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經濟定義
編輯商品經濟(Commodity Economy)——“自然經濟”的對稱,是商品的生產、交換、出 售的總和,即為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最早產生于第二次社會分工即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并進一步擴大,在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時出現了商品經濟的重要媒介——商人。當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商品之間的交換主要由市場調配時,這種社會化,由市場進行資源調配的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
產生商品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偶然的交換;當發生了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時,商品交換逐漸擴大;后來發生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從而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商品生產的產生使商品交換經常化,進而產生了貨幣,出現了商品經濟。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商品經濟是在自然經濟的縫隙中生長的;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才取代自然經濟,成為普遍的經濟形式;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產生的條件
編輯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以一定的經濟條件為前提的。這些經濟條件主要有:
社會分工
人們為了獲取不同的物質資料,就要從事各種不同質的有用的具體勞動。這種不同質的有用的具體勞動,一旦各自獨立,發展成為一個由屬、種、亞種、變種分類的多支體系,就表現為社會分工。在社會分工體系中,每個生產者固定地從事某一具體勞動,勞動具有單一性和獨立性;各自不同的具體勞動,創造出各自不同的產品。同時,每個生產者的需求又是多樣化的。為了滿足生產者各自的需要,彼此之間用自己的產品交換對方的產品,由此就產生了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各自勞動產品的必要性。
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于不同的所有者
不同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所有者,不能無償地占有對方的產品,彼此要取得對方的產品,必須通過等價交換,即把各自的產品作為商品來交換。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經濟中,生產產品的勞動是私人勞動,生產的產品是私人勞動的產品。這種獨立的互不依賴的私人勞動的產品,是作為商品互相對立的。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中,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于不同的所有者,是由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各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的性質決定的。各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是各種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不同經濟實體,它們之間也必須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發生商品交換關系,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主要經濟條件,決定了勞動產品必然成為不同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其勞動的物質承擔者,決定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必然成為不同生產者之間經濟交往關系的實現形式。
特征
編輯商品經濟作為自然經濟的對應物,具有與自然經濟不同的特征:
xxx,商品經濟本質上是交換經濟。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和消費資料的全部或大部分都要通過市場交換來獲得,商品生產者以追求價值為目的,并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
第二,商品經濟是開放型經濟。商品經濟以社會分工為基礎,強調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協作,人與人之間、商品生產者之間以及生產單位之間的經濟聯系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日益緊密,范圍也日益擴大。
第三,商品經濟是開拓進取型經濟。商品生產者為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并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必然競相改進技術或采取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經濟利益的內在動力和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不斷激發著商品生產者的開拓進取和創新精神。
第四,商品經濟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征。商品生產者為獲得更多的價值實現和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必然不斷增加投入、改進技術和改善經營管理,從而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市場經濟
編輯在剩余價值的利益驅動下,使用機器進行生產。使得商品的生產與交換開始不斷擴大,商品經濟不斷發展。通過商品交換取得的利潤大多用于擴大再生產,這一行為成為商品經濟在資本主義下迅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這一時期(包括以后的社會主義下的商品經濟)以后的商品經濟,被稱為“現代化商品經濟”?與小商品經濟有如下區別:
1、商品生產與交換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利潤,從而不斷進行生產擴展,極大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2、以現代化機器為生產工具,提高了商品的生產率,為擴大的商品交換提供可能。
3、由于商品的生產與交換需要調動社會大量的資源與部門,出現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在這一情況下,商品經濟的發展開始提高市場在商品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形成市場經濟。
一般特性
編輯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它包括商品生產和交換。商品生產是為交換而進行的產品生產。商品交換是商品相互讓渡和買賣。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即商品流通。商品經濟不是一種獨立的社會制度,在歷史上,它存在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以及社會主義社會。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商品經濟具有不同的社會性,并為這個社會服務。
市場性
市場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商品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之間的經濟聯系,只能通過把它們的產品拿到市場上去交換才能得到實現;并且商品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只有使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上交換成功,才能取得相應的經濟利益。
自發性
自發性是商品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的相對獨立性在市場關系中的必然表現。每個商品生產者或經濟單位根據市場需要和各自的利益,自動地獨立地進行生產和經營活動,從而使商品經濟的運行過程表現為一個由內在利益機制推動的自行運行的經濟過程。
競爭性
商品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為獲取更大的利益、爭取有利的產銷條件,必然進行市場競爭。商品價值的確定和實現過程,也就是商品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之間相互競爭的過程。商品經濟的市場性、自發性、競爭性,反映了商品經濟運動的方向、運動的內在動力和運動的內在機制,它們共同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作用價值
編輯歷史進步作用。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不僅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而且具有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歷史進步作用。在歷史上,它打破了自然經濟和地區封鎖,發展了社會分工,建立了國內市場,促進了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商品價值的確定過程,不斷促使商品生產者或經濟單位改進生產技術、更新機器設備、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商品價值的實現過程,以等價交換為原則,不斷調節交換雙方的利益關系,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合理分配和利用生產資料,促進生產的發展。
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人類歷史進程的普遍規律。只有充分發展商品經濟,才能實現生產的社會化和現代化。但是,商品經濟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它將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共產主義生產關系的成熟而逐步消亡。
類型
編輯小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小商品經濟
隨著手工業和商人的發展,原始社會末期產生了初具規模的商品經濟,他們以交換需要的商品或貨幣而充實生產經營活動,這種商品經濟以及幾千年后直至機器化大生產普及之前的商品經濟被歸為“小商品經濟”,以區別于現代的商品經濟。 這段時間的商品經濟有如下特點:
- 生產商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而不是現代商品經濟那樣以不斷進行商品交換來獲取經濟利益而從事商品交換。
- 商品生產的規模受到風俗文化、自然經濟的抵制而難以擴大。從而淪為自然經濟的附庸。
- 大多數商人通過商品交換獲得利益很少用于擴大再生產,而是購田置地,阻礙了商品經濟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AI智能廣告
編輯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