上市的地位。90年代初,中信收購泰富及其后的一系列成功運作掀起中資企業在港收購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992年7月至1993年底的一年半時間,被中資收購或參股成為主要股東 持股10%以上 的上市公司有28家,占1993年底全部上市公司477家的5.9%。紅籌股概念初步形成。1996—1997年,深業控股、越秀交通、中國電信陸續上市,紅籌股開始被市場熱炒注資重組概念,紅籌股板塊正式確立。
2000年后,紅籌股再次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當年紅籌上市12家,籌資3539億港元,占當年主板和創業板籌資總額的77%。到2004年,紅籌企業總數達84家(數據來源于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所)。
新加坡
中國企業在新加坡上市始于1993年的中遠投資。在2002年前,在新加坡上市以國有企業居多,有一些直接上市的通道,比如中新藥業。但也有一些用的是紅籌模式,比如xxx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公司中遠投資,也是目前在新加坡上市的市值xxx的中資公司,就是買殼上市。其后的聯合食品、大眾食品也都采用紅籌模式上市。這一階段在新上市的中國企業有16家。
2003年以后,中國企業赴新上市形成了熱潮,上市企業主要以民營企業為主,紅籌模式被廣泛運用。2003、2004兩年每年都有12家中國企業在新上市。加上7家中國相關公司,形成47家中國概念板塊,被稱為“龍籌股”。
美國
從1992年起,中國公司開始在美國上市。這一階段包含了兩類企業,直接上市與間接上市并存:一類是在上市的國企H股以美國存托憑證方式(ADR)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如青島啤酒、上海石化、馬鋼鐵等8家公司,另一類為外資或中資的公司以紅籌方式上市,如華晨金杯汽車、中國中策輪胎和正大易初摩托。
當時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以制造業為主,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強勁吸引了國際投資者,華晨金杯汽車在上市后的一個多月內,股價從發行價的16美元上漲至33美元。這是xxx波中國熱。
這股熱潮到1994年開始消退,一方面是受到墨西哥的金融危機引發的新興市場信心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是中國上市公司本身的原因,公司在上市后公布的中報和年報業績與公司管理層在上市推薦時所做的預測有很大出入。
1997年上半年,中資股迎來第二次上市。主要是一批公司在上市的同時,在美國以ADR方式上市或在OTC市場掛牌交易,包括華能電力國際、中國東航、南方航空、大唐發電等H股,也包括控股、上海實業等紅籌股。
1999年和2004年,又掀起連續兩波在美上市的,主力都是網絡股。前一波的代表是中華網和三大門戶網站;后一波的代表是Tom 在線、掌上靈通、盛大娛樂等。而這兩次的主力都是紅籌股。
其他地區
除此之外,在倫敦、、東京都有少量紅籌股存在。
從的介紹可以看出,海外市場除外,并不特別強調紅籌的概念,而是統一定義為“中國概念”。無論H股、S股、買殼、造殼,不管來源如何,只要滿足各交易所上市標準,就可以上市。紅籌股與非紅籌股間的界限一直比較模糊。
發展方向 早期
早期的紅籌股,主要是一些中資公司收購中小型上市公司后而形成的,如“中信泰富”等。近年來出現的紅籌股,主要是xxx一些省市將其在的窗口公司改組并在上市后形成由,如“上海實業”、“控股”等。紅籌股已經成了除B股、H股外,xxx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籌資的一條重要渠道。紅籌股的興起和發展,對股市也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從1993年至1997年6月底,紅籌股公司通過首次發行及增資配股籌集的資金為115.5億美元。1997年l至6月,股票市場的總籌資額約為1433億港元,其中,紅籌股占了23.8%。
發展
后來,有人將紅籌股做了更嚴格的定義:必須是母公司在港注冊,接受法律約束并在上市的中資企業才稱為紅籌股。通常,上述幾種范圍的股票都被投資者視為紅籌股。
H股,是指注冊地在xxx、上市地在的外資股,“H”,是取英文HongKong詞首字母。
由此可見,紅籌股和H股同在上市,其根本區別是:紅籌股在境外注冊、管理,屬于公司或者海外公司;H股在xxx注冊、管理,屬于中國公司。紅籌股和H股與投資決策密切相關的主要區別還有:
紅籌股股份可全部上市流通,國有H股股份則有部分不能上市流通;日后增發新股時,紅籌股可能擁有更大的彈性和空間,而H股增發的風險可能較高,時間也可能相對較長。
紅籌股管理層持有的認股權可能與海外公司一樣,管理層可享受全部認股權的所有權益;但H股則不同,管理層并未真正擁有上市公司認股權,即使擁有的也是模擬的認股權。
在發行可換股債券和其它債券時,紅籌股公司并不需要符合xxx的法律程序和條件,但H股則需要xxx的法律程序和條件、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
發行方式
在紅籌回歸的發行方式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回歸徑:CDR模式(發行存托憑證)、聯通模式、直接發行A股模式。聯通模式是采用分拆子公司在國內上市,這種雙重結構容易導致公司治理方面出現問題,同時,也不符合目前整體上市的思。
而CDR模式則適用于真正的外資公司,采用CDR模式,將涉及外匯管制;同時所涉環節較多,不如直接發行A股簡單;托管和存托業務將使主要市場利益流入外資金融機構。 目前正在制定《境內投資境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A股上市試點辦法》。該辦法將對紅籌回歸A股的發行條件進行詳細,如紅籌公司在盈利方面,可能需滿足年凈利潤超過10億元的指標,但對于設立時間不滿三年的紅籌公司,上述指標則可豁免。
至于發行方式,監管層傾向于直接發行A股,并鼓勵采用存量發行的方式。在發行A股時,監管層還支持存量發行方式,即總股本不變,由大股東拿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到A股市場上出售給流通股股東。而鼓勵存量發行的xxx優點,主要是為緩解資金流動性過剩的壓力。 不過,由于兩地上市,上市公司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必然有所不同,這將導致紅籌上市在部分細節上,仍存在著問題。如公司治理方面,xxx有關監事會、董事、公司章程、股東大會通知召開和表決方式、高管兼職等方面的,與就存在著差異;xxx股票和紅籌股面值不統一也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有關負責人還,在紅籌公司募集資金投向上,鼓勵投資國內,但不投往境外、對境外公司以募投資金在國內并購公司亦不作;程序上,按國內A股IPO的程序進行,需要上市。
二者區別
藍籌股在股票市場上,投資者把那些在其所屬行業內占有重要支配性地位、業績優良、成交活躍、紅利優厚的大公司股票稱為藍籌股。
“藍籌”一詞源于xxx。在xxx中,有三種顏色的籌碼,其中藍色籌碼最為值錢,紅色籌碼較次之,白色籌碼最差,投資者把這些行話套用到股票上形成了“藍籌股”。 藍籌股并非一成不變,隨著公司經營狀況的改變及經濟地位的升降,藍籌股的排名也會變更。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