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貿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定義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簡稱“外貿”,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

    組成

    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背景

    外貿外貿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與發展,我國的涉外經濟與貿易活動更加活躍,只有掌握了國際貿易的實務知識,才能在進出口業務活動中,正確貫徹我國對外貿易的方針政策和經營意圖,確保最佳經濟效益,并且能按國際規范辦事,使我們的基本做法能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
    在我國加入“WTO”后,隨著我國外貿經營權的進一步開放,我國對外貿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國際貿易實務流程是一門專門研究國際間商品交換具體過程的學科,是一門具有涉外活動特點的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它涉及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法律與慣例、國際金融、國際運輸與保險等學科的基本原理與基本知識的運用。
    國際貿易流程其交易過程、交易條件、貿易做法及所涉及的問題,都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具體表現:
    ①交易雙方處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洽商交易和履約的過程中,涉及到各自不同的制度、政策措施、法律、慣例和習慣做法,情況錯綜復雜。稍有疏忽,就可能影響經濟利益的順利實現。
    ②國際貿易的中間環節多,涉及面廣,除交易雙方當事人外,還涉及商檢、運輸、保險、金融、車站、港口和海關等部門以及各種中間商和代理商。如果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影響整筆交易的正常進行,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糾紛。另外,在國際貿易中,交易雙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運輸過程中可能遭到各種自然災害。

    功效

    外貿外貿

    對外貿易不僅把商品生產發展很高的國家互相聯系起來,而且通過對外貿易使生產發展水平低的國家和地區也加入到交換領域中來,使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深入到他們的經濟生活中,使這些國家和民族的勞動產品日益具有商品和交換價值的性質,價值規律逐漸支配了他們的生產。隨著各國的商品流通發展成為普遍的、全世界的商品流通,作為世界貨幣的黃金和白銀的職能增長了。黃金和白銀除去具有貨幣一般購買手段之外,還被用來作為國際支付、國際結算與國際信用的手段。隨著黃金、白銀變成世界貨幣,產生了形成商品世界價格的可能性。世界價格的形成,表示價值規律的作用擴大到世界市場,為各國商品的生產和交換條件進行比較建立了基礎,促進了世界生產和貿易的發展。通過對外貿易,參與國際分工,節約社會勞動,不但使各國的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而且還可以保證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加速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實現。

    基本術語

    貿易依存度外貿

    貿易依存度
    貿易依存度亦稱“外貿依存率”“外貿系數”。一國對貿易的依賴程度,一般用A2%9D">對外貿易額進出口總值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來表示。即貿易依存度=對外貿易總額/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變化意味著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所處地位的變化。貿易依存度還可以用貿易總額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來表示。貿易依存度=貿易總額/國民收入總額。外貿依存度分為出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出口總額/國民生產總值;進口依存度=進口總額/國民生產總值。
    價格競爭
    價格競爭是依靠低廉的價格爭取銷路、占領市場、戰勝競爭對手的一種競爭形式。當一國或企業與另一國或企業生產的產品在性能、效用、樣式、裝潢、提供的服務、生產者的信譽廣告宣傳等各方面都相同或無差異時,國家或企業只有以低于其競爭對手的價格銷售產品,方能吸引住顧客,使自己的產品擁有市場。實際上,這種形式的競爭是很少見的,因為產品的有形和無形差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這種競爭的效果。
    非價格競爭
    非價格競爭是指在產品的價格以外或銷售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借助于產品有形和無形差異、銷售服務、廣告宣傳及其它推銷手段等非價格形式銷售產品、參與市場競爭的一種競爭形式。由于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商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單靠價格競爭很難取得超額利潤。同時,生產力的提高,使消費結構發展顯著變化。因而,非價格競爭就成為擴大商品銷路的重要手段。其主要方法有:①采用新技術,提高管理水平,改進產品的質量、性能、包裝和外觀式樣等。②提供優惠的售后服務。③通過廣告宣傳、商標、推銷手段等造成公眾的心理差異等。非價格競爭是壟斷競爭的一種重要形式。
      Ex(PointofOrigin)(產地交貨)
      FOB(FreeonBoard)(在運輸工具上交貨)
      FAS(FreeAlongSide)(在運輸工具旁邊交貨)
      C&F(CostandFreight)(成本加運費
      CIF(Cost,InsuranceandFreight)(成本加保險費、運費)
      ExDock(NamedPortofImportation)(目的碼頭交貨"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7%9B%AE%E7%9A%84%E6%B8%AF%E7%A0%81%E5%A4%B4%E4%BA%A4%E8%B4%A7">目的港碼頭交貨)

    區別

    國際貿易國際貿易

    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的區別
    對外貿易是指一國(或地區)同其他國家(或地區)所進行的商品、技術和服務的交換活動。因此,提到對外貿易時要指明特定的國家。如中國的對外貿易等;某些島國如英國日本等也稱對外貿易為海外貿易。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并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模空前擴大,具有世界性。

    方式

    ●對等貿易:賣方承擔向買方購買同等價值商品或勞務。
    ●展賣:在本國舉辦和參加國外舉辦的各種國際性博覽會或集市,集中一段時間進行進出口貿易。
    ●加工貿易: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被稱為“三來貿易”
    ●補償貿易:我方先以賒購的形式,從國外進口機器設備和技術等,待投產后,用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償還xxx的本金和利息。補償貿易和加工貿易結合,通常稱為“三來一補”。
    ●技術貿易:技術轉讓、技術引進。

    作用

    1.發展對外貿易,可以互通有無,調劑余缺,調節資源的優化配置。
    2.發展對外貿易,可以節約社會勞動,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3.發展對外貿易,可以吸收和引進當代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增強本國的經濟實力。
    4.發展對外貿易,接受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和挑戰,可以促進國內企業不斷更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國際化水平。

    形式

    1、XX國際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2、XX進出口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3、XX對外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基礎

    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的基礎是:建立外貿的生產基礎。

    目的

    外貿外貿

    對外貿易管制的目的

    對外貿易管制是為了發展本國經濟,保護本國經濟利益。
    對外貿易管制有時也是為了達到國家政治或軍事目的。
    各國實現對外貿易管制,也是為了實現國家職能。

    特點

    對外貿易管制的特點

    貿易管制政策是一國對外政策的體現。
    貿易管制會因時因勢而變化。
    對外貿易管制以實現國家對內對外政策目標為基本出發點。
    對外貿易管制是國家管制。
    對外貿易管制是政府的一種強制性行政管理行為。
    對外貿易管制所涉及的法律制度屬于強制性法律范疇。

    資格

    外貿外貿

    1.取得進出口權   
    2.準備貨源   
    3.商品檢驗   
    4.申報出口   
    5.辦理國際運輸   
    6.通過銀行收取國外客戶支付的貨款----一般是美金。  7.向外匯管理局申報   
    8.向稅務機關申報   
    ①外貿洽談前期,制作形式發票用于報價、交易參考或客戶申請進口許可等。   
    ②交易確認以后,制作外貿合同。   
    ③準備交貨的時候,制作商業發票、裝箱單、核銷單、報關單,申請商檢放行單等報關出口。   
    ④報關后海關退返核銷單、報關單的收匯聯與核銷聯等。   
    ⑤交貨付運后,得到三證三副提單。   
    ⑥制作、申辦、整理客戶所需的全套單據,如發票、裝箱單、商檢證、產地證、受益人證明等等以收取貨款。  7.憑收匯銀行水單、核銷單、報關單核銷聯等辦理核銷與退稅。[1]

    中國外貿市場現狀

    2014年,隨著我國積極外貿政策的成效進一步凸顯以及部分發達國家經濟企穩復蘇,一方面貿易環境將不斷改善,貿易效率、國外需求或將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國內經濟改革的轉型調結構目標,對貿易制度、貿易方向和貿易內容進行了引導性調整,未來我國進出口貿易預期將不斷改善。     

    2013年以來,我國國內經濟總體平穩運行,國際經濟環境有所改善但仍不穩固。我國外貿在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在質量提升、效益提高、結構優化等方面也取得積極進展。

    進出口低位企穩     

    今年第1、2、3季度進出口值分別為9754.1億美元、10220.2億美元、10629.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5%、4.3%和6%。前三季度累計進出口總值3.0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7%。其中出口1.61萬億美元,增長8%;進口1.45萬億美元,增長7.3%;貿易順差1694億美元,擴大14.4%。其中,7、8月份外貿增速分別為7.8%、7.1%,9月份回落至3.3%。前三季度,我國出口價格總體下跌0.6%,進口價格總體下跌1.8%。價格條件指數為1.01,表明我國對外貿易條件有所改善,對外貿易效益有所提升。    

    前三季度,我國機電產品出口9229.9億美元,增長8%,占同期我出口總值的57.2%。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紡織品服裝、箱包、鞋類、玩具家具塑料制品)出口3380.5億美元,增長10.4%。     

    前三季度,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6162億美元,同比增長7.8%,較去年同期上升1.9個百分點,占我國外貿總值的52.8%。一般貿易項下逆差272.3億美元,收窄31.7%。加工貿易進出口9894.3億美元,同比增長0.7%,同比增速放緩了1.5個百分點,占我國外貿總值的32.3%,比重回落2.2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項下順差2605.8億美元,收窄6.6%。其中,加工貿易出口6250億美元,下降0.9%;進口3644.3億美元,增長3.6%。前三季度,我國進料加工進出口值占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的86.4%,較去年提升0.1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內銷值252億美元,相當于加工貿易出口規模的4%。加工貿易對外貿增長的貢獻率,由2012年的42.4%提升至今年前三季度的127.8%。     

    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比重回落      前三季度,我國對歐盟、美國和日本三大發達經濟體合計進出口占同期進出口總值的33.2%,比重回落2.6個百分點。對東盟、智利、巴基斯坦等9個與我國簽訂有自貿協定的國家和地區合計進出口增長17%,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3.9%,比重提升1.1個百分點。其中,中歐雙邊貿易總值4085.7億美元,下降0.8%,第三季度同比增長3.5%。中日雙邊貿易總值2290.8億美元,下降7.9%。從今年7月份起,中日雙邊貿易月度進出口降幅連續3個月逐步收窄,其中出口增速在9月份轉為正增長(1.5%),結束了自去年7月以來連續14個月我國對日出口同比下降的情況。前三季度,中美雙邊貿易總值3791億美元,增長6.7%。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值3223.6億美元,增長11.6%;xxx與香港雙邊貿易總值2973.9億美元,增長25.6%。     

    前三季度,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14031.5億美元,占我國外貿總值的45.8%,比重回落3.4個百分點。相較于全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體小幅增長0.3%,中西部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增長16.5%。民營企業進出口10190.5億美元,增長23.3%,高出我國外貿總體增速15.6個百分點,占我國外貿總值的33.3%,比重提升4.2個百分點,對同期我國外貿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87.9%。國有企業進出口5571億美元,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8.2%。     

    前三季度,東部十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進出口總值25820.9億美元,增長7.1%,占我國外貿總值的84.4%。中西部地區進出口增長12.9%,高出我國外貿總體增速5.2個百分點,占外貿總值的11.3%,比重提升0.5個百分點。河南、江西、湖北和新疆等中西部省份出口增速分別為19.3%、18.3%、17.9%和14.7%,明顯高于同期我國出口總體增速。     

    外貿發展環境出現好轉     

    國際方面,全球經濟增長繼續緩慢復蘇,并面臨一定下行風險,主要包括: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近期財政不確定性增大,以及發達國家退出非常規貨幣政策可能導致全球資本流動波動加劇等。盡管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增速放緩,但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0月8日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分別為2.9%和3.6%,較7月份的預測值分別下調0.3和0.2個百分點。從先行指標看,9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1.8%,較8月上升0.2個百分點。除歐元區小幅下降外,主要經濟體制造業PMI均小幅回升。盡管全球制造業PMI繼續小幅回升,但服務業PMI出現明顯下降,導致全球綜合PMI下降。全球服務業和制造業PMI近年歷史走勢趨同,且服務業波動更為劇烈并存在一定xxx性。因此,近期全球制造業和服務業PMI看似矛盾的變化趨勢,將暗示全球經濟增長動能衰減。最新發布的OECDxxx指標顯示發達經濟體增長前景有望進一步改善,新興經濟體增長呈現分化。     

    國內方面,9月中國制造業PMI為51.1%,比8月微升0.1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回升;也是連續12個月位于擴張區間,創17個月新高,顯示制造業持續擴張但動能趨弱。從企業規模來看,中小型企業PMI仍位于收縮區間,小型企業PMI數值連續惡化,表明制造業的微觀基礎仍不牢固。分項指數中,生產、新訂單、新出口訂單、進口、原材料庫存、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等均出現回升,內外需有所改善。其中,成本攀升速度放緩與新訂單增速趨緩、庫存增加較慢一致,顯示經濟反彈動力趨緩。9月匯豐PMI終值50.2%,較8月微升0.1個百分點,也側面印證了國內經濟復蘇動能減弱。9月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LPI)升至5個月最高(53.3%),12個分項指數均保持在50%以上。其中,新訂單指數較8月回升0.5個百分點至53.1%。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物流需求進一步增加,預示實體經濟穩中向好。今年1~9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升2.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1%,購進價格同比下降2.2%。前三季度,全社會用電量累計3945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2%。全社會用電量從3月份2%的增長穩步攀升至9月份的10.4%,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總體來看,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穩定,增長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中國經濟的結構轉型和地區轉型將繼續發揮效應,勞動密集型產業依然具有全球競爭優勢,國內對能源和資源品的需求持續增加,國內投資需求依然旺盛,經濟總體保持平穩增長。     

    外貿出口形勢有所改善     

    出口方面,外需溫和改善的概率大,但弱勢格局仍將持續。最近數月我國加工貿易順差的同比增速持續向好,表明外需對國內經濟的拉動仍處上行通道,出口改善趨勢將延續。鑒于全球經濟仍具不確定性、美聯儲暫緩退出QE后美元貶值、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近期持續升值,以及貿易“水分”推高去年4季度和今年1季度基數等因素,預計未來兩個季度出口環比增速小幅改善,同比增速下行。     

    進口方面,9月PMI分項指數中,產成品庫存繼續下降,主要原材料庫存上升。這種“一降一升”的組合,顯示企業補庫存意愿增強。國內投資需求和補庫存需求將支撐4季度我國進口穩定增長。在國內經濟企穩回升背景下,進口將小幅回升,但企業補庫存謹慎化以及大宗商品價格短期難有大幅上漲將限制進口增幅空間,預計4季度進口同比增速保持平穩。鑒于4季度歷來是全年貿易順差高點,預計4季度貿易順差有所擴大。隨著國內經濟增速漸趨平穩,補庫存結束,并且冬季建設開工減少,進口未來將有所下滑。    

    在近中期全球經濟金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和我國經濟增長轉型、增速轉段的內外部作用下,預計2013年中國外貿將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展望2014年,隨著我國積極外貿政策的成效進一步凸顯以及部分發達國家經濟企穩復蘇,一方面貿易環境將不斷改善,貿易效率、國外需求或將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國內經濟改革的轉型調結構目標,對貿易制度、貿易方向和貿易內容進行了引導性調整,未來我國進出口貿易預期將不斷改善。上海自貿區未來也將對地區乃至全國的外貿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相關行業報告《中國對外貿易市場發展態勢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2012-2016)》

    中國外貿市場增長乏力原因探析

     臨近年底,中國外貿數據再次牽動人心。       

    11月19日,商務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要完成年初制定的全年外貿8%的增長目標難度較大。今年外貿發展形勢依然嚴峻,外部需求乏力、綜合成本攀升、國際競爭激烈等多方面壓力尚未根本緩解。       

    2013年僅剩不多的時間里,若出口不能實現突破性增長,將全年外貿增長拉回8%紅線之上,中國外貿將連續第二年交上“不及格”答卷。11月8日海關總署發布數據顯示,1—10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3.4萬億美元,增長7.6%,與年初制定的8%增長目標仍有差距。       

    入世10年來,中國外貿年均增長達到21.6%,外貿出口成為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去年受外需下滑影響,外貿增長從前一年的22.5%下滑至6.2%。進入2013年,外貿出口的月度增長數據不時在正負之間徘徊,外貿增速已不再是周期性的短暫下探,結構性調整依然在進行。       

    多位外貿專家表示,即使未來外需好轉,中國外貿出口也很難回到3年前20%的高增長,個位數的緩慢增長將成為中國外貿增長的新常態。勞動力優勢以及入世紅利逐漸消失,外貿增長需要新引擎。       

    “圣誕季”出口乏力       

    出口企業“圣誕訂單”的平淡業績,使得今年外貿實現“保8%”增長的目標變得愈發艱難。       

    11月25日,電器連鎖商百思買(Best Buy)在美國數州的門店前,有人支起了帳篷,排隊等待感恩節的大減價。“1美元電視”、“低至2折”等打折促銷,讓美國這些年來“黑色星期五”(感恩節后xxx個星期五)的購物狂潮一年高過一年。感恩節后,圣誕、元旦接踵而來,歐美各國開始進入全年最熱鬧的“年終購物季”。       

    大洋彼岸的購物熱潮,牽動著中國的經濟神經。按照往年慣例,打折季商品要在11月運抵歐美市場,9月、10月往往是中國企業接單出口的高峰期,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中國外貿形勢堪憂,6月份外貿增速已經降至-2%,全年進出口能否實現8%增長的既定目標,下半年的“圣誕訂單”至關重要。       

    10月23日,第114屆廣交會二期開幕,二期的參展企業囊括了玩具、禮品、家居裝飾等行業。展廳里碩大的圣誕、和藹的圣誕老人、拉車的馴鹿,引來大批客商駐足,不少參展商希望在廣交會上“打一場 仗”,一些上半年利潤下滑過快的外貿企業,對于“圣誕訂單”寄予了很大希望。       

    然而幾天下來,出口企業的熱望開始冷卻,近七成圣誕禮品企業今年接到的訂單有所下滑。多年來,廣交會一直保持20萬人以上采購商的水平,今年減少至不足19萬人,成交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3%。       

    自創立至今57年來,秋季廣交會一直被視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每年的秋季廣交會恰逢西方圣誕節消費高峰期前夕,其訂貨和成交情況,通常成為全國“圣誕季”出口走勢的縮影。       

    11月8日,海關總署數據顯示,10月中國外貿出口增長僅5.6%,與去年11.6%的增長相比下降了6個百分點;而9月份,中國外貿出口增長-0.3%,與去年同期9.9%的增長形成鮮明對比。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現在很多企業只敢接短單、小單,出口額自然不高。年初簽訂合同時尚有5%的利潤,但考慮到工資上漲、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等等因素,一年下來,到年底交貨時很有可能就是負利了,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都不敢接長期訂單,造成了“圣誕季”許多出口企業業績平淡。       

    沈丹陽表示,受人民幣持續升值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影響,廣交會上企業接單信心不足,所接83.8%都是6個月以內的中小單。未來兩個月乃至更長一段時間,中國外貿還將面臨持續的、多方面的困難,要完成全年外貿8%的增速難度比較大。       

    個位增長將成常態       

    低于8%的個位數增長,或將成為未來中國外貿增長的新常態。中國外貿出口增速從3年前平均20%的高增長,降至如今的個位數,跨國公司將生產從中國向東南亞國家轉移是主要原因之一。       

    幾年前,在越南北寧省小鎮開一家xxx韓國烤肉店還是一件頗有風險的投資,而現在這里的韓式餐廳每天都擠滿了韓國客人。2008年韓國三星宣布將在這里籌建年產1億部規模的手機工廠,如今生產車間里工人24小時組裝著“Galaxy S4”等最新款智能手機,其中90%用于出口。今年三星將在越南的出口目標從去年的127億美元提高到165億美元,并開始籌建在越南的第三家新工廠。       

    此前,世界上約有一半的智能手機產自于中國,而2013年,預計僅三星在越南生產的智能手機產量就將占全球市場兩成份額。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2013年外資企業將出口生產基地從xxx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速度超出預期。       

    沈丹陽表示,今年1—8月,中國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占美國、日本、歐盟市場份額分別為46.8%、66.4%和42.9%(1—7月),比2012年同期分別下滑0.7、1.7和1.8個百分點,產業和訂單對外轉移加快是未來中國外貿增長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       

    雖然大規模的外商撤資并未發生,1—10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仍然保持了穩定增長,但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北亞地區中心總代表均表示,近期外商在華新增制造業投資,已經從將中國作為生產出口基地,轉為關注中國本地市場,產品本地研發、本地生產、本地銷售的“本地化”策略不斷加強。原本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建立出口生產基地、產品出口歐美的企業正在撤離中國。       

    三星、豐田、日產等在華外資從“出口”轉“內銷”,已經開始在宏觀上影響中國的外貿增長,11月21日海關總署數據顯示,1—10月中國外資出口增長僅1.4%,遠遠低于同期外貿出口7.8%的增長率。       

    長期以來,外資企業出口占中國出口額的半壁江山,2013年外資出口失速顯然拖累了中國外貿的整體增長。與中國外貿的蕭條相反,越南工貿部數據顯示,今年1—11月越南出口總額約1199.7億美元,同比增長15.1%,僅前8個月越南對美貿易順差就高達116.8億美元。       

    越南駐華大使館商務參贊裴輝煌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越南出口快速增長、對美順差xxx的原因,在于外資企業在越投資的快速增長,現在約有100個國家和地區在越南進行投資,這些外資企業產生了巨大的出口額。跨國公司將生產出口基地從中國向越南等國轉移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越南也在積極與全球各國談判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降低越南到各國的出口關稅,促進外商在越建立生產出口基地。       

    外資轉移的速度超出預期,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斌近期研究表示,中國出口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的出口市場份額增速下降,而非外需乏力。10%左右的出口增速可能成為未來出口增速的中位數。       

    民企出口或成外貿增長新引擎       

    入世10年來,中國迅速融入全球跨國公司產業鏈,外貿出口攀高至年均20%的水平,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然而在酒均看來,“現在中國已經到了一個微妙的轉折點”。勞動力優勢以及入世紅利逐漸消失,外貿增長需要新引擎。       

    數據顯示,民營企業出口有望成為推動外貿增長的新引擎。在海關總署進出口企業性質統計中,仍然將民營企業出口簡單歸納為除國有、外資外的“其他企業”,然而其1—10月出口額增長達到20.2%,明顯高于1—10月中國外貿出口7.8%的平均水平。       

    民營出口企業中多數為中小型企業,出口方式靈活。例如Google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利用跨境電子商務交易的方式,可以跳過層層采購商、批發商,直接將貨物從生產者送到消費者手中,縮短貿易環節,xxx降低成本,企業利潤率一般可以從傳統出口企業的5%上升至56%。       

    Google公司預測,2016年全球電子商務零售總額規模與2012年相比將會翻番,同時在線支付、物流等基礎設施也會得到改進,全球的消費者與生產者將更多地通過網絡平臺被聯系到一起,例如現今中國外貿增長不斷下滑,但“buy from china”這一關鍵詞在全球買家一端的搜索量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長。       

    縮短貿易環節、降低成本是大多民營企業從事外貿的思路。周德文表示,最近一段時間,民營出口企業利用電子商務的方式做外貿,甚至直接到出口國投資,在當地進行生產的民營企業已經越來越多。       

    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岳建忠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近期許多重型機械行業企業一改設備出口的模式,在東南亞國家直接投資建立工廠,在本地進行生產,產品不僅在當地銷售,還進口回中國。為此協會已經在東南亞許多國家都建立了辦事處,為投資當地的中國企業服務。       

    然而這一過程中,一些民營企業反映,在產品進口回中國過程中遇到多方阻力。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林桂軍表示,此前30年,中國一直實行類似進口替代戰略,進口、出口政策實際是二元的,鼓勵出口、抑制進口,這在當時促進了中國外貿的發展,然而現在我們應當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未來中國需要什么樣的貿易政策,這意味著整體思路的轉變。中國應當切實降低進口關稅,這樣進口產品在生產端才能實現規模效應,降低中國的生產成本,以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促進外貿發展。

    外貿發展面臨的挑戰

      11日,商務部發布《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1年秋季)》。據華誠金屬在線了解,2012年,中國外貿保持平穩發展具有一定基礎和有利條件,但是制約外貿穩定發展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越來越多。2012年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主要風險來自于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   

    從外部看,世界經濟有望延續復蘇態勢,但下行風險增大。從目前情況看,2012年世界經濟有望延續復蘇態勢,只要不出現大的外部沖擊,再度出現危機或“二次衰退”屬小概率事件。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已歷時三年,其深層次影響還在不斷顯露,舊疾未愈,又添新傷,更加凸顯了復蘇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世界經濟增速可能長期低位徘徊,面臨下行的嚴重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將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從4.5%下調至4.0%。2012年世界經濟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主要有:   

    一、歐洲主權債務風險上升

           歐洲問題國家債務規模xxx,目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正在從希臘等邊緣國家向意大利、西班牙等核心國家擴散,從公共財政領域向銀行體系擴散,市場信心極其脆弱,引發金融市場持續大幅震蕩。各成員國債務鏈相互交織、經濟聯系緊密,危機加深并拖累銀行系統和實體經濟的可能性上升。隨著部分國家主權債務陸續進入償還高峰期,如果不能及時出臺有效的救助措施,一旦歐洲銀行業風險集中爆發,必將對世界經濟金融體系產生新的重大沖擊。   

    二、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依然不足

          從目前情況看,世界經濟復蘇動力比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有所恢復,但總體呈現政策支撐效應減弱、傳統增長動力仍較疲弱、新增長動力尚未形成的格局。主要發達經濟體失業率居高難下,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消費投資需求疲弱,以技術創新為代表的新增長點尚未形成。財政金融政策空間已十分有限,為應對債務問題而采取的財政緊縮政策會削弱經濟增長動力,“流動性陷阱”導致擴張性貨幣政策有效性受到制約。新興經濟體則面臨通脹上升和經濟增速回落的雙重壓力。   

    三、全球性通脹壓力短期內難以緩解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主要經濟體相繼實行超寬松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嚴重過剩,全球性通脹壓力持續加大。今年以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價格“高燒不退”,發達經濟體通脹水平持續整體走高。9月越南、印度、巴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分別上漲22.4%、9.7%、7.3%;美國、英國分別上升3.9%和5.2%,歐元區連續十個月超過歐洲央行設定的2%調控目標。目前,主要發達國家普遍強化寬松貨幣政策。英國已經推出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歐洲央行維持低利率并將重啟長期融資操作"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5%86%8D%E8%9E%8D%E8%B5%84%E6%93%8D%E4%BD%9C">再融資操作,美國宣布將低利率水平維持到2013年中期,并推出4000億美元規模的扭曲操作。土耳其、巴西等部分新興國家貨幣政策也從抑通脹向促增長轉變。未來一段時期,國際資本大規模無序流動風險增大,大宗商品市場可能頻繁大幅震蕩,全球通脹形勢不容樂觀。   

    四、非經濟因素干擾不斷增多

          國際金融危機陰霾不散可能進一步影響相關國家社會穩定,一些國家通脹、失業、社保等問題和兩極分化加劇相互疊加,可能導致政局不穩、社會矛盾沖突加劇,各種風險觸發點增多,都可能對世界經濟產生難以預料的沖擊。去年以來,英國、德國、希臘、法國、泰國等多個國家爆發大規模群眾抗議示威或騷亂。近期,旨在聲討金融制度偏袒權貴和富人的“占領華爾街”示威游行,短短兩個月已蔓延至四大洲1500多個城市。此外,中東地區局勢動蕩仍在持續,直接影響全球石油穩定供應。  

    世界經濟復蘇放緩和下行風險增加,勢必對中國外貿穩定發展帶來諸多風險和挑戰。   

    一是國際市場需求不振。世界經濟復蘇步伐放緩,補庫存效應減弱,明年外需有可能繼續萎縮。美國經濟復蘇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消費者對未來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持續惡化。據信托網" href="index.php?doc-innerlink-%E4%BF%A1%E6%89%98%E7%BD%91">信托網報道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從年初70左右一路下跌至9月份的45.4。歐盟迫于主權債務危機,各成員國不得不緊縮財政,既制約經濟復蘇,又將不可避免影響社保、養老等福利支出,削弱消費者支出意愿。9月份歐盟消費者信心指數為負19.1,為25個月來新低。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也將抑制需求增長,制約中國企業進一步開拓新市場。今年前9個月,巴西進口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7個百分點。   

    二是融資難度增大加劇外需萎縮風險。歐洲銀行系統受主權債務危機牽累陷入困境,各家銀行紛紛收縮業務范圍、降低風險忍耐度,造成信貸銀根緊張、融資輸血功能受阻,貿易融資深受影響,加大外需萎縮風險。美國銀行業也遠沒有從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經濟增速放緩減少了xxx需求,低利率降低了投資回報,市場波動加劇增加了投資風險,加強監管抬高了經營成本,經營壓力越來越大。金融系統不穩定將是影響未來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變數。   

    三是經貿摩擦形勢更加嚴峻。盡管今年以來針對我國的貿易救濟案件數量和案值有所下降,但摩擦強度不減,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屢遭濫用,政策性和體制性摩擦更加突出。部分發達國家經濟衰退與選舉政治周期疊加,經貿問題政治化傾向明顯,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形形色色的“中國責任論”層出不窮,要求中國承擔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國際責任。   

    四是非經濟因素可能對中國外貿發展帶來難以預料的沖擊。中東局勢動蕩對中國企業開拓中東市場以及穩定石油供應的影響仍不容忽視。近年來全球重大自然災害頻發,不排除個別國家發生重大的自然災害,從而影響其與中國的雙邊貿易。此外,“占領華爾街”運動的走向仍不確定,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一運動對我國經濟乃至外貿的影響要密切關注。   

    從國內看,保持我國外貿平穩發展既具備一定基礎和有利條件,也面臨成本上升等壓力。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各方面的有利條件、內在優勢和長期向好趨勢沒有改變,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必將對中國外貿發展形成強有力支撐,最終利民利得財富的增長。同時,我國外貿傳統比較優勢依然存在,新的競爭優勢逐步形成,市場多元化戰略穩步推進,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成長,特別是經過國際金融危機的磨練和洗禮,抵御風險、拓展市場和創新發展能力明顯增強。但是,國內一些制約外貿發展的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疊加,外貿企業經營壓力明顯增加。勞動力工資、原材料價格、人民幣匯率、xxx利息、廠房租金等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貿企業的價格優勢,擠占了企業利潤,致使外貿企業尤其是小微型外貿企業不堪重負。成本上升、利潤下降,導致有單不敢接、不愿接,也將加大結構調整難度。商務部重點聯系企業出口利潤指數由今年4月份的106.9降至9月份的101.2。利潤下降導致企業技改、研發、品牌等環節投入不足。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2012年中國對外貿易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但增速比2011年可能有所回落。在國內能源資源需求不斷增加、擴大進口政策支持和國際大宗商[2]品價格高位震蕩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進口增長有望繼續快于出口,貿易平衡狀況將進一步改善。   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中國對外貿易將繼續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努力克服外部環境變化的不利影響,保持進出口穩定增長;注重調整進出口產品結構、市場結構和地區結構,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增強外貿可持續發展能力;堅定不移地擴大進口,為企業擴大進口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繼續為全球貿易平衡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357/

    (10)
    詞條目錄
    1. 定義
    2. 組成
    3. 背景
    4. 功效
    5. 基本術語
    6. 區別
    7. 方式
    8. 作用
    9. 形式
    10. 基礎
    11. 目的
    12. 特點
    13. 資格
    14. 中國外貿市場現狀
    15. 中國外貿市場增長乏力原因探析
    16. 外貿發展面臨的挑戰
    17. 一、歐洲主權債務風險上升
    18. 二、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依然不足
    19. 三、全球性通脹壓力短期內難以緩解
    20. 四、非經濟因素干擾不斷增多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