鴯鹋簡介
編輯大鴯鹋,是一種不會飛的平胸鳥類,也是鴯鹋家族中唯 一幸存的物種。 它是澳大利亞動物群中體型最 大的鳥類,也是僅次于非洲鴕鳥的第二大平胸鳥類。 盡管它們的習性相對相似,但鴕鳥和鴯鹋的親緣關系并不密切。 它們的相似性源于趨同進化。
鴯鹋是機會主義的候鳥,它們會進行長途遷徙以尋找合適的覓食地。 偶爾會有大規模遷徙,有時會有數千只鳥一起遷移到食物更多的地區。 鴯鹋以均勻快速且節能的小跑方式跑很遠的距離。它們的最高奔跑速度是每小時 50 公里,并且可以保持一定距離。
鴯鹋的特點
編輯鴯鹋的體高在 150 到 190 厘米之間,肩高在 100 到 130 厘米之間。 男性和女性看起來非常相似; 平均而言,雌性比雄性更大、更重、更黑。鴯鹋體重在 30 到 45 公斤之間,但比食火雞輕,盡管它們的身高更高。 大部分沒有羽毛的脖子和腿很長。 翅膀只剩下基本的殘根。 翅弦長約20厘米,每只翅的尖端都有一個小爪。
鴯鹋有力的腿末端是三個指向前方的腳趾。 這種腳趾位置也存在于其他主要在地面上移動的鳥類中,例如鵪鶉。 非洲鴕鳥只有兩個腳趾。 發達的骨盆肌肉使鴯鹋能達到每小時50公里的高奔跑速度。 骨盆肌肉在鴯鹋總重量中的比例對應于飛行肌肉與能夠飛行的鳥類體重的比例。 鴯鹋是唯 一一種在小腿后部具有腓腸肌(即雙頭小腿肌肉)的鳥類。
鴯鹋灰褐色、毛茸茸的羽毛在蛻皮后呈黑色。 然而,由于暴露在陽光下,羽毛色素沉著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淺為棕色。 除了主羽之外,鴯鹋還長出一根附屬于主羽基部且與主羽一樣長的副羽或肛門羽。 太陽輻射被羽毛的外部羽毛吸收,而羽毛的松散結構使皮膚絕緣。 這種適應使鳥類即使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也能活躍起來。 胸部的羽毛通常比身體其他部分的羽毛顏色淺得多。 頸部和頭部的顏色通常很深,甚至通常是黑色。 頸部兩側常有兩條長約15~20厘米、寬約3~4厘米的白色條紋。
幼魚全身有黑白縱紋以作偽裝,頭部有黑白斑紋。 喙很黑,并向尖端略微彎曲。
鴯鹋的聲音
編輯成年鴯鹋的喉嚨在氣管和喉氣囊之間形成一個開口。 這個開口讓鴯鹋將氣囊用作共鳴室,發出深沉、刺耳、隆隆的叫聲,兩公里外都能聽到。 鳥兒也會發出咕嚕聲和嘶嘶聲。 在繁殖季節最常聽到鴯鹋的聲音,其余時間它們大多沉默。
棲息地
編輯鴯鹋的棲息地是桉樹林、開闊的種植園、石南荒地、罕見的干旱平原甚至沙漠,它們只有在大雨過后才會去這些地方,并由此產生大量的水果和漿果食物。 盔鶴鴕的原生熱帶雨林中沒有鴯鹋。
生活方式
編輯活動
鴯鹋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吃東西。 它們是晝夜活動的鳥類,活動高峰出現在黎明和黃昏。 在炎熱的夏天,他們在正午的炎熱期間在陰涼處休息。 然后它們揚起短短的翅膀,給自己一些涼爽。在非常炎熱的日子里,鴯鹋通過喘氣來維持體溫。
與許多其他動物物種不同,它們血液中的低二氧化碳水平似乎不會導致它們堿中毒。 在正常呼吸中,吸入的空氣通過鼻道。 這會使空氣在到達肺部之前變暖。 當它呼氣時,水分會從呼吸的空氣中帶走并被吸收。
通常,鴯鹋是獨居動物或成對出現。 它們只會在遠足或飲水槽時結成小群,很快又散去。 如果兩只鴯鹋靠得太近,占優勢的那只會伸長脖子咆哮。 通常其中一只鳥會再次拉開距離,但偶爾也會出現啄喙或踢腿等形式的攻擊行為。
營養
年幼的動物食肉性更強,除了植物性食物外,還吃更多的毛毛蟲、蚱蜢和其他無脊椎動物,而年長的動物則主要吃水果、漿果、種子、花卉、嫩芽、鮮草和草藥。食物成分因季節而異。
事實證明,西澳大利亞的鴯鹋在下雨前會優先吃金合歡種子。降水后,它們更喜歡草芽和毛蟲。在澳大利亞的冬天,它們的飲食主要包括肉桂葉和種子。春天,蝗蟲和泉冬果是它們飲食的主要組成部分。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37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