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中央財經大學華北稅務學校、中央稅務學校(1949年11月~1952年6月)
華北稅務學校創辦于1949年11月6日,1950年2月在其基礎上成立中央稅務學校,1952年6月中央稅務學校并入中央財政學院。
中央財政學院(1951年9月~1952年8月)
中央財政學院1951年9月成立,1952年8月與北大、、輔仁、燕京四所大學經濟系合并為中央財院。
中央財政干部學校(1953年4月~1958年12月)
中央財政干部學校1953年4月成立,1958年12月與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干部學校合并成立中央財政金融干部學校。
1953年8月-12月,中央財院撤銷,部分師資并入和北大。原中央稅務學校、中央財政學院所有人員以及四校經濟系的部分師生留在原址承辦中央財政干部學校,財政部黨組、常務副部長戎子和擔任校長。
1956年,接收了新中國首批外國留學生,培養了中國xxx批經濟學類的外國留學生。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干部學校(1954年5月~1958年12月)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干部學校1954年5月成立,1958年12月與中央財政干部學校合并成立中央財政金融干部學校。
中央財經大學
中央財政金融干部學校(1958年12月~1983年7月)
中央財政金融干部學校成立于1958年12月,1960年后與中央財政金融學院一套人馬兩塊牌子,1969年停辦,1979年重新掛牌,1983年7月在中央財政金融干部學校基礎上成立中央財政管理干部學院。
中央財政管理干部學院(1983年7月~1998年12月)
中央財政管理干部學院成立于1983年7月;1988年建院,但屬中央財政金融學院黨委領導;1989年單獨成立黨委;1998年12月重新并入中央財經大學。
中央財政金融學院、中央財經大學(1960年1月~今)
中央財政金融學院成立于1960年1月,1969年停辦,1978年2月復校,1996年5月16日更名為中央財經大學。1997年,金融學被批準為首批財政部重點學科。中央財經大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于2003年10月獲得原國家人事部(現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博士后管理辦公室批準設立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并于2004年進行了首批博士后研究人員招收工作。
科研 科研機構
中央財經大學信息科技大廈截至2013年12月,學校有教育部重點研究1個,市社會科學研究1個,經濟學與公共政策創新平臺4個,校級重點研究6個。[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1個):中國精算研究院
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1個):財經研究
經濟學與公共政策創新平臺(4個):中國經濟與管理研究院、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中國金融發展研究院、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
中央財經大學校級重點研究(6個):財經研究院、國防經濟與管理研究院、中國企業研究中心、資產評估研究所、證券期貨研究所、財經法律研究所
校內其他科研機構
機構名稱 掛靠單位 機構名稱 掛靠單位 中國發展和研究院 -------------- 統計與市場調查研究中心 統計學院 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 -------------- 中國保險市場研究中心 保險學院 預算研究中心 財經研究院 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 保險學院 經濟研究所 財經研究院 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信息學院 俄羅斯與東歐經濟研究所 財經研究院 法律與經濟國際研究中心 院 資本運營與企業戰略研究中心 財經研究院 采購與公共工程研究中心 院 經濟研究所 財經研究院 出版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文化與傳媒學院 外匯儲備研究中心 中國金融發展研究院 傳媒經濟研究中心 文化與傳媒學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發展規劃處 現代邏輯研究所 文化與傳媒學院 財稅研究所 財政學院 文化創意研究院 文化與傳媒學院 中國財政史研究所 財政學院 中財大畫院 文化與傳媒學院 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管理學院 文化藝術中心 文化與傳媒學院 國際金融研究中心 金融學院 金融品牌與企業文化研究所 文化與傳媒學院 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 金融學院 投資項目管理中心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會計與財務研究中心 會計學院 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 馬克思主義學院 管理研究中心 商學院 理論研究會 馬克思主義學院 英得杰國際企業研究中心 商學院 大學生思想研究中心 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日創業教育研究所 商學院 稅收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稅務學院 中國創業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 商學院 稅法研究中心 稅務學院 經濟史研究中心 經濟學院 稅收與計量研究中心 稅務學院 經濟與發展研究中心 經濟學院 體育經濟研究中心 體育經濟與管理學院 經濟研究所 經濟學院 經濟心理研究所 社會發展學院 經濟數據研究中心 統計學院 經濟心理研究所 科研處 中國經濟統計研究中心 統計學院 中國民生經濟研究中心 科研處 數量經濟研究所 統計學院 中國公共采購研究所 科研處 科研
截至2014年4月,中央財經大學在各大學術周刊發表論文數25800余份,獲得各級獲計628項。
2006年至2013年12月,學校承擔了27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等重大科研課題。
2013年,學校發表論文合計928篇,其中國內學術刊物842篇、國外學術刊物86篇,獲部級6項,省級5項。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校園風光截止2013年12月31日,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1571871冊,其中:中文圖書1519821冊,外文圖書52050冊。擁有中文過刊53945種,外文過刊7431種。訂購中文期刊1889種,外文期刊149種。圖書館擁有中外文數據庫54種。其中:電子圖書大約349萬冊。館還收藏有《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地方志》、《古今圖書集成》、《中華再造善本》等古文獻典籍。[3]
學術期刊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是中華人民國教育部主管、中央財經大學主辦的財經類社會科學學術性期刊,創刊于1981年。為全國社科類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曾獲全國百強社科學報、市高校人文社科學報名刊。[4]
對外交流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教育中心截至2013年12月,學校已與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校、機構、國際組織、跨國企業等120家單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聘請了諾貝爾獲得者埃里克·馬斯金教授為該校中國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學術委員會聯合主任,聘請了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國際知名學者夏威爾·薩拉-伊-馬丁教授等為學校名譽教授,邀請了美國前副國務卿,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力克、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勞倫斯·克萊因教授等來該校訪問;與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維多利亞大學、俄羅斯直屬財政科學院、國立財經大學、烏克蘭基輔國立經濟大學、韓國中央大學、韓國慶南大學、滑鐵盧大學、東吳大學、等國外、港澳臺大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此外,學校同日本朝日監查法人、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法國安盛保險集團、美國xxx人壽保險公司等公司企業也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英國保險精算師學會、英國皇家保險學會、保險學會的考試中心均設在該校,該校保險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可以免試申請成為與保險與金融學會會員。[5]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學校共有21個學院,49個本科專業。[2]
專業設置
學院名稱 專業(含專業方向) 財政學院 財政學專業、財政學專業(資產評估方向) 金融學院 金融學專業、金融學專業(國際貨幣與國際金融方向)、金融工程專業 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國際貿易/金融風險管理方向) 會計學院 會計學專業、財務管理專業、會計學專業(注冊會計師專門化方向)、會計學專業(國際管理會計方向) 商學院 工商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物流管理專業 經濟學院 經濟學專業、國民經濟管理專業 信息學院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電子商務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信息安全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工程管理專業、項目管理專業、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投資學專業、管理科學專業 保險學院 保險專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保險專業(精算方向) 稅務學院 稅務專業、稅務專業(注冊稅務師方向)、稅務專業(國際稅收方向) 統計學院 統計學專業 院 專業 文化與傳媒學院 新聞學專業(財經新聞方向)、漢語言文學專業(財秘方向)、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廣告學專業、藝術設計專業(平面設計方向)、藝術設計專業(書法方向) 外國語學院 英語專業(財經英語方向)、日語專業(財經日語方向) 社會發展學院 社會學專業(經濟社會學方向)、應用心理學專業(經濟心理學方向)、社會工作專業 管理學院 國際專業(國際經濟學方向)、行政管理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城市管理專業方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方向) 應用數學學院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金融數學方向) 體育經濟與管理學院 體育經濟專業、體育經濟專業(運動員班)、社會體育 中國經濟與管理研究院 經濟學專業(數理經濟與數理金融方向) 中國金融發展研究院 金融學專業(國際金融和公司理財方向) 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 財政學專業(財政理論與政策方向)
此外,學校還設有以下學院
學院名稱 馬克思主義學院
財經研究院
國防經濟與管理研究院
中國財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
科技金融創新研究院(籌)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網絡教育學院
國際教育中心
培訓學院
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
師資力量
全校教職工1649人,其中專任教師1118人。教授268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23.97%,副教授432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8.64%;具有博士學位者758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7.80%。學校擁有“ ”入選者1人、長江學者6人、國家教學名師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xxx人選”3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支持人才”等各類杰出人才。學校擁有xxx教學團隊3個和市優秀教學團隊7個。[2]
xxx教學團隊
名稱 帶頭人 名稱 帶頭人 金融學專業教學團隊 李健 財政學專業教學團隊 李俊生 管理會計學教學團隊 孟焰
市優秀教學團隊
名稱 帶頭人 名稱 帶頭人 統計學專業教學團隊 劉 揚 保險與風險管理教學團隊 赫演蘇 創業教育教學團隊 史建平 金融學專業教學團隊 李健 管理會計學教學團隊 孟焰 市場營銷專業團隊 孫國輝 財政學專業教學團隊 李俊生 學科建設
學校擁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和1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市重點學科;擁有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3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2個專業學位授權點。[2]
重點學科
級別
層次
重點學科
xxx
一級學科
應用經濟學
二級學科
會計學
市
一級學科
工商管理
統計學
二級學科
經濟學
世界經濟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交叉學科
經濟信息管理
跨國公司管理
重點支持學科
工商管理
博碩士學位授予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個):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工商管理統計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學科門類 一級學科名稱 二級學科名稱 博士點 碩士點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哲學
哲學
邏輯學
√
經濟學
理論經濟學
經濟學
√
√
√
√
經濟思想史
√
√
經濟史
√
√
經濟學
√
√
世界經濟
√
√
人口、資源與經濟學
√
√
應用經濟學
國民經濟學
√
√
√
√
區域經濟學
√
√
財政學(含∶稅收學)
√
√
金融學(含∶保險學)
√
√
產業經濟學
√
√
國際貿易學
√
√
√
√
數量經濟學
√
√
國防經濟
√
√
經濟與管理★
√
投資學★
√
√
傳媒經濟學★
√
保險學★
√
√
精算學★
√
證券投資★
√
國際金融學★
√
金融工程★
√
√
稅收學★
√
√
經濟學/理學
統計學
經濟統計★
√
√
√
√
數理統計★
√
√
金融統計與風險管理★
√
√
應用統計★
√
√
理論
√
√
法律史
√
憲與行政
√
刑
√
民商
√
訴訟
√
經濟
√
與資源
√
國際
√
軍事
√
金融服務法★
√
社會學
社會學
√
√
人口學
√
人類學
√
民俗學(含:中國民間文學)
√
社會心理學★
√
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
√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
思想教育
√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
文學
中國語言文學
文藝學
√
√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
漢語言文字學
√
中國古典文獻學
√
中國古代文學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分語族)
√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
管理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
管理信息系統★
√
√
房地產經濟與管理★
√
工程與項目管理★
√
工商管理
會計學
√
√
√
√
√
√
旅游管理
√
√
技術經濟及管理
√
√
人力資源管理★
√
物流管理★
√
電子商務★
√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
√
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
教育經濟與管理
√
社會保障
√
土地資源管理
√
城市規劃與管理★
√
交叉學科
經濟信息管理★
√
√
跨國公司管理★
√
√
專業學位授權點(12個):工商管理、會計、法律(非)、法律()、公共管理、金融、國際商務、應用統計、稅務、保險、資產評估、審計、應用心理、軟件工程。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中央財經大學截至2013年12月,學校擁有8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7個市特色專業建設點,xxx精品課程3門、市級精品課程14門,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2門,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xxx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市高校校外人才培養3個。
學校擁有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經濟學與公共政策優勢學科創新平臺、教育部教育實踐建設項目、全國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
國家特色專業(8個):金融學、會計學、財政學、保險學、統計學、市場營銷學、 稅務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市級特色專業(7個):財政學、金融學、統計學、保險、會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
國家精品課程(3門):管理會計學(孟焰)、營銷風險管理(起)、貨幣銀行學(李健)
市級精品課程(14門):貨幣銀行學、證券投資學、中國稅制、國際企業管理、國民經濟核算、國際市場營銷學、壽險精算、管理會計學、采購管理、中級財務會計、微積分、證券法、保險學、統計學
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2門):外國財政(李俊生和李貞)、國際金融(張禮卿)
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中央財經大學創業教育(邱東)、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創新實驗區(李俊生)
xxx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
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計算機應用實驗教學中心
教學
截至2013年12月,學校先后獲得5項xxx教學和30項市教學。
2006年和2007年,學校相繼成為教育部“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和“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首批高校。2010年, 學校成為國家“財經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試點” 院校和教育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試點”院校。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校名
學校創建于1949年,1996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中央財經大學。1997年中國著名學者、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為更名后的中央財經大學題寫校名;1999年學校五十華誕之際,時任中央總、國家同志欣然為該校題寫校名并題詞。[6]
校歌
校訓
中央財經大學校訓為“忠誠、團結、求實、創新”,是由財政部部長的王丙乾在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建院四十周年時提寫。[7]
校歌
禮花將你送來,溫馨撫愛,
財經專家的搖籃,而今絢麗多彩。
追求卓越的美德,海納百川的胸懷。
同心再創輝煌,無愧偉大時代。
我們熱愛中財,我們依戀中財,無論天南地北愛心永系中財。
我們熱愛中財,我們依戀中財,無論天南地北,愛心永系中財。[8]
校徽
校徽中央財經大學的標志是以中央財經大學的標志雕塑——“龍馬擔”為核心主體。“龍馬”在一個圓的包圍下,又不拘泥于,騰空而躍,活力張揚,在時代的發展中充滿活力與朝氣。圖形上“圓”既有傳統的之意,又有時代的和諧之意,寓意中央財經大學既有中國xxx所財經院校之歷史,又具面向未來之時代。
對雕塑底座的應用,采用了向后而去的動感線條,與向前的龍馬形成一種反向的拉動,增強了畫面的張力,使其更具空間感,而且弧形的線條與校徽的外圓形成一種非連貫的呼應,構成類似印刻的古代錢幣的外圓形象,暗含財經之意。同時,線條和龍馬,以及標志的外圓,構成類似“太極”的形象,與龍馬的相得益彰,極富傳統氣息,使其帶有強烈的中國特色。[9]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姓名 職務 傅紹林
黨委
王廣謙
校長
倪海東
黨委副
梁勇
黨委副
陳明
黨委副(兼紀委)
李俊生
副校長
王瑤琪
副校長
史建平
副校長
趙麗芬
副校長
蔡艷艷
總會計師[10]
歷任領導 姓名 備注 李予昂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1949.11-1952.6)
陳岱孫
著名經濟學家、國家一級教授(1952.8-1953.8)
黃亞光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副行長 1954.5-1954.9)
王紹鰲
財政部副部長(1954.9-1955.8)
胡立教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黨組、代理行長(1955.8-1956.9)
貝仲選
財政部部長助理(1959.4-1962.4)
陳如龍
財政部副部長(1964.10-1970)
戎子和
財政部黨組、顧問、代理部長(1953.8-1954.3),1978.11-1985.11
邱東統
計學泰斗、長江學者(2005.3-2009.3)[11]
校園
學院南校區
校園風景學院南校區位于市海淀區學院南39號,介于北二環和北三環之間。優美,交通便捷。校區占地面積141962平方米,建筑面積210097平方米。擁有現代化的教學樓群和實驗室,圖書館和校園網等公共服務體系先進齊全。
學院南校區各類教室總面積3.57萬㎡,教學計算機2377臺,擁有多教室座位數12320個,語言實驗室座位數320個。擁有經濟社會仿真實驗室等37個專業實驗室,實驗室(中心)總面積3781㎡,教學、科研儀器設備達到2457臺(套)。同時擁有田徑場、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國民體質測試中心、學生活動中心、教職工活動中心等能夠滿足師生需求的文體娛樂設施。
學院南校區圖書館有館舍面積總計11877㎡。圖書館為適應學校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需要,以建設地區性財獻信息中心為目標,投入了1500余萬元對館舍進行了全面修繕和,更新技術設備,強化內部管理,提升服務水平。紙質文獻和電子圖書總館藏達242.11萬冊。
沙河校區
校園風景中央財經大學沙河校區位于市昌平區沙河高教園區東北部,北至六環,南臨順沙,東依回昌。總占地面積約為789798平方米。校區距離學院南校區30公里左右,距離昌平區中心7公里左右。
沙河校區建筑面積約126888平方米,其中,教學樓建筑面積為57173平方米,學生公寓建筑面積為51967平方米。
沙河校區現階段主要作為大一和大二本科生校區。學校采取兩校區統一管理的運行模式,常駐沙河校區的單位和部門共有33個,包括23個教學科研單位、10個黨群行政管理部門。
沙河校區擁有多教室81個,采用集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多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于一體的可視化網絡群控系統。設有金融專業實驗室、保險專業實驗室、數字化語言實驗室、計算機基礎實驗室、信息與系統實驗室、電子商務實驗室、計算機原理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物理實驗室等30余個實驗室和教學資源管理與控制室。
圖書館分館坐落于沙河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設有圖書外借處、期刊閱覽室和電子閱覽室。兩校區圖書可以互借互還,同時還提供高校圖書館間的館際互借服務。
知名校友 精英
姓名 職務
原國務院副總理
王丙乾
原財政部長、國務委員、全國副委員長
王光英
原全國副委員長
李金華
原全國政協副國家審計署審計長
金人慶
原市副市長、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財政部部長
戎子和
原財政部副部長、代部長
王紹鰲
原財政部副部長
胡立教
原財政部副部長
貝仲選
原財政部部長助理
余蔚平
財政部副部長黨組
翟熙貴
原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
審計署國外貸援款項目審計服務中心主任
李予昂
原國家稅務總局局長
程法光
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
孫志強
中國人民xxx總后勤部副部長(中將)
穆虹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
李克穆
保監會黨委副副
柯卡生
銀監會非銀司司長
曹聰
國家稅務總局地方司副司長
郭左踐
中國保監會財險監管部主任現中國保監會天津監管局局長
楊凌隆
中央辦公廳調研室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丁先覺
財政部基建司司長國務院金融監事會原
范巍
國務院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
侯慧君
中央紀委監察部駐教育部紀檢組監察局副局長
易仁萍
審計署管理司副司長
張漢興
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民政部計財司司長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
魏禮江
國務院金融機構監事會
傅東
中國財政社黨委兼社長
譚純喜
中國審計社長
貴敏
財政部農業司副司長
英
財政部社保司副司長
劉光忠
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
劉鍵
國土資源部財務司副司長
謝庚
中國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
畢朝英
財政部離退休局副局長
杜儉
國務院金融機構監事會原
劉
國家文物局機關服務中心副局長
馮秀華
財政部國務院參事室國務院參事(正司長級別)
崔敬伯
財政部稅務總局避副局長民建第三、四屆
央行系統
姓名 職務
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天津市市長、現任中國社保基金會黨組
王成銘
中國人民銀行黨組兼機關黨委中央金融工委副
樊晡生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黨委
史紀良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副行長、現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副
王啟人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行長助理。,中央駐澳門聯絡辦主任
李東榮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副行長
段曉興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行長助理
金建棟
原人總行金融管理司司長
郭玉華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人事司司長
任俠
中國人民銀行內審司原副司長
蔡荀
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副行長
李亞新
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副行長
郝治安
人民銀行太原市分行行長
趙
中國人民銀行山西省朔州分行行長
國英
中國人民銀行分行副行長
李小秋
中國人民銀行中心支行副行長
中國人民銀行分行行長
商業銀行系統 姓名 職務
總行
牛錫明
交通銀行總行董事長
陶禮明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總行行長
段曉興
原華夏銀行行長
史紀良
原中國農業銀行總行行長
吳北英
中信銀行總行副行長
王文彥
中國工商銀行總行董事
喬偉
交通銀行董事會副董事長
魏盛鴻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副行長
林克平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黨委副
招商銀行總行副行長招商局集團董事
劉淑蘭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副行長
顧京甫
中國建行總行業務總監(副行長級別)
錢中濤
中國進出口銀行總行副行長
王希坤
中國光大銀行總行副行長
郭玉華
中國進出口銀行副行長、兼紀委
郝震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審計局副總經理
郭義明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財務總監、黨委委員
波
中國農業銀行黨委委員紀委
胡亞輝
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個人金融業務部副總經理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信息技術管理部副總經理
何志成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高級經濟師
平安銀行副行長
何仲森
銀川商業銀行董事長
于化北
省商業銀行董事長
謝衛
全國代表交通銀行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王德衍
中國銀行總行董事長、行長
各地分行
杜煒
中國農業銀行分行行長
沈若雷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行長
張德寶
中國銀行()有限公司辦公室總經理
宏
中國工商銀行河南省分行總會計師
張永革
中國農業銀行青海省分行行長
周金倫
中國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行長
李楚章
中國農業銀行廣州分行行長
姚金華
光大銀行南京分行行長
施繼德
中信銀行蘇州分行行長
王樹臣
中國銀行自治區分行行長
徐常寧
中國建設銀行分行副行長
束堅
中國農業銀行新疆自治區分行副行長
沈弟茵
交通銀行海南分行副行長
李文占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河南省分行副行長
楊杰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山東分行副行長
魏秀蘭
中國農業銀行分行紀檢委
汪長安
中國銀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長
于丕濤
國家開發銀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長
倪百祥
中國工商銀行浙江分行行長
任海龍
民生銀行杭州分行行長
潘守庚
中國銀行省分行行長
閆振生
中國銀行分行副行長
杜煒
中國農業銀行分行行長
徐良
申松君
中行浙江省分行行長
邱發
中行四川省分行行長
葉一新
中行澳門分行行長
王德文
工行新加坡分行行長
丁燕生
前中銀及中銀(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
吳念魯
前中國銀行分行行長
中國銀行深圳分行業務部總經理
吳慶平
中國工商銀行山東萊蕪分行行長
曹霖
中信銀行深圳分行副行長
地方
姓名 職務
侯凱
上海市委常委、紀委
章銳夫
湖南省政協副
高瑞科
湖北省人民副省長
王詩全
回族自治區人民副
駱玉林
青海省副省長
韓英
廣東省九屆副主任
莊惠春
浙江紹興市人民原副市長
曾廣宇
民建市委員會副主委
楊任遠
原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邵明鈞
廣東省深圳市稅務局原局長
周桂根
江蘇省財政廳廳長
苑廣睿
天津市區區長
冀國強
天津市靜海縣縣委
李雙成
江蘇省財政廳副廳長
邵桂芳
江蘇省連云港市原副主任
李小平
江蘇省地稅局局長
張凡
陜西省西安市人民副市長
黃玉德
陜西省西安市地方稅務局局長
李生誠
新疆銀監局局長
吳炳貴
李培林
湖北省財政廳副廳長
朱小莉
湖北省水利廳紀委
葉青
全國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
王小烈
河南省審計廳副廳長
王連清
河南省國家稅務局局長
繆學剛
全國代表、安徽省環保廳廳長
王希龍
江蘇省徐州市市委
左紹偉
省財政廳副廳長
顧月濤
省秦皇島市辦公室副主任
章永福
省市人民副市長
王維國
地稅局局長
董樹林
煤炭工業局局長
崔正華
人民副省長
趙春
發改委主任
吳仰東
白銀市市長
張智軍
財政廳副廳級
馮毅
云南省審計廳廳長
陳秋生
全國代表、云南省財政廳廳長
陸浩
云南省統計局局長
陳輝明
人民副市長
何紹華
成都市副市長
趙世洪
市委
劉新春
山西省太原市主任
李愛慶
市財政局副局長、國資公司董事長
王罡
市財政局機關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
黃炳福
江蘇省蘇州市委副秘書長
趙文娟
江蘇省蘇州市政協副
任振榮
財政部駐監察專員辦事處專員
呂勇
海南省農墾總局局長、黨組副
賈國明
青海省常委會副主任
竺向東
青海省財政廳辦公室副主任
楊之春
財政廳黨組、省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
李津
地稅局副局長
蔣金波
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巡視員省委辦公室副主任
企業系統 姓名 職務
金建棟
國泰證券首任總裁
邵淳華
夏證券有限公司原董事長、中國航母的奠基人
崔立中
中國水利水電對外公司總會計師
謝衛
全國政協委員、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姚江濤
江南證券有限公司總裁
張樹忠
大通證券總裁
徐鍔
原攀鋼集團總會計師、副總經理
陶冬
信貸xxx()有限公司副總裁
黃強
涌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
沈若雷
申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鄭浩
魏崇智
中國廣告有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小平
中國金幣總公司副總經理
鴻
鴻基世業房地產公司董事長
袁振宇
住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中關村科技發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詹平原
長江三峽集團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財務總監
胡峰
銀河證券首席基金分析師
董鋒
中信建投證券公司財務總監
繆建民
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
戴鳳舉
中國再保險有限公司原董事長總經理
劉家德
中國人壽股份副總裁
馮知杰
中國人壽財險副總裁
利
民安保險(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兼深圳分公司總經理
泰
中國人保信托投資公司原副總經理
葉楠
招商局海達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分公司總經理
段方曉
瑞泰集團副總裁
陳剖建
天安集團董事長
劉央
西京投資管理公司()
向可碧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云南省分公司原總經理
張亦興
中國銀行信托投資公司董事
汪曉峰
金信信托董事長
劉志忠
尤尼泰稅務師事務所董事長
徐波
微軟中國區財務總監
涌金集團創始人
譚麗霞
海爾集團副總裁,首席財務官
陳基華
中國鋁業執行董事、副總裁
范肇平
南山集團副總經理
科研院所 姓名 職務 于中一
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著名財政學專家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34078/