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部地區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省份

    山西地圖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長城以南。全省縱長約682公里,東西寬約385公里,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人口3629.8萬人(2013年)。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稱為山河。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現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晉城等11個地級市,共85個縣,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

      山西被稱為 煤鐵之鄉、 能源重化工。主要礦藏有煤、鐵、鋁。銅、耐火粘土、石灰巖、石膏等。現已探明的煤礦儲量為2000億噸,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鐵礦儲量為30.5億噸。由于煤炭儲量豐富,煤炭工業在山西工業中占有頭等重要的地位 。

      

    河南地圖

      

    河南,古稱中原、中州、豫州,簡稱豫,因歷史上大部分位于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于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

      

    截至2016年底,河南共下轄17個地級市、1個省直管市、52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85個縣,省會鄭州市,常住人口9532.42萬人,居中國第3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歷史上先后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從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國、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河南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大省,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中國第5位、部首位。鄭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國xxx部xxx一家期貨交易所。鄭州航空港區為中國xxx一個xxx航空港經濟實驗區。中國(河南)貿易試驗區為中國新設立的自貿區之一。2016年12月,國家正式批復鄭州入選國家中心城市。以河南為主體的中原城市群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

      

    河南文物古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截至目前,河南共有世界文化遺產6項25處,全國重點文物單位358處,國家AAAA旅游景區13處。

      

    安徽地圖

      

    安徽,位于華東腹地,是我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跨長江、淮河中下游,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簡稱皖。全省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 里,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45%,六普,全省戶籍人口為6862.0萬人。安徽省共轄合肥、蕪湖、蚌埠、淮南等16個地級市及6縣級市,43市轄區,56縣。截止2009年底,鄉鎮級區劃單位供計905個鎮,357個鄉,258個街道辦事處。省會合肥。

      安徽資源條件優越,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豐富。全省現有耕地408萬公頃,水面105萬公頃,其中可養面積48萬公頃。共有 生物資源10917種,其中國家重點的木本植物有 30種,珍稀野生動物54種,國家一、二級動物分別有18種和368種,以揚子鱷、白鰭豚最為珍貴。水資源蘊藏總量約為680億立方米,居全國第20位。全省已發現近140種有用礦產,探明儲量的67種,煤、 鐵、銅、、磷、明礬、石灰巖等3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位。現已探明煤炭儲量250億噸,鐵礦儲量29.9億噸,銅礦儲量384.9萬噸,硫鐵礦儲量5.64億噸,分別居全國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湖北地圖

      

    湖北,簡稱鄂,湖北在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西北與陜西省為鄰。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95%,居全國第14位,全省人口5724萬人。下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個省直管市,1個省直管林區(神農架),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8個縣,2個自治縣。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

      

    湖北省是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支點、中心,全國交通航運樞紐。武漢是中國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國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作為僅中國重要的科教城市,武漢高等院校眾多,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約120萬人。

      

    湖北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131種,其中磷、紅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巖居全國首位;鐵、銅、石膏、巖鹽、重晶石、螢石、石墨、金、汞、錳、釩、鎳等儲量亦很豐富。在礦床的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種有益成分,如大冶鐵礦,除鐵礦外,還伴生有銅、鈷、金、銀等,可供綜合利用。煤炭資源較少,質量較差。江漢平原一帶已發現儲油構造數十個。

      

    江西地圖

      

    江西,簡稱贛(gàn),位于中國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屬江南地帶,東臨浙江、福建,南嵌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是中國毗鄰省市最多的省份,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西經濟區等發達地區的共同腹地。江西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人口4503.93萬人(2012年),由11個地級市組成,省會南昌市。

      江西截止2008年7月8日,已知的150多種礦產中,已發現各類固體礦產資源140多種,其中探明工業儲量的89種;礦產地700余處,其中大型礦床80余處,中型礦床100余處。在探明的89種礦產儲量中,居全國前五位的有33種。其中,居xxx位的有銅、鎢、鉭、銫、鉈、鈧、金、銀、鈾、釷、伴生硫、溶劑白云巖等,居第二位的有稀土、硒、碲、銣、鋰等,居第三位的有磷釔礦、鉍、鈹、巖鹽、蛇紋巖等,居第四位的有鉬、鈮、螢石等,居第五位的有錫、鋯、玻璃用白云巖等。

      

    湖南地圖

      

    湖南,位于長江中游江南地區,由于大部分地處洞庭湖之南而成為湖南。湖南境內湘江貫穿南北,所以簡稱為湘。湖南東臨江西,西接渝貴,南毗兩廣,北連湖北。湖南物產富饒,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譽,是著名的米之鄉。東西寬667公里,南北長774公里。土地總面積211829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21%,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居第10位,2011年末戶籍人口為7119.34萬,常住人口6568.37萬,全省轄14個地州市、122個縣(市、區),省會長沙市。

      

    湖南省礦藏豐富,素以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著稱。已探明儲量的80多種礦藏中,銻的儲量居世界首位,鎢、鉍、銣、錳、釩、鉛、鋅以及非金屬雄黃、螢石、海泡石、獨居石、金剛石等居全國前列。湖南省植類多樣,群種豐富,是中國植物資源豐富的省份之一。主要種有馬尾松、杉、樟、檫、栲、青山櫟、楓以及竹類,此外有銀杏、水杉、珙桐、黃衫、杜仲、伯樂樹等60多種珍貴樹種。野生動物主要有華南虎、豹、穿山甲、羚羊、白鰭豚、花面貍等。

       經濟 省份經濟

      河南:2016年,河南生產總值40160.01億元,其中,xxx產業增加值4286.3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9055.4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6818.27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0.7:47.4:41.9。

      湖北:2016年,湖北生產總值32297.91億元,其中,xxx產業增加值3499.3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375.1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4423.48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0.8:44.5:44.7。

      湖南:2016年,湖南生產總值31244.70億元,其中,xxx產業增加值3578.4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181.0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4485.3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1.5:42.2:46.3。

      安徽:2016年,安徽生產總值24117.90億元,其中,xxx產業增加值2567.7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1666.6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883.6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0.6:48.4:41.0。

      江西:2016年,江西生產總值18364.40億元,其中,xxx產業增加值1904.5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032.1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427.8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0.4:49.2:40.4。

      山西:2016年,山西生產總值12928.30億元,其中,xxx產業增加值784.60億元, 第二產業增加值4926.4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217.4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6.1:38.1:55.8。

      注:經濟數據參見2016年各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城市經濟

      中部排名

       全國排名

      城市

      P(2012年)

       P(2013年)

      增長速度

      所屬省份

      1

       9

      武漢市

      8003.82億元

       9051.27億元

      10.0%

      湖北1

      2

       16

      長沙市

      6399.91億元

       7153.13億元

      12.0%

      湖南1

      3

       19

      鄭州市

       5547.00億元

      6201.90億元

       10.0% 河南1

      4

       31

      合肥市

      4188.60億元

       4672.90億元

      11.5%

      安徽1

      5

       45

      南昌市

      3000.52億元

       3336.03億元

      10.7%

      江西1

      6

       50 洛陽市

      3001.10億元

       3136.14億元 7.0% 河南2

      7

       58

      宜昌市

      2508.89億元

       2816.00億元

      11.5%

      湖北2

      8

       59

      襄陽市

      2501.96億元

       2814.00億元

      11.4%

      湖北3

      9

       69

      南陽市

      2367.20億元

       2500.00億元

      9.0%

      河南3

      10

       71

      岳陽市

      2199.92億元

       2430.52億元

      10.2%

      湖南2

      11

       72

      太原市

      2311.43億元

       2412.87億元

      8.7%

      山西1

      12

       75

      常德市

      2038.50億元

       2264.94億元

      12.1%

      湖南3

      13

       77

      衡陽市

      1957.70億元

       2169.44億元

      10.2%

      湖南4

      14

       81

      蕪湖市

      1873.63億元

       2099.53億元

      12.0%

      安徽2

      15

       87

      株洲市

      1759.41億元

       1948.01億元

      10.5%

      湖南5

       16 89 許昌市 1739.00億元 1903.30億元 10.6% 河南4 17 96 新鄉市 1618.90億元 1766.00億元 9.5% 河南5 18 97 周口市 1592.40億元 1753.40億元 10.7% 河南6 19 98 焦作市 1576.30億元 1707.36億元 10.7% 河南7 20 101 郴州市 1517.30億元 1685.52億元 11.1% 湖南6

       城市集群

    中原城市群:是以鄭州為中心,洛陽為副中心的城市群,涵蓋河南省的鄭州、洛陽、開封、南陽、安陽、商丘、新鄉、平頂山、許昌、焦作、周口、信陽、駐馬店、鶴壁、濮陽、漯河、三門峽、濟源,山西省的長治、晉城、運城,省的、邢臺,的聊城、菏澤,安徽省的宿州、淮北、阜陽、亳州、蚌埠5省30座地級市所構成的具有高度緊密社會經濟聯系的城市群,中國7大xxx城市群之一。中原城市群截至2015年底,中原城市群國土面積28.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58億人,生產總值(P)5.56萬億元,人均P3.51萬元,生產總值僅次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位居全國第四位,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

      

    2016年12月26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正式批復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規劃》提出建設洛陽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規劃》提出:發展壯大經濟增長極,壯大中原城市群,形成支撐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長地帶。《規劃》將中原城市群定位為:立足區位交通等優勢,建設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打造新亞歐橋經濟走廊極具發展活力的核心地帶。2016年12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年12月29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將中原城市群建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部地區創新創業先行區、內陸地區雙向新高地綠色生態發展示范區。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長沙、南昌三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涵蓋武漢、黃石、黃岡、鄂州、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襄陽、宜昌、荊州、荊門、長沙、岳陽、常德、益陽、株洲、湘潭、衡陽、婁底、南昌、、景德鎮、鷹潭、上饒、新余、撫州、宜春、萍鄉市、吉安市新干縣等3省31座地級市,占地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面積卻為世界之最,是長三角的3倍,珠三角的5倍。2014年的經濟總量超過4.5萬億元,經濟總量位于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城市群之后,排居第五位。

      

    2015年4月5日,《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已經國務院批復實施。這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后,國家批復的xxx跨區域城市群規劃。長江中游城市群正式定位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內陸合作示范區和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旨在推動中國經濟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

       交通 樞紐

    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鄭州、武漢

      

    綜合交通樞紐:合肥、太原、長沙、南昌、、贛州、上饒、蚌埠、蕪湖、洛陽、商丘、宜昌、襄陽、岳陽、懷化

      

    資料來源:《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2]

       鐵

      中部地區是我國鐵重要的樞紐地區,鄭州和武漢均為我國十大鐵樞紐之一,太原、大同、商丘、焦作、新鄉、洛陽、南陽、信陽、合肥、蚌埠、阜陽、蕪湖、宜昌、襄陽、南昌、、鷹潭、長沙、株洲、懷化等為全國重要的鐵樞紐。

       特等站 主管部門 鐵干線 備注

    太原站

      

    太原鐵局

      

    同蒲鐵、京原鐵

      客、貨運

      

    大同站

      

    太原鐵局

      

    京包鐵、同蒲鐵

      客、貨運

      

    鄭州站

      

    鄭州鐵局

      

    京廣鐵、隴海鐵

      客、貨運

      鄭州東站

      

    鄭州鐵局

      

    京廣高鐵、鄭西高鐵、鄭徐高鐵、鄭濟高鐵、鄭太高鐵

      客運

       鄭州南站 鄭州鐵局 鄭渝高鐵、鄭合高鐵 客運

    鄭州北站

      

    鄭州鐵局

      

    京廣鐵、隴海鐵

      編組

      

    圃田西站

      

    鄭州鐵局

      

    京廣鐵、隴海鐵

      貨運

       商丘站 鄭州鐵局 隴海鐵、鄭徐高鐵、商杭高鐵 客、貨運 洛陽龍門站 鄭州鐵局 鄭西高鐵、鄭登洛城際鐵 客運 合肥南站 上海鐵局 滬漢蓉鐵、京福高鐵、商杭高鐵、合安城際鐵 客運

    武漢站

      

    武漢鐵局

      

    京廣鐵、滬漢蓉鐵、京九鐵

      客、貨運

      武昌站

      

    武漢鐵局

      

    京廣鐵、京九鐵、漢丹鐵

      客、貨運

      

    江岸西站

      

    武漢鐵局

      

    京廣鐵、漢丹鐵

      貨運

      

    漢口站

      

    武漢鐵局

      

    京廣鐵

      客、貨運

       襄陽北站 武漢鐵局 焦柳鐵、漢丹鐵、襄渝鐵 貨運

      南昌站

      

    南昌鐵局

      

    京九鐵、浙贛鐵、昌九城際

      客、貨運

      南昌西站

      

    南昌鐵局

      

    京九鐵、浙贛鐵、向莆鐵、滬昆高鐵、昌九城際

      客運

      

    鷹潭站

      

    南昌鐵局

      

    浙贛鐵、鷹廈鐵、滬昆高鐵

      客、貨運

      長沙站

      廣州鐵集團公司

      

    京廣鐵、京廣高鐵、湘黔鐵

      客、貨運

      長沙南站

      廣州鐵集團公司

      

    京廣高鐵、滬昆高鐵

      客運

      株洲站

      廣州鐵集團公司

      

    京廣鐵、滬昆鐵

      客、貨運

      

    衡陽站

      廣州鐵集團公司

      

    京廣鐵、湘桂鐵

      客、貨運

       公

    國家對中部地區確立了三個、一個樞紐的定位,其中一個樞紐就是要建設綜中部地區高速公網絡合交通運輸樞紐。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翁在25日召開的中部論壇太原會議上說,通過一系列項目建設和政策、資金支持,中部地區公水交通發展已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期間,交通運輸部普遍提高了中部地區交通建設項目投資標準,共安排中央投資1389.22億元和24.87億元,分別用于中部地區公和水運建設。

      截至2010年底,中部六省公通車里程達110.1萬公里,較2005年增加17.2萬公里,公網結構日趨優化。骨架公通道基本形成,其中國道主干線已于2007年底按標準提前建設完成,國家高速公已建成14481公里,占規劃里程的81.4%。農民群眾的基本交通出行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六省鄉鎮、建制村公通達率分別達到99.99%和99.66%,鄉鎮、建制村公通暢率分別達到99.92%和93.79%。

       水

    在水運方面,長江中游航道條件明顯改善,加快了漢江、湘江、贛江等高等級航道建中部地區水運網絡設速度。以主要港口為重點,形成了以武漢陽邏、港、南昌港、長沙霞凝、蕪湖朱家橋等為代表的一批規模化、專業化港區。內河運輸也持續較快增長,2010年,中部六省內河貨運量達6.7億噸,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9.2億噸,分別是2005年的2.9倍和1.8倍。

      中部地區公水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顯著改善了中部地區交通運輸條件,為促進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夯實了基礎,為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先導和保障條件。

      翁表示,按照中部地區發展對交通運輸行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下階段將完善中部地區綜合運輸體系,強化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加快中部地區交通運輸轉型。要繼續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現代物流發展,提高交通安全與應急保障能力,構建資源節約、友好的綠色交通運輸體系,推進交通科技與信息化建設。

       航空 等級 機場列表

      4F

      

    鄭州新鄭國際機場、武漢天河國際機場

      4E

      

    太原武宿國際機場、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南昌昌北國際機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

      4D

      

    運城關公機場、洛陽北郊機場、南陽營機場、商丘觀堂機場、安陽豫東北機場、黃山機場、宜昌三峽機場、襄陽劉集機場、恩施機場

      4C

      

    大同云岡機場、鄭州上街機場、信陽明港機場、池州九華山機場、蕪湖宣城機場、武當山機場、神農架機場、荊州機場、黃岡機場、贛州黃金機場廬山機場、上饒三清山機場、瑞金機場、邵陽武岡機場、岳陽機場、郴州機場、湘西機場

      3C

      

    常德桃花源機場、懷化芷江機場

      

    資料來源:《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2]

       地鐵 城市 地鐵名稱 階段 太原 太原軌道交通 建設中 鄭州 鄭州地鐵 已運營 洛陽 洛陽地鐵 建設中 合肥 合肥軌道交通 建設中 武漢 武漢地鐵 已運營 南昌 南昌軌道交通 已運營 長沙 長沙軌道交通 已運營 高校 政策支持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高等教育地區。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將從師資力量、學科建設、科研建設、人才培養、區域均衡等10個方面,力爭推動西部高等教育總體水平到2020年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2010年7月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優化區域布局結構。設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專項資金,實施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1年教育部提出啟動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

      實施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主要是為了解決高等教育尤其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布局不盡合理的現象,重點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實力的部地區本科院校,加強本科教學基本設施的改善和本科教學質量的提高,進而解決部地區高等教育落后問題。

       著名高校 普通高等本科著名院校 所在地 太原理工大學 太原市 山西大學 太原市 中北大學 太原市 山西財經大學 太原市 鄭州大學 鄭州市 河南工業大學 鄭州市 河南農業大學 鄭州市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鄭州市 河南中醫藥大學 鄭州市 河南財經大學 鄭州市 中國人民xxx信息工程大學 鄭州市 河南大學 開封市 河南科技大學 洛陽市 河南師范大學 新鄉市 河南理工大學 焦作市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市 合肥工業大學 合肥市 安徽大學 合肥市 安徽農業大學 合肥市 安徽醫科大學 合肥市 安徽師范大學 蕪湖市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市 武漢大學 武漢市

    華中師范大學

       武漢市 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市 華中農業大學 武漢市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市 中南財經大學 武漢市 湖北大學 武漢市 武漢科技大學 武漢市 湖北工業大學 武漢市 武漢工程大學 武漢市 中南民族大學 武漢市 中國人民xxx海軍工程大學 武漢市 南昌大學 南昌市 東華理工大學 南昌市 江西財經大學 南昌市 江西農業大學 南昌市 湖南大學 長沙市 中南大學 長沙市 湖南師范大學 長沙市 湖南農業大學 長沙市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長沙市 長沙理工大學 長沙市 湘潭大學 湘潭市 旅游 山西省

    云岡石窟、五臺山恒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云岡石窟應縣木塔、懸空寺、大同火山群、平遙古城、雁門關、黃河壺口瀑布、晉祠、歷山、大同古城墻、麻田八軍總部紀念館、交城龐泉溝、平型關大捷遺址、寧武蘆山、陽城莽河、五鹿山等等。

       河南省

    龍門石窟少林寺、龍門石窟、殷墟嵩山、天地之中、云臺山、神農山、青天河、白云山、清明上河園、堯山、中原大佛、老君山、雞冠洞、龍潭大峽谷、中國西峽恐龍遺跡園、嵖岈山、黃帝故里、世紀歡樂園、康百萬莊園、中岳廟、嵩陽書院、黃河風景名勝區、綠博園、中原福塔、武侯祠、寶天曼峽谷漂流、老君洞、五朵山、萬仙山、八里溝、比干廟、商丘古城、應院、芒碭山、白馬寺、關林、養子溝、重渡溝、包公祠、鐵塔公園、中國翰園碑林、龍亭、大相國寺、開封府、雞公山、南灣湖、許慎文化園、黃河小浪底、王屋山、五龍口、函谷關、豫西大峽谷、岳飛廟、太行大峽谷、故里、嘉應觀、太昊陵、南海禪寺、大伾山、戚城等等。

       安徽省

    黃山風景區、太平湖、齊云山、西遞、宏村黃山天柱山、迎江寺、浮山、敬亭山、太極洞、九華山、升金湖、瑯琊山、皇甫山、醉翁亭、明皇陵、明中都城遺址、周瑜墓、天堂寨、八里河風景區、巢湖、花山謎窟、八公山、龍子湖風景區、采石磯、包公園、萬佛湖風景區、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等等。

       湖北省

    荊州古城墻、紀南故城、武當山昭君故里、神農架、武當山、長江三峽、木蘭天池、戶部巷、木蘭山、武漢東湖、曇華林、漢口江灘,襄陽城,神農溪、武漢大學、清江畫廊、雙峰山、農耕年華、湖北省博物館、鄂軍都督府、黃鶴樓、武漢長江大橋、東湖、三峽、明顯陵、荊州古城、赤壁遺址、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閱馬場、九宮山、潛山國家森林公園、洪湖、梁子湖、古隆中等等。

       江西省

    廬山、三清山、三清山井岡山、xxx山、婺源、龜峰、武功山、明月山、景德鎮、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仙女湖、滕王閣、三百山、瑤里、八一南昌xxx紀念館、浮梁古縣衙、白鹿洞書院、洪源仙境、柘林湖、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九嶺山國家森林公園、潯陽樓、景德鎮國家森林公園、瑤里國家森林公園、翠微峰國家森林公園、五指峰、三爪侖國家森林公園、楓樹山等等。

       湖南省

    岳麓山武陵源故居、株洲方特歡樂世界、株洲炎帝陵、南岳衡山、張家界、岳陽樓、洞庭湖濕地、岳麓書院、桃花源、鳳凰、君山島、岳陽文廟、平江xxx紀念館、祁陽文昌塔、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茅巖河漂流、張家界大峽谷、齊白石故居、醴陵世界陶瓷藝術城等等。

       政策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戰略從中國整體發展的角度考慮,中部就是中國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國這個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穩,中國經濟才能協調健康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提高中國國家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東西融合、南北對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2004年3月,總理在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崛起。200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2005年3月,總理在工作報告中提出:抓緊研究制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規劃和措施。2006年2月15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問題。

      

    2006年4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出臺了36中部崛起條政策措施,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能源原材料、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以及綜合交通運輸樞紐。

      2012年8月27日,《國務院關于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43號,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出臺。

      《意見》指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以來,中部地區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總體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逐步提高;糧食生產、能源原材料、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以下稱三、一樞紐)建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資源節約型和友好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穩步推進,區域合作交流不斷深入,全方位格局初步形成;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經過不懈努力,中部地區已經步入了加快發展、全面崛起的新階段。

      

    《意見》提出,中部地區是全國三農問題最為突出的區域,是推進新一輪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點區域,是內需增長極具潛力的區域,在新時期國家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在新形勢下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推動中部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縮小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的客觀需要;是發揮中部地區區位優勢,構筑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戰略樞紐,加快形成協調互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的現實選擇;是激發中部地區內需潛能,拓展發展空間,支中部地區撐全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大舉措;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迫切要求。

      《意見》強調,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以深化為動力,更加注重轉型發展,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創新發展,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注重協調發展,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相協調;更加注重和諧發展,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共享發展。

      《意見》提出了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點任務,即穩步提升三、一樞紐地位,增強發展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推動重點地區加快發展,不斷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資源節約和,堅定不移走可持續發展道;大力推進創新,增強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全方位擴大,加快形成互利共贏新格局

      最后,《意見》明確從扶持糧食主產區經濟發展、落實節約集約用地政策、加大財稅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強投資和產業政策支持與引導、完善生態補償政策、完善并落實好兩個比照政策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中部地區崛起的支持。

       重大意義

    事實上,中部崛起的意義遠遠超乎中部地區本身。在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中,中部省份起著承東啟西的作用。中部地區糧食產量約占中國糧食總產量的40%,這個地區的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等省擁有中國最豐富的煤炭資源,該地區的發展無疑有利于提高中國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緩解資源約束。中部地區

      中部六省人口3.61億,占全國人口28.1%,其中農村人口2.44億,占全國農村人口近三分之一,在這一地區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將有利于中國三農問題的破解,并通過農民增收最終助推擴大內需這一整體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其次,我們要了解中部崛起提出的大背景。大家都知道中部六省礦產資源豐富,又是中國的能源和原材料,國家交通運輸的交通樞紐。有深厚的中華歷史文化底蘊,人才薈萃,是中國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雖然中部地區具有如此的綜合優勢,但是中部地區的發展卻由于近30年來的政策因素不如意。中部的經濟發展由于沒有國家政策和戰略的支持相對于它的周圍地區的發展過緩慢,這就是所謂的中部塌陷。

      以上我們不難看出中部崛起提出的重要性,在2005年的經濟工作的六項任務中提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結構調整的重大任務。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這就是、國務院對中部地區的看法和期望。

       年紀

      2004年3月,總理在工作報告式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構想,并指出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方面。

      200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理又提出,抓緊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地區崛起的政策措施。

      2005年3月6日,全國政協召開國家十部委(局)參加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提案協商現場辦理座談會,中部崛起由此破題。

      2006年,在全國十屆四次會議上,總理做的工作報告中,積極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變得分外明朗。

      2006年2月中旬,國務院一次常務會議上,專門討論了一份促進中部崛起的綱領性文件--《促進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見》。

      2006年3月27日,中央局召開會議,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 此后,中部六省加強了橫向聯動。

      2006年9月18日,中部六省省委、省長以及部分中央部委負責人會聚鄭州,參加中部論壇鄭州會議。中部崛起的橫向合作付諸行動。 有關部委和中部六省共同主辦的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也在2006年開始舉辦,每年一屆,中博會至今已成為中部地區規模xxx、規格最高、影響深遠的商界交流平臺。

      2008年1月,國家發展委牽頭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目的是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部署;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有關重大問題,向國務院提出;協調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政策,推動部門間溝通與交流。

      

    2008年初,編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列入了國務院的工作日程表。2008年下半年,國家發改委制定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初稿)開始下發,地方和多個部門紛紛提出了修改意見。其中各個省分別根據自己的情況,出臺編制了相關規劃。

      2010年8月,國家發改委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實施意見的通知》和《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城市群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旨在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明確2015年中部地區崛起的12項主要量化目標和一系列任務要求,提出2020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總體目標。并要求各省在2010年12月底前完成《規劃》實施的具體工作方案。

      2014年5月12日,國家發展委印發《2013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總結和2014年工作要點》通知。通知提出,要落實完善區域規劃和政策,抓緊開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評估工作,啟動新十年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前期研究工作。

      通知具體從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發展、重點地區發展、深化重點領域和合作、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9個方面提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總體部署。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3119/

    (0)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