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貿易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基本釋義

    貿易

    貿易,是平等互愿的前提下進行的貨品或服務交易。貿易屬于商業行為。貿易是在交易市場里面進行的,最原始的貿易形式是以物易物,即直接交換貨品或服務。現代的貿易則普遍以一種媒介(金錢)作貿易平等代換。 金錢及非實體金錢大大簡化和促進了貿易,兩個貿易者之間的貿易稱為雙邊貿易,多于兩個貿易者的則稱為多邊貿易。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貿易標的從實在延伸到虛擬,市場從有形拓展到無形,不斷豐富和進步。
    萬變不離其宗,貿易的核心是交換
    交換,是交貨與付款兩對立流程的統一。在自由平等的正常主體之間,交換遵循的原則是等價和同步。同步交換,就是交貨與付款互為條件,是等價交換的保證。
    交換過程分為交換協議階段和標的轉移階段。標的包含商品、服務、勞務、技術、信息等。交換協議是雙方對立主體對標的達成一個彼此能夠接受和認同的所謂等價的值。標的所有權的轉移是以對價的同步互動為條件,所以交換是在動態過程中實現的。
     

    貿易貿易

    在實際操作中,對于現成標的的面對面交易,同步交換容易實現;但許多情況下由于交易標的的流轉驗收(如商品貨物的流動、服務勞務的轉化)需要過程,貨物流和資金流的異步和分離的矛盾不可避免,同步交換往往是不現實的。
    而異步交換,先收受對價的一方容易違背道德和協議,破壞等價交換原則,故先支付對價的一方往往會受制于人,自陷被動、弱勢的境地,承擔風險。 異步交換必須附加信用保障或法律支持,交換才能順利完成。虛擬的信用是不確定因素,必須通過實在的保障使之成為確定因素。同步交換,則可以規避不等價交換的風險。
    作為交換中兩對立流程之一的付款,受條件及方法所限,現行的支付方式往往是簡單的即時性直接付轉,一步支付。比如國內的結算方式,按不同標準有不同分類,這里按結算形式,分為鈔票結算、票據結算(包括支票、本票、銀行匯票、承兌匯票)、匯轉結算(包括電匯、網上支付)。以上除了承兌匯票屬于期票結算,其余都可視為現金結算。其中鈔票結算和票據結算適配當面現貨交易,可實現同步交換(支票屬個體信用存在空頭等因素的惡意退票風險,導致異步交換); 匯轉結算適配隔面現貨交易,對于隔面或期貨交易,若無信用保障和法律支持,即時性一步支付導致異步交換容易引發非等價交換風險。現實中買方先付款后不能按時按質按量收獲標的,賣方先交貨后不能按時如數收到價款,被拖延、折扣或拒付等引發經濟糾紛的事件時有發生。
    相比之下,國際貿易結算方式中的信用證結算則注重遵循同步交換的原則,體現了過程化分步支付的理念,有效防范了支付風險。
    綜合而言,為確保等價交換要遵循同步交換的原則,防范異步交換風險。對當面現貨貿易,適配即時性一步支付方式;對隔面或期貨貿易,適配過程化分布支付方式。
    貿易出現的原因眾多。由于勞動力的專門化,個體只會從事一個小范疇的工作,所以他們必須以貿易來獲取生活的日用品。兩個地區之間的貿易往往是因為一地在生產某產品上有相對優勢,如有較佳的技術、較易獲取原材料等。
    貿易的英文解釋
    Trade: Trade is the activity of buying, selling, or exchanging goods or services between people, firms, or countries.

    歷史范疇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舉例

    貿易貿易

    凡列入海關統計的進出口貨物,其貿易方式以海關的監管方式為基礎進行分組,分為以下幾種:
    1.一般貿易
    2. 國家間、國際組織無償援助和贈送的物資
    3. 其他境外捐贈物資
    4.補償貿易
    5. 來料加工裝配貿易
    6.進料加工貿易
    7.寄售、代銷貿易
    8.邊境小額貿易
    9.加工貿易進口設備
    10. 對外承包工程出口貨物
    11.租賃貿易
    12.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物品
    13. 出料加工貿易
    14.易貨貿易
    15. 免稅外匯商品
    16.保稅倉庫進出境貨物
    17.出口加工區
    18. 保稅區倉儲轉口貨物
    19.出口加工區進口設備
    20. 其他

    貿易條件

    貿易貿易

    出口商品與進口商品的交換比率。又稱進出口商品比價,通常用指數表示,即進出口商品比價指數。計算公式是:貿易條件指數=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100。例如,以上年為基期,進出口商品價格指數均為100,進出口商品價格都提高了,但提高幅度不同,出口商品價格提高10%,進口商品價格提高5%,則貿易條件指數提高。
    貿易條件指數較基期高,意味著出口商品價格相對于進口商品價格提高了,也即該國能以較少的出口商品換取較多的進口商品,這對該國說來是有利的,是外貿條件的改善。相反,如果進口商品價格指數提高快于出口商品,甚至出口商品價格指數不變或下降,則貿易條件指數較基期低,意味著一國要出口更多商品才能換回與原來相同的進口商品,顯然這對該國是不利的,是貿易條件的惡化。通常用這種變化來作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不等價交換的一種指標
    貿易條件是指一國的出口商品價格指數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的比率。以某一時期為基期,貿易條件為100,如果比較期的貿易條件大于100,表明該國能以較少的出口商品換取原來相同數量的進口商品,貿易條件得到改善,對該國是有利的;如果小于100,表明一國要出口更多的商品才能換回與原來相同數量的進口商品,貿易條件惡化,對該國不利。

    國際貿易

    國與國之間進行的商品和勞務交換。對貿易當事國來說是對外貿易。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構成世界貿易。由于現代國與國之間的貨幣信貸關系、科技合作關系等都以商品運動為基礎,故國際貿易是現代國際經濟聯系的基本形式。
    簡史國際貿易是在國際分工和商品交換基礎上形成的。在奴隸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國際貿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隸和供奴隸主消費的奢侈品。在封建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也有所發展。這一時期,中國與歐亞各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國際貿易活動,地中海、波羅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國之間也有貿易往來。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當時參與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和供封建主消費的奢侈品。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后,特別是產業革命以后,由于生產力迅速提高,商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并開始具有世界規模。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額不斷上升。英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于壟斷地位。當時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工業原料和機器設備。19世紀末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后,形成了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
    此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沖擊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到很大破壞,世界貿易額銳減并停滯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貿易進一步擴大和發展,美國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頭號大國。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空前活躍并帶有許多新的特點,貿易中的制成品已超過初級產品而占據主導地位,新產品不斷涌現,交易方式日趨靈活多樣。
    當代國際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國的對外貿易有極大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不大,但與自身相比,對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國際貿易在當代國際事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對各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理論國際貿易的理論是研究國際間商品流通規律理論。它要闡明一系列基本問題,例如,各國間為什么會發生商品交換;各個歷史時期國際貿易的性質和特征由什么決定等等。廣義的國際貿易理論還應包括國際價值理論和國際收支理論。
    實務國際貿易的實務指完成一筆進口或出口交易所進行的一系列業務活動。大體上可分3個階段:①交易前的準備工作。②交易的磋商和合同的訂立。③合同的履行。
    對外貿易統計,各國不盡相同。有的國家以國境劃分進出口,凡進入國境的商品即列入進口,稱總進口;凡運出國境的商品即為出口,稱總出口,其中包括復出口即進口商品未經加工又再出口。總進口額加總出口額即一國總貿易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有的國家以關境為標準劃分進出口,雖進入國境但未進入關境的商品不算進口,只有進入關境的商品才列入進口,稱專門進口;國內產品運出關境和進口后未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商品列入出口,稱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加專門出口額即專門貿易額。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用這種方法統計對外貿易額。上述兩種方法都不把過境商品列入外貿額。各國的進出口通常是不相等的,一定時期內進出口的差額稱為貿易差額。出口大于進口叫出超、貿易順差或貿易盈余,出口小于進口叫入超、貿易逆差或貿易赤字;進出口相等稱為貿易平衡
    國際貿易規模用世界貿易額表示。為避免重復計算,只統計各國的出口或進口,以世界出口額或進口額作世界貿易額。由于各國的貿易額是進出口總額,故世界貿易額不等于各國貿易額的加總。由于各國一般都以離岸價格計算出口、到岸價格計算進口,故世界進口額總是大于世界出口額。世界貿易額通常以美元為貨幣單位計算。現實貿易額受價格變動影響,往往不能正確反映實際貿易額的變化,因此世界貿易額要以一定時期的不變價格來計算,這樣才能衡量出國際貿易量的變化情況。
    國際貿易的方式有多種:①按貨物的運輸方式,可分為陸路貿易、海路貿易、空運貿易和郵購貿易。國際貿易中多數貨物是通過海路運輸的。②按貿易過程中是否有第三者介入,可分為直接貿易與間接貿易兩大類。前者即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貿易;后者則是在商品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有第三國中間商介入,具體形式又有多種。一種是商品雖由生產國直接運往消費國,但兩方不直接發生買賣關系,而是通過第三國中間商成交的;另一種是生產國先把產品運往第三國,由中間商再把產品銷往消費國。此外,一國由外貿廠商經營的外貿也屬間接貿易。③按參加交易過程的國家數量,可分為雙邊貿易與多邊貿易。雙邊貿易即生產國與消費國直接進行的交易。但一國的產品往往不全能適應對方的需要,這樣就會產生貿易差額,造成貿易不平衡和支付困難,這就需要其他國家的介入。多邊貿易即在多國之間、在較大范圍內進行的交易,它容易使各交易國各得所需并達到貿易平衡。④按清償方式,可分為現匯貿易和易貨貿易。現匯貿易即以貨幣直接支付進口貨款,現代國際貿易中主要的支付手段為美元、德國馬克、日元等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易貨貿易即雙方均以貨物計價進行清償,這樣做可以彌補外匯不足的困難,并能推動本國產品的出口。因直接換貨有一定難度,故往往采用一種形式更加靈活的廣義的易貨貿易,即規定在一定時期內用幾種貨物進行交換,分別結算、綜合平衡。⑤按交易中進口與出口的關系,可分為單邊進口、單邊出口和對等貿易。前兩種指一國對他國出口與該國進口無關,是獨立進行的,后一種指要求兩國間的進出口交易要對等。現代國際貿易多采用前兩種形式。
    中、墨兩國貿易摩擦與競爭兩國間不平衡的貿易地位無疑會給雙邊貿易關系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中國與墨西哥在雙邊貿易方面存在諸多摩擦。據WTO統計,1995—2005年墨西哥對華反傾銷案件共19起,占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反傾銷案件數量的10%,居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反傾銷案件數量的第二位。由于墨西哥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也造成了對中方不利的局面。除了貿易摩擦,中墨兩國在第三方市場(主要是美國市場)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關系。在NAFTA正式啟動之后,盡管中國對美國的某些具體出口行業(如紡織服裝產業)一度受到影響,但不久中國就再次超過墨西哥成為對美國出口的第一大國。紡織業是墨西哥四大產業之一,而中國是制造業大國,紡織業亦十分發達,在該行業領域,兩國在北美市場上互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中國紡織機械企業相繼在墨西哥投資設廠,目標瞄準巨大的美國市場,這必然造成中墨兩國企業間的市場競爭。

    項目

    國際貿易中的有形商品種類繁多,為便于統計,聯合國秘書處于1950年起草了“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分別在1960年和1974年進行了修訂。在1974年的修訂本里,把國際貿易商品共分為10大類、63章、233組、786個分組和1924個基本項目
    這10類商品分別為:
    1.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
    2.飲料及煙類;
    3.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
    4.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
    5.動植物油脂及油脂;
    6.未列名化學品及有關產品;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
    7.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
    8.機械運輸設備
    9.雜項制品;
    10.沒有分類的基他商品。
    在國際貿易中,一般把1到5類商品稱為初級產品,把6到9類商品稱為制成品。

    適用

    首先,從適用客體看。傳統理論上有形貿易,即貨物進出口。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的內涵已突破傳統理論范疇,將無形貿易包括在內。CISG與PICC分別代表了國際貿易領域在新舊形式下的發展狀況:CISG僅適用于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反映了作為有形貿易的國際貿易的內容,服務貿易被明顯排除于適用范圍之外,對于知識產權則更無涉及,甚至一些易于引起爭議的貨物也被排除于公約適用范圍之外。PICC反映的國際貿易的內容則包括有形貿易和無形貿易,它適用于國際商事合同,即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國際服務貿易合同和國際知識產權轉讓合同。
    其次,從對人效力看。原則上講,國際條約僅對該條約的成員具有約束力,CISG在對人效力的規定上此又不盡相同:營業地在不同締約國的當事人,或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所在國不是締約國,而根據國際私法規則導致適用某一締約國的法律。4PICC作為一項國際慣例在對人效力上并無特殊規定,只要雙方當事人約定其合同由本通則管轄,PICC均對其適用,而不管雙方當事人是否位于不同國家,即使純粹的國內合同也可由雙方當事人約定適用PICC,不過,5任何此類協議都必須遵守管轄合同的國內法的強制性規則。必須指出的是,“國際”在國內和國際立法中有不同的劃分標準,主要是營業地說與國籍說。CISG采用的是營業地說,6PICC并未明確規定這些標準,只是設想要對“國際”合同這一概念給予盡可能廣義的解釋,7實際上是兼采營業地說與國籍說。
    此外,在下列三種情況下,PICC也可適用于國際商事合同的當事人:(1)當事人未選擇任何法律管轄其合同,當事人同意其合同受“法律的一般原則”、“商事規則”或類似的措辭所指定的規則管轄時,可適用PICC;(2)適用于合同的法律對某一問題的相關規則無法確定時,PICC可對該問題提供解決辦法;(3)當現有國際法律文件的某一條款的含義或對某一問題的解釋存在爭議時,PICC可用于解釋或補充國際統一法的文件。

    特點

    (一) 國際貿易是一項具有涉外性質的商務活動
    (二) 國際貿易屬跨國交易,情況錯綜復雜
    (三) 國際貿易易受國際局勢變化的影響,具有不穩定性
    (四) 國際貿易面臨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大
    (五) 國際貿易線長面廣,中間環節多
    (六)國際市場商戰不止,競爭異常激烈

    基本做法

    一、進出口貿易的一般業務程序
    (一)出口貿易的業務程序
    1、交易前的準備。
    (1)落實貨源和做好備貨工作;
    (2)加強對國外市場與客戶的調查研究,選擇適銷的目標市場和資信好的客戶;
    (3)制定出口商品經營方案或價格方案,以便在對外洽商交易時胸有成竹;
    (4)開展多種形式的廣告宣傳和促銷活動。
    2、商訂出口合同。
    3、出口合同的履行。
    (1)認真備貨,按時、按質、按量交付約定的貨物;
    (2)落實信用證,做好催證、審證、改證工作;
    (3)及時租船訂艙,安排運輸、保險,并辦理出口報關手續;
    (4)繕制、備妥有關單據,及時向銀行交單結匯,收取貨款。
    (二)進口貿易的業務程序
    1、交易前的準備
    (1)制定進口商品經營方案或價格方案,以便在對外洽商交易和采購商品時,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盲目行事;
    (2)在對國外市場和外商資信情況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并經過貨比三家,選擇適當的采購市場和供貨對象;
    2、商訂進口合同
    3、進口合同的履行;
    (1)按合同規定向銀行申請開立信用證;
    (2)及時派船到對方口岸接運貨物,并催促賣方備貨裝船;
    (3)辦理貨運保險;
    (4)審核有關單據,在單證相符時付款贖單。
    (5)辦理進口報關手續,并驗收貨物。
    二、各種國際貿易方式的運用
    三、國際貿易爭議的預防和處理

    無形貿易

    不是因商品的進出口而發生的收入和支出。又稱無形交易、無形進出口。包括:伴隨著商品和人的國際間移動而發生的勞務收支項目,如貨物運費、保險費、客運費、旅游費用等;由資本的國際間移動而產生的投資收益項目,如利潤、利息、紅利、租金等;以及如駐外機構經費、僑民匯款、專利費等其他收支項目。屬于這些項目的支出構成無形進口;屬于這些項目的收入構成無形出口。有形貿易的收支(貿易收支)和無形貿易的收支(非貿易收支)構成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主要部分。
    貿易分為多種類型,專業術語也很多,有對外貿易,對內貿易,國際貿易,海外貿易等等。
    什么是國際貿易?什么是對外貿易?什么是海外貿易?
    答: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泛指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所進行的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活動。它既包含著有形商品(實物商品)交換,也包含著無形商品(勞務、技術)的交換,又可稱為世界貿易(World Trade)。
    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是特指國家際貿易活動中的一國或地區同其他國家或地區所進行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這是立足于一個國家或地區去看待它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商品貿易活動。有時也被稱為國外貿易(ExternalTrade)。
    海外貿易(Oversea Trade) 是指某些海島國家如英、日等國或某些海島地區如臺灣等的對外貿易。
    什么是出口貿易?什么是進口貿易?什么是轉口貿易?
    答:出口貿易是將本國所生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本國擁有的勞務)輸往國外市場進行銷售的對外貿易活動。在進行對外貿易活動時,常常會遇到兩個都有”出口”二字,但含義有所不同的概念,應注意它們的區別:其一為凈出口。這是專指同類商品的出口量大于同類商品的進口量的部分;其二為復出口貿易。這是指買進外國商品后未經加工又輸出到外國的貿易活動[1] 。進口貿易是將外國所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外國擁有的勞務)購買后輸入本國市場的貿易活動。 轉口貿易是區別于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直接貿易行為而提出來的。它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消費國因某種原因不能直接進行商品買賣,而須通過第三國進行商品的買賣活動。第三國不僅是中介人的身份,而且也是貨主,也要通過此類交易獲取利潤。這種形式就是轉口貿易。第三國參與此類活動,必須經過商品的價值轉移活動---買和賣。但不一定要經過商品的實物轉移,可以不經過本國而對商品進行生產與消費國的直接運輸。
    什么是有形貿易?什么是無形貿易?
    答:有形貿易是指在進出口貿易中進行實物商品的交易,因這些商品看得見、摸得著幫稱為有形貿易。有形貿易的進出口都要辦理海關手續,并在海關的進出口統計中反映出來從而構成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對外貿易額。聯合國為便于統計,把有形商品分成10類,63章,233組,786個分組,1924個基本項目,幾乎包括國貿易的所有商品。
    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的各類商品名稱如下:
    0類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
    1類 飲類及煙劃草
    2類 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
    3類 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物質
    4類 動、植物油,油脂和蠟
    5類 末列名的化學品和有關產品
    6類 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
    7類 機械和輸設備
    8類 雜項制品
    9類 未分類的其他商品
    無形貿易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所進行的是沒有物質形態的商品的交易:主要是指勞務、技術、金融等。無形貿易通常不辦理海關手續,在海關的 出口統計中反映不出來,而在國際收支中反映出來。無形貿易額是一國國際收支的重要部分。
    什么是過境貿易?什么是總貿易?什么是專門貿易?
    答:過境貿易是指甲國向乙國運送商品,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必須通過第三國,對第三國來說,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此項交易,但商品要進出該國的國境或關境并要經過海關統計,從而構成了該國進出口貿易的一部分。
    總貿易是指以國境為標準劃分進口與出口的一種統計方法,也稱為總貿易體系。總貿易可分為意進口和總出口。凡是進入一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入總進口,包括進口后供國內消費的部分和進口后成為轉口或過境的部分;凡是離開一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入總出口,包括本國產品的出口、外國商品的復出口及轉口或過境的部分。總進口額和總出口額構成總貿易額。采用總貿易統計方法的國家有美、英國、日本、加拿大、中國等90多個國和地區。
    專門貿易是指以關為劃分進口和出口標準的統計方法,也稱為專門貿易體系。專門貿易又可分為專門進口和專門出口。專門進口是指外國商品進入關境并向海關繳納關稅,由海關放行后才能稱為專門進口。專門出口是指從國內運出關境的本國產品及進口后未經加工又運出關境的復出口商品。專門進口額加上專門出口額構成一國的專門貿易總額。采用專貿易統計方法的國家有德國、瑞士、法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有哪些異同?
    答: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既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別。共同性表現為:
    (1)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地位相同。國際貿易從事著國家間的商品和勞務的的交換,國內貿易是國界內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雖然活動范圍有所不同,但都是商業活動,都處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交換環節,處于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中介地位。
    (2)有共同的商品運動方式。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交易過程大同小異,但商品流通運動的方式卻完全一樣,即:G-W-G 。商呂經營的目的都是通過交換取得更多的經營利潤。
    (3)基本職能一樣,都受商品經濟規律的影響和制約。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基本職能都是媒介成商品交換,即做買賣。其他活動如融資、儲存、運輸、報關都必須為它服務;同時,都必須遵循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如: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節約流通時間規律等。這些規律均會在一定時間和程度上影響到國際和國內的貿易。不管是從事國際,還是國內的貿易都必須遵循這些經濟規律,不得違背。 主要區別表現為:
    (1)語言、法律及風俗習慣不同。國際間進行貿易活動首先會遇到差異,必須首先克服這些障礙,否則就無法恰當地進行貿易洽談、簽約,處理貿易糾紛,進行市場調研。國內貿易雖然也會遇到一些語言、風俗習慣的差異,但差別要小得多。
    (2)各國間貨幣、度量衡、海關等制度不同。進行國際間商品交換,會遇到須用外幣支付且匯率又經常變動,以及各國間度量衡、海關制度均有較大差別等諸多問題,使得國際間商品交換活動復雜化。相比之下,國內貿易就簡單多了。
    (3)各國的經濟政策不同。各個國家的經濟政策主要是為本國經濟發展起作用的,但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際貿易的開展,且很多政策也會因不同的經濟形勢、不同的執政者而變化。這里有金融政策、產業政策、進出口管理政策、關稅政策等等,從事國際商品交換活動必須研究這些政策。國內貿易研究的內容要少得多。
    (4)國際貿易的風險大于國內貿易。商品交換離不開競自然存在相當的風險。但相比之下,國際貿易的風險更多也更大。其表現在資信風險、商業風險、價格風險、匯率風險、運輸風險以及政治風險等方面。

    有形貿易

    有形貿易是“無形貿易”的對稱,指商品的進出口貿易。由于商口是可以看得見的有形實物,故商品的進出口被稱為有形進出口,即有形貿易。

    貿易保護主義

    貿易保護主義是對外貿易政策的一種基本類型,與之相對的是貿易自由化.它是指由國家采取各種措施干預對外貿易,以保護本國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的競爭,并對本國出口商給予優惠或津貼,獎勵出口.其主要內容是:在進口方面,國家采用各種限制進口的措施,如征收高額的進口稅,進口配額, 進口許可制,外匯管制等保護國內市場免受外國競爭;在出口方面,對本國出口商給予現金補貼和各種財政上的優惠,以鼓勵商品出口."獎出限入"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基本特征。
    自由貿易理論的要點主要是:
    (1)自由貿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國際分工。在自由貿易下,各國可按照自然條件,比較利益和要素豐缺狀況,專門生產其有利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這種國際分工可帶來很多利益,如專業化的好處、要素的最優配置、社會資源的節約以及技術創新等等。
    (2)擴大真實國民收入。各國根據自己的稟賦條件發展具備比較優勢的部門,要素就會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運用,再通過貿易以較少的花費換回更多的東西,從而增加國民財富。
    (3)自由貿易下,由于進口廉價商品,國民開支減少。
    (4)自由貿易可加強競爭,減少壟斷,提高經濟效益。企業在自由貿易條件下,要與外國同行進行競爭,這樣就會消除或削弱壟斷勢力,從長遠看,能促進一國經濟增長。
    (5)自由貿易有利于提高利潤率,促進資本積累。對外貿易可阻止國內利潤率下降的趨勢,通過商品進出口的調節,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資本積累,使經濟得以不斷發展。

    術語規定

    在國際貿易業務實踐中,因各國法律制度、貿易慣例和習慣做法不同,因此,國際上對各種貿易術語的理解與運作互有差異,從而容易引起貿易糾紛。為了避免各國在對貿易術語解釋上出現分歧和引起爭議,有些國際組織和商業團體便分別就某些貿易術語作出統一的解釋與規定,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
    國際商會制定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簡稱INCOTERMS);國際法協會制定的《華沙—牛津規則》(Warsaw-Oxford Rules);美國一些商業團體制定的《1941年美國對外貿易定義修訂本》(Revised American Foreign Trade Defintion 1941)。
    由于上述各項解釋貿易術語的規則,在國際貿易中運用范圍較廣,從而形成為一般的國際貿易慣例。這些解釋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在國際貿易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中都起了積極的重要作用。由于國際貿易慣例是國際貿易法的淵源之一,在當前各國都在積極謀求國際貿易法律統一化的過程中,國際貿易慣例的作用更為顯著,尤其是通過國際商會對《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不斷修訂,有效地促進了國際貿易慣例的發展。
    國際貿易慣例日益受到各國政府、法律界和貿易界的重視、在國際立法和許多國家的立法中,都明文規定了國際貿易慣例的效力。例如,在1988年1月1日生效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充分肯定了慣例的作用。該公約規定: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排除適用的慣例,或雙方當事人已經知道或理應知道的慣例,以及在國際貿易中被人們廣泛采用和經常遵守的慣例,即使當事人未明確同意采用,也可作為當事人默示同意慣例,因而該慣例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未作規定的,可適用國際慣例”。由此可見,為了合理地商訂和履行合同以及正確運用國際貿易慣例,國際貿易從業人員必須了解國際上各種通行的有關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以便在實際業務中對其作出適當的抉擇和正確的解釋。現將解釋貿易術語的各種國際貿易慣例,分別簡介如下:

    各種國際貿易慣例

    一、《199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
    《199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是在《198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基礎上修訂公布的,該《通則》于1990年7月1日生效。
    (一)修訂《1980年通則》的原因
    1、適應電子信息交換日益頻繁運用的需要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電子信息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簡寫為EDI)在國際貿易業務中已越來越廣泛地被人們采用,以電子信息取代紙單證的做法日漸增多,使“無紙貿易”逐漸變成現實。在此形勢下,如何確保相應的電子信息與原來的紙單證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很現實的重要問題。這個問題,只能隨著實踐的發展,由貿易慣例和法律來解決,這是國際商會修訂《1980年通則》最重的原因。
    2、適應運輸技術的發展和運輸方式變革的需要隨著集裝箱運輸發展起來以后,傳統的單一的海運向多式聯運發展,貨物的交接地點也從傳統的“港—港”交接逐漸轉向“門—門”的交接。加之,海運中使用車輛裝卸的滾裝、滾卸運輸的出現,使原有的貿易術語無法適應現實業務的需要。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對有關的貿易術語作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就顯得十分必要,這也是此次修訂《通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二)《1990年通則》的主要變化
    《1990年通則》同《1980年通則》相比,變化很大,因此,《1990年通則》的公布和生效,標志著國際貿易慣例的重大發展。在《1990年通則中》,貿易術語的種類及其分類排列方法,貿易術語的國際代碼與使用范圍,買賣雙方義務劃分的標準以及單證的運用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

    貿易壁壘

    大部份貿易壁壘皆有相同原理,就是為貿易加入某種成本,令貨品的價格上升。兩國或多個國家之間重復地施行貿易壁壘對付其他國家,做成的紛爭被稱為貿易戰。
    經濟學家認為貿易壁壘會減低經濟的效率,此觀點可由比較優勢理論解釋。理論上,自由貿易代表清除所有貿易壁壘,除了與健康或國家安全有關的產品外。
    實際上,即使是鼓勵自由貿易的國家,本身亦會大量補貼部份工業或農業,例如鋼鐵米等。已發展國家對出口產品的補貼常被發展中國家指為以本傷人及危害發展中國家相同行業的生存。

    特點

    (一)服務貿易逆差繼續擴大
    2003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逆差額為86億美元,同比擴大26%。逆差的主要項目是運輸、保險、專有權利使用費以及特許費和咨詢,逆差分別為103億美元、43億美元、34億美元和16億美元。
    (二)下半年服務貿易出口增長強力反彈
    2003年上半年,服務貿易出口小幅上升,增速明顯回落,創1998年以來的新低。隨著第四季度非典疫情的完全控制和貨物貿易的高速增長,下半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強力回升,出口增長明顯加快,達到467億美元。下半年,旅游、其它商業服務和運輸項目增長迅速,分別較上半年增長101億美元、96億美元和44億美元,是零三年服務貿易出口增速與零二年基本持平的主要原因。其中,其它商業服務、運輸和技術咨詢是出口規模擴大的主要來源;旅游、其它商業服務和運輸項目仍然是中國服務貿易收入的主要來源;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其它商業服務、保險服務收入增幅最大,同比分別增長198%、73%、72%和50%,反映這些服務領域對外開放的進程正在加快。
    (三)服務貿易進口繼續上升
    2003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繼續擴大,達到553億美元;運輸、旅游仍是中國服務貿易主要進口項目,占服務貿易總進口的比重分別為33%和27%。運輸支出增長是中國服務貿易支出進一步擴大的最主要原因。
    二、2004年中國服務貿易形勢展望
    2004年世界經濟增長的勢頭將趨于強勁,全球貿易發展也將進一步加速。在國際經濟環境不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伴隨全球貿易的快速發展和中國貨物貿易與利用外資的強勁增長,以及中國第三產業調整升級和服務領域進一步對外開放,加上中國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和對國際服務需求的不斷升溫,預計2004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仍將實現兩位數的增長。但由于受出口退稅調整和CEPA政策的影響,預計2004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增速將高于出口,直接造成運輸、保險等主要服務產業支出高速增長,服務貿易逆差仍將有所擴大。
    另外,由于中國絕大部分服務行業對外競爭力不強,運輸、金融、保險、專有技術和技術咨詢等逆差行業短期內還難于扭轉局面,主要順差項目也難于實現快速擴張。因此,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服務貿易仍將保持一定的逆差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314/

    (11)
    詞條目錄
    1. 基本釋義
    2. 貿易
    3. 歷史范疇
    4. 舉例
    5. 貿易條件
    6. 國際貿易
    7. 項目
    8. 適用
    9. 特點
    10. 基本做法
    11. 無形貿易
    12. 有形貿易
    13. 貿易保護主義
    14. 術語規定
    15. 特點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